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萬物齊一,不分高下

“齊物論”是莊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齊物”和“齊論”兩個方面,與“逍遙遊”一併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都是千差萬別,各有各的不同,歸根到底又是齊一的,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是“齊物”。同時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然是齊一的,言論歸根到底也應該是齊一的,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人與萬物都有各自的特點和不同,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然而人與自然處於一個和諧的整體當中,又並非是對立的兩面,也不應該區別對待,萬物與人構建一個和諧的整體,在整體當中的作用都是相同的,都是讓整體更安定和諧。因此,人和萬物不存在高下、是非、對錯等不同。

莊子:萬物齊一,不分高下

高下、貴賤、對錯、善惡,美醜,這些都是人所定義,沒有高就沒有下,沒有貴就沒有賤,沒有對就沒有錯,沒有善就沒有惡,沒有美就沒有醜。這些東西必須相互依存才可以有其顯示其意義。所以孤立的,沒有參照的事物是無法用高下,貴賤、對錯、善惡,美醜等來定義和描述的。所以,這些東西都是相對的,相對的東西總是在變化,但之於事物本身卻沒有意義。

同一個事物,本身是一個整體,作為整體也是相反相成且不斷變化的,月有圓缺,當圓滿時必然向殘缺方向轉換;物壯則老,事物成長到一定的時候就必須進入衰老的過程,沒有對比,就不明白事物的轉換,就不知道事物是一個整體,圓月也好,朔月也好,都是那個月亮,其本身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人為的定義,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圓月代表的是月亮,朔月代表的同樣是那個月亮,所不同的只是觀看的時間不同而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結果不一樣,但物體還是那個物體,只是看的角度不同。幾個瞎子摸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然而他們所知道的都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整體,所以才會有不同,對整體的高山或大象來說,他們只有一個樣子,只是接觸的人自己的定義和他人不同,只是站在自己狹小的角度去評論,而不是從整體來看的。

莊子:萬物齊一,不分高下

世間所謂的客觀只是站在主觀觀看的角度上看基本上都是相對的,善惡是相對的,大小是相對的,美醜是相對的,對錯是相對的,只是人為的定義。人的定義一定正確嗎?很大程度上,不。角度不同,對錯也不同,在莊子的年代,秦國橫掃六合,一統華夏,人民流離失所,橫屍遍野,對亡者,對六國,這就是野蠻不人道的,站在現今這個角度,秦皇書同文車同軌促進了中華大一統的思想,結束了春秋戰國亂世的局面,這又是千秋功業。

對錯都是相對的,高下是相對的,大小是相對的,順應自然,與道合一,萬物齊一,沒有對錯、高下、大小、美醜、貴賤、善惡,世間萬物都是一體的,平等的,人與動物是無差別的,正確與錯誤是無差別的,一切事物都是這樣。人與物,我與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來自“道”,其本質沒有什麼不同。人為地劃分等級和階層,只能導致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得人與自然這個整體混亂不和諧。

世界上沒有孤立的存在物,一切事物都是在與各種事物的相互對峙中存在,都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取得自己的規定性。萬物和人都有各自的特點,只是在自然環境中的分工不同,都是維繫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員,沒有高下貴賤之分,缺一不可。萬物運動不息,而運動的動力在於事物自身,其本身物象之間的相互轉化發展。

莊子:萬物齊一,不分高下

莊子提出齊物論,主張消除事物之間的差別和對立,以達到萬物平等的境界。前提是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對立的充分認識、瞭解與承認,在此前提條件下對對立的觀念進行批判和重塑,它既包含了對事物差異性的認識,又不是簡單地對差異性的抹殺,而是著重只從主觀上消除差異,不人為的區分等級和階層,只是差異不同下的不同分工協作,不偏向有差異的個體,實現主觀意識上的平等,當然這並不代表現實中的差異的完全消除。

在現實中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有益於認識人與自然之間、主體與對象之間的倫理關係。人是具有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的有意識的能動的主體,人不僅懂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要依賴於自然,而且能夠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改造自然,同時具有調節和保護自然的能力,只是有時由於認識水平、實踐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有限與缺乏產生一些錯誤。且人類自身是在不斷髮展和進步的,不斷地由片面走向全面,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也會隨著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深入,人與自然的關係會更加合理與和諧。人也會逐步認識萬物是一個整體,只顧人類自身的發展而限制萬物的發展,或者對萬物進行無休止的掠奪,最終也必將導致人類的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