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四人为何不杀?

成朝利


现在很流行明朝三十四开国功臣的说法,这个说法来自哪里呢?有没有历史依据?三十四功臣都是谁?刘伯温在不在三十四功臣之列?黔宁王沐英、凉国公蓝玉、武定侯郭英呢?

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整理清楚,就去解释34位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的4人是谁,为何没有被杀,肯定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明朝开国三十四功臣都是谁

明朝开国三十四功臣,这个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确确实实是《明史》中记载的。

洪武三年,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李文忠、冯胜、邓俞、汤和等将领,分道北征残存的元朝势力。北伐进展很顺利,朱元璋认为大局已定,开始大封宗室、群臣。

当年夏四月,朱元璋先将自己的儿子、孙子分封了十位为王,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

冬十一月,北伐大军大胜后班师还朝,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进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封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子茂郑国公,汤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加起来正好是三十四开国功臣。

根据《明史·功臣表一》的记录,二十八侯分别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子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茂才子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友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宜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到月底的时候,朱元璋又增补了两人为功臣,即忠勤伯汪广洋和诚意伯刘基,变成了开国三十六功臣。

其实,洪武三年封侯的功臣中还有一位,名叫薛显。但是当时因其擅杀官吏、匠人,朱元璋赏罚分明,因功封其为永城侯,因过贬其到了海南。所以,他被排除在了功臣之外,实际上是二十九侯。

这样算起来,洪武三年封赏的明朝开国功臣实际上应该是三十七人。

沐英要到洪武十年,西征吐蕃立功后,才受封西平侯。

蓝玉先跟随傅友德平定四川,再随徐达北征,又从沐英西征吐蕃,到了洪武十二年才获封永昌侯。

至于郭英,其亲哥哥郭子兴是洪武三年获封的开国功臣,他们有一个妹妹,就是朱元璋的郭宁妃。郭英到了洪武十七年,才受封武定侯。

这三人都不在开国三十四功臣之列。

三十四功臣,朱元璋杀了三十人,纯属臆造

六国公中四人都是病逝的,只有两人因罪死。

徐达,洪武十八年,因背疽病逝。其子徐辉祖袭了魏国公的爵位,靖难之役中还在跟朱棣作战,到永乐五年才去世。

常遇春,洪武二年在军中暴病而亡。其子常茂获封郑国公。洪武二十年,常茂因为酒宴上砍伤了元太尉纳哈出获罪。朱元璋只是将其安置到了龙州,四年后去世。

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逝。其子李景隆袭曹国公,还要折腾好久的。靖难之役中没打过朱棣,后来开南京城门将朱棣迎入了南京城。

邓俞,洪武十年病逝。其子邓镇袭卫国公爵位,后来改封申国公。因为邓镇是李善长一党,被株连处死。

本来功勋第一的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杀。而冯胜因为蓝玉案发后,被人告发私埋兵器,在洪武二十八年畏惧自杀。六国公中,只有这两人算是被朱元璋杀害的。

伯爵以上的开国功臣,活过朱元璋的仅有三人,耿炳文、郭英、愈渊

汤和也死在洪武年间

汤和幼年时是孤儿,为人比较谦卑,虽然比朱元璋年长三岁,但对朱元璋向来恭敬。朱元璋因为汤和对自己的恭敬,也是非常享受的。所以,汤和犯的很多过错,朱元璋都不加追究。

晚年时,汤和因为醉酒说错话,被朱元璋时刻提醒,甚至还将汤和所犯的过错一一写到了所赐的铁券上。这也警醒了汤和,让汤和更加的恭敬谨慎。特别是李善长建造府邸,跟汤和借了三百卫士,汤和立刻如实告诉了朱元璋。

正是因为汤和的谨慎,这才保住了性命,没有被胡惟庸案牵连。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逝。

沐英同样死在洪武年间

沐英对朱元璋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病死。

耿炳文活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特点,善守不善攻。

在明朝的统一之战中,耿炳文固守长兴达十年,数十次击败来犯的张士诚。其后多是随常遇春、徐达、傅友德、蓝玉等人一起作战,均非主将,攻击力并不强悍。所以,朱元璋留下他,不担心他造反,却可以安心让他帮朱允炆守土。

事实上也是如此,耿炳文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没能前进一步。最后还是朱允炆犯浑,用李景隆替换了耿炳文,才导致南军大败,朱棣偷袭南京成功。

郭英活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宠幸郭宁妃,同时朱元璋也想让郭英牵制耿炳文。

郭英不同于耿炳文,郭英善战,根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平定南方时,郭英前后杀敌一万三千余人,俘虏两千余人,缴获战甲数万,战船上千艘。

郭英后期主要跟随耿炳文征战,朱元璋要留下耿炳文,又不放心耿炳文,所以,就让小舅子郭英作为耿炳文的副将,监督耿炳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御史弹劾郭英私养家奴,擅杀官奴,朱元璋一概给与宽恕。

