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學|基於語文核心素養的古詩教學基本策略

“讀詩使人聰慧”。如何讓兒童在古詩學習中更主動、更聰慧,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呢?結合四年級《元日》一詩的教學,談談基於語文核心素養的古詩教學基本策略。

新教學|基於語文核心素養的古詩教學基本策略

一、以詩心潤童心,讓兒童“詩性成長”

兒童詩心的出現,需要激活,需要喚醒。讓兒童與古詩相遇,以詩心潤童心,在多樣的詩詞之旅中享受詩性的成長,昇華語文核心素養。

1. 一個美妙的誦讀之旅。

“三分詩,七分讀”,古詩是最適合兒童誦讀的作品,因為它簡短、押韻,句調抑揚頓挫,讀來琅琅上口。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兒童更容易讀得開心,讀得盡興,讀得神采飛揚,讀得興致盎然,也更容易感悟詩的意蘊,體味詩的意境,與詩人情感共鳴。

《元日》一詩是王安石初次拜相開始推行新政時所作,表現出了新春佳節除舊迎新、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讀來喜氣洋洋、暖意融融。教學時,可以引領兒童經歷一個美妙的誦讀之旅,抓住點燃爆竹、飲屠蘇酒、迎曈曈日、換新桃符等細節,讓兒童聯繫自己過節時的生活感受展開想象,在反覆誦讀中,帶領兒童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讓詩中的每一個文字都在誦讀中活起來、亮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絃,達到理性與感性的昇華。

2. 一個發現語言奧秘的探索之旅。

古詩的語言是詩人獨創的高度凝練的個性語言,是詩人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的獨白,詩人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無不傾瀉在詩行中。《元日》一詩,首句就熱熱鬧鬧,“爆竹聲中一歲除”,次句一個“暖”字意蘊無窮,表達了詩人內心無限的喜悅,第三句“曈曈”一詞的重疊使用,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最後一句與首句緊密呼應,既寫當時“換桃符”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古詩教學要“從語言中來,到語言中去”,教學《元日》時,引導兒童抓住詩中的這些關鍵字詞仔細的品讀,在一來一去間體會古詩的文字旨趣,感悟王安石含而不露的白描式的表達技巧與語言魅力,使兒童的詩詞欣賞力和語言表達力都得到提高。

3. 一個愉悅的尋美之旅。

正所謂“詩中有畫”,《元日》一詩,作者通過放爆竹、飲屠蘇、迎新日、換舊符等春節習俗的描繪,再現了古人歡度春節時積極向上的心情與熱鬧、喜慶的場面。教學時,可以充分挖掘該詩的美學價值,引導兒童藉助語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裡去感受古詩的畫面美,在吟誦中體會古詩的音韻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領略古詩的意境美以及詩人強國富民、樂觀自信的情懷,讓兒童在賞心悅目中感知美、體驗美、分享美,進而獲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悅,受到美的薰陶。

4. 一個獨特的文化之旅。

古人是如何過年的?有哪些節日習俗?這些傳統習俗是如何一步步演變並發展的?對現代社會有什麼影響?對今天的兒童來說,這些知識是陌生的,蘊含其中的傳統文化是遙遠的。如何讓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古詩就是兒童接觸並瞭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絕好教材。因此,教學古詩,我們不能滿足於兒童會讀了會背了,還要帶領他們踏上獨特的文化之旅,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涵養,成為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新教學|基於語文核心素養的古詩教學基本策略

《元日》的教學,課前可以佈置孩子們查閱資料,瞭解放爆竹、飲屠蘇等春節習俗的來歷;教學中,可以交流“年”的故事、“桃符”的故事、王安石的故事,拓展屠蘇酒的詩詞,欣賞我國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中蘊含的知識等,在文化的薰陶和感染中,兒童可以擴展視野,增長知識,也提升了文化品位,樹立文化自信。

二、啟童心悟詩心,讓兒童“興發感動”

“興發感動”說是葉嘉瑩先生評賞古典詩詞的主要理論,葉先生認為中國詩歌中最重要的質素,就是那份興發感動的力量,這種力量會成為一種創作的動力,成為作品的基本生命和主要質素,對於讀者而言,閱讀古典詩詞不僅僅是得到一種學問知識,更重要的是展開想象和聯想,體會到詩歌所傳達的興發感動的力量,如此才是興發感動的力量的完成。

1. 創設情境,感發詩興。

《元日》的教學,可以為兒童營造濃濃的故事情境:課始,師生一起背誦王安石的《梅花》,瞭解他的生平以及他在詩詞、散文方面的傑出成就;課中,結合詩意,講述這樣的故事“王安石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不僅文章寫得好,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負。49 歲那一年,他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被任命為宰相,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行新政。這時的王安石特別高興,他期望通過改革使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一年一度的春節到了,春風送暖,旭日初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王安石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節日畫面。他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心裡又會怎麼想呢?”

