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的“十二生肖”

2018年農曆戊戌(狗)年即將結束,我們將迎來2019年己亥(豬)年。

十二地支及生肖紀年法已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符號,融合於中國人的血液之中。

那麼十二生肖的究竟起源於何時,又如何形成這樣的排列?十二種動物讓人司空見慣的同時,又有那些疑雲呢?請跟隨小編一探究竟吧!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而最早關於十二的生肖的文獻記載當屬1975 年12 月,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的兩批秦代竹簡,其中有關"盜者"的內容:

"子,鼠也,盜者銳口,稀須,……醜,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 ,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盜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 ,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鬚耳。申,環也,盜者圓面……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上述與現代生肖次第基本相同,但辰未寫生肖;午對鹿;未對馬;戌對老羊。

最早完整記錄十二生肖且與今相同的是東漢王充的《論衡》。因此最遲在東漢十二生肖已全部定型。 清代梁章缸在《浪跡叢談·續談》也轉述《論衡》的記載。

《北史·宇文護傳》記述後周宇文護的母親在齊的信:" 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這是以生肖聯繫出生年見於正史的較早記載。

不過,古文獻記載並未解決十二生肖的文化源頭,古今學者對此眾說紛紜。

其一圖騰說:原始社會的先民常用某種動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的圖形作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和標誌,即圖騰。《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圖騰,絕非真有降龍伏虎本領。十二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學說。

其一外來說:郭沫若在《釋干支》中,認為生肖源於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漢代西域諸國仿十二宮而造十二生肖。 古希臘、古埃及、巴比倫等古國也有類似的十二生肖,僅動物不同,由此生肖也許並非起源於中國。但秦簡的出土推翻此說,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動物崇拜,反加強圖騰說的合理性。

十二生肖動物秉性各異,古今學者一直對其選取和排列提出眾多觀點,但每種觀點又難以自圓其說。

民間傳說 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跑到龍前面。狗不樂意,一氣之下咬傷兔子,被罰倒數第一。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一番較量,最後豬跑來佔據末席。

該傳說還解釋生肖為何無貓。其實遠古中國無貓,家貓傳入中國時生肖早已形成。 這個近似於兒童故事的傳說,遠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動物習性說

清代劉獻延《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

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闢於醜,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醜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啃未時之草而苗,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酉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太陽金雞之精,故酉屬雞。戌時方夜,而犬則司夜之物也,故戌屬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時,如百果含生意於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此說從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解說地支和肖獸的配屬。持論即有先天不足,十二地支及生肖最初用來紀日、紀年,標記時辰是使用範圍擴大的結果,有些解釋顯得過於牽強。

五行陰陽說

明代學者朗瑛在《七類修稿》提出“地支在下”,別陰陽當看足趾數目。鼠前足四爪,偶數為陰,後足五爪,奇數為陽。子時前半部為前夜之陰,後半部為當天之陽,正好用鼠來象徵子。牛、羊、豬蹄分,雞四爪,再加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應合著偶數,屬陰,佔六地支。虎五爪,龍五爪,猴、狗也五爪,馬蹄圓而不分,均為奇數,屬陽,連同屬陽的鼠,佔六地支。

結合以上的各種論斷,相信大家對十二生肖的來歷已有 了一定的瞭解。但小編卻有另一些奇怪的想法冒了出來。

當今人們認為十二生肖除龍為虛幻之物,其餘皆是日常可見。其中可分兩類,即"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和"六獸"(鼠虎兔龍蛇猴),前者是人們為了經濟目的而馴養,後者則一定程度騷擾人類生活,先民對其心生畏懼的動物。 因此這些動物被作為遠古氏族的名號標記來崇拜。對此小編卻認為:

首先 對龍的真實性有待商榷。龍的來歷說法頗多,以民國學者聞一多推斷,蛇為圖騰的氏族先後兼併許多別的圖騰氏族,形成“以大蛇為主體,兼有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混合而成的龍圖騰”。但養龍這件事情,在中國古籍裡記載了很多,最早的叫做董父豢龍,董父這個人是黃帝的裔孫,他的人生中乾的最出彩的事情就是養龍,把龍養大了,他就讓舜帝和大臣來看蛟龍騰空,後來舜帝就把龍作為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這件事情被詳細地記錄在《左傳》中。董父被稱為是豢龍氏。

夏朝的時候養龍的記載,出自《左傳》。據說夏王孔甲愛好祭祀鬼神,這時候天上降下一雄一雌兩條龍,孔甲不懂得怎麼飼養,就到處去尋找養龍技術的人。陶唐氏的後代有個劉累,他從當時的養龍家族豢龍氏學到過養龍的技術菜葉網。於是孔甲就賜他為御龍氏,並把豕韋賜給他。但是一條龍被養死了,劉累就把它做成肉醬獻給孔甲。孔甲覺得味道不錯啊,還想吃,劉累害怕就逃跑了。因此龍或許真的存在,只是作為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它已滅亡,而真身與後世人們想象中的不同罷了。

另一個疑問 生肖的排列。牛是“六畜”,按理不應排在“六獸"之列。

《周禮•天官•庖人》記載:“掌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鄭玄注:“鄭司農雲:‘六獸,麋、鹿、熊、麕、野豕、兔’”。六畜指的是豬、狗、雞、馬、牛、羊,這些動物在當時已經被人工馴化作為家畜而飼養。其中兔是被列入“六獸”的,它的排列沒問題。那麼作為六畜的牛就不應排在十二生肖前六位“六獸”中,可牛排在第二位,就只有一種解釋,此牛非黃牛、水牛、犛牛,而是另一種牛——犀牛。

撲朔迷離的“十二生肖”

西漢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據記載,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件平常的事情,大約相當於今天在田野裡遇到兔子。根據甲骨文的記錄,當時稱犀牛為“兕(sì)”,被捕殺後主要供人食用。在《殷墟文字乙編》第2507片記載的“焚林而獵”卜辭中說,殷王一次就捕獲林中的犀牛71頭。

犀牛的皮很厚,能抵擋刀、箭等兵器的攻擊,是製作盾牌、鎧甲的上等材料,可製成“犀甲”。在大規模金屬冶煉還有難度的情況下,犀牛皮製的盔甲更容易被應用到戰爭中。春秋戰國連年的戰爭,使犀牛難逃厄運,此時已有專門製作犀甲的工匠,在《周禮·考工記》中,這種工匠被稱為“函人”。《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上記載,僅吳王夫差就有十萬三千名身穿犀牛皮甲的勇士。歷史記錄或許誇張,然而假使這個數字縮小十倍,對犀牛皮的需求仍然是十分驚人的。

《西遊》和《封神》也明確指出老子的坐騎“板角青牛”是犀牛。

雖然後來犀牛已在中國境內滅絕。但不可否認犀牛曾在我國廣泛的存在。

如此看來如果丑牛指的犀牛,那此排列就沒有問題。而隨著犀牛在中國歷史的不斷減少,任勞任怨的老黃牛才進入排行榜,替代了犀牛的位置。對此看法,各位有何不同關點。

至於猴在“六畜”的排列,小編只能有一種很恐怖的想法。由於猴與人同屬靈長類,那就是——它是作為奴隸身份的人的一種代替。奴隸作為古代一種“會說話的工具和財產”,在殷商時代盛行。更被當做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貢品,毫無生命保障和人格尊嚴。因此極有可能位列當時的“六畜”。而隨著周代封建制的建立,奴隸才逐漸擺脫被奴役的命運。至此“猴”也就成為一種替代。各位讀者認為這種恐怖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嗎?小編有點被自己的想法嚇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