俞渊,战功一般,没有威胁,朱元璋想将他留给朱允炆。

俞渊是三十四功臣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俞通源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但因为当时已经去世,所以不予追究,仅是除去了爵位。他还有一个哥哥叫俞通海,至正年间攻打张士诚时中箭病逝。洪武三年,俞通海被追赠虢国公,只是因为已经去世了,所以,没能位列开国功臣的国公之列,就没能进入三十四功臣。

俞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战功,表现也并不突出,应该能力也非常一般。他主要在父兄的功荫之下,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照顾。其兄俞通源因为胡惟庸案被除爵,朱元璋就另外封了俞渊为越隽侯。后来,俞渊又被蓝玉案所牵连,但是朱元璋还是没有杀他。只是剥夺了他的爵位,勒令返乡闭门思过。

推测朱元璋应该是故意的,俞渊虽然能力一般,但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所以,朱元璋想把俞渊留给朱允炆用。

其实吧,心大点多好。俞渊回乡后过的很好,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到了建文元年,朱棣叛乱,朱允炆就召复了俞渊,恢复了爵位。

只是呢,俞渊不知道真的是能力不行,还是运气不好,靖难之役中的白沟河一战,直接战死了。他的儿子俞靖在其死后袭爵。

明朝开国功臣或其后代有一半牵连胡惟庸、蓝玉两案

如果说三十四开国功臣中,朱元璋杀了三十个,不免有点危言耸听。

不过,在朱元璋所封的共计六七十位伯爵以上的开国功臣中,的确接近一半被牵连入了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客观的说,相比历史上的历朝历代,朱元璋的杀戮的确重了点。


奕天读历史


朱元璋确实杀了很多功臣,但是说明朝有三十四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其中的三十个,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朱元璋虽然为人狠辣,但他对功臣也远没有传言的那么严酷。他杀开国功臣的逻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并非是乱杀。

一、早期去世的功臣多是善终

先按照死亡的时间顺序,列一下明朝开国功臣的死亡日期及原因。(明朝建立之前去世的功臣不算,追赠爵位的也不算)

1369年—鄂国公常遇春病卒 

1371年—广德侯华高病卒

1372年—宣宁侯曹良臣战死

1374年—淮安侯华云龙病卒

1375年—诚意伯刘伯温被胡惟庸害死

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赐死

1377年—卫国公邓愈病卒

1378年—临江侯陈德病卒

1378年—东平侯韩政病卒

1379年—济宁侯顾时病卒

1379年—靖海侯吴祯病卒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鞭死

1381年—江阴侯吴良病卒

1382年—营阳侯杨景病卒

1382年—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1382年—宣德侯金朝兴病卒

1383年—安陆侯吴复病卒

1384年—曹国公李文忠病卒

1384年—巩昌侯郭兴病卒

1385年—魏国公徐达病卒

1386年—六安侯王志病卒

1387年—郑国公常茂流放

1387年—永城侯薛显病卒

1388年—安庆侯仇成病卒

1388年—海西侯纳哈出病卒

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从以上列出的名单可以明显看出,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前(公元1389年),明初开国功臣一共死了26人,其中22人是正常病死。

只有廖永忠、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赐死。但是这两个人的死,一个是知道的太多了,一个是贪赃枉法,都是死有余辜,跟朱元璋诛杀功臣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可以这么说,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朱元璋对功臣很少下手。仅有得个别案例,那也是没办法的选择。

另外就是明朝第一功臣徐达的死因,关于他的死,我倾向于是跟朱元璋没有关系。理由很简单:徐达死的那年,朱元璋没有任何必要杀掉他。


二、李善长案被诛杀十人

朱元璋真正大开杀戒,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杀李善长开始的。这一年死了十一人,其中朱元璋杀了九人。

首先是两个病死的:雄武侯周武病卒、航海侯张赫病卒,这两人是善终。

同年,韩国公李善长因坐胡党被处死,同年因为同样原因处死的还有: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以上九人确确实实是被朱元璋所杀,无可辩驳。

关于杀他们的原因,《明史》的官方说法是当年胡惟庸谋反,这些人都有参与。事件在这一年被披露,然后被朱元璋一锅端了。不过这属于很不靠谱的说法。我觉得他们被杀的真正原因,应该还是朱元璋为了彻底废除丞相制,有意得在打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李善长当过丞相,这是他必死无疑的重要原因)


从李善长开始,朱元璋才是真正动了杀开国功臣的杀心。不过杀了李善长一党后,朱元璋并没有继续大开杀戒,而是及时停手。按照当时他的预估,应该是杀够了,没必要再杀了。

可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1392年,朱标突然病逝了。他的死,严重打乱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为了能让皇孙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只得继续大开杀戒了。

不过这一年,朱元璋还来得及开杀戒。(要编造杀这些功臣的借口)。因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只死了三个人。

