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稀有姓氏研究

所謂稀有姓氏,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姓”。這類姓氏的人口通常不是很多,但姓氏總量卻很大,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有相當的數量。其中的一些可能僅為某一地區或某一家族所擁有,而一姓僅有一人的情況也有所見。無疑,在那些人口分別都有百萬或千萬的大姓面前,小姓的人口數量實在有點微不足道。然而,如果我們從姓氏總量上看,至少有95%的姓氏都在小姓之列。故而,它們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姓氏群體,我們也有對其進行專門研究的必要。

一、小姓的界定

我們所說的小姓,也就是指那些人口相對較少的姓,是與人口較多的大姓相對而言的。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每個人都以自己特有的身份在社會上活動,為便於活動、便於認知、便於交際,每個人都有姓名。其中,姓是家庭(族)的符號,目前大多數仍沿襲父姓;名是個人的符號,隨意性比較大。一旦有了姓名,並在戶籍管理部門登記備案,就應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能隨意更改。否則,今天你叫張三,明天改叫李四,後天又叫王二麻子,別人怎麼確認你?怎麼跟你打交道?朋友無法找你,恐怕公安局要請你說說清楚了。所以,姓名應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受法律保護。

為便於闡述,我們先對小姓給予人為的粗略的界定。據現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目前使用的姓氏近4000個,其中占人口總數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個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個姓氏,85%人只使用100個姓氏。這500個、200個和100個姓氏由於人口相對較多,都可以算作大姓,除此之外也就是小姓了,它們在總數上要超過500個大姓的6倍以上,達3000多個,可見是相當多的。這些姓氏人數最多的有幾萬或幾十萬,而最少的僅有1個人。據載,在1991年蘇州的一個典型的“421家庭”中,出現了姓“點”的孩子,這個“點”姓也一般被認為是目前所知人數最少的姓。關於這個姓,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在這個“421家庭”中,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4個老人和2位夫妻、一個小孩。爺爺姓蔣,奶奶姓宋,他們生了個兒子,按照傳統習慣,這兒子也就承父姓而姓蔣,我們姑且叫他蔣男;外公姓卞,外婆姓沈,他們生了個女兒,也是依照傳統,女兒承父姓而姓卞,我們姑且叫她卞女。蔣男和卞女後來結成夫妻,再後來就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的出生使全家都很高興,但在讓孩子姓什麼姓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爺爺希望遵從傳統承其父姓而姓蔣;外公認為舊習慣應該破除,最好依母姓而姓卞;外婆則反對姓卞——小的時候被人家叫“小卞”,長大了被人喊作“大卞”,有把年紀了也不過稱個“老卞”,很不雅觀,不如來個徹底的,姓外婆的沈姓。而奶奶卻說,即使從母姓也應姓宋。全家四個姓,都想讓這唯一的男孩為自己的姓“接續香火”。後來,他們覺得“接續香火”的想法太陳舊,共同商議為孩子取個新姓“點”。因為這個字的結構是上邊一個佔有的佔字,底下四點,四點分別代表蔣、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對老人而言,“點”表示四姓(家)共同佔有這個孩子;對孩子來說,“點”表示佔有四姓老人的共同關愛。等商定以後,接著為這孩子取名“點佳浩”,併到戶籍管理部門登記備案,使他從此有了合法的名字。

從上述事例看,我們知道它是一個新創的姓氏。那麼,歷史上在沒有點姓呢?其實是有的,但與這個點姓有所不同。歷史上的點姓寫作“點”,是繁體,據說《太平圖話姓氏綜》上就有收錄。“點”字現在簡化為“點”,但它與內涵“四家共有”的“點佳浩”的點是有區別的,至少可以說是姓源不同。正因如此,“點”姓可寫作“點”,“點佳浩”卻不能寫成“點佳浩”。若把“點佳浩”寫成“點佳浩”,也就把“四姓共有”全“家好”的美好願望改沒了。

小姓的界限既定,我們便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如果分開來看它們都是小姓,但合在一起卻有十分龐大的群體。他們中既有古老的姓,也有新生的姓;既有單姓,也有複姓;每個姓的人口可能較少,或者不足萬人,或者僅有一人,但小姓之和卻以千百計。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每個姓都有自己的歷史,而每段歷史幾乎都蘊含著美麗、悽婉動人的故事。

二、分族及其對小姓的影響

在我國,大姓有大姓的特徵,小姓有小姓的特點。在此,我們首先有必要提到一個曾經非常古老但現在只有幾百人的姓,即相傳是由大禹而來的姒姓。大禹就是我們常說的堯、舜、禹的禹,也就是那個因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人。關於這個姓的來源,說法並不完全一致。有一種說法是,姒姓是由帝堯賜給禹的父親鯀的,鯀當時是帝堯的崇伯。堯讓他負責水利工程,防止河水氾濫,誰知河水暴漲,氾濫成災,堯一怒之下把他處死了。後來,堯把統治位置讓給舜,舜則啟用大禹繼續治水。大禹治水十分勤奮,為公忘私幾年如一日,終於大功告成,水歸河,河入海,獲得極大聲譽,不僅從鯀那裡繼承了姒姓,還從舜手裡接管了政權,後來又建立了大夏王朝,成為一代開國帝王。

關於姒姓來源的另一種說法是,姒姓是由一件食物而來的。相傳,大禹的母親吃了薏苡就懷孕了,後來便生下了他。為了紀念吃薏苡而得子,便以“苡”為姓了。薏苡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脫皮後叫薏苡仁,又叫薏米或苡米,可供食用和藥用,有逐水利溼的效用。由於“苡”在古文字中又可以寫作“姒”,因此也就以姒為姓。

相傳,大禹在世時還對他的族人進行分封,這些被封的人後來就改用國名為姓了,主要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斟戈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等。這些姓後來有的消失了,也有的發展壯大了。春秋時期的越國也是姒姓。另外,歷史上高麗族有姒先氏,其後也有改姓單姓姒的。如今,北京,上海的松江,四川的長壽、峨嵋,雲南的魯甸,山西的太原等地都有少量姒姓人。

姒姓從得到姓到現在已有4000千多年曆史了,悠悠歲月,滄海桑田,大禹故里已難尋覓。但在浙江紹興市東南6公里處的會稽山麓,卻有為紀念他而來的禹陵、禹廟、禹祠,並且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下有個村莊,因陵而名,叫禹陵村。村裡住著禹的族人——姒姓的後代子孫,已傳到103世。他們一直守護著禹陵,歷千難萬劫,不離不棄,無怨無悔,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一直守護了4000多年。

據統計,古老的姒姓在今天的總人口已不足700人,其人數較少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改姓其他姓氏的緣故,這種改姓就叫做分族。縱觀幾千年的姓氏發展史便可以發現,我國現在被稱為大姓、小姓的主要是分別向兩個方向發展的結果。它們在當初的差別幾乎很小,只是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採取了不同發展方式,從而才漸漸出現差別。其中大姓大起來的原因是它不斷吸收、融匯別的族人,以使自己不斷髮展壯大;而小姓則採取相反的措施,不但不收納別族,還要從自身分出。由上述可見,姒姓的不興旺就是這種情況。它除去其它可能有的原因外,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分族的緣故。

