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去创建骑兵连?

愤青谈足球


要理解李云龙的行为,你先要明白什么叫信仰。

革命先辈们为什么打仗?为穷人翻身,为国家独立、自由、强大而战,而不是混圆肚皮、甚至妻妾成群、腰缠万贯!他们心中只装着祖国、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装着自己!我下面讲一个革命先烈、我军三十六个军事家之一、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组建新四军淮北骑兵团及该团浴血奋战的故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令二十万军队进攻江北新四军,地处淮北津埔线西的四师受敌伪及国军多面挤压,伤亡很大,路西根据地日益萎缩,撤至路东洪泽湖一带。

尤其令彭师长痛苦的是1941年4月四师在路西反顽战中遭国军骑八师突袭,五千余人牺牲,红军老底子、老三十二团几乎被打光。

无意中,彭师长发现洪泽湖一带出好马,决心建一支骑兵部队,打回路西,为死难战友报仇,恢复根据地。师部讨论后,决定成立骑兵团,从新疆调来有“红色哥萨克"之称的、西路军出身的周纯麟、组建过129师骑兵团的曾玉连负责训练,8月1日骑兵团成立。



没有马,彭师长命令各单位把通讯骑兵的马匹集中起来,并以身作则,把救过自己命的坐骑“火车头"送到骑兵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单位纷纷效仿,骑兵团有了最初的马匹,但马匹还不够,还需要装备,当时根据地十个指头捻不开,但彭师长还是特批三万元淮北币,(要知道这三万元可相当于全师大半年的伙食费哪!)给骑兵团买马、打制装具。

彭师长亲自主持设计出骑兵团的军刀,被骑兵战友们称为“雪枫刀"。



此刀比日军马刀长5厘米带护手圈,优点是:轻捷灵活、刀背轻薄、以长制敌,一刀劈下去,能把两块叠起的钢板劈为四半,刃不卷更无缺损。彭师长亲抓训练,有时还亲自担任马术教练,在彭师长、周团长领导下,全团能骑马迅速通过各种复杂地形和障碍,在马疾驰中砍杀敌人,在马背上扫机枪、打小炮,退能钻到马肚子旁穿过火线。骑兵们人人爱马如命,天冷马跑了一身汗,战士们常不顾自身寒冷,把大衣、被子披在马身上,马瘦了,战士们把少得可怜的一点津贴买绿豆、西瓜等给马吃。马肥了,骑兵团已成熟了。

1942年,日军组建于1901年、曾在日俄战争中正面打败过哥萨克的王牌骑兵部队300骑来沙山集抢粮,周纯麟团长沉着应战,命令两个骑兵连设伏,同时派一连骑兵正面诱敌,待骄横的300日军进入沙山集后,三面包抄,仅用九分钟将日骑砍倒大半,余溃逃。



1942年11月,日军17师团、独立旅团扫荡,骑兵团第3大队从敌侧后奇袭,刀劈日军小队长、翻译多人。

1944年10月20日,淮北骑兵团与骑八师正面交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600余骑的四师骑兵团竟一口气干掉骑八师2000余骑,打出了我新四军的军威、士气!

彭雪枫将军1944年牺牲,周纯麟团长五五年授少将。

杨靖宇将军以自己身上的棉花絮就雪充饥,依然在白山黑土上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些有信仰的革命先辈们,坦荡无私,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苍茫大地顾炜斌


在苍云岭突击战中,李云龙的新一团虽然击毙了坂田联队长,击垮了坂田联队,但因为战场抗命,被八路军副总指挥撤销了团长职务,只好到被服厂去担任厂长。接替新一团团长职务的丁伟是李云龙在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占了他的宝座,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就补偿一下李云龙,告诉他在万家镇有日伪军的一个骑兵营,到李云龙东山再起时就可以去抢回来。

当李云龙接替孔捷,当上独立团团长职务以后,就派副团长孔捷率领一个营长途奔袭万家镇,把那个骑兵营的战马全部给抢了回来。386旅旅长陈赓得到这一消息后,就命令李云龙留下一个连的战马,其他的全部送到了旅部,就这样李云龙的骑兵连就组建起来了。

独立团骑兵连连长孙德胜,原本在石友三的部队中就是指挥骑兵的军官,跟着李云龙一开始只好当了步兵,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这一回又干回老本行了。在李家坡战斗中,本来没有战斗任务的骑兵连没有骑战马,也冲在了其他部队前边,表现出了一往无前的野狼精神。

在1942年的日军大扫荡中的战斗中,孙德胜的骑兵连为了掩护团部突围,被日本鬼子的骑兵联队包围。崇尚亮剑精神的独立团骑连与日本人血战到最后一科全军覆没,断了一只胳膊的孙德胜依然高喊着:骑兵连进攻,向日本人发起了冲锋,直到最后战死。