其中黔国公沐英是病死(死的非常及时,算是一个善终);江夏侯周德兴因为他的儿子跟宫女淫乱,被朱元璋以株连罪诛杀;靖宁侯叶升也是坐胡党诛,属于李善长一案的残党。

三、蓝玉案被诛杀十七人

转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杀人借口收集够了,朱元璋便开始了大开杀戒:

首先是凉国公蓝玉和开国公常升被诛。因受他们的牵连,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等13人,一并被处死。


四、为了平衡政治,警告藩王,诛杀傅友德、冯胜二人。

再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极具分量的颖国公傅友德被赐死。同一年,定远侯王弼和永平侯谢成因为蓝玉案被诛杀,属于上一年没杀完的残党。

最后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仅存的两个开国公爵也都死了。其中宋国公冯胜是被朱元璋赐死,信国公汤和是病死。

同一年,崇山侯李新因为贪污受贿,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以上一共列举了61人:其中病死26人;因自身原因被朱元璋处死的有5人;被朱元璋找茬而冤杀的有29人;被胡惟庸害死者1人。

如果再分得细致一些,朱元璋真正对功臣的全面大清洗是发生在朱标死后,1393—1395年这三年时间。被冤杀者高达19人,占明朝被诛杀功臣的三分之二。

五、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在这三年时间内大开杀戒呢?其实原因在前面提到过。


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由于皇太孙朱允炆太过年轻,且毫无政治威望和手腕。朱元璋原本为朱标培植的蓝玉、常升一党),反倒成了太孙朱允炆的最大政治威胁。(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大将)

朱元璋当时63岁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迫于时间压力,朱元璋只能在自己风烛残年之际,以大开杀戒的方式,尽快解决最大政治隐患,消灭了蓝玉、常升等一系列开国功臣。

杀掉了蓝玉、常升一党后,傅友德、冯胜因为跟藩王有姻亲关系,他们两人的存在,同样会造成政治失衡。所以朱元璋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他们也一并铲除了。

这里插一句,宋国公冯胜的女儿是周王朱橚的王妃,颖国公傅友德的女儿是晋王一系的世子妃。他们跟藩王的关系太亲密,对朱允炆的威胁太大了。所以他们必须死。如果徐达还活着得话,他肯定也会被诛杀。(徐达是朱棣的老丈人)

六、总结

从后知后觉的角度来说,在朱标未死前,开国功臣只要不严重违法或偷偷搞小团体,朱元璋都不会杀他们。但是在朱标死后,除非是像汤和一样变成废人了,朱元璋才有可能放过。因此朱标的死,太孙朱允炆的懦弱无能,这才是朱元璋下定决心,大开杀戒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朱元璋杀开国功臣的决定,是非常冷静的以政治理性为准则,绝不感情用事的选择。某些历史发明家动辄就说朱元璋是个贼王八,他杀功臣是因为他的出身低,导致他的性格自卑,变成变态杀人狂。这种极为肤浅的观点,就当作是笑话了。


Mer86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杀开国功臣?如果杀了,杀多少? 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这里我不再赘述。我们只是在假设杀的前提下,分析一下朱元璋如此做的心理。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一代豪杰朱元璋在古代算是比较英明的皇帝,理应爱惜人才,广纳贤良之士,却为何火烧庆功楼将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几十个开国功臣全部烧死呢?我猜有以下缘由。

其一:朱元璋为人生性多疑,对许多人不太信任。封建思想提倡君为臣纲,臣子应当世世代代辅佐君王,江山的每次更改都会有人说是谋权篡位。

当然了,每代开国皇帝也会编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说自己是上天派下来拯救人民的,所以推翻前朝,登上帝皇宝座理所当然。

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也畏惧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夺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更何况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中,文才武略,对自己的宝座虎视眈眈的人并不少。万一哪天他们就像自己那样又将江山改了。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部干掉,不留后患。

其二,朱标之死,朱元璋脱不了干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朱元璋直接造成了朱标的死亡,所以朱元璋对儿子深感内疚。



而这种内疚的弥补就全部放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对其给予厚望。并在朱允炆不到15岁之时便立为太子。

朱元璋儿子有才的并不少,而封建贵族又喜欢几个大家族联合。若是儿子中有人与几大家族暗中勾结,那么自己的嫡孙就陷入危机。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性情与朱标相似,书生意气,儒雅温和,一心崇尚仁政。

这样一个温顺性格的朱允炆若是日后执政,面对朝廷强硬势力,可能会被牵着鼻子走。所以为了自己的基业千秋万业,朱元璋也不得不将这些王侯将相消灭。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想达到让想反叛的都死,有实力的不敢再叛,想谋反的无实力的目的,以巩固朱家子孙的江山。

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件并没有史料记载。《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说朱元璋残暴地杀死许多大臣,但并未说火烧庆功楼杀死开国功臣。

所以以上原因也只是在假设真的有火烧庆功楼这件事的基础上进行的揣测。

如若朱元璋真的火烧庆功楼,加上自己残杀的其他大臣,位高权重的人数高达30人,为何还有四个不敢杀呢?