說到分族,有一個從姒姓分化出的竇姓,分化的原因是為了紀念一件驚心動魄的事。竇姓的“竇”字本來是指洞、孔,如鼻竇、狗竇。狗竇就是狗洞,竇姓的得姓就與4000年前的一個狗洞有關。相傳,夏禹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再傳到啟的孫子相時,有個叫后羿的諸侯利用夏朝臣民對國君的不滿,發動政變,殺害了相。這時,啟的一個妃子正身懷六甲,急忙從狗洞裡逃出,到孃家有仍部落避難不久又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少康。後來,在少康於有仍部落避難時,已經大權在握的后羿被一個叫寒浞的人殺死,寒浞接著又派人暗殺少康。到這時少康只得聞訊而逃,最後逃到舜的後人虞思的封地,在虞思的幫助下招收夏的舊部壯大力量,終於有一天羽翼豐滿,帶領軍隊打敗寒浞恢復了夏朝政權,被稱為“少康中興”。再後來,便傳說少康的二兒子季杼為紀念祖母從狗竇逃出的經歷,改姓竇。

當然,竇姓還有其他來源。如在戰國時,魏國有個竇公氏,後來改為單姓竇。三國時有氐王竇茂,他的後代也改為單姓竇。北魏時,代北地區有三字姓紇竇陵氏,是鮮卑族姓,魏孝文帝命令他們改為單姓竇。另外,古時用竇命名的地方不少,大約也會有以地名為姓的人。

總之,通過以上對姒、竇兩姓的重點分析,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小姓發展變化的一種趨向,主要是因為自己分族析出其他姓氏的結果,自己的族群因此而漸漸萎縮,從而成為小姓。

三、分族命氏的兩條軌跡

歷史上的中華姓氏,一經產生便和語言文字緊密聯繫在一起,其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用來說的。像張王李趙不同的姓氏,就要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現。當兩個一言不發的人坐在一起時,誰也不明白對方姓什麼,只有通過口頭表達才能讓對方瞭解自己。有時候只有口頭表達還不夠,還必須用文字加以表述。由於漢語裡同音字很多,而每一個字都可能是姓氏,這就需要把姓氏的字音和它的字形相合。比如當問你姓什麼時,你可以說是姓Zhang,但由於讀這個音的漢字很多,對方就不能確定究竟是哪一個姓氏。同樣,讀音是Zhang的姓氏也很多,如張、章、漳、彰、樟都是,究竟是哪個Zhang,還必須進一步用用語言描述出字形,如弓長“張”或立早“章”等,讓人才能明白。對於那些比較複雜的字,就不能用一句話講清楚,有時只能寫。自然,有時只寫不說出讀音也不行,因漢字中還有一字多音的現象,當這個多音字的每個讀音各代表一個姓氏時,即使寫出姓氏,別人還是不知道姓什麼。比如:“朝”即音Cháo,又音Zhāo,又都是姓氏;又如“長”,既音Zhǎng,又音cháng ,也都姓氏。對於它們,如果當事人不作說明,別人同樣無法通過字形來判斷它們的確切讀音。

在姓氏被寫出來以後,它要以我們的漢字為載體。如所周知,我國的漢字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形、音、義三位一體。多數情況下一字一形一音,表示一個或幾個意思。有的一字有多個讀音,這便是多音字;有的一音有多個字形,這便是同音字。我們的先人在分族命氏的活動中,往往都緊緊抓住漢字的基本特徵,用字音或字形的變化來確定自己的姓氏:有時候是字形不變,只用它所表示的不同讀音分族命氏,也就是利用同一個字的不同讀音表示不同的姓氏;有時候是讀音不變,只用它表示的不同字形分族命氏,也就是利用同一讀音的不同字形表示不同的姓氏。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我們不妨以山海關孟姜女廟上的那幅著名對聯為例,因為它們都是姓氏。

孟姜女廟上的對聯是漢字的字音和字形巧妙結合的典範,相傳出自宋朝狀元王十朋之手,其中上聯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聯是“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對聯裡巧妙地運用了多音字和同音字描寫出山海關天海一色、雲水相伴、長消應時的撼人景象,其中所用的字及暗含的正字都是姓氏,而且大都是小姓。對此,我們可以分別來看。

:海姓是個古老而又為多個民族所共有的姓氏,源流主要由六個:第一,《中國姓氏大辭典》據陳士元《姓觽》、鄧獻瓊《中國姓氏集》注稱:“皇帝庶子禺陽之玄孫世居南海(今廣東番禺)為海司,後因以為氏。”第二,《姓氏考略》注稱:“衛靈公臣海春之後。蓋指海為氏。望生薛郡。”海春是春秋時衛國人,衛國距海很遠,他的姓氏可能是由祖先的名字而來;第三,《續通志·氏族略》:“明賜元人諾海曰海榮。” 這是說蒙古族也有海姓。另外,蒙古族有人姓海拉蘇,後來以它的首字讀音為單姓,改成單姓海;第四,《明清雲南土司通纂》稱,明、清時雲南曲靖府平彝縣土縣丞姓海,彝族;第五,回族中也有海姓,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即是。對此,明朝人梁雲龍在他的《海公行狀》中記載:“公諱瑞,……其上世以來未詳。在國初,以軍功世廣州衛指揮某者,隸籍番禺,今為番禺人。洪武十六年(1383年),答兒從軍南海,著姓於瓊,遂為瓊山人。”可知海瑞是回族,祖先名叫海答兒,後來就用他名字中的首字為姓;第六,滿族也有海姓。據《滿族姓氏錄》記載,滿族皇族姓氏愛新覺羅的一支,在清朝滅亡後有人改為單姓海。

:水姓是個漢族姓氏。《姓氏考略》注引張澍說:“當指水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類。浙江鄞多水姓;或(為)水丘氏所改。”水姓歷史上名人不多,明初有水蘇民,洪武初邵武知縣。又有水桓,景泰甲戌進士。今天水姓人數不是很多,但分部較廣,北京、天津武清,河北景縣、黃驊,山東平度,山西太原,陝西韓城,湖北武昌、老河口,安徽涇縣,福建清流,浙江鄞縣等地都有所見。

