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郑成功统一台湾的施琅,该如何评价?是汉奸还是民族英雄?


施琅这辈子,可以用“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威武不能屈”等等老话来充分概括。

咱几千年文明,老祖宗的话简直太神了,什么情况都能能在老祖宗那里找到安慰和引导。

施琅这辈子也不容易,大半辈子都处于不断跳槽的状态。

他先是跟着郑芝龙,后来一起降清,后来又跟着李成栋干,等到李成栋反了,他觉得没啥意思就跟了郑芝龙的大公子郑成功,但即使有功,而且立了很多大功,但大多数时候都不受郑成功的重用和信任,憋屈的很。

施琅有个部将叫曾德,一直受施琅节制,在施琅最后一次被郑成功夺去兵权之后,他为了求个出头之日,就找机会转投到郑成功军营中,做了郑成功的亲随。

而此时施琅正在为郑成功屡屡轻视甚至羞辱自己而大为光火,为了表明心迹,他甚至剃光了自己的头发发誓再也不见郑成功,当他听说曾德跑去了郑成功军营做亲随,顿时大怒,派人闯入郑成功的军营之中,直接把曾德抓回来,虽然郑成功火速派人下命令不许杀,施琅还是心一横,把曾德砍了头。

施琅此举,等于直接宣布和郑成功决裂,而郑成功把施琅的行为看做是打算要造反,火速派出大批兵丁把施琅全家抓了起来,不过施琅在一些以前亲信的帮助下逃离了台湾,顺利到达了福建,郑成功一怒之下,下令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斩首。

全家被郑成功所杀,施琅可以说已经无路可走,再加上为了报杀父之仇,施琅就再一次投降了清朝。

当然施琅第二次投降后又继续蛰伏了近30年,这期间顺治驾崩、康熙即位,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虽然施琅屡次上奏平台方略,但大都被束之高阁,康熙的主要精力还是在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和打击吴三桂等事情上,直到康熙21年,1682年,康熙确定了平台方略,经李光地推荐,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经过一年的准备,于1683年顺利收复台湾。

当然,施琅最后人生十几年统治台湾,名声很不好,几乎贪得无厌,当然这是后话了,这里一笔带过。

施琅第二次投降清朝已经是顺治9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法理上来讲,清朝已经是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全国性政权。

在这个基础上,以广袤的大陆作为靠山,施琅凭借自己的能力,收复了台湾,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算是功成名就,一生无憾了。

但对他的评价,用民族英雄还是欠妥,只能说是一个对国家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军事将领,毕竟她的收复台湾的战事,后面毕竟站着庞大的大清给予的无条件支持。

但是汉奸这个高帽也轮不到他来戴,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施琅第二次降清以及之后,清朝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全国性政权,可以说是正统王朝了,南明早就不存在了,吴三桂后来也失败了,郑氏集团不过是盘踞台湾的私人小朝廷,谈不上正统,也更不能以此就判定施琅为汉奸。

再结合施琅的为人、几次改换门庭的历史和在台湾的施政实际,其实这人就是个才能出众、但德行较差的军事将领,收台有功,降清无罪,治台不行。


云中史记


郑成功究竟有多伟大?看看中国人、日本人、西方人都咋评价的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明朝评价


王观光:“是儿英雄,非若所及也!”


朱聿键:"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


郑鸿逵:“此吾家千里驹也!”


钱谦益:“声调清越,不染俗氛。少年得此,诚天才也。”


瞿式耜:“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



张煌言:“窃闻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即如殿下东都之役(即攻台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创业开基?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之无内顾之忧,庶得专意恢复。但自古未闻以辎重眷属,置之外夷,而后经营中原者。……故当兴师之始,兵情将意,先多畏疑。”


卢若腾:“金陵城,秦、汉以来几战争;战胜攻取有难易,未闻不假十万兵。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


清朝评价


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七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康熙题撰挽联一副,联云: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郑氏归降后,康熙皇帝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黄宗羲:郑氏不出台湾,徒经营自为立国之计,张司马作诗诮之;即有贤郑氏者,亦不过跻之田横、徐市之间。某以为不然!自缅甸蒙尘以后,中原之统绝矣;而郑氏以一旅存故国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朔。在昔有之:周厉王失国,宣王未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上不系于厉王、下不系于宣王,后之君子未尝谓周之统绝也。以此为例,郑氏不可谓徒然。