据说这4位逃过一劫的分别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四人职位并不小,却能使得朱元璋留他们性命,可见都是非凡之人。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首先信国公汤和与朱元璋关系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他们是同乡亦是发小,从小在一起嬉戏,一起成长,感情至深,交情甚厚,朱元璋不可能不念过往之情留他性命。

其二汤和对朱元璋有恩。朱元璋不仅是自己儿时的玩伴,与自己一起留下成长的足迹,更是朱元璋能当上皇帝的重要因素。

当年朱元璋能够投靠郭子兴,还得归功于汤和引荐,若是没有当年汤和的这一推荐,朱元璋可能还是继续在江湖飘荡化缘。

其三汤和性格忠实老厚,凡事都能摆正心态,不争不抢。


在朱元璋领导起义军时就看出了这一点,每次分赏肯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汤和从来都不抱怨,只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四汤因与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又一起征战沙场,对朱元璋可谓十分了解。开国之初,朱元璋废宰相设内阁,将权利集于一身,又设置监察制度监视百官。

汤和早就料想到朱元璋的之后的残暴做法。于是自己向朱元璋请求交兵权,隐退故乡。

汤和还乡后,为了不让朱元璋起疑心,便游山玩水,不结交贵族,与平常百姓一样过着无权的生活,不问世事,使朱元璋消除了戒心。

所以,朱元璋最后没有对汤和下毒手,使其得以善终。

第二位长兴侯耿炳文:其一耿炳文虽没有汤和那样能审时度势的才华,更没有汤和那样知晓太祖心思的能力。

但此人为人低调收敛,处事小心谨慎,和其他高调的人相比,太祖更喜耿炳文。


其二,耿炳文是打仗能手,拥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曾带领起义兵打得敌军节节败退。

朱元璋虽不愿意看到耿炳文有如此军事才华,但比起那些奸佞之臣,耿炳文还是可以信任的。

其三,明朝不能没有大将在,若是将军都死了,人心就会躁动,那些对明朝江山虎视眈眈的人就会乘机谋权夺位。

若是到那时,一个军事奇才的将领都没有,明朝必亡。所以朱元璋留了耿炳文一条性命,但却不知耿炳文被自己儿子朱棣逼迫自尽了。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其一,沐英作为朱元璋的养子,虽不是亲身的,但比亲生的大部分儿子强得多。

沐英当时和自己南征北战,吃尽了苦头,才和众将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此人聪明好学,带兵得法,深得朱元璋喜爱。

其二,沐英虽是养子,但若是自己死后,朝中有谋权篡位之人,沐英也会帮助自己的儿子平定叛乱,养的也永比外人强。

即使沐英不为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要当皇帝,也比把明朝江山送给外人好。



其三,沐英被派去镇守云南,离应天府(南京)相差甚远。并且沐英在云南是帮助百姓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把云南整顿得很好,也没有谋反迹象,所以朱元璋没有杀他的念想。

但虽然逃过了朱元璋不杀的一劫,沐英却因马皇后病死与朱标病死后过于悲伤,最终悲痛死去。

第四位武定侯郭英:首先郭英也是个聪明之人,早就看破了历史上多少功臣因位高权重而做事又高调的人,所以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

其二,郭英不仅懂君心,而且还是朱元璋的内弟。朱元璋走非常宠幸郭英的姐姐郭惠,就算不看佛面也看僧面。

况且郭英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汗马功劳,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对他起杀头的念想。

虽然朱元璋做过许多残杀大臣之事,但这30个大臣是否死于朱元璋毒手仍待考证。况且也不排除清朝为了摸黑朱元璋而编造故事来污蔑朱元璋的可能性。


史之策


大明建国后,共封赏功臣34位,其中公6人,候28人。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蓝玉、冯盛、傅友德、李文忠、沐英、胡怀庸、胡大海等。其中在洪武朝自然死亡及被杀后剩余的有,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之所以未被杀害,主要有两点原因:

1、这四人除了沐英为朱元璋义子之外,其他皆为臣子。也都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并且在太子朱标去世后,该几位,明显更加低调,事事不争,属于半隐状态。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获得善终。

2、朱元璋为了巩固皇长孙朱允炆的皇位,必须要杀掉一些功臣,因为朱标若在,到还好,因为也是从创业一直开始的。而朱允炆过于年轻,在功臣心中没有过高的威望。所以为了孙子的地位,必须如此。但也过于狠毒。同时朱元璋又考虑到,朱允炆上位后,怕无将可用,这四位又显得很低调,很知趣,所以,就留下未杀,主要为孙子皇位巩固过渡。

