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他不是中國人,卻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他把最好的年華留給了中國。他本可以離開,卻選擇堅守,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1937年7月7日,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事的發展立刻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就在這年年底,一封來自朱德的信函,送到了印度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的案頭。在這封信中朱德寫道:由於戰事緊張,缺醫少藥,八路軍正面臨嚴重的困難,希望印度能給予物資以及醫療方面的援助。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作為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尼赫魯密切關注著中國的局勢,也很願意幫助中國。隨後,印度國大黨通過決議,立即組建一支小型醫療隊奔赴中國。

1938年9月17日,由五名醫生組成的印度援華醫療隊抵達廣州碼頭。令人驚奇的是,這五位印度醫生當中,有一個人居然可以說簡單的中文,這位年僅28歲的印度青年,來到中國不久之後就有了一箇中文名字,柯棣華。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柯棣華

原名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印度西北部的紹拉浦爾,1936年柯棣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孟買格蘭特醫學院,並在積極準備考取英國皇家外科學會的會員。正是在這時,他得知了國大黨將要派遣援華醫療隊的消息。在還沒有來得及通知家人的情況下,就向委員會提出了申請。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馬諾拉瑪•柯棣尼斯

父親說他和其他四人組成了一支醫療隊,去幫助受傷的中國人。我們的父親說服母親,說他要去做的是一項意義非凡的工作


年輕的柯棣華隨醫療隊來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在近五個月的長途跋涉中,柯棣華他們輾轉武漢、重慶、成都、西安、延安等地,最終在1940年8月17日,抵達了晉察冀抗日前線,河北省唐縣葛公村的白求恩學校。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一個月後,百團大戰第二階段戰役即將開始。大戰在即,得知消息的柯棣華找到了時任白求恩學校校長的江一真,要求到戰場一線救治傷員。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江一真卻果斷拒絕了他的申請。因為柯棣華剛到不久就染上了絛蟲病,儘管一直接受治療,江一真卻仍然擔心他無法承受高強度的工作。

但是,對於還沒有參加過大型戰鬥的柯棣華來說,他將參加這次戰役視作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抵達抗日前線的這段時間裡,他見證了許多年輕的面孔在奔赴戰場後由於得不到及時救治,再沒有回來。想到前方戰士,柯棣華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江一真,表示一定要到火線去履行一個醫生的職責。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慄龍池 白求恩精神研究會秘書長

他說:白求恩說了,軍醫就得和戰士在一起,就得到前線去。我們學校不是以“白求恩”命名的學校嗎?那我們就得按白求恩的話去做!


面對柯棣華的再三請求,江一真最終還是答應了。不過條件是:不能直接參加火線救護,不能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柯棣華為了儘可能地靠近傷員,他所在的醫療站,離火線僅僅一步之遙。當戰鬥打到最激烈的時候,眾多傷員源源不斷地被抬到柯棣華所在的野戰救護所。簡陋的手術室裡,為了搶救更多的傷員,柯棣華三天三夜沒有閤眼。一直奮戰在救護所裡的他,雙眼早已佈滿血絲,江一真的囑咐也早被忘得一乾二淨。在數十天的救助工作中,柯棣華所率領的巡迴醫療組輾轉各地火線,搶救治療傷員800多名。看著自己親手挽救的一個個生命,柯棣華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當柯棣華完成救助任務返回學校駐地時,一封電報卻讓他大吃一驚,這是一個讓他無法接受的命令!電文轉達了印度方面的要求:請還在中國的柯棣華與隊友立即回國。按照先前的計劃,醫療隊的在華期限只有一年,而此時柯棣華已經在中國服務了兩年多的時間。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慄龍池 白求恩精神研究會秘書長