吴延华,清台湾邑令,其联写道:“锺河岳之灵,为胜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



王凯泰,清福建巡抚,其联写道:“忠节感苍穹,大海忽将孤岛现;经纶关运会,全山留与后人开。”又一联写道:“孤臣秉孤忠,浩气磅礴留千古;正人扶正气,莫教成败论英雄。”


周懋琦,清台湾府知府,其联写道:“独奉圣朝朔;来开盘古荒。”


张其光:“生为遗臣,殁为正神,独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赐姓,谅哉完人。”


沈葆桢:“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刱格完人。”(1875年作)刘铭传:“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1889年时作楹联)


丘逢甲:“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陈谟:“纵绝岛别开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横,志士苦心,特向胶痒留气节;是胜代第一完人,起敞扶衰,十七载勋猷明月日月,填滇海,连浙水,英雄无命,长悬肝胆照波涛。”


蔡东藩:有孙可望之跋扈,适形李定国之忠,有郑芝龙之卑鄙,益见郑成功之义,一则扈跸滇中,一则兴师海外,虽其后赍志以终,卒鲜成效,然忠义固有足多者。


西方评价


汤锦台:国姓爷不是一个粗鲁的海寇。他从来没有为个人的利益打仗。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治下的土地收容了所有效忠明室的人。他一生以收复明朝江山为职志。他也不是残暴之人,至少不像同一时代的欧洲人那样黩武好战。郑成功并不反对基督教义本身,如果因为士兵服从主帅的命令而把传教士给杀了,那是因为他们是荷兰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传教士。当我们把国姓爷对待荷兰人的行为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对待中国人的行为对比之后,我们只会更加站在国姓爷的一边。


礼密臣:“国姓爷可能是东方现代历史中最杰出的人物。在活跃于中国海面的各路英豪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比得上这位英勇干练、成就辉煌大业的年轻将帅。他的能力表现在登高一呼而各方景从,不愿做顺民的,受到欺压的,都投到了他的旗下。虽然他执法如山,而且许多人是年龄长他两三倍的长辈,但却都能俯首听命,唯令是从,这就是他的威势所在。”


日本评价


台湾日治时期,在台的公学校曾教学童唱“郑成功之歌”。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为日式的“开山神社”,并整修为神社样式,但其福州式建筑格局大致保留。战后国民政府再改为延平郡王祠,并将原福州式建筑全部拆除,改建为中国北方式宫殿式建筑并于入口牌楼加设国民党徽,以示为中国正统政权。


日本存在小中华思想且深受水户学影响,而水户学基于明朝遗臣朱舜水影响,使得日本史更重视大义名分论而发展为尊皇论。


《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归。无论幕末维新思想,亦或今日历代天皇系谱,无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体系下,对于明朝遗臣郑成功一生从事反清复明的功过,日人四方赤良评为: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


民国评价


清末民初之际,民族主义在革命者与民间大行其道,郑成功在许多刊物与传记当中,被塑造为“抵抗外来统治的民族英雄”。同时也开始有许多学者将郑成功列为“天地会”的创建者,试图将排满革命与郑氏抗清拉上关系,借此大力宣传。


1930年代,中国在遭受日本侵略的背景下,关于郑成功的刊物又开始流行,具有日本血统的郑成功在这些刊物当中也成为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象征人物。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由国民政府派遣来台宣抚的国防部长白崇禧,途经台南时,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郑成功行礼,并立一石坊于祠前表彰郑成功的“忠肝义胆”,借此宣扬忠于领袖、国家的精神。



1950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撤退来台后不久,“总统”蒋中正亦亲题“振兴中华”匾额,悬挂于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筑改以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以示正统。由于郑成功退入台湾的情境,与“国民政府”相似,且郑成功“民族英雄”、“忠于领袖”、“传统文化美德”等形象已深入人心,可作为国民政府宣传样板。


在台湾,有许多学校、街道、乡镇的命名皆来自对郑成功的纪念。包括原日治时期台湾州立二中改名为“台湾省立成功中学”(今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原台湾省立工学院改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南投县国姓乡、台中县成功岭、延平路、开山路、台南市东宁路等。


* 台湾吃喝玩乐更多精彩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府城排骨】


府城排骨


施琅(1621-1696),福建晋江人,明末清初军事家、一生致力将台湾纳入祖国版图的传奇将领!他的历史争议在于和郑成功的个人恩怨,施琅父兄皆被郑成功杀害。但是,郑成功死后,他的子孙将台湾变成了割据政权基地,与朝廷分裂。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施琅屡次上书康熙请求收复台湾,并在62岁高龄亲自率军实现了国家统一的壮志。与此同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放弃杀父的个人恩怨,招抚了郑氏子孙。其胸襟之广和民族节气之高令人敬仰,施琅无疑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


他,一生矢志不移维护国家统一,数次上书直至说服康熙帝将台湾纳入朝廷版图。

他,顶住反对收取台湾的保守派的攻击陷害,即使水师职务被革也在所不惜。

他,即使官职被裁,仍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历时13年,每天耐心等待朝廷起用收复台湾。

从43岁首次提议收取台湾,中途遭打击被革职,到61岁高龄恢复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历时近二十年!