朱元璋千防万防,防过了很多人,独独没有狠下心放置自己儿子的叛乱。导致建文帝被推翻。若朱标不死,建文帝杀伐果断,那么整个大明朝的历史,甚至中国历史都会改变。也就是明朝很可能不会定都北京。朱标上位,有很大希望迁都西安。朱允炆在,会稳固南京。那么之后纵然假如出现朝代更迭,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会出现。也就不会出现如今的北京京都局面。


仰阁文化


历史不可造谣,明初开国功臣无论怎么数都数不出来34个,而且开国功臣中并非被朱元璋滥杀,很多都是正常死亡,即便被处决也是犯了重罪,死的不冤。

关于明初开国功臣人数的疑问

关于明初开国功臣人数,有很多不同说法,有的只算开国公爵25位,有的只算列入功臣庙的21位,有的只算淮西24将,有的把开国所有封爵的150位全部算进去。

无论如何计算,明朝都没有34个开国功臣的说法,这种说法出自不负责任的网文。

1,入功臣庙的21人

根据《明史·志第二十六·功臣庙》记载,朱元璋在建国第二年专门在鸡笼山(今鸡鸣山)建了功臣庙,共有21位功臣入选,“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具体名单是:

“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越国武庄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巢国武壮公华高、虢国忠烈公俞通海、江国襄烈公吴良、安国忠烈公曹良臣、黔国威毅公吴复、燕山忠愍侯孙兴祖。郢国公冯国用、西海武壮公耿再成、济国公丁德兴、蔡国忠毅公张德胜、海国襄毅公吴桢、蕲国武义公康茂才、东海郡公茅成。 ”

2、淮西二十四将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朱元璋造反之初,本来投靠了,带领的小团队,一共有24个人。这些人是朱元璋最原始的人才积累,因为都是淮西人,故称淮西二十四将。

《明史纪事本末》明确记载了淮西二十四将的名单:

时彭、赵御下无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属他将, 而独与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明史纪事本末》

这两个最常见的开国功臣版本中,有一部分人是重复的,分别是: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耿再成等5人。但无论怎么计算,明朝开国功臣都不存在34个的说法,更不存在朱元璋杀了30个开国功臣,只剩下4个不杀的情况。

关于明初开国功臣结局的分析

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朱元璋就是一暴君,尤其对待开国功臣极端残忍,开国功臣几乎都被他砍了,有的还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另外,民间关于朱元璋屠杀功臣的花式层出不穷,最狠的一招就是“火烧松明楼”,一把火把功臣全部火化,简单粗暴,把朱元璋塑造成一个吃人不眨眼的超级魔鬼。

关于朱元璋屠杀功臣的说法,最早见于清朝史学家赵翼,此人对历史颇有研究,曾写就《廿二史札记》,其中评价朱元璋时有一句话:

“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前古未有。”

按照赵翼先生的说法,朱元璋不仅屠杀功臣,还把全天下的人都杀了,既然全天下的人都被杀了,那我就不明白明初的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人口增长是怎么来的?

现代更有人言之凿凿: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封了6个公爵52个侯爵,最后杀了3个公爵50个侯爵,并且计算出朱元璋封的96%的侯爵被他干掉了。

这数字看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一翻明史就知道完全是胡说。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明初开国功臣的命运。

1,病死或善终者:徐达(别提吃蒸鹅的事情,故事会里的情节不能当历史看)、常遇春(暴毙,也是病死)、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华高、俞通海、吴良、吴桢、吴复、曹良臣、冯国用(暴毙,也是病死)、丁德兴、康茂才等。

2,战死或被俘捐躯者:胡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严德等。

3,被朱元璋诛杀者:费聚、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不是常遇春),以上均为坐胡惟庸案被杀;陈桓、孙兴祖、谢成,以上均为坐蓝玉案被杀;周德兴,受儿子牵连被杀。

朱元璋铲除功臣,从严肃贪,在古代历史独树一帜,十分突出,但后人把朱元璋塑造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完全是刻意抹黑,因为朱元璋的暴力不适用普通百姓。抹黑朱元璋的,一方面是取代明朝的清朝统治者,另一方面是朱元璋得罪的官员们,所谓民间传说实质是上述两个群体炮制出来的作品,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充当了传播这些谣言的主力军。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每个王朝的建立,有伴随着一大批功臣,大明王朝也不例外。为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有很多,被封为公爵的有25人(最有名的当属开国六公爵),而被封为侯爵的更有79人,其他的就不说了,总是林林总总的,明朝的开国功臣可不止34人。