:一音Zhāo,意即早晨;一音Cháo,也寫作晁、鼂。當作第一種讀法時,是較罕見姓氏,出現很早,來源不詳,名人有商代末年的朝涉、春秋時蔡國大夫朝吾等,今山西太原、陝西韓城、湖北監利、湖南益陽、廣東吳川、雲南景谷等地都有分佈,漢族、傣族也都有這個姓氏;第二種讀法也是較罕見姓氏,來源不一:第一,出自子姓。王符《潛夫論》稱:“宋微子後有朝氏。”第二,出自姬姓。《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稱:“聲子之後。”聲子即公孫歸生,春秋時蔡文侯之子,字子朝,他的後代以他的名字為姓。另外,周景王子朝的後代也姓朝,又寫作晁、鼂;第三,唐代時日本派使臣來朝貢,後來留居下來,姓複姓朝臣,後又改成單姓朝。今天,上海松江、廣西田林、廣東高要、四川合江、山東平度、河北尚義、陝西韓城等地都有姓這個姓氏的人,漢、朝鮮、蒙古等民族也都有這個姓氏。

: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姓氏,安徽貴池、涇縣、徽州、淮南、安慶、懷寧,浙江嵊縣,臺灣台北、臺中,以及山東、上海等地有分佈,但來源不詳。

: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姓氏,漢族。來源不一:第一,《姓氏考略》注引《路史》稱:“炎帝參盧之後有落氏,出任姓後。”第二,又注稱:“鮮卑姓。檀石槐之西部大人有落羅。”第三,由複姓皋落所改。《通志·氏族略》注引《風俗通》稱:“皋落氏,翟國也,此赤翟別種。其地在今山西恆曲縣,以國為氏。”第四,《中華姓氏大辭典》據《風俗通》注稱:“落姑氏之後有落氏。”落姑,春秋時魯國大夫的食邑,後以為姓。這一姓氏的名人在東漢時有落皓,中牟令。北魏時有落子淵,虎賁將。今天則主要分佈在北京、山東沾化、新泰,浙江餘姚,山西太原、長治、交城、朔縣、大同,內蒙古烏海、呼市,湖北武漢,河南臨潁,河北樂亭等地。另外,落字又讀作laò,在內蒙古烏海有這個姓氏,可能因方音異讀所致。

: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姓氏,漢族,來源主要有三個:第一,《姓氏考略》據《古文瑣語》注稱:“共工臣有浮游。”第二,《姓氏考略》又稱:“商萊朱之後有浮氏。”萊朱也就是仲虺,商湯左相;第三,《姓氏考略》據《路史》稱:“萊共公浮柔之後有浮姓。”萊,周代諸侯國名,姜姓,子爵,魯襄六年被齊國滅亡,故址在今山東黃縣東南的萊子城。今天,這一姓氏在山西太原、運城、臨汾、榆次,陝西韓城,甘肅康縣,河南衛輝、修武、獲嘉,湖南寧遠,廣西都安、平果、臺灣台北、臺中等地都有分佈。

雲(雲):雲和雲原是不同的兩個字(詞),而且都是姓氏。現“雲”簡化為“雲”,但作為姓氏並沒有簡化。其中,雲姓是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姓氏,來源主要有五個:第一,《通志》注稱:“縉雲氏之後也。黃帝時官名,以雲紀者為縉雲氏。以官為氏。”第二,《姓氏考略》據《路史》注稱:“顓頊後妘姓之分有雲氏。”第三,《通志》注又稱:“連宥氏改為雲氏”,“悉雲氏亦改為雲氏”,連宥、悉雲都是代北鮮卑姓;第四,《中華姓氏大辭典》據龔萌《明清雲南土司通纂》注稱:“明清時雲南景東直隸廳板橋驛丞為雲氏,系彝族。”第五,蒙古族雲姓出自永謝部,以部落名為姓,把“永謝”的首音改成單姓雲,相傳已故蒙古族出身的國家領導人烏蘭夫就是雲姓。如今,這個姓氏在漢、蒙、彝等不同民族都有,北京、內蒙古呼市,安徽淮南以及臺灣等地也都有分佈。

:一音Zháng,又音chǎng,都是姓。其中第一種讀音是漢族姓氏,現在仍在使用,較為罕見,僅在青海天峻、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及雁北地區有分佈,來源大約有三個:第一,《姓氏考略》據《史記》注云:“知養切。晉有長喀魯,死智伯之難。”第二,《姓氏考略》又注:“一雲以長幼之次為氏。” 第三,《中華姓氏大辭典》稱:“長孫氏、長兒氏之長,音均為掌,其後人或有改單姓長者。”第二種讀音也是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姓氏,天津武清,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陝西韓城,新疆塔城,河南扶溝、洛寧、林州,安徽淮南,湖南湘潭,山東新泰,四川安縣,貴州普安,臺灣台北、臺南、屏東、高雄等地有分佈,漢族、羌族都有。來源也有三個:第一,《姓氏考略》據《路史》注稱:“黃帝子揮之後有長氏。”第二,一種記載說周朝初年的“殷民六族”中有複姓長勺,後改為單姓長;第三,“春秋時衛大夫長牂之後”有以長為姓的。關於這個姓氏的名人,在春秋時有晉國大夫長子武,,宋代有宜州知州長宗道,明代有衛指揮長略,等等。

:是個較常見的姓氏,分佈也很普遍,在漢、滿、蒙、回、壯、瑤、彝、哈尼、土家、裕固、柯爾克孜等民族中都有這個姓氏的人。由於它人口較多,實際上是當代大姓中的一個,已不屬於本話題的範疇,這裡從略。

: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姓氏,四川漢源,安徽淮南,山西太原、忻州,湖北利川,湖南益陽,江西益豐等地有分佈,漢族、土家族也都有這個姓氏,但來源不詳。據鄧獻鯨《中國姓氏集》注稱:“或系因消息而趨去避兇之故為氏。”

由上可見,孟姜女廟上這幅用了八個單字的對聯共包括12個大小姓氏,再加上它們的不同讀音,實際數量還要更多,而多音字與同音字在分族命氏中的作用可見一斑。當然,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其中的一些是一字多音,另一些是一音多字。對此,我們也可以分別來看。

首先,關於一字多音的姓氏,如“單”,有四個讀音,shàn、chán、dān、tán,而且各自為姓。其中,作第一種讀音時並不少見,分佈也較廣,今北京,河北尚義、阜平,山東平邑、平度、東平,湖北老河口,江西宜豐,福建清流,廣東新會,雲南隴川、河口等地都有分佈,漢、滿、蒙、回、壯、土家、達斡爾等民族也都有這個姓氏,在來源上也很廣泛。有些出自姬姓,有些出自古代氐族,有些是由滿族的都善氏、敖拉氏所改,有些是達斡爾族的德貢氏、克力徹爾氏、敖沃勒氏、索多爾氏、索多理氏等姓的簡化;在第二種讀音時,姓單的人非常少見,僅見於今湖北洪湖市,可能是由複姓“單于”所改;當第三種讀音時,單姓分佈較廣,今山西綘縣,河北阜平、獲鹿,江西餘干,湖南芷江,貴州紫雲等地都有分佈,多是歷史上少數民族姓氏所改,如北魏時鮮卑族複姓可丹、渴丹、阿單、紇單、渴單,金時女真族複姓徒單,後來都改成了單姓。至於第四種讀音,古與“檀”通,實際上是檀字的另一種寫法,是春秋時鄭國櫟邑大夫單伯的後代。可見,一個單字因有四個讀音,實際上成了四個不同的姓氏。