1683年,年过花甲的他,再次说服康熙领命出征收取台湾。经过他潜伏十多年对福建沿海风向气候的精心研究,6月14 日,选择从福建东山岛启航,乘借六月的西南季风向东穿越台湾海峡,率先夺取地处澎湖以南、郑克爽军防守单薄的八罩岛。6月22日早上7时,他亲率150只战船2万兵力,分三路人马,向澎湖郑克爽军发起总攻。经过9小时激战,大获全胜,共毙伤郑军官兵1.2万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郑克爽军战船近200艘。占据台湾的郑克爽割据集团自知大势已去,只得请降接受招抚,台湾得以重新纳入祖国版图!

收取台湾后,朝廷忽略了台湾地位的重要性,有放弃的打算。他坚持上书康熙,力陈台湾战略地位之要,并力主留台卫台。最终,打动和说服了康熙,使朝廷在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施管理并派兵驻守,一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被迫割让给日本。


他的一生,虽屡经挫折,备受争议,但收取台湾追求国家版图完整的志向始终未改,终于在晚年亲手完成祖国统一的壮志,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必定有施琅留下的浓厚的一笔!

——END


鹰眼国际视野


背郑降清的施琅到底是英雄,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臣?

坊间有三种声音。

肯定派认为施琅是民族英雄,理由是他收复台湾,功在千秋。

否定派认为施琅是汉奸败类,理由是他两度降清,背信弃义。

中间派认为施琅虽然在大节上有所缺陷,但他的功业配得上英雄之名,功过两分,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人物没有必要非黑即白地评价。

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关键源头就在施琅两次降清上,咱们不妨来看看他怎么就两度降了清?

施琅早年是郑成功老爹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降清后,他跟着也就降了清,客观地说这属于盲目草率地追随领导,忠诚有余,个人主见不足。

但施琅又不属于死忠的那一类,随郑芝龙降清不久,他似乎又醒了,觉得家国大义大于对领导的忠诚,加之并不看好降清后的处境,于是他脱离清军加入了郑成功反清的队伍。

因为军事才能出众,郑成功很赏识施琅,不仅引为亲信,而且给予了极高的待遇。

谁知道,因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两人后来竟然就闹僵了。

这事缘起一个叫曾德的逃兵。

此人临阵逃跑被施琅缉拿归案后,郑成功下令不许施琅擅自诛杀曾德,哪知道将令未到,施琅已经将曾德斩首示众了。

郑成功属于霸道总裁的性格,得知施琅擅自做主,不等将令,勃然大怒,可施琅的性格也很刚硬,被郑成功不留余地地怒斥后,他干脆炒了霸道总裁的鱿鱼。

客观地讲,两人都有不妥之处,缺乏各退一步好好沟通的雅量。

接下来郑成功的反应更霸道总裁,得知施琅出走,盛怒之下,他下令斩杀了施琅的父母和弟弟。

结下如此深仇,又走投无路,施琅便二度降清,成了郑成功的劲敌。

站在人之常情的角度,这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时的世人却不这么看。

虽然当时的清廷已经入主中原,但并未解决中原人心的问题,尤其在明朝遗民看来,施琅这种两度降清的举动就是叛主、变节。

但在另一些与时俱进、心界更宽、眼界更广的人看来,因此就将一顶叛徒、汉奸的帽子扣在施琅的头上,这是不公平的。

尤其是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角度。

中原改姓这已是事实,清廷很大程度上已事实代表了中国,在这种历史现实和潮流下,施琅帮助清廷收复台湾,与其说是为清廷做贡献,不如说是为中国做贡献,为历史潮流做贡献。

这难道不是功大于过。

这难道不是英雄之举。

这么说,有人依旧不认同。

理由是什么呢?

台湾是施琅的故土,他利用自己对郑军内部军机秘事的熟悉,训练不识水性的清兵,并带领清兵攻打防线最薄弱的澎湖岛,这难道不是引狼入室,不忠不孝?