我们先看看25个公爵,是怎么死的。

战功最多的是徐达,他卒于1370年,死因是患病,头一年勉强治好,第二年复发,直接病死,他的死和老朱无关。

常遇春,卒于1369年,行军途中暴毙,朱元璋知道以后,为他伤心了好一阵子,他的死也和老朱无关。

常茂,卒于1370年,常遇春的儿子,因为战事不利,还推卸责任,被老朱免职,不久自己忧郁而死。这个是自己的问题,不是老朱为了给孙儿扫清障碍而干的。

李善长,卒于1370年,死因大家都知道,手伸得太长了,结党营私,各种罪名一箩筐,此人确实是是被老朱下令处死的。

李文忠,卒于1384年,病死的,和老朱无关。

冯胜,卒于1370年,因为受到老朱猜忌,所以被处死。

邓愈,卒于1377年,病死在寿春军营中,老朱知道后也觉得伤心,他的死和老朱无关。

汤和,1389年隐退,1395年病死,躲过了许多朝廷灾难,自然生老病死。



傅友德,卒于1394年,老朱逼他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此人索性连自己的脑袋也交了上去,此人被老朱所害,冤死。

胡大海,卒于1362年,被部下所害。

耿再成,和胡大海一样,被部下杀害,死于同年。

张德胜,卒于1360年,死于战事。

赵德胜,卒于1363年,死于战事。

丁普郎,卒于1363年,死于战事。

俞廷玉,卒于1383年,死于战事。

廖永安,卒于1365年,被敌人俘获,不屈而死。

茅成,卒于1366年,死于战事。

俞通海,卒于1367年,死于战事。

丁德兴,卒于1366年,死于战事。

严德,死于战事 。

陶安,卒于1368年,政绩显著,死在任上,和老朱无关。

濮英,卒于1387年,死于战事。

蓝玉,卒于1393年,忠于老朱长子,却因此而死,这是老朱枉杀的又一个功臣。


康茂才,卒于1370年,军中病死。

这是25位被封公的功臣,可以看到,这些人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生老病死、战死,只有寥寥几人是因为案件牵连,而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被他主动杀死的,主要集中在几个事件中,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胡惟庸大案,此人事情白败露之后,牵连极多。

另外一件事但是太子朱标意外死去,为了给太孙肃清朝堂,朱元璋在晚年大肆诛杀功臣,再加上当年胡惟庸等人的案件的不断理清,前后被杀功臣超过20个。


小镇月明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到一位草根皇帝的话,那么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从小过着一种家徒四壁、衣不遮体的贫苦生活。而不甘平庸的他却靠着自己的艰苦努力南征北讨,终于成为一代帝王,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可是这个人也有着如曹操那样“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态。在基业稳固之后,居然害死了30位开国功臣。唯有四位没有被害,是因为他们身上各有一种特点让朱元璋无法下手。

第一位没有被害的是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这个人出身贫苦,从小也没有家族的庇护,过着颠沛流离的苦日子。他的经历跟朱元璋极其相似,从沐英的身上朱元璋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够对他所受之苦感同身受。况且沐英忠厚,为朱元璋驻守边关不生异心。自然能够在朱元璋的心里生根。

第二位没有被加害的是信国公汤和。汤和是朱元璋能够进入到军队当中的一个介绍人,用现在俗话说是个牵线儿的。没有汤和朱元璋就难以进入军队当中,他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也就是一个虚幻的影子。汤和给了他一个成王的契机。这种恩情纵使汤和有谋反之心,朱元璋恐怕也不会轻易杀他。杀了汤和朱元璋必成千古罪人。

第三位没有被杀的是武定侯郭英。郭英免于死难,跟他的身份有重要的关系。他是宁妃的哥哥,而宁妃是朱元璋所宠爱的女人。因有这层关系,朱元璋如果加害郭英,那就是往自己心爱的女人身上刺刀。况且郭英为人比较谦和低调,又为大明朝屡立战功,开疆扩土,这一点也许令朱元璋折服,想杀他都难以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第四位没有被杀的是长兴侯耿炳文。耿炳文这个人的性情直率,素有忠义之心。他能够长期镇守长兴城长达十年之久,而且能够坚决抵御外来侵略者,可见他的忠勇。这样的人从骨子里都是很忠诚的,就算让他背叛,借他一百个胆他也不会那么做。因此朱元璋对此人深信不疑,不想为难他。自己将要入土的时候,甚至将孙儿相托。可见,朱元璋已经在心目中彻底相信这个人。忠义的精神挽救了耿炳文。

朱元璋不杀的这几个人其实身上都有一种美好的品质。沐英多淳朴,汤和多热心助人,郭英比较谦虚厚道,耿炳文比较忠诚、坚守信义。他们没有一个人是那种投机的人。话说好人自有福,其实朱元璋不杀他们,其实是他们自己救了自己。从这件事来看朱元璋也是有那么一点点良心。可是其他的30位大臣又有什么大的罪过呢,杀了他们就能把明朝的江山延续下去吗?自古帝王之心难猜测,朱元璋更是如此。


邓海春


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所谓明朝三十四个被朱元璋杀了三十个,本身就不是事实。这实际是清朝史学家赵翼说法的翻版:“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前古未有。”更有人言之凿凿: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封了六公爵五十二侯爵,最后杀了三个公爵五十个侯爵被灭族,并且计算出朱元璋百分之九十六的侯爵被灭门。这数字看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一翻明史就知道满不是那么回事儿: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郑国公常茂,洪武二十四年卒;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这些都是在洪武建国后病逝的,至于战殁的或意外死亡的的胡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严德,再加上大明建立前病逝的俞通海、丁德兴,这几乎就是除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之外的八成封公爵功臣名单了。