又如樸字,也有四個讀音,各表一個姓氏:一音piáo,是個比較常見的朝鮮族姓氏。據朝鮮《三國史記》載,當初朝鮮有所謂辰韓六部,六部之一的高墟村長叫蘇茂公。一天,蘇茂公遠遠望見楊山腳下樹林間有一匹駿馬跪嘶鳴,覺得很奇怪,便想近前看個究竟。還沒等他走近,馬就不見了。再走幾步,看到一個很大的蛋。村長將蛋抱回家,小心翼翼地拿刀剖開,居然從中爬出個小男孩!他很高興,就收養了這孩子。16年後,孩子已長大成人,出脫成一表人才。六部的人覺得他來歷不凡,便擁戴他做君長。因為當地把葫蘆稱為“樸(瓢)”,而當初那個大蛋很像葫蘆,所以便以“樸(瓢)”為姓;二音fǔ,我國秦漢時期南方賨人的姓氏;三音pǔ,三國時魏有巴夷王樸胡;四音pó,鄭樵說:“僕氏,亦作樸音,今亦簡化作樸。”

再如覃字,有五個讀音,也是各代表一個姓氏:一音qín,分佈較廣,南北方都有,而以廣西、湖南最多,壯、水、土家、布依、漢等民族都有這個姓氏;二音tán,漢、壯、毛難、土家等民族有這個姓氏。其中漢族的覃姓由譚所改,本是國名,以國為姓,後或去掉言字旁而為覃。另一種說法是:“系出自妘。”另外,壯族的覃姓也有譚姓改來的,還有一個傳說。西漢初年,韓、譚、謨三家最為要好。後來韓信被害,他們相攜逃到現在的廣西,變更姓名,融入壯族。其中韓改為韋,謨改為莫,譚改為覃。至於毛難族的覃姓,則是由王姓所改。據《覃氏族譜》記載,他們的始祖叫王龍,字代雲,本是住在京城的國舅爺,後來因故被貶到廣西懷江一帶,改姓覃。土家族的覃姓多生活在湘西,由曋姓所改。至於其他讀音,可能因方言異讀所致,都有一定的分佈範圍。

賁:也有五個讀音,各代表一個姓氏:一音féi,是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姓氏,北京、湖北老河口有分佈。《通志》注稱:“(賁)音肥,嬴姓。《風俗通》:‘秦非子之後’。”非子,伯益的後代,是秦朝皇帝的始祖。這支賁姓人與飛、非、蜚、扉、斐、棐等姓同源,而飛、非、斐也都是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二音bēn,春秋時魯莊公的一位車伕名叫縣賁父,他的後人也以賁為姓,而今漢族、瑤族、布依族有這個姓氏,分佈在遼寧清源,山西太原、運城,陝西韓城,湖北老河口、鍾祥,安徽貴池,廣西灌陽、荔蒲,雲南瀘水,四川合江等地;三音bí,是現在仍在使用的漢族姓氏,分佈在黑龍江嫩江縣,廣西平樂、荔蒲等地。《續通志·氏族略》稱:“《鄭志》載有兩賁字:一音肥;一音奔。《統譜·五微》收賁字,音肥。此收四寘,讀鄙,與鄭音異。”四音bì,《中華姓氏大字典》據《姓觽》、《姓氏博考》收載,;五音wéi,《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注稱“音微。明賁勝,建寧千戶。”另外,賁字還有其他讀音,但都不是姓氏。

從以上的例子看,雖然僅是四個單字,但所表示的姓氏竟有18個之多,足見多音字在分族命氏中的作用。此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一音多字,在分族命氏中也同樣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如gui,以它為音的漢字很多,以這些不同的字為姓的也很多。早在戰國末期,有個叫姬楨的人在秦國做博士,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被殺。他的弟弟名叫姬眭,有四個兒子,怕他們也遭株連,便讓孩子更名改姓。改姓的依據是他名字中“眭”字的讀音,其中老大叫桂奕,老二叫昋突,老三叫炅獎,老四叫炔奘,從而分出四個同音姓氏:桂、昋、炅、炔,它們都是由姬姓分出小姓。

又如Zeng,以它為讀音的姓氏有曾、鄫、繒、增、譄、甑等。其中鄫是國名,姒姓,子爵,是夏少康少子曲烈的後代,故址在今沂州承縣東80裡的故鄫城。鄫國後為莒國所滅,族人便以國名“鄫”為姓。另外,鄫國的太子巫跑到魯國做官,又把姓氏中的偏旁去掉,姓曾。再者,鄫又與繒通用。因此,曾、鄫、繒都出自姒姓,是姒姓的分族。今天,三姓中的曾姓已是大姓,鄫、繒則比較少見,都是小姓。至於增、譄、甑,也都是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只是來源還不為人知。

再如Yuan,同音字很多,其中大多是姓氏。對於它們,又可以進一步分為三組:

屬於第一組的姓氏主要有爰、援、袁、溒、榬、轅,都是由陳姓分族而來。相傳,虞舜的裔孫媯滿在周武王時封於陳,後代以國為姓。媯滿第19代孫名諸字爰伯,爰伯孫濤塗便以祖父字為姓,姓爰。濤塗的後代又進一步分族命氏,從而有了援、袁、溒、榬、轅五個新姓。

屬於第二組的姓氏有元、阮(yuán)、沅、貟、員、圓、園、洹、垣、原、源、媛、緣、猿,共14個。他們多是現在仍在使用的小姓,大都源頭清楚:

元姓的歷史比較久遠,來源不一:第一,相傳夏商以前就有元姓。《通志》注引《風俗通》稱:“元都,古諸侯國也,子孫以國為氏。”元都,夏商以前的諸侯國,其後以國為姓,省而為“元”;第二,《姓氏考略》注引張澍稱:“荒史: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時即有元氏。”第三,《姓氏考略》據《風俗通》注:“‘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後為元氏。’出生河南、太原。”第四,出自鮮卑族,北魏複姓拓拔、紇骨、是雲都改姓元。現在,姓元的人也有不少,分佈在內蒙古烏海、湖北監利及老河口、福建清流、江西金溪、廣東吳川、貴州從江等地的漢、蒙古、朝鮮、錫伯、納西等民族中。

阮(yuán):古代有一個叫阮山的地方,又有“五阮關”,是漢代的關名,在今河北宣化西南。有人認為,阮姓的來源就與這兩個地名有關。現在,黑龍江嫩江縣、山東平度、湖北武漢等地漢族中都有人在使用這個姓氏。另外,它還有一個讀音是ruán,也是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因人數較多,不再屬於小姓的範疇。

沅(yuán):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湖南攸縣、浙江江山、安徽淮南、廣東順德、江西永修、山西朔州、臺灣台北、臺南的地的漢族人中都有分佈,來源有兩個:第一,《姓解》注稱:“以國名為姓氏,源於風姓,古沅國,伏羲之後。”第二,《姓譜》注稱:“以水名為姓氏。沅江在湖南西部。”又稱:“沅江發源於貴州,流入湖南,當以水名為氏。”