八路軍隊伍裡邊的醫生,真正西醫確實很少。真正一個科班出來的西醫少之又少。柯棣華看到這個情況,根本就不能應付緊張頻繁的戰鬥。


在柯棣華看來,外國醫療隊除了救死扶傷之外,還要為八路軍和根據地培養出優秀的醫療人才,改善根據地的醫療條件。於是柯棣華選擇留在中國,承擔起白求恩學校教員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的職務。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此時的柯棣華,雖然可以用中文與傷員溝通病情,但是還遠遠達不到用中文編寫教材給學生講課的水平。為此,柯棣華在任教初期,為了更好地教學,一本他自己編寫的漢、英、印互譯小冊子整日與他形影不離。並且為了保障教學時間,柯棣華和白求恩學校的同志們還共同發展出一種後來被稱為“武裝上課”和“行軍上課”的教學模式。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張業勝 柯棣華學生“原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

當時沒有教室,沒有實驗室,都是在樹林裡上課。難記的材料記不住,我們就把它放在前面的揹包上,後邊的跟著行軍的時候就可以記下來。


同時,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也在柯棣華的推動下有條不紊地實施開來。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陳玉恩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原館長

比如說柯棣華建立的教學實習制度,休養員班排組織制度。在柯棣華當院長一年的時間裡,醫院就收治傷病員3300多人次,手術治療1600多人次。這是創造了當時,在敵後抗日根據地我們後方醫院治療的最好的效果。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在給部隊傷病員治療的同時,柯棣華他們也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服務當地的村民。對於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葛公村村民來說,一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大夫,揹著一個醫藥箱走街串戶,是那時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景象。因為黝黑的皮膚,村裡的男女老少都親切地稱他為“黑大夫”。許多被看作是無法治癒的病患,經柯棣華的診治後便獲得了康復。在葛公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副對聯,“華佗轉世白醫生、葛公重現黑大夫。”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在晉察冀根據地工作了一年多,柯棣華憑藉忘我的工作和精湛的醫術,不僅贏得了根據地軍民的愛戴,而且,還贏得了一位中國姑娘的愛慕。這位中國姑娘名叫郭慶蘭,在白求恩學校任護士教員。由於郭慶蘭的英語很好,一同在學校工作的二人慢慢地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郭慶蘭

他從來就是不太照顧自己,而對傷病員那麼關心。我們的老師們都很關心他,希望他能注意,但是不行,他太忙了,一忙就什麼也顧不得,就去看病。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繁重的工作使得柯棣華的身體每況愈下。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曾計劃為他安排一次會診。可是,在會診的當天,一場緊急手術卻讓柯棣華整整忙碌了一天,錯過了給自己治病的事情。聶榮臻建議他休養一段時間,或是到香港、印度治病。可最終柯棣華還是因為工作繁忙,婉言推辭了聶榮臻的建議。

1942年12月8日,勞累了一天的柯棣華,帶著一身寒氣回到家裡,在油燈下接著開始他每天夜裡的講義編寫工作。這天深夜,他的病再次發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發病持續了整個晚上。趕來救治的江一真校長和同事們用盡了一切可以想到的辦法,可是,還是無法阻擋病情的惡化。次日凌晨,印度援華醫生,中國共產黨黨員柯棣華,在葛公村與世長辭。這一年,他年僅32歲,臨終前他沒有留下一句話,人們只是知道,他生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給衛校的學生們編寫教材。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慄龍池 白求恩精神研究會秘書長

他培養出來的一批批學生對我們解放以後,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是意義非常重大的。


在四年多的時間裡,柯棣華憑藉一雙手,拯救了數以千計的生命。在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歲月,他為邊區醫療條件的改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去世,在中印兩國引發了巨大悲痛。

柯棣華丨“來自印度的白求恩”,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中國

馬諾拉瑪•柯棣尼斯

我們得到消息後,除了哭泣我們還能做什麼呢。我們為他感到驕傲,他在中國努力地工作,贏得了愛和尊敬,他成為了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毛澤東在為柯棣華親筆撰寫的輓詞中感嘆:“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敬請收看今晚(4月2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之

《抗戰援華醫生——柯棣華》


主編:姜黎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