而从双方势力的角度讲,清兵兵力强而台湾兵力弱,引强兵杀弱主,这难道不是恃强凌弱,不仁不义?

如果非要将这两种看法摆在一张桌面上讲,站在国家的高度,施琅应该算作英雄;站在中国传统伦理角度,施琅应该算是小人、叛徒。

这大概可以算是一分为二的评价,但如果再较个真,施琅是英雄的比例大还是叛徒的成分高?

毫无疑问是前者。

这么说是有理由的——收复台湾的不仅是施琅,在台湾弃留之争中,力保台湾的也是他。

正是因为施琅对台湾熟悉,所以他看到了故土的价值,所以这才有了他在台湾弃留之争中的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台湾设府。

站在宏大的历史角度,施琅小节有失,大节有功。

算得上不完美的英雄。


黑句本


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由于台湾在地理上与大陆隔海相望,因此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管辖。

清朝的康熙年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派大将施琅消灭了割据台湾的“明郑”势力,并建立台湾府。那么,应该该如何评价当年统一台湾的施琅呢?

首先要说明一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割据台湾多年,与清朝分庭抗争,被称为“明郑”政权。郑经死后,郑克爽又继承了延平王位。

不过当时的“明郑小朝廷”孤悬于海外,已经成了割据政权。如果清朝一直放任台湾地区而不统,那么台湾以后的历史走向便无法预料了。因此,大将施琅在1683年6月攻打台湾,并招降了台湾郑氏。这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若从这一点来说,施琅与当年的郑成功一样,都是收复台湾的英雄。


清廷在统一台湾之后,认为台湾孤悬海外、物产贫瘠,如果由福建派兵驻守十分费财费力,因此就“是否驻兵台湾”的问题而犹豫不决。只有施琅等将领坚持要守台湾,他与姚启圣两人力陈“台湾是东南要害屏障,弃之则后患无穷”的说法,最终说服了清廷派兵驻守台湾。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府(属福建),至清末又升级为台湾省,这是清朝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完成过的壮举。
清朝前期的福建省(辖台湾)

如果清军消灭明郑势力以后,又退回福建,那么台湾地区极容易再次落入荷兰殖民者的手中。因此,施琅劝说康熙皇帝重视台湾也是非常正确的。在处理台湾的问题上,施琅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历史的荒野


从国家民族层面,施琅必然是英雄而不是汉奸,先说为什么不是汉奸。

先定义什么是汉奸,狭义的汉奸是出卖汉族利益的人,广义的汉奸是出卖国家利益罪不可数的人。那施琅出征台湾有没有出卖汉族人的利益,有没有出卖国家利益,没有

首先,清朝是一个有意思的朝代,表面上对汉人来说是异族入侵,实际上是汉族延伸为中华民族一个关键接点,极大的促进了各个民族的融合,并在文化上推崇孔孟之道,使用汉语言和文字,学习汉人的治理体系,不管对错,从实际出发,当时的多数汉人是认可了清王朝的统治的,也就是所谓的正统问题,那么既然清王朝成为正统,也就代表了当时情况下汉人的最大利益,也象征着清王朝是中国的统治代名词,而郑经就成了政治上的异类,讨伐台湾则是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

其次,当时台湾执政者的态度和方针,当时的郑经和现在的台独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表面上是政见不同导致无法统一,实际上是希望划峡而治,为这样的政治势力服务不但是汉奸更是国奸。

三,倘若施琅没有投诚,台湾从此偏安一隅,那么回头看,或许康熙不会是汉奸,但一定是国贼,无论是汉族,还是中华民族,任凭国家分裂不是一句汉奸卖国贼可以抵罪的,而促成国家的统一,自然为民族之功臣,国家的英雄,后人的楷模。

四,从现实角度看,只要是维护和争取国家度独立性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这些人只要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那么无论政见如何,即便成不了民族英雄,但也绝不会成为汉奸败类和国家的罪人,


80后远去


对于施琅来说,台湾可以说是国仇家恨,而在他的努力下,台湾最终纳入清朝的统一版图,所以说,施琅可称得上是英雄。

明朝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时就已经灭亡,解放台湾属于清朝的统一之战,何况郑家杀了施琅一家人,所以不管怎么看,施琅都可称得上是英雄。

其实施琅一开始也是郑成功的手下,因为一个叫曾德的部下而跟郑成功反目成仇,曾德犯事后跑到郑成功那里,郑成功包庇了曾德,不过施琅还是派人把曾德抓住杀了,于是郑成功和施琅反目,施琅逃出台湾,不过父亲兄弟被郑成功杀了,后来郑成功更是杀了施家70余口人。



本来康熙对台湾是不怎么在乎的,可是在在施琅等人的力争下,康熙最终同意解放台湾,这个时候郑成功已死,郑克塽继位,在施琅的攻击下,郑克塽投降,台湾回到清朝统一的版图。

现在很多人争论施琅到底是英雄还是汉奸,可以肯定地说施琅是英雄,理由是他解放了台湾,而且台湾的郑家并不是明朝的继承人,只是臣子而已,改朝换代大局已定,难道要任由台湾长期分离吗?

