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滏阳河是邯郸的河,因为滏阳河发源于邯郸,又从邯郸流向大海。滏阳河通向大海一路轻松,顺着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出市区至永年,经曲周,在鸡泽县吴官营乡东于口村出进入邢台县境,再经衡水,在沧州献县与子牙河汇聚,到达天津,最后将邯郸的一河春水汇入茫茫大海。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桥梁往往是水运和陆运的交汇之地,也是人气和财气汇聚的焦点。在缺少大型建筑的古代,桥梁是一座城镇最重要的标志,它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滏阳河流经磁县绕城而过,至今留有三座古石桥见证了磁县历史的变迁。

南关大石桥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南关大石桥为磁州城南关的象征,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形若长虹,横卧波上,月光灌满桥孔,天上明月,地上滏水,嫦娥弄波,静影沉壁,天上人间,如临仙境,凭栏一望,银光长流。此情此景被誉为“滏桥秋月”,列为古“磁州八景”之一。

▼▼▼

《磁州志》这样描述“滏桥秋月”:在城南滏阳河上,桥如长虹卧波,气势雄伟。每当月圆之时,皓月当空,水中有月,月浮于水。静时如静影沉璧,动时如嫦娥弄波,波光粼粼,与滏阳桥共同构成一副美妙的图画。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康熙《磁州志》八景图《滏桥秋月》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康熙《磁州志》地舆图

▼▼▼

“南关大石桥”在磁州城南关滏阳河上,又叫偃月桥。

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据《磁州志》载:“桥在州城南里许,跨河为梁,厥始久远。”原桥“南北建石为崖,中垒石为圈,高约二丈五尺,阔三丈,长十二丈。两头耳圈各二,状如娥眉。”州志详细描述了石桥的位置、尺寸与造型,金、元、明三个朝代,多次修缮。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志载重修石桥规模之最的当数明隆庆三年(公元1596年)。嘉靖末年,大雨成灾,将桥冲毁。三年后,即隆庆三年重建,历经二年而功成。重建后的大石桥“隆然雄峙,俨若飞虹御空,长鲸臣人波”,为后来重修之典范。

公元1703年,清康熙帝西巡回銮,12月9日驾至磁州,登上此桥,观紫气东来,岸边杨柳笔直,豪气顿升,遂亲佩弓矢,乘马驰行。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磁州发生大地震,该桥在地震中坍塌。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磁州牧许之轼募捐重建,改名为“涉利桥”。意为“便于通行的桥梁”。在这次修建中,将桥拱增高,并除去原来的四个小耳拱,改为三个大拱券。因桥面过高,车马往来,极感困难。尤其是到了冬雪之日,坡面打滑,给过往行人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伤害,完全失去了建造桥梁的本意。后来,虽着力改造,垫高桥的南北两端,甚至揭去桥顶石层,可终究于事无补。“涉利桥”一时成为行走不变的桥梁。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基于此种情景,1935年,县长孙振邦提出:“滏桥乃南北孔道,冀南咽喉,为军民运输、商贾贸易所必经,若不改建,何以便商旅”。于是在当年四月兴众动工,将原桥拆去进行重建,历时四个月而完工,并恢复原名滏阳桥。重建后的滏阳桥在高度上比原桥减低一丈有余,仍建有三个大券,桥身与两端路面基本持平,桥体为石质结构,桥两侧建有54根石栏柱,各种造型的柱头雕工精美,活灵活现,栏柱之间有高3尺、长4尺的档马石。桥的两端各雕有两个精致的石狮子,做戏球状。桥身的每个券顶处,各雕有一个蛟龙首,取安澜镇水之意。六个蛟头,张口瞪目,俯视水面,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桥两侧有青石望柱54根,52块石栏板,每块高1米、长1.3米。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两端的石栏柱上雕有石狮,作戏球状,既威武逼真,又娇憨可爱。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桥身拱券正中的每个券顶处,各雕有一汲水蛟龙头首,起安澜镇水之意。三个桥孔两侧有六个蛟龙头首,也叫汲水神兽。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如今

桥依旧,水依旧,月依旧······

遥望当年

桥上车如流水马如龙

桥下白帆点点,百舸争流

周围茶房酒肆,市井楼台······

↓↓↓

磁县古城区有两座桥承载着城郊和古城的交通,除了南关大石桥,另一座桥就是东关石桥。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东关石桥

磁县东关桥,顾名思义,这座桥在磁州古城东门外。当年古城选择城池位置时,除了考虑政治、军事等因素以外,也充分利用了滏阳河的自然走势。蜿蜒曲折的滏阳河自西而来,从这里转折向北而去,磁州古城选址建在了滏阳河拐弯的地方。从当时来讲,这种选择便于滏阳河取水和城内的排水。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东关桥的来历在史书上记载比较明确,当时被称作东石桥。清康熙磁州志记载:东石桥,在州东门外。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州赵国璧建。国朝康熙十年知州柏成栋重修。

东关桥由青石筑就,三孔。桥长25米,宽7米。一大两小三个孔券顶端均雕有汲水兽,主孔券兽头周边雕刻着龙身龙纹,两侧副孔的兽头周边雕刻的则是繁花锦簇。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如今,古石桥上常见的石质扶栏望柱早已没有了。古石桥的风采需要在侧面才能领略。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

县城东边有两个村子分别叫南开河、北开河,但是这个叫“开河”的地方流淌的却是滏阳河。历史上这里的确有一条“开河”,它与滏阳河的前世今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嘉靖磁州志记载,“开河,在本州东北五里,即滏水下流东入漳河之处,今改滏河北流,是河淤塞”。

对于滏阳河的记载则是,“成化十一年以地低容河堤冲溃为民患,州判张珵疏通此流从邯郸县过广平(广平府)通直沽河。”明代以前的滏阳河是由开河引导着直接东流进入漳河的,后来由于滏阳河水患频发,州判张珵将滏阳河改道向北,流经邯郸、广府等地。滏阳河改道以后,由于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磁县、邯郸、永年等地出现了历经一百多年的矛盾纷争,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清朝政府对河北、河南交界处多地进行了行政隶属调整,磁县由此划归直隶,形成了滏阳河全域流经河北的局面,并成就了滏阳河几百年的航运史。

开河,是滏阳河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地理节点。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如今的开河桥由于年久失修,两侧的栏板多处都有损坏,部分栏板已经缺失。望柱柱头上的雕刻现存不多,仅有的几处也已损坏严重,雕刻形象难以辨别。桥面上的一块块青石在几百年来行人、车辆的穿行磨损下,磨得圆滑光亮,显露出古老的痕迹。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据说这座桥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初是由一位“山东人”所建。桥南侧的一个石柱上记录有一段文字,隐约可以分辨出“大清雍正”几个字,其余字迹以及所包含的故事往事则早已随着岁月淹没于历史长河。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古桥是磁县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社会历史变迁的轨迹。一座座古桥虽历尽沧桑,却风韵犹存,它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横枕着的不尽的滏水,见证着磁县的过去,向后人诉说着流逝的岁月。

编 辑|郭 利

校 对|亚 萍

审 核|慧 文

终 审|秦 冀

转 自|磁县广播电视台 精彩磁县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磁县的古石桥,醉了岁月,绝了风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