員、貟:是同源姓氏,音yuán,又音yǔn,是春秋末期伍子胥的後代。伍子胥又叫伍員,員也寫作貟,字子胥,本是楚國公族,羋姓。由於楚平王殘暴好殺,他的父、兄都被殺害,他則投奔吳國。他的後代在後來便有人以他的名字為姓,分別寫作員、貟。

:出自古鮮卑族。《通志·氏族略》總論稱:“章仇、禿髮氏歸後魏,太武賜源氏。”禿髮是由拓跋部分出來的,拓跋匹孤從塞北遷居河西,妻子胡掖氏在被窩裡生下兒子壽闐,便讓兒子姓“禿髮”,在鮮卑語中就是用被覆蓋的意思。壽闐的後人禿髮破羌歸降後魏,魏太武帝說:“我同你都是拓跋氏的後人,本出同源,你就姓‘源’吧。”便改姓名為源賀。今天,廣東德、乳源、新會,山西大同、汾陽、介休、長治,臺灣台北以及香港、澳門等地都有這一姓氏的人。

圓、園:據說都是由圈姓所改,來源有兩個。其中之一是楚國國君熊鬻的後代。楚國本是羋姓國家,因此圓、園也都源於羋姓,也有人說出自有熊氏。另一支是春秋時鄭穆公的兒子公子圈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為姓,後又改為園。鄭國是一個姬姓國家,所以由此圈所改的園、圓出自姬姓。如今,圓姓人在北京、山西忻州及雁北地區有分佈,園姓在四川成都、湖北武漢、山西太原、大同、長治、朔州及呂梁地區有分佈。

洹(yuán):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姓氏,山西太原有。本是河流的名稱,在今山西上黨地區,住在附近的人便以它為姓。

垣(yuán):現在仍在使用的罕見漢族姓氏,北京、山東利津、陝西韓城有分佈,來源主要有四個:第一,《續通志·氏族略》注引《風俗通》稱:“垣,秦邑也,因以為氏。”第二,《中華姓氏大辭典》據《姓源》注稱:“戰國時魏侯支庶新垣氏之後。”新垣是複姓,又作辛垣,現在仍在使用。《姓氏考略》據《陳留風俗傳》稱:“畢公封於新垣,後因氏焉。”畢公即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看來,新垣和辛垣、垣都是姬姓的分支;第三,據《姓解》稱:“秦始皇將垣齮之後。”第四,《姓氏考略》據胡三省稱:“垣,氐姓,隨宋武南歸,累世為將家。”宋武即南朝宋武帝劉裕,當時有一位將領叫垣護之,略陽垣通氐人,累官青、翼二州刺史,封益陽縣侯。

:今北京、河北尚義、圍場,山東平度、平邑、昌樂、東平,山西太原、內蒙古烏海,湖北老河口,廣東高要等地都有分佈,漢族、壯族也都有這個姓氏。其中漢族的原姓來源有兩個:第一,《通志·氏族略》載:“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後,封於原河內,今澤州沁水是其地也。周有原莊公,世為周卿士,故以邑為氏。往往其族散在他國而以本國為氏者。”這是以邑(國)為姓,出自姬姓;第二,《姓氏考略》據《姓氏急就篇》注稱:“周文王封子於原,為原伯。晉滅之,封先軫,號原軫,其後並姓原。”先軫是隰叔的後代,出自姜姓。壯族的原姓待考。

媛、猿、緣:都是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媛,山西太原有分佈;猿,山西臨汾有分佈;緣,山西太原、陽泉、長治、運城等地有分佈。姓氏源流不詳。

最後,當讀音是yuan時,屬於第三組的姓氏有邧、厵、榬、杬四個,但都是隻見於古書記載,出處和現在的使用或分佈情況尚待證明。

由上可見,僅僅一個yuan音,就可以分化出20多個姓氏,它們中大多又都是小姓,並且仍在有人使用。但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可能都是見未所見、聞所未聞的,從而也可以進一步證明我國小姓的情況是多麼地多彩多姿。

六、組合姓、複姓及其他

在我國古今常見的小姓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幾種外,還有組合姓、複姓、恩義姓、璧聯姓等,我們可以分別來看。

首先,關於組合姓,其實就是把幾個字組合在一起的姓氏,比如把兩個字組合成一個字,或從兩個字上各取一部分組合成一個字,用以表示一個姓氏。在組合之前,多數都是複姓,有的則表示兩個姓。如歪、孬、甭等。這類姓氏數量不多,但其中的一些又是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

歪、孬、甭三姓都不多見。它們中的歪姓出現較早,《明史》上就有個叫歪思的人,說明它出現的時間最晚不會晚於明代,但還不清楚它的源頭。現在的山西臨汾有歪姓。至於孬、甭,也是現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姓源還有待查詢。

其次,在我國姓氏中有一些是複姓,其中除歐陽、令狐、上官、皇甫等姓以外大都是小姓,但也有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自三代開始到春秋戰國之際,是複姓發展的一個頂峰,但在以後大都消亡了。傳承至今的寥寥可數。宋代以後最為流行的《百家姓》收438個姓氏,其中複姓30個。明以後把《百家姓》增補到504姓,其中複姓有62個。我們如果以此為準,可知現在仍在使用的複姓約有46個,另外15個複姓是否仍在使用尚待確認(它們是公羊、亓官、仉督、子車、壤駟、公西、公良、榖梁、段幹、東郭、百里、東門、左丘、佘佴、單于)。這些複姓多數產生於秦以前,秦以後產生的僅有10個,都是出自少數民族。其中赫連、單于、呼延、出自匈奴,幕容、宇文、拓跋、尉遲、万俟、長孫出自鮮卑,夾谷出自女真,但今天它們大多已經融為漢族姓氏了。

漢族的複姓大都歷史久遠,其中的一些還很有特點。在此,我們不妨以司徒、司馬、司寇、司空“四司”為例稍作說明。它們都曾是古代官職,擔任這些官職時間長了便當作姓,直到今天還有這幾個姓氏的人。

司徒:本是古代主管教化的官員,是六卿之一。因為擔任這一官職的人員不同,朝代不一,因而可能源頭不同。相傳虞舜就做過帝堯的司徒,虞舜的後代便有人以司徒為姓,他們原來的姓氏應是媯或姚。另外,春秋時衛國有司徒瞞成,衛是姬姓國,所以這支司徒姓的人可能出自姬姓。又如,春秋時宋國有司徒邊□。宋是子姓國,所以這支司徒姓的人出自子姓。