有人问,李云龙为什么要组建骑兵连?如果战马没有被旅长陈赓抢走,李云龙很有可能会组建一个骑兵营,又何止是一个骑兵连呢。

八路军的装备非常落后,子弹药又极其缺乏,两个人都分不到一支枪,平均每一个人都不到5发子弹,根本没有办法组织发起一场战役。并且还缺乏重武器,不要说飞机大炮,教练拍击炮机关枪,也只能靠缴获。

骑兵在与步兵对决时,就占有速度上的优势,用新四军一位师长的话说,根本就没有办法打,那完全是一场屠杀。步兵的枪往往没有办法连发,在换子弹的功夫,骑兵就冲到了眼前,战马奔跑的惯性让军刀更具杀伤力,可以说是一往无前,攻无不刻,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李云龙是一个老兵,从黄麻暴动就参加了红军。他曾经和国民党军队作战过多年,并且很有可能参加过红军的西征,当时的西路军被马家军的骑兵几乎打得全军覆没,他深深的明白拥有一支骑兵对独立团的重要性,毫不客气的说,拥有一支骑兵连是李云龙做梦都能笑醒的事。

虽然在1942年的大扫荡中,李云龙的骑兵连全军覆没,但不到一年,李云龙的骑兵连又重新组建了起来,全团的建制也恢复了,装备比以前更好了,当年那支嗷嗷叫的独立团又重新回来了。

尤其是在战斗中,骑兵可以发挥自己速度上的优势,从敌人的侧翼和后方突然发起进攻,就能起到以一敌十的作用,完全有可能在一场战役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部队虽然不如蒋介石的中央军,但冯玉祥的骑兵依然是非常强悍。有一次冯玉祥的骑兵突袭了铁路线和火车站,差一点就把坐在火车上的蒋介石给活捉了。骑兵强悍的程度由此可见,至少在现代化武器还不是那么强大的时候。

当然在现代战争中,骑兵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这也是现代骑兵消失的根本原因。甚至在清朝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僧格林沁的骑兵在八里桥向英法联军发起正面冲击,当时也差不多被杀的全军覆没,骑兵就成了最后的辉煌,慢慢退出了现代战争行列。但这只是清兵对现代战争认识不足造成的,如果能从侧面奇袭就会是更一种结果。

但对于八路军和后来的解放军来说,骑兵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还是有很多的优势。在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里,骑兵可以帮助解放军战士迅速完成大穿插、大包围、大迂回,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作出了贡献。因此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阅兵时就专门安排了骑兵方阵。


新知传习阁


我们从《亮剑》中可以看出,李云龙即是个猛将也同时是个谋将,有些事情在外人看来他是在莽撞行事,然而却往往起到意想不到作用!



在《亮剑》中我们听到过N多人说他鲁莽,但是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民国名将楚云飞,打他第一次见到李云龙就看出了此人的不凡,他更是没有像其他民国将领把李云龙这样没有读过书的人当做泥腿子。

恰恰相反的是,他很看好李云龙,更是和李云龙成为了朋友。



李云龙也没有让自己的这个好基友失望,他一次次的把不可能的胜利变成胜利,更是一次次刷新楚云飞的世界观!

这也使的楚云飞对于李云龙越来越打心里喜欢,与此同时楚云飞心里对于李云龙的杀意也越来越重!



与此同时,李云龙对于楚云飞这个民国将领也是很喜欢,因为在他的印象里,能像对待朋友对待他的民国将领也仅仅只有楚云飞了!

但是当他越接触楚云飞同时心里也越来越对楚云飞感到忌惮,这使得他对于楚云飞的杀意并不比楚云飞对他的少!



其实看过《亮剑》的朋友都知道,他们两个人的立场不同,这使得他们不管内心如何喜欢对方,他们总会走向对立的一方!

而且两人都是懂得尊重朋友的人,他们身为将军,对与身在不同阵营的朋友,最大的尊敬就是永远不能留情!

因为哪怕一丝丝的留情都是对于“朋友”这个字眼的亵渎!



我们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李云龙属于那种说做就做的那类人,他在跟小鬼子多年的战争中是深刻体会过骑兵的可怕的。

就比如一场战争,自己一方没有骑兵,敌方拥有骑兵,胜利了还好说,最多伤亡惨重点,但是要是败了,骑兵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战场上的收割机,所过之处寸草不留。

李云龙身为将军,他是深刻知道军队机动性的重要性。



这也使的他迫切需要一支自己的骑兵营,然而这时候他又缴获了大量马匹,这如何不让他不想组建属于自己的骑兵营哪!

