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文學思潮與文學運動】(第一個十年)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

排版 | 考文學

第一個十年(1917-1927)(二十年代)


一、文學革命


1.背景:

它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

1)晚清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

上世紀末,梁啟超、黃遵憲的詩界革命:“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小說界革命,文界革命晚清裘廷梁提倡白話文運動,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域外小說翻譯大盛。

2)1915年新文化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1915年9月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創刊,標誌著新文化運動開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反對舊思想、舊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兩大口號:民主(Democratic)與科學(Science)。《新青年》從兩個方面進行思想啟蒙,一是重新評判孔子,抨擊文化專制,倡導思想自由。二是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文化。

《新青年》: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陣地,1915年在上海創刊,由陳獨秀主編,創刊號登載陳獨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端。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新青年》大力介紹自由平等學說、個性解放思想和社會進化論,從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

2.標誌:

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

3.文學革命的發生過程

①1917年1月,胡適《文學改良芻議》發表,2月陳獨秀《文學革命論》發表。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了“八事”主張,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以進化論的眼光斷定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反對擬古主義和摹仿主義創作風氣,是文學革命的發難之作。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為建設新文學的宗旨。

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提出文學改革主張。他的態度比胡適更為堅決。

②錢玄同與劉半農紛紛響應。劉半農《我的文學改良觀》。

雙簧戲:1918年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新文學與封建復古主義思潮鬥爭的序幕。復古主義者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卻暫時沒有人公開出來講話。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給《新青年》編者寫信,再由劉半農寫覆信予以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藉以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引起了廣泛的社會注意。

③周作人《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確立文學革命的方向。周作人1918年發表了《人的文學》,反對封建的非人的文學。他的《平民文學》則強調了新文學應以表現普通人的真摯的思想情感為主,進一步把“人的文學”具體化,標誌著人生派文學的發端。

④批判“黑幕派”和“鴛鴦蝴蝶派”以及舊戲曲,如周作人《論黑幕》等。

⑤文學革命與保守力量的較量:

(1)林紓(琴南)1919年,他發表《論古文白話之消長》《致蔡鶴卿太史書》,攻擊新文化運動,又發表小說《荊生》影射和攻擊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蔡元培、魯迅等進行反駁。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則”和“兼容幷包主義”。

(2)學衡派:因 1922年創刊於南京的《學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吳宓,提出“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主張用倫理道德來凝聚中國(文化保守),他們受到了魯迅等人的批判。

(3)甲寅派:因章士釗復刊的《甲寅》而得名,章士釗發表《評新文學運動》,認為白話文不能代替文言文,提出讀經救國,與新文化運動者發生爭論。

復古派的觀點也有其合理成份。

4.文學革命實績:

(1)白話文的推廣。

(2)外國文學思潮的湧入與新文學社團的風氣,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學理論建設取得初步的成果。

(4)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實績。

文學革命是一場徹底反封建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革命,它實現了文學內容和形式的雙重革新,使中國文學從禁錮束縛狀態走向開放,開創了中國文學一個嶄新的時代。

5.文學革命的意義

(1)在文學觀念上,將“文以載道”、遊戲消遣等傳統文學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現人生、反映時代的積極的文學思想。

(2)在文學內容上,體現著現代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充溢著覺醒的時代精神。

(3)在語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傳統文學格式,用白話寫作,吸收外國多樣化的文學樣式和手法,創造了既與世界文學相聯結,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學語言與文學形式。

二、文學社團(文學流派)

1.文學研究會:

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

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

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

2.創造社:

1921年6月成立於日本東京,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等,刊物有《創造》《創造週報》《創造日》《創造月刊》,以 1925“五卅”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表現自我,有浪漫主義色彩,後期轉為革命文學。

3、新月社:

最初是文化社交團體(英美留學生),1923年發起於北京,胡適、陳源、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後形成了一個詩社,報刊有《詩鐫》《新月》,1926年,徐志摩、聞一多在《晨報副刊·詩鐫》上

提倡新格律詩,提出“三美”主張,後被稱為新月詩派,他們使中國新詩走上了較為嚴謹的發展道路。

4、語絲社:

1924年11月成立於北京,辦有《語絲》週刊,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孫伏園、馮文炳、俞平伯等,有針砭時弊的小品文(語絲體),致力於現代白話散文的創作。

5、其他文學社團:

莽原和未名社: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是傾向於現實主義的文學社團。

淺草—沉鍾社:淺草社 1922年成立於上海,主要成員有林如稷、馮至等人。沉鍾社 1925年創立,被魯迅稱為“中國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

湖畔詩社:1922年成立於杭州,成員有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汪靜之。是一個專門做情詩的團體。

三、創作潮流與趨勢

1.階段:可分為三階段:1917-1919:文學革命初期:準備階段,嘗試和印證新文學的理論假設,創作較貧弱。

1919-1926:文體大解放和創作活躍期,現代文學的第一批作家登上文壇,新文學以創作的實績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一些創作流派形成,創作繁榮期。

1926-1927:文學創作的青年逐漸投身於北伐戰爭,創作沉寂。

2.趨勢(特點)

一是理性精神的顯現,如魯迅《吶喊》《彷徨》。

二是感傷情懷的流行,如冰心《超人》、許地山《命命鳥》等。

三是個性化的追求,如郭沫若《女神》、魯迅《野草》等。

四是多種創作方法的嘗試,如郭沫若《女神》、冰心和宗白華的小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