司馬:是一個掌管軍事的官員。擔任這一官職著名的有周宣王時的程伯休父,休父的後代便以司馬為姓,漢代的司馬遷就說自己是休父的後裔。其實,古代擔任過這一官職的人很多,僅在春秋時各國就有多人,如“晉有司馬鄔、司馬彌牟、司馬寅,齊有司馬灶,楚有司馬子魚、司馬督,宋有司馬強,陳有司馬桓子,是皆以司馬為氏,不獨程伯休父。”這是說,他們的後代都姓這個姓,司馬也是多源的。

司寇:古代六卿之一,主管治安,先秦各國大都設有這一官職。擔任司寇的著名人物有兩個:一個是蘇忿生,是周武王的司寇;另一個是衛靈公的裔孫,是衛國的司寇。他們的後代在後來都“以官為氏”,姓了這個複姓。

司空:也是六卿之一,主管營造。相傳大禹曾任帝堯的司空,大禹的後代就有以司空為姓。另外,堯的後人在春秋時的晉國出了個士蒍,擔任過晉國的司空,士蒍的後代也姓司空。又如,春秋時晉國有個叫胥臣的,任司空,人稱司空季子,很有名望。當時晉國又有司空靖、司空督等。再者,春秋時宋國也有司空一職,擔任過這一職務的官員後代也以為司空姓但在宋武公時,由於他名叫司空,把司空一職改為“司工”,從而使國內姓司空的人改姓司工。

除上述以外,我們再來看看恩義姓和璧聯姓。所謂恩義姓,是指為了報答某種恩德而來的姓氏,璧聯姓則取珠聯璧合之義,將兩個不同的姓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的姓氏。這兩類的姓氏中都有不少典型的例子,比如:

張廖:這個姓的人數不多,但分佈較廣,今福建、港澳、臺灣以及海外各地都有。從字面上看,它是由張、廖兩個單姓組合而成的,而它的產生則蘊含有一段恩義故事。相傳這一姓氏的先人本姓張,受恩於廖姓,便改姓廖,以作報答,一直到去世才恢復張姓,以便歸葬祖墳,人稱“活廖死張”,還遺令張、廖二姓不得互相通婚。後來,他的後代為了紀念這種特殊經歷,便將張、廖二姓合在一起,姓張廖。

陸範:是由陸姓和範姓合併而成的姓氏。我國當代有位著名政治家陸定一,他的長子就姓這個姓。原來,在長征開始前,陸定一的先妻唐義貞也是紅軍戰士,已身懷六甲,但敵情緊急,她在生下兒子的當天就要轉移,只好把剛剛出生的兒子託付給一家姓範的夫婦,為兒子取名“小定”。唐義貞轉移中不幸被捕,三天後即慘遭殺害。范家夫婦視小定如己出,讓他姓範,稱他為“范家定”。等他18歲那年,全國已經解放,范家夫婦如實地告訴了他的身世,並叫他設法尋找生父下落。幾經周折,終於父子相見、相認。此後,范家定之前又加一陸姓,稱“陸范家定”。陸定一說:“這是一個象徵團結的姓氏。”

許世:據考證,明英宗朱祁鎮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錫蘭(今稱斯里蘭卡)國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中國。不久,錫蘭發生政變,他無法回國繼位,便在福建泉州定居下來,娶妻生子,並把自己名字的第一個音節當作姓氏,姓世。到世隆這一代時,家裡生下三個女兒,而無男丁,為了延續香火,便讓二女兒世益娟招當地人許闖入贅,後代從此改姓許世。如今,許世已傳五代,分佈在福建、臺灣等地。像這種既用父姓、又用母姓、二者結合而成新姓的情況,有人稱為雙姓、合姓,也有人稱為璧聯姓,是取珠聯璧合的意思。

楊鄧:白族姓氏,是由一個楊姓男子入贅鄧姓女家而來的,第一代的名字叫楊鄧可羅。可見,它也是一個璧聯姓。

最後,還有一種情況應當提及。也就是在過去,女子的名字一向有不出閨門的習慣,出嫁後只能以姓氏示人,與夫姓一起組成張王氏、李趙氏等。如今,在港臺以及海外華人中仍然有人遵從這種習慣,或者對此稍加變化,在結婚後的名字前綴以夫姓,而把自己原來的名字與夫姓一起當作自己的新名字,如香港電視廣播公司董事利陸雁群、餅屋老闆李曾超群、時裝皇后馬郭志情、美國銀行亞太地區首席副總裁李趙金娜等都是如此。不過,這類姓氏與我們的傳統姓氏並不一樣,它僅能作為一時的個人稱號,並不能傳給後代。

七、從苟姓看我國的稀有姓氏

苟姓在我國是一個特殊姓氏,也是一個近幾年最受關注的特殊姓氏之一。究其原因,其受關注是由一次集體改姓並由此引起連鎖效應帶來的。據2005年8月7日《河南商報》“苟姓居民不堪姓苟之苦,改姓驚動公安局局長”一文說,在8月5日上午10時許,河南登封市唐莊鄉張村村民宋秋麗(化名)在派出所領取到了新的居民戶口簿,併為丈夫申請辦理新的居民身份證。在戶口簿裡,宋秋麗丈夫的原姓“苟”則改成了現姓“敬”。對此,記者專門前去採訪,該鄉的玉臺村村民苟某向記者訴說姓“苟”給他造成的諸多尷尬和屈辱。公眾場合熟人向別人介紹自己說“這是老苟”會搞得別人以為是在開玩笑,弄得自己十分尷尬;有人還用電影裡那條警犬的名字叫自己“卡爾”;最不堪忍受的是,有人見面乾脆什麼都不喊,只用叫狗的聲音“嗷嗷”地叫。苟某還說,孩子長大了給介紹對象,女方一聽男方姓苟,先是“撲哧”一笑,接著就是搖頭,後來就沒戲了。當年5月,公安機關“大接訪”以來,該鄉的張村、郭村、玉臺村十幾戶苟姓人來到市公安局,集體要求公安局局長給他們改姓。局長聽取了訴說後,批示該鄉派出所積極穩妥地處理好這一問題。為此,派出所還專門查閱《百家姓》,他發現“敬”、“苟”兩姓不在百家之列;又根據苟姓老人說他們的祖上是從河南滎陽遷來的線索,又專程趕赴滎陽查詢。結果瞭解到,這支苟姓人的祖先原本姓敬,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為官,因為皇帝叫石敬瑭,他的姓衝了皇帝的名諱,再加上他在朝中又得罪了皇帝的近臣,於是被改“敬”為“苟”,後來還遷到登封居住。正是在瞭解了上述情況和仔細查閱有關文史資料、認真考究“敬”與“苟”兩姓淵源的基礎上,民警根據局領導的批示,將“苟”姓改成“敬”姓,讓這些居民了卻了多年的夙願。事情傳出後,社會上的一些人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北京的一位民俗學者還說“不管姓什麼,都沒有改姓的必要。‘百家姓’是我國文化的展現,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來歷和故事。姓氏是這一輩人對上一輩人的一種追念,同時,姓氏不分貴賤,因此姓氏是不應該改的。”(《法制晚報》)