有人说兵都吃不上饭,还要养马,这不白白浪费粮食吗!


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古代人也有一种这样相似的行为!他们宁可自己和孩儿饿着,也要把自家的耕牛养的膘肥体壮!

我想大家明白什么为什么李云龙会组建骑兵营了吧,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


立里国际


这个问题提的好啊,当时的重庆常凯申政府承认的八路军编制只有115师、120师、129师,这些八路军部队在抗战早期可以得到重庆政府提供的支持,但是后来八路军自己扩编的部队是得不到重庆政府承认的,所有给养物资、武器装备都要自己解决。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虽然都属于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但是仍然是属于八路军自己扩编的武装力量,没有国府的支持,所以各种条件相较于程瞎子的772团这种正规编制都非常艰苦,即使用“饭都吃不饱”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



穷则思变,要改善部队的装备、训练、生活条件是等不来、要不来的,所以八路军各部队以自己的驻扎地为核向外扩张地盘,逐渐形成一个个小型根据地,每支部队的小型根据地连成一片就形成了一个大根据地。以李云龙的独立团为例,这支部队控制了以杨村为核心地带向外辐射的很多几个村庄和镇子,其地盘大小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个乡镇,这么大的根据地养活一千多号人的部队是没有问题的。



有了地盘就可以征集粮秣解决部队吃饭问题,而武器装备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边区造,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虽然质量不如日军的,但是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总比没有强;第二是依靠缴获和走私。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据地,各部队就要想方设法壮大自己的实力,实力越强地盘越大,越有条件去打胜仗缴获更多物资,经济条件好起来还可以跟伪军、国军做军火、药品买卖。抗战时期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伪军的一个仓库管理军官长期与八路军合作,将仓库里的各种物资偷运出来高价卖给八路军,有一次八路军提出需要购买盘尼西林,军官表示有货,但是售价高得离谱——一根金条换一盒盘尼西林,于是我军指战员以三个月内不发津贴,三个月内每顿只喝稀饭的代价省出这笔钱来购买救命药。当伪军高官要来清查仓库时这位军官要求八路军赶紧偷袭仓库所在地以毁灭证据,八路军满足了他的要求,当晚就突袭了仓库,把所有搬得动的物资都运走以后将仓库炸毁……事后双方又继续合作。



试想,如果这支八路军部队没有突袭仓库的能力,那么往后的各种需求再也难以得到满足。李云龙的独立团也一样,不是等部队装备好了,实力强大了才去打仗,而是一边打一边建设部队。



独立团骑兵连的建立不能看做是独立团的负担,而是战斗力的增强。的确,一匹马每天要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2.5%的饲料,一匹战马平均按300千克的体重计算每天就需7.5千克的饲料,一个连100匹马每天消耗750千克饲料,一匹战马的食量相当于3~4名战士的食量。但是骑兵的战斗是步兵望尘莫及的,拥有了这支机动部队,以往突袭一个距离十五公里的目标步兵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而骑兵半小时就可赶到,如李家镇平叛。



所以,骑兵连的存在反而使独立团手伸得更长,地盘阔得更大,部队战斗效率更高,李云龙的话说就是“稳赚的买卖”,因此别说一个骑兵连,就是旅长不打劫,李云龙建起一个骑兵营独立团也是养得起的,或许赚得更多。


兵器知识谱


当年那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人民军队就是靠着双腿追赶着车轮,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李云龙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战略眼光独到,天生就是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军事指挥员。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抗战期间,李云龙凭借其与生俱来的指挥才能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弹药,可以说富裕。

也正是如此,李云龙才能不断的扩充部队编制,直到一个团的编制竟有师的规模。在小米加步枪、奔跑追汽车的无奈之下,李云龙也越来越认识到快速机动的重要性,而组建骑兵部队,用以提高远程奔袭和高效拒敌的目的。



我军历史上有着许多优秀的骑兵部队,他们凭借高速的机动令敌胆寒,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很长的时间里,骑兵部队作为我军的一个特殊兵种存在着,直到今天依然有特殊的这个人民军队的集体。


冰雹蓝天


说独立团连饭都吃不饱这就有点过分了!

总结一下李团长的性格特点

:狡黠粗犷 勇敢无畏 重情义 以上这些出现在李团长的身上,就注定李团长是一个狼行前里吃肉的主。

首先,在我党组织严格的制度下,李云龙所表现出的桀骜不驯,刚正不阿,同时又有些悍劲的匪气,这就足以让其走出和丁伟 孔捷不一样的路。首长喜欢像丁 孔二人的老实人,同样像李云龙这样的人也是战场的刚需,毕竟,首长还是需要有人去捅马蜂窝的,但是这样的事情不能让老实人去做,所以,李云龙这种人才就必不可少。所以,在缴获战利品的时候,陈赓旅长就稍微的留下了一个连的人马,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马在李云龙的手里作用能发挥的最大。

其次;独立团是一个没有编制的团,靠补给根本没有什么可能。所以相对于新一团来说,旅长会给一个很宽泛的政策,这时候李云龙的匪气就有用了,靠山吃上,靠水吃水。同样,在不违反政策的条件下还能发家致富,这样的手下难道陈赓会不喜欢么?