五十二侯爵里,有两个根本就不是朱元璋册封的,死的比朱元璋还晚,而另外五十个中的淮安侯华云龙、巩昌侯郭兴、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蕲国公康茂才(淹死小明王那个,侯爵后升为公爵)、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张赫、海西侯纳哈出等三十多人,正史记载不是“卒”就是“战殁”,长兴侯耿炳文也一直活到了明成祖永乐二年。

蔡东藩先生对凉王蓝玉与黔宁王沐英同为功臣但下场不同的评价,说出了一些大明开国功臣被杀的根源所在:同事疆场,为明立勋,不一而足。(蓝玉)身邀宠眷,志满气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复不能恭让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颈就戮。明虽负德,蓝亦辜恩。藉非然者(如果不是这样),蓝氏子孙,亦何至不沐氏若乎?前后相照,一则食报身后,一则族灭生前,后之君子,可以知所处矣。

功臣在开创基业也得时候是有功的,但是有功不代表他们就有为非作歹的特权。如何对待功臣,一直是开国之君面临的难题:这些人出生入死战功赫赫,本应高官厚禄,但是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让这些只知道拿刀子砍人的赳赳武夫治国,那肯定会是一团糟。但是不给这些功臣一官半职,他们又会很失落,这种失落的结果,除了再造反,就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所以任何一个王朝的功臣,都是掉进灰堆的豆腐——吹不得拍不得。放纵,就会让帝国大厦轰然倒下,严惩;又会落下一个“鸟尽弓藏”的恶名。

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朱元璋确实杀了不少公侯,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大明开国之后,很多功臣迅速腐化堕落,成了比元朝贵族还可恶的恶霸。他们杀人放火、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可谓坏事做绝恶贯满盈民怨沸腾,要不是朱元璋铁腕反腐,大明朝绝对挺不过二十年,这一点大家查一查朱亮祖周德兴犯了啥罪就知道了——一个是欺压百姓一个儿子秽乱宫闱。

至于后来那些公侯身死国除,也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试想每个公侯家的官二代三代四代都这么继承下去,再加上后世帝王分封,岂不是中华大地举目皆公侯?凭什么功臣的子孙就能仪仗祖先的功劳而一直作威作福当总督开钱庄官商一体耀武扬威?

于是还掌权的功臣后代和因为违法犯罪而被剥夺特权的功臣后代都对朱元璋恨之入骨:你把我们管得这么严,我家老祖的鲜血不是白流了?

按照现在正常人的眼光看来,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们的祖先抛头颅洒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更腐朽的政权,更不是为了让你们拥有欺压百姓的特权。

平民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执政后,只对老百姓好,而且也经常自称“淮右布衣”,但是对官员和文人却比较苛刻,破碎了很多读书人的升官发财梦,于是就得罪了文人和官员两大集团,而这两大集团恰恰是掌握了话语权和史书编纂权的,老百姓虽然承受了朱元璋的恩惠,但是人微言轻,能不跟着文人和官员人云亦云地咒骂朱元璋就不错了,想让老百姓给朱元璋正名,那得等黄河水清。

在给元朝当了近百年下等奴才之后,很多官员已经把“人分三六九等”看成理所应当,他们掌权之后,自然也不会把老百姓放在眼里:“这下老子翻身做了主人,可以想欺负谁就欺负谁了!”但是朱元璋一道命令彻底破灭了他们的幻想:“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反腐反到全民总动员,老百姓可以把贪官污吏绑赴京城,这让高高在上的官儿老爷们如何接受?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朱元璋抹黑成一个暴君。


半壶老酒半支烟


明朝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开国的皇帝朱元璋,从农民起义运动开始,一点一点的发展壮大,广纳贤士,并且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帝国。

之后为了稳定国内的局势,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在军事领域的改革,他任用文官,将军权从武将的手中夺走。在朱元璋看来,武将没有了兵权,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危害他统治的割据势力,从此文官政治开始兴起,明朝也有了长期的稳定。



但是既然是改革,朱元璋就必然对那些掌握了军队大权的武将下手。朱元璋一路征战的过程中,有三十四名大将一路追随他,这些人都具有非常高的军事才华,而且都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朱元璋也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人,他对自己的大臣非常厉害,而且为了自己的统治,几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

朱元璋统治的时期,一共有三次惨案,第一个是胡惟庸案,朱元璋疑心胡惟庸造反,便大开杀戒,一共杀死了三万人;之后在空印案中,朱元璋怀疑大臣造假,便又杀掉了五万人;在国桓案中,他又杀掉了两万多人。而在这些动乱中,那些追随他的开国功臣有三十人被杀害,仅仅剩下了四个人,那么这四个人是怎样躲过朱元璋的狠手而留住一命呢?