由上可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姓氏,給村民帶來了心理負擔,登封市公安局本想出於好意為百姓做件好事,但沒想到此舉引來引起國內其他一些地方“苟”姓居民的效仿,也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學界的廣泛關注。在上述該姓事件發生後,登封市公安局在2005年10月20日上午接到遼寧省瀋陽市一苟姓家族集體發來的一封感謝信,執筆的苟福友在信中說,在瀋陽和撫順居住的苟姓約有90多戶500餘人,家譜記載他們祖籍濟寧州郾(音)州府嘉祥縣商村莊。他們有的從小就隨母姓,有的乾脆不要姓,直呼其名,長大後參加工作調往外地的改姓為敬。其中在馬鞍山工作的就有9人姓敬。他們在報紙上看到河南登封苟姓人改姓敬的報道後,非常振奮,但瀋陽市公安局戶證處的民警告訴他們,雖然登封的做法很好,可目前他們要改姓尚存難度。而《瀋陽晨報》報道說,2005年9月15日,遼寧省新民市的苟旭威為苟姓所累30年不堪忍受,專程赴省公安廳要求改回祖姓敬。“這個姓已壓抑我30多年了,我現在都不好意思到外面去打工,只能一直在家做農活。”苟旭威的父親也說:“我家祖籍在山東,年輕時因為姓苟,想當教師但怕學生老拿‘苟老師’開玩笑,就沒當成,這次同意兒子改回‘祖姓’———敬。如果成功了,我還要在村裡擺兩桌酒,召集鄉親們一起慶賀哩。”又據2005年8月24日的《東亞經貿新聞》消息說,在長春市二道區吉林街道丹陽社區有一個家庭,父親姓苟,女兒卻姓劉。原來是家裡老太太做主讓孫女改隨了母姓。據瞭解,目前全國有不少苟姓居民開始恢復原來的敬姓,也有部分人隨母姓或故意念成“勾”音。

一個苟姓該姓引發真麼多的關注,應該說是公安部門當初沒有料到的。其實,姓氏作為一種家族血脈綿延傳承的標誌符號,裡面打入了太多的歷史文化烙印。經過漫長歲月的磨礪,很多姓名其實只剩下了符號意義。姓苟的人嫌“苟”與“狗”諧音聽起來不美,就要查查歷史舊賬,那麼姓巫的、姓勾的、姓黃的、姓朱的,是不是都可以援引此例改個好聽的名字呢?基層派出所煞有介事地將這等事兒當成一件“民心工程”來辦,當成一樁重要信訪案件來處理,實在是沒把嚴肅的戶籍管理規定當回事兒。公安機關不向群眾做出提醒,反遷就少數人的意願為其改姓,也屬不太負責任的行為。對此,我們不妨進一步考察。

(一)關於苟姓及其來源

苟姓其實是一個在我國頗有影響的姓氏,姓這一的人也非僅限於河南、遼寧等省,其分佈幾乎遍及全國。如據我國最新的戶籍人口資料統計顯示,我國全國共有姓苟的人415402個,其中以四川人口最多,有205737人;其次是甘肅,有51867人;再次是陝西,有36911人;其他超過10000人的省市還有貴州31803人,重慶26689人,山東13270人,雲南10370人;10000人以下、1000人以上的省區有河北6824人,新疆5380人,河南4003人,青海3886人,山西3124人,寧夏2898人,湖北2463人,吉林1553人,黑龍江1547人,內蒙古1313人,遼寧1205人,江蘇1058人;1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省市有北京587人,天津578人,廣東571人,安徽421人,湖南417人,浙江317人,江西256人,上海184人,海南170人;只有在福建、廣西、西藏3省區沒有見到姓苟的人。加以它的全國人口超過40萬,因此,也算是一個人數不是很少的小姓。

如果我們對苟姓進一步研究,還會發現,苟姓還是一個來源較為複雜的姓氏,但得姓最早的一支相傳與黃帝有關,是由黃帝子孫再分封而來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子25人,其中有14人都得以受姓命氏,在這些姓氏中便有苟姓。另外,相傳帝舜的後代中也有人姓苟,北魏的鮮卑姓氏若干和五代時期後晉的敬姓、宋代的句姓等也都改為苟,都不同程度地使苟姓來源進一步擴大。

在發展中,苟姓形成了河南、河內、西河、山西等郡望,並有戰國時人苟變、漢上覺太守苟諫、晉尚書右丞苟唏等知名於世。當代,苟姓分佈以四川、山東等省最為集中,另在羌、回、畲等民族中也有所見。

(二)關於敬姓來源

敬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相傳是黃帝孫敬康的後代,另一支則與帝舜的後代有關。相傳,帝舜裔孫滿被周武王分封於陳後,數傳至陳厲公,有子名完,史稱公子完,因陳國發生內亂而出奔齊國,改姓田,史稱田完。他後來在齊國成為一位政治名人,去世後被諡為敬仲,他也因此被稱為田敬仲完。他的後代曾取代齊國統治權而成為統治者,另外也有人以他的諡號為姓,姓敬,從而成為另一支敬姓人。

敬姓在歷史上,曾形成平陽等郡望,並出現了春秋時秦國宰相敬丕、五代後梁兵部尚書敬翔等著名人物,當代則主要分佈在四川等省中。

值得一提的是,敬姓在發展中由於與皇帝的名諱相同的緣故,曾遇到過多次改姓現象,甚至被認為是一個最倒黴的姓氏。所謂避諱,就是在我國古代時,如果一個人的姓與某個皇帝或聖賢的名字相同或相近,就要設法避開,或者再去姓別的姓氏。敬姓就是這樣。早在南朝梁時,權臣侯景曾建立一個漢朝,由於敬姓人的姓氏與他的名字同音,應該加以避諱,於是便改姓恭。侯景的政權滅亡後,他們雖然得以恢復原來的姓氏,但到五代十國時,又因為姓氏犯後晉高祖石敬塘的名諱,不得不把姓氏拆開,一分為二,成為“苟”、“文”兩個姓氏。後晉滅亡後,後漢建立,他們恢復敬姓,但不久以後後漢歸宋,他們又遇到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名字,又得避諱,於是又改姓文。

(三)正確認識當前的改姓現象

改姓作為我國姓氏發展中的一種特殊現象,無論古代還是現在其實都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但由於我國人十分重視自己的姓氏,隨意該姓也不可取。以上述苟姓該姓為例,

改姓氏並沒有法律依據,變一字也不是小事。據《遼瀋晚報》記者王志東在2005年10月9日報道,當地一緱(音gou)姓男子要求改姓,同時還有一個郎姓男子也要求改姓。從遼寧省公安廳戶政部門得來的消息表明,一些緱(或苟)姓、郎姓居民紛紛要求改姓。據瀋陽戶政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電話諮詢的改姓者,姓苟的比較多,他們希望恢復1000多年前的祖姓。遼寧省公安廳戶政科有關人士表示,從已經掌握的情況看,全省姓苟和姓緱的居民有幾百人,郎姓居民也有數千人。如果都要改姓,勢必會給公共資源帶來不小的負擔。