鮮活的故事再輔以生動的插圖,可以極大地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課尾,再串以王安石兩次變法失敗的故事,拓展他的《泊船瓜洲》,引導兒童透過詩句體會王安石的情感變化。這樣的情境創設,把古詩還原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去,降低學習難度,放緩認知坡度,促進兒童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2. 品味語言,領悟詩境。

古人常“以言造象、立象盡意”,即用語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傳達詩情,所以,閱讀一首古詩,入境是根本,而入境的關鍵是能夠用心細品語言的情味,感悟語言之精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方能在意象中感悟古詩的內在情感,進入詩詞表達的境界中去。

《元日》一詩,一個“暖”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王安石內心無比喜悅之情,可謂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教學時,可以抓住這個詩眼,引導兒童想象畫面,深入挖掘古詩的內涵:(1)感受“暖”:默讀全詩,想一想,這種濃濃的“暖”從何而來?(燃放爆竹、辭舊迎新、春風送暖、飲屠蘇酒、迎曈曈日、新桃換舊符。)(2)何人“暖”:①詩人“暖”。交流相關資料,王安石新法推行成功,身暖心更暖;②千門萬戶“暖”。新春佳節,普天同慶,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溫暖。(3)誦讀“暖”:真是人暖、心暖、天地暖,神州一片暖洋洋,這就是漢語言的魅力,也是吟誦千年的經典傳遞過來的溫暖。讓我們帶著這種喜悅、這種溫暖一起來誦讀古詩!配樂誦讀中,兒童步入了詩中營造的意境,體會到了詩人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情感。

3. 啟迪思維,探幽詩法。

古詩大多用形象思維來言志抒情,寓情感、哲理於形象之中,而古詩的形象則藉助生動凝鍊的語言來表現,因此,教師要敏銳地發現詩句中一些很特別、很精當的語言表達形式,引導兒童深入探究,反覆揣摩,把文字還原為有聲有色的表象,進而把握古詩所表達的深厚意蘊,在學習古詩表達方法、感受古詩藝術魅力的同時強化思維訓練,提升兒童的思維品質。

《元日》的後兩句是經典名句,教學時,仍然要從品詞析句入手,引導兒童去體會不同的言語形式所帶來的不同的表達效果,如後兩句詩中都有意思相同的詞語在交替使用,“桃”和“符”、“門”和“戶”,這樣寫有什麼效果呢?啟迪兒童去發現並體會古詩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的特點。學習“千門萬戶曈曈日”時,可先讓孩子們聯繫生活發揮想象,再互相說一說自己看到的畫面,接著啟發兒童思考:“古詩的語言是非常精練的,可為什麼這裡卻連用了兩個‘曈’字呢?”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兒童回憶學過的含有疊詞的詩句,如“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等,通過反覆的朗讀,兒童體會到了“曈曈”的重疊使用,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更強調了詩人心情的愉悅和歡喜。

4. 知人論世,體會詩情。

古詩常常是詩人人生經歷、思想感情的表達。教學一首古詩,就是走近一位詩人,解讀一種生活,瞭解一段歷史。

《元日》既是寫景詩,也是抒情詩。該詩句句寫新年,句句寫新法,將“元日”的溫暖光明景象的描繪與對實施新法美好前景的憧憬,兩相結合,真是妙不可言。教學中,為幫助兒童進一步感受詩人寫作此詩的深意,可以拋出一個話題:“此前,王安石已經過了49 個‘元日’了,為什麼偏偏在這一年裡寫下《元日》這首詩呢?”引導孩子們交流王安石創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理解這首詩的寫作目的,繼而啟發他們思考:再讀這首詩,除了新年的熱鬧歡快,你還能從詩句中有新的發現,讀出新的理解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兒童聯繫詩人的生平和生活背景來理解“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深層含義,體會詩人革故鼎新的政治抱負和變法決心。

新教學|基於語文核心素養的古詩教學基本策略

5. 適當鏈接,延展詩路。

在兒童有了一定數量的古詩積累後,不必拘泥於“就句論句”“就詩論詩”地教學,可以根據需要適當豐富教學內容,對古詩進行有機的鏈接和必要的延展,給予兒童更廣闊、更開放的學習空間,這不僅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了兒童成長的需求,幫助他們拓展誦讀面,擴大儲存量,更全面地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元日》的拓展鏈接,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選擇以下幾個角度進行:

——從詩人著手鍊接:以王安石兩次變法為線索,由點而面,拓展他的《泊船瓜洲》和《梅花》兩首詩,給兒童展現一個豐滿而多元的歷史圖景,引導兒童進一步走近詩人,瞭解詩人,不斷豐富對詩人的形象認識,幫助兒童對詩句的理解由表及裡、由淺至深。

——從詩眼著手鍊接:抓詩眼學古詩,將使學習更有效。《元日》的詩眼是“暖”,《泊船瓜洲》的詩眼又是什麼?引導兒童學習抓詩眼的方法來提綱挈領地捕捉最佳信息,更好地領悟詩的豐富含義,感受詩的無窮魅力。

——從寫法著手鍊接:《元日》一詩表面上是在寫“元日”的景象,實際上抒發了詩人除舊佈新、富國強民的志向。像這樣“詩言志”的古詩,你還知道哪些?鏈接《江雪》《竹石》等詩,指導兒童結構化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從題材著手鍊接:古代詩人喜歡以節日作為賦詩的題材,《元日》寫的是春節的動人場景,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節日的古詩?引導兒童交流、梳理、積累、誦讀其他描寫節日的古詩,如《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豐富兒童的見識,擴展兒童的思維,為兒童提供一個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

( 作者顧琴,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