而且生在那个王朝更替的时代,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的,所谓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着昌,逆之者亡!郑芝龙还不是投降清朝了,他儿子郑成功反叛。

像李渊,作为隋朝的大将,各地农民起义的时候他不去镇压,反尔自己也造反,你能说他是乱臣贼子吗?

所以,如果整体的看,施琅于国是英雄没错。


国辉影视剧


1定义民族英雄主要有两种概念,一是从种族繁衍分析,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划分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56个分支,从汉族角度去理解的民族英雄,即大汉族的民族英雄。二是从国家间的层面分析,中国的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的种族区分而称为中华民族之民族英雄。

2小编提供的问题中称"施琅打败郑成功^,此提法不妥,因为1662年郑成功已病逝,而施琅统一台湾是1683年。正确的提法是,施琅打败郑克塽或施琅打败台湾郑氏政权。

3历史发展到1683年,清朝与残明的较量,那时汉族南明政权不论是永历皇帝朱由郎,还是台湾的延平藩主国姓爷朱成功,均已退出历史舞台,清廷封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位汉族将领发动的三藩叛乱被平定。这时只有台湾郑经、郑克塽当局还是汉人主政的地方政权。汉族施琅原来是郑成功手下南明将领,后来叛明投清,为满族主政的清廷服务,在汉族人看来,他是汉奸,因此,根本称不上汉族的民族英雄。即使做为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来分析,他打败的台湾郑氏当局却是中华民族的大汉族,也不能算中华民族之民族英雄

4郑成功是汉族的中国人,赶走了西方的荷兰外国异族侵占中国领上台湾,解救了深受荷兰殖民者奴役的台湾同胞,他是连满族康熙皇帝都认可的国家意义上的中华民族英雄。1683年,北京的满清中央政府是统诒关外东北和关内大陆而代表中国,也代表中国领土内汉族、满族等组成的中华民族,即使这样,施琅收复台湾也是国内战争,或称中华民豫内部的满族与汉族的斗争。所以施琅是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的特大功臣。台湾回归后,康熙皇帝原来对台湾的经略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施琅上疏强调台湾有再次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严重危机,后来清廷采纳他的忠谏。从中可以看出,施琅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之爱国观念,因为他的力谏,台湾由清廷派官员加强行政治理,在今后200多年时间,西方殖民者无机可趁,要不是清末慈喜当局出卖台湾,也不会出现日本侵略者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以此而论,施琅在维护中国统一领土完整,为国家作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巨大贡献,堪称清初中国大英雄。


林柏忠


首先,施琅没有打败郑成功,因为那个时候郑成功已经去世了。

然后,怕是也算不得汉奸也算不得民族英雄吧!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很多人都只是被动地随着“历史的潮流”,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

当然,很多人在争论什么清朝是不是中国的。。这个首先得定义一下“中国”这个词吧!

不过争论归争论,历史归历史!千万别影响到现在哦(⊙o⊙)哦!现在的“中国”包括了960万平方公里,包括了56个民族。。。

警惕某些人有意无意地利用历史来影响现在,以达到某种目的。



木府木初


清朝施琅收复台湾是对中华民族巨大不朽的贡献,可以称之为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则出发点不同结果不同,因而意义也不同。郑成功是在明朝灭亡之后,走投无路,迫不得已,以攻取台湾做为栖身之地而占山为王,属于被动之举,并无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主观意愿,之后郑成功即自立为王,与其子共同割据宝岛而与国家抗衡,企图把台湾变成独立王国,永远分裂国家。可是如果没有施琅克服千难万险收复台湾,可以想见,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台湾早已自成为独立国家而与中国毫无关系。可见,当年清朝施琅收复台湾与左宗棠收复新疆一样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壮举,因而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同时也是清朝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即使郑成功未从荷兰洋人手中夺取台湾,清朝也必定会驱逐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而留给今天中国之完整领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