首先是汤和,他与朱元璋出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从小一起长大,并且朱元璋进入军队还是汤和引进。之后随朱元璋四处征战的时候,汤和一直很听从话,所以朱元璋非常欣赏他。而且汤和不追名逐利,虽然朱元璋将他奉为侯,但是相比于其他大将,他的地位低了一截,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怨言。汤和也非常有眼光,在晚年主动交出了兵权,回家去休养生息,之后从不过问政治。

另一位大将沐英,他是朱元璋的干儿子,而且据说还是朱元璋的私生子,所以由于存在这种特殊的关系,朱元璋并没有杀他。最重要的是,在他驻守云南的时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商业,使得云南边境保持了长久的安定,也让朱元璋非常肯定他的功绩。

郭英也是幸免遇难的四位之一,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追随朱元璋的过程中,已经非常了解这位君主。所以平时作事的时候一直非常小心,在皇帝面前卑躬屈膝,所以才没有招来皇帝的怀疑,得以保全性命。

最后一位就是耿炳文,虽然他不像其他的大将一样又名,但是在建国的过程中仍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他非常善于防守,相比于其他武将来说,他并没有非常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也下定决心要留住这位大将,让他得以继续镇守边疆,平定动乱。

这四位得以幸存下来的将领,没有一个不是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也都深知在皇帝面前为人处世的方法。


篱上青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

1:汤和与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还是一条小街上一起长大的,而且是汤和把朱元璋推荐给郭子兴,既有手足之情又有知遇之恩,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队伍后级别比汤和还高,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2: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打下江山朱元璋只封汤和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将领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汤和却很慎重,从不发怨言,继续兢兢业业屡立战功,后晋封为信国公。

3:汤和能审时度势,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4:汤和回乡后,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中央官吏和乡绅,也不议论国度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用,不问世事的样子,也让朱元璋十分放心。

5:汤和的机敏和自律,并能急流勇退,不贪恋势力,在朝中洁身自好。所以,不只保全了本人,也维护了家族。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第二位长兴候耿炳文

1:耿炳文为人小心。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开始对那些建国功臣挥起了屠刀。但他也不是要杀了所有人,只是把那些他认为心怀不轨的人全部杀光,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扫清障碍。而耿炳文为人就十分的小心谨慎,他处处隐藏自己,把所有的功劳都推给朱元璋,一个如此低调之人,朱元璋也没有必要去杀他。

2:朱元璋要留下他为朱氏子孙镇守江山。记得电视剧《亮剑》中有一个桥段,解放战争中楚云飞的部下,面对李云龙猛烈的炮火,没有守住阵地,回来之后请楚云飞责罚自己,而楚云飞放走了他并且说:“我不可能把我所有的士官都送到 军法处,那样的话谁来替我打仗”。

朱元璋当时跟楚云飞的想法一样,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大将都送到地狱,如果是这样,那么一旦外敌来袭,谁替他朱家子孙去打仗。而耿炳文这个人有十分擅长防守,是守护朱家子孙的不二人选,所以朱元璋才会放过他。

第三位西平候沐英

1: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他为人低调,又聪明好学,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沐英最有名的战例就是大财云南象兵的那次战役。话说本来投降的云南首领又发动暴乱,沐英负责率领军队去平乱。结果这次敌人派出了几百头披着铠甲的大象,往沐英军冲了过来。沐英并没有惊慌,命令手下的兵士分三队,火器和弓箭手交错着放,被后人称为“三段击”。果然打得大象乱跑,敌人大败。最终沐英平定了暴乱。

2:沐英后来被任命镇守云南,而且后来自己的子孙全部都镇守云南。沐英在云南,大力发展农业,还兴修水利,开垦土地,维修道路,还开办学堂,鼓励教育。在沐英的这样治理下,云南的农业,教育业,水利道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马皇后病死,沐英哭得大病了一场,再后来皇太子朱标病死,他又过于哀痛,也病死。朱元璋在听到他死去的消息悲痛不已,追封他为黔宁王。


第四位武定候郭英

1:郭英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他深谙为臣之道,他知道一个君主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借功干出一些损害帝王利益的事,因此他做事从不出错,别人都主张奢华时,他却只求富余即可;别人借功自傲的时候,他却谨小慎微;别人功高盖主的时候,他却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正是由于他在官场的所做所为,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才没有被朱元璋忌惮。所以说为什么朱元璋不杀郭英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郭英懂得君心。

2:郭英的不贪和不骄让他成功地躲过了那个可怕的洪武晚年,可是其他的老臣却不能幸免,最终多数落得个惨死的下场,由此可见郭英的聪明睿智。从以上分析中就不难解释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郭英这个问题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郭英深谙为官之道,避免了自己像其他的老臣一样落得个不得善终,可见郭英本人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