握髮為筆莊一俊

握髮為筆莊一俊

握髮為筆莊一俊

2013年4月,寧波北侖區發現一通明萬曆長山橋碑,碑高2.10米,寬0.91米。碑陰刻有一首古詩:

“孤城東海上,故壘白雲間;日落峰多□,天空鳥來還;寒聲□戍鼓,暮色帶鄉關;極目峰煙昊,驅車夜已闌。”落款為“右,與劉一匡夜行,嘉靖十九年冬十月晉江八石山人”。

該通碑刻61字,有兩個字跡堙淡難辨,共分5行,行書淺刻。首行12字,次行、三行均為11字,第四行13字(連題),末行“嘉靖十九年冬十月晉江八石山人”字體略小。此碑大字行書,一氣呵成,豪放灑脫,似是隨性揮毫,並無刻意謀篇,因此字體大小懸殊,有放蕩不羈之狀,明顯體現了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書法特點。在經歷過唐、宋時期的“守法”和“求變”之後,這一時期的書寫特徵是進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強調個性化的創造。

書寫該題詩的“晉江八石山人”,即莊一俊,字君斐,“八石山人”是他的號,福建晉江青陽莊厝人,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中舉人亞魁、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山西典試、擢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因故轉南京兵部、擢授山西督學、升朝列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左參議。里人曾尊稱其為“吏部天官”。在任浙江布政司參議時,有海寇佔據海島為亂,他曾率領官兵前往討平。因此初步推斷此詩應是這番征戰時所作。

莊一俊性格耿直,不撓不羈,詩文書法皆聞名於當朝。他為官精強其職、剛正不阿、廉潔奉公、文行兼優,在泉州諸山水名勝留下其不少詩詞墨跡,他載入《晉江縣誌》,名列“文苑”。

據《青陽莊氏世譜》載,莊一俊父名莊旺,字德孚,號南田,以子貴誥封吏部承德郎。莊家乃青陽莊氏書香世家,莊一俊為青陽莊氏十一世裔孫。其兄莊一道,字君用,號榕崖。修德在家,慕義敦厚,載入《晉江縣誌》,名列“篤行”。一俊早年家貧,靠其兄一力操持家事,供他就學。一俊少時讀書於草菴,為讀書草菴的明賢十八士子之一。

莊一俊為官清廉,辦事嚴守章程,不肯徇私,故每為朝中權貴所不容。他任戶部主事達十年之久,曾一度往山西任主考,所取中的都是有名的士人,後又調任驗封司員外郎。明嘉靖十一年九月,當時任吏部尚書的汪鋐排斥異已違制辦事,遭到莊一俊抵制,因此懷恨在心,找了一個藉口,於年底將一俊“以他事”誣告“下詔獄”。一俊不屈不撓,乘嘉靖皇帝正月初一巡視監獄之機,在獄中寫好自辯奏章上書辯白。由於是新年巡監,興致甚佳,嘉靖帝展卷覽之,但見奏章字體蒼勁俊逸、筆鋒透露出一股清新豪氣,文辭典雅、立論精闢,切中時弊、依例可度。“帝奇之”,發出“可堪狀元才”的讚歎,於是龍顏大悅,欣然赦免其無罪出獄。因了這一自辨奏章當朝也體認了一俊的才華,半年後改調他任南京兵部。

下詔獄時間雖短,但已波及其父母和家庭,其母陳氏不堪天降橫禍之打擊,一病不起,於嘉靖十二年六月廿二日離世,葬於晉江一都(今磁灶俞公山)濱山之原。時一俊改調南京兵部,到任後聞此噩耗,遂返鄉丁憂。丁憂期間,莊一俊於母墓穴所在之處木石結廬與居,他把長子望槐送上紫帽山,師從陳紫峰兄弟,讀書古元室。自己則耕漁相什,在荒山溪邊野居,繼而尋訪釋、道,相伴隱士、逸老,借酒消愁,寄興山水。如此超脫塵世、以山水為伍達七年之久。

嘉靖十八年,當年曾排斥或迫害他的佞宰均先後己歿,在諸親友的勸慰下,莊一俊又勉強抵京受命,先擢授山西督學,後改升任朝列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左參議。上任時,浙江正值旱蝗災害大作,他組織賑濟,消彌蝗害,使百姓得以渡過荒年。浙江有海寇佔據海島為亂,他率官兵前往討平。自丁憂之後,莊一俊漸厭惡於官場的勾心鬥角,而熱衷於尋訪道流,每遇名山峭石,則筆墨淋漓直題於上,題後投筆大笑,旁若無人。也因為此,他的倜儻不羈、不善逢迎再次得罪上司。嘉靖二十年辛丑朝廷對地方官考核,巡撫竟以他喜遊山水,耽好詩文,重提前嫌而以冗員對其削職。此時,莊一俊年四十逾一,對於罷官之事,他毫不在意,拂袖遂行。僚友或問其故,他以詩答曰:“逢人相借問,二子是黃金。”將仕途進取、報效朝廷之望寄託於子孫。

莊一俊做官只做到從四品,但他的詩、文、書法的名氣時聞當朝。他文章效法古文大家韓愈,與其時名士唐順之併名。他擅長寫詩,時人稱他為謫仙,他也自號初仙,他曾寫詩自況:“一春中酒非關病,半日無詩便覺衰。”自辭官歸隱後,他把所居之捨命名為“明心草堂”,自以山水明心、以詩詞明志,還自寫詩趣曰:

“雀飲硯池水,蝶翻菜圃花。

雖非高士宅,終是野人家”。

莊一俊好寫大字,在浙江時,經常遊天台山,每往總有兩人帶著一斗墨汁跟隨,見了山間奇石峭壁,就“題墨淋漓,投筆大笑。”他是泉郡名士,歸鄉後每寄興山水,在郡城內外的山川名勝都留下許多詩詞墨跡。有一次他曾登泉州清源山,酒後興發,見侍酒童子長髮及腰似可為筆,便讓他背巖而立,遂握其發蘸墨書寫“清源洞”三字於巖壁,旁署“天台學道山人”。字如龍攫蛇騰之狀,至今仍懸巖壁,為後人傳為美談。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中秋,莊一俊遊覽清源山彌陀巖和巢雲巖等勝蹟,留下題刻“泉窟”、“招飲徑”、“碧玉球”等多處。他用筆都不事雕琢,率性而為,顯現出較強的個性特徵。至今,清源山賜恩巖畔的“開閩許氏宗祠”大門還留有他所題的對聯:

“華族雲礽,昭代更題新額;

青山恩賜,唐時已得舊名。”

莊一俊在其《過東湖蓮花猶開》一詩中,抒發了他怡然隱逸,寄興山水的調適心境。他這樣寫道:

“來往東湖半里程,田家幾處不知名。

客驚落葉城中下,人在荷花水上行。

八月風光翻夏賞,一年景象報秋成。

登臨不覺停驂久,好聽前村長笛聲。”

他著有《八石山堂詩稿》二十八卷、《八石山堂文集》若干卷、《張文僖公詠史詩序評》等作品傳世。

(作者: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長,泉州市書法家協會顧問)

握髮為筆莊一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