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網點的智能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從2014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始,烏鎮就成了中國互聯網的另一張名片。

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全國首個信用旅遊景區、全國首家互聯網國醫館……這座1300年曆史的古鎮,已然成為“傳統”行業擁抱互聯網的前沿陣地。而在一連串的名單中,中國農業銀行打造的互聯網智能科技銀行,可以說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單從時間上看,銀行業對線下網點的智能化改造並不新鮮,國外很早就出現了機器人替代大堂經理的案例,國內的建設銀行、南京銀行、招商銀行等也先後打造過無人銀行、智慧生活、未來銀行等概念,農行在烏鎮的智慧網點似乎沒有太多值得關注的焦點。


銀行網點的智能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不過,對農行在烏鎮的智慧網點進行一場實地參觀後,關於“互聯網智能科技銀行”的理解有了改觀,相比於此前的一系列智慧網點樣本,農行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線下網點的智能化轉型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01 為什麼要轉型?

談及銀行的轉型升級,Brett King所著的《Bank3.0》幾乎是繞不過去的存在,互聯網對銀行的顛覆性衝擊也可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網銀時代,客戶通過網銀辦理業務,線下網點的部分職能轉移到了線上;

第二階段是移動時代,除了取款之外,客戶可以在手機上完成ATM機上的所有業務;

第三階段是移動支付,銀行卡和現金都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移動支付類產品;

第四階段是金融服務,物理網點逐漸消失,銀行不是某個地方,而是一種金融行為。

按照Brett King的定義,今天的銀行業正處於第三個階段,並且很多銀行已經做好了向第四階段轉型的準備,線下網點的智能化也是為了配合這一趨勢。並不否認BrettKing劃分的四個階段,物理網點的消失幾乎是註定的宿命,但所有的趨勢都是漸進的過程,線下網點的轉型不只是為了迎合大的行業走向,也應該看到現階段的訴求。

舉個例子來說,線下網點的行長們焦慮的是獲客渠道的單一、服務效率的低下、優質資產的減少。不少銀行網點還在繼續從傳統交易到服務營銷的轉變,提振產能仍然是網點的工作重心。

相比於還有些遙遠的“第四階段”,線下網點的轉型還需要雙向並進,擁抱人工智能是向前進化的方向,行長們的“焦慮”同樣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02 農行的“烏鎮模式”

選擇在烏鎮這樣有標誌性的地方打造樣本,農行在設計時勢必有過一場深思熟慮:既有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也有營銷區、引導區、體驗區、貴賓服務區的功能分區,以及智能一體機、一站清櫃檯等自研產品。


銀行網點的智能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而之所以被稱為“互聯網智能科技銀行”,與其獨特的“烏鎮模式”不無關係,確切的說有著四個差異化特徵:

1、多渠道融合獲客。傳統網點的獲客路徑重度依賴客戶“到店”,圍繞這一痛點,農行將網點的獲客渠道進行了四個方向的延伸:藉助網點內的體驗區,不斷提升獲客能力;通過推廣、異業聯盟等方式,拓展場外獲客入口;利用網銀、掌上銀行等為線下網點導流;對客戶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建立分類客群獲客。

2、打造體驗式營銷。線下網點的形態仍屬於服務營銷型,軟轉型的核心無外乎提升營銷的成功率,農行圍繞這一方向進行了一連串的升級。比如通過網點入口的攝像頭、無感支付停車系統等,進行用戶身份的識別,然後在智能櫥窗系統、智能互動茶几上生成用戶畫像,精準推薦個性化的金融產品,用互動體驗的方式提升營銷成功率。

3、完善交易智能化。

在硬件方面,可人臉識別取款的ATM機、智能一體機、智能一站清櫃檯等提升服務完成的效率,比如農行自主研發的一站清櫃檯,存款100萬元只需25分鐘,比櫃檯點鈔節省了30多分鐘;在軟件方面,為貴賓客戶提升1對1理財諮詢服務,可以通過遠程視頻直連客戶的專屬理財師。

4、建設金融生態圈。在交易和金融服務外,將線下網點的能力進一步延伸,連接周邊商鋪、特色服務等建設多方聯動的金融生態圈,比如用戶已經可以在中國農業銀行烏鎮支行內購買景區門票、領取合作商鋪的優惠券、預定周圍酒店等等。以生態圈的形式不斷豐富線下網點的智能,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戶的到店頻率。

不難發現,中國農業銀行烏鎮支行汲取了同行智慧網點的亮點,也在儘可能規避其中的不足,形成了獲客、營銷、交易、增效的閉環,同時兼顧了硬轉型和軟轉型的需要:強化客戶引流,提升運營效率,改善服務體驗,增強營銷能力。

03 有何借鑑之處?

截止到現在,線下網點的智能化轉型尚未出現標準化模型。

建設銀行在上海推出的“無人銀行”,引入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AR等等,嘗試用新技術提升線下網點的服務效率;

南京銀行的百子亭支行選擇向生活化體驗轉型,開設了兒童金融遊戲區、互動牆、夢想牆、智慧樹等大面積的體驗區;

招商銀行在上海的“未來銀行”,沒有強調新技術的引用,而是朝著功能分區、差異化經營、分層級服務等方向探索……

但在筆者看來,最有借鑑意義的還是農行的“烏鎮模式”,沒有全面“無人化”的激進,也沒有侷限在營銷至上的維度,而是找到了線下網點智能化轉型的核心使命。

一方面,在這場互聯網或智能化轉型中,銀行扮演的都是被衝擊的對象,除了同行業的競爭,還面臨著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等外圍玩家,金融業務的未來形態會是什麼樣子,銀行並非是唯一的決定力量。

那麼線下網點的價值就變得尤為關鍵,對於中高端客戶群和老年客戶而言,線下網點仍然是最為重要的溝通方式,也是銀行獨一無二的優勢。如何在線下及時響應客戶的需求,與客戶進行良性互動,探索出最佳的客戶服務模式,都將影響未來金融業務的存在形態,以及銀行所能掌握的話語權。


銀行網點的智能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就這一點而言,農行烏鎮支行將原先的高櫃交易儘可能轉到智能設備上,留出更多的空間提升品牌能見度,提升客戶享受服務式的舒適度。將客戶體驗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並提前進行用戶習慣的培養。

另一方面,倘若Brett King的預言成真,無疑將顛覆客戶和銀行之間的關係,客戶的金融服務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阻礙,銀行想要在客戶的生活中有著足夠的存在感,必須完成從網點密度優勢向品牌和服務優勢的轉移。

不那麼樂觀的是,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的流行,已經讓線下網點的地位出現了無法逆轉的下滑,智能化轉型的目的不是為了加速這一趨勢,而是為了找到新的服務模式:從產品導向進化為服務導向,改造獲客、營銷和客戶溝通方式。

農行烏鎮支行的做法不乏可取之處。1V1專屬理財師、場景化生態圈、基於大數據用戶畫像的營銷等等,本質上還是為了讓客戶信賴,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畢竟當線下網點消失的時候,銀行業面臨的將是一場品牌的競爭。

當然,銀行的轉型不會有終點,但“烏鎮”又一次成了風向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