在過去,改姓更是一個大的問題。凡是讀過《水滸傳》的人大概都還記得,在第26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裡,曾提到好漢武松在殺了西門慶後被充軍發配,路過十字坡時,正趕上菜園子張青的夫人母夜叉孫二孃賣人肉包子,險些中了她的道兒。只是武松多了個心眼,才把孫二孃的把戲識破,甚至要把孫二孃治罪。正在他要殺孫二孃時,張青從外面回來,撞見此事,要武松報上名來。武松這時又顯出了英雄本色,為了表示好漢做事好漢當,便說出了他那傳誦至今的名言:“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這裡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其實是反映了我國很久以來就普遍存在的公眾心態,意思是說由老祖宗那裡傳下來的姓氏是神聖的,它是不可以輕易改的,如果改了就是叛祖離宗,大逆不道,哪怕是處在危險之中時也是如此。但在事實上,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由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姓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還是一種常見現象。甚至有人說,我國當初只有幾個或幾十個姓氏,正是因為改姓才使姓氏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它實際上已成為我國姓氏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改姓究竟有這樣的作用嗎?是什麼原因讓人去改姓的?我國自古及今又有什麼具體的改姓途徑?如此等等,筆者都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中央電視臺大型專題文化片《話說百家姓》第七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中國的百家姓》話題九等都集中反映了相關成果。綜合這些研究可知,在我國曆史上就曾有過許多不同性質的改姓,其中有因為被皇帝賜姓而改姓的,有為了避天子名諱改姓的,有為了避禍改姓的,有因為入贅而改姓的,有因為被收養而改姓的,有為求發展而改姓的,有假冒別人姓氏而改姓的,有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的,等等,情況複雜,不一而足。但集中到一點,大抵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由於我國向來把自己的姓氏看得很重,不是遇到萬難之事,非改變自己的姓氏以解燃眉之急,或避滅門之禍,很少有人願意輕易改姓。而改姓也涉及到從古到今的許多方面。所以,我們今天無論是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在執法的過程中,都要考慮到這些歷史因素,不能簡單地一改了事。因為這樣既不符合我國姓氏的發展規律,也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另外,關於改姓,在我國今天也不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它還還牽涉到一個姓名權的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第99條明確涉及到公民的姓名權問題,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在這裡,所謂的姓名權包含三個基本內容,即公民的自我命名權,對姓名的專有使用權以及姓名變更的權利。姓名權屬於人身權的範疇,任何人無權干涉。但儘管如此,如果要真正去改名換姓,仍然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比如,我國的戶籍管理機關基於管理的原因另外製定了一個《戶口登記條例》,其中規定16週歲以上的公民需要變更姓名時,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從程序上嚴格控制改名。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戶口登記部門不能隨便更改公民的名字,這主要是為了便於對人口進行管理的緣故。因為,如果不對更名權進行嚴格控制,輕則使戶籍管理工作大大加重,影響民警的辦案效率和質量,重則導致社會治安的混亂。有些公民要求改的是外國名,有些人改的名字生僻怪異,甚至在電腦上無法輸入,還有些人要求改的名字粗俗低級,有違社會公德。對於這些改名要求就不能一概允許。另外,對成年公民來說,改名牽涉到的不僅是身份證項目的更改,更多是對原有社會關係的影響,比如婚姻家庭關係、人事檔案、銀行賬戶、信用證存儲信息、房屋產權等,都要隨之更改。更嚴重的是,如果有那麼一些違法的人為了逃避法律制裁改變姓名,就不僅意味著從此可以逍遙法外,而且也是給公安機關的偵查工作設置障礙。同樣,在其他一些特殊時期,也可能會出現相同的情況。比如,在已經被法院立案的訴訟案件中,還沒有審理完時卻遇到了被告改名字,法庭上法官叫被告原來的名字張三,被告便可以加以否認,說自己不是張三,而是李四,甚至可以以傳票的名字與自己不符為由拒絕到庭。到這時,法院就必須重新調查取證,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因此,為了保持姓名的相對穩定性,減少某些不必要的混亂,我國有關部門對要求改名換姓的人作出適當限制,顯然也是有必要的。

再者,關於改姓,它所牽涉到的姓氏其實是我國的一個非常穩定的文化現象,傳統的從父姓是種約定俗成,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它表明了血緣承繼關係,近年儘管表現為觀念淡化等現象,血緣意義下降,符號意義上升,甚至還有改姓或自造姓氏等事發生,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完全否定我們幾千年來的約定俗成,完全打破這種傳統。據一家報紙報道,南方某地有一位刁先生,因為自己姓氏的讀音比較特殊,總是容易讓人與意思不好的字眼聯繫在一起,小時候就沒少受同伴笑話。為了不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他情願孩子不姓自己的姓。最後,夫婦倆和親友們反覆商量,決定讓孩子跟外婆姓李。報到中還說有位王先生的太太生了一個男孩,男孩的外公外婆提出讓外孫跟外公姓,但男孩的爺爺奶奶卻不同意。夫妻倆沒有一辦法,最後只好給孩子起兩個名字,一個跟爸爸的姓,另一個跟媽媽的姓,登記戶口時則用跟爸爸姓的名字。

與上述例子不同,還有一個因為要求給自己改姓而引起訴訟的事,是在一位市民和戶籍管理機關之間發生的,同樣也很典型。這位市民原來姓王,現住北京市石景山區,是一位已經退休的老先生,退休前是一位教師,對歷史名人充滿崇敬之情。為了緬懷古人,決定將自己的名字改成“奧古辜耶”。這其中,“奧”意思是深奧,“古”是古代,“辜”則意味著辜負,“耶”是一個語氣詞。為此,在1989年,他首次向戶口所在地——河北涿州的雙塔派出所提出了變更姓名申請,但被拒絕。1994年,已經回京的他第二次向戶口所在地——崇文區天壇派出所提出改名,又被答覆“不能改”。1998年,王先生離婚,獨自遷到北京市石景山區,戶口也隨之轉移到該區某派出所,第三次要求改名,得到的答覆還是不行。2000年、2001年,已經退休的王先生又屢次到派出所申請改名,後來又到石景山分局要求改名,仍被工作人員婉言謝絕。於是,2002年11月11日,王先生以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行政登記不依據法律為由,向石景山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受訴法院依法裁定被告行政行為違法並要求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為其辦理姓名變更登記手續,石景山法院受理了此案。直到這時,石景山分局才作出一個讓步,同意給他改名並正式通知他在12月3日下午到某派出所辦理姓名變更登記手續,他也在隨後向石景山法院撤訴。可見,王先生為改一個名字,前後爭取13年,所付出的代價是何等高昂。

總之,姓氏作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一種標誌,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它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變革之後發展到今天,希望我們都能善待它,深刻理解“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句話的厚重內涵。(作者:王大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