最后;就要说一下李团长的战略眼光了,知道联合作战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剧情做了一个小小的铺垫,同丁 孔二人组成西北铁三角。

不得不说,像李云龙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当下还是很刚需的。


正航人行动


说独立团饭都吃不饱有点夸张了,其实独立团包括武器装备在内的物资都是靠缴获才能过得更好,至于为什么李云龙要创建独立团,其实正好是恰逢其会罢了。

李云龙因为违抗命令被首长撤了职发配的被服厂绣花,而他的老朋友丁伟来接替李云龙的新一团,要知道新一团在李云龙的带领下已经是一个相当精锐的主力团了,而丁伟就这样接手可能觉得不好意思,又觉得李云龙心情不好,为了安慰他给他送上了一份大礼。 一个营的马匹装备,而且还是在没什么战斗力的伪军手里。

这样建立骑兵连的基本条件就有了,装备马匹都有了,为什么不建立骑兵呢?当然要让骑兵又战斗力,必须经过训练,所以他又换来了骑兵连长孙德胜,

所以建立骑兵和吃不吃饱饭关系大,李云龙很挺松就达成了建立骑兵连的这么一个条件,而且骑兵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单位,机动性强、能打能跑都是优点,缺点确实是造价太贵。但是对于李云龙来说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的马全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S八卦


骑兵在一战以前和冷兵器时代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冷兵器时代,但是在热兵器时代特别是炮兵,装甲兵,汽车以及速射武器的普及,使得骑兵的优势荡然无存,尤其是骑兵需要的马匹标准比较高,饲养成本也高,以前骑兵具备的速度优势,远程机动优势,闪电突击优势,冲击能力在新时代普及了装甲兵,汽车之后已经荡然无存,在炮兵,速射武器面前,骑兵已经跟带宰的羔羊一样,汽车,坦克没有燃料了可以停驶等待,而马匹没有饲料了就会饿死,所以,到了二战时期,欧美各国都已经普遍淘汰了过时,落后的骑兵,而改为大量装备坦克,装甲车,苏联的布琼尼元帅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骑兵统帅,自他以后,苏联也淘汰了骑兵,到了二战时期,伟大的布琼尼元帅已经是昨日黄花,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了。

日军是世界上少数的还成建制的保留了骑兵的军队,日军的骑兵跟欧州冷兵器时代一样,大都是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随便拉一个士兵出来可能都是一个伯爵,子爵什么的,甚至还有奥运冠军,他们保留了日本贵族最后的荣誉,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兵种,在二战中没有发挥出什么大的作用。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也组建了一定数量的骑兵,但是,由于八路军的马匹来源,质量都很差,所以,根本就没有发挥过什么作用,而且,因为八路军的经费,给养都及其困难,每个士兵每天仅仅只有5分钱的伙食费,连毛主席每个月都只有5块钱伙食费,而养骑兵部队的费用非常高,一匹马每天要消耗25斤饲料,这个费用是一笔极大的负担,八路军的高层曾经下决心要撤销所有的骑兵,后来是因为骑兵部队的官兵的强烈要求,才勉强保留了这个兵种。


狼的影子319


电视剧《亮剑》是我最喜欢的。

李云龙连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要建骑兵连?

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意思?这就好比问你连饭吃不饱,你还要枪干什么?应该先去吃饱了饭。这样回答肯定不行,饭可以吃不饱,但是一定要有枪打鬼子。

抗美援朝的时候,新中国的军队是没有空军的,但为了对抗美国的空军,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空军,这个没得商量,否则你就将很被动到处挨打。

抗日战争中,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也有骑兵,相反,我军在这方面十分匮乏。所以,日本人的每个战役的收获效果非常大。在半山区平原作战中,骑兵肯定要比步兵跑得快,执行战略战术非常有效果,日本军队的骑兵,作为一支利剑,每次上场都有巨大的成效。

李云龙要想改变自己被动的地位,所以,他宁可挨饿也要建立自己的骑兵。


在河之北


创立骑兵连跟吃饭没有直接关系!李云龙的骑兵连又不是花钱装备起来的,这是从伪军手里抢来的,这些个装备马匹都是白捡的。换句话说,即便这些马匹是用来杀了吃肉的话那么也足够独立团改善好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了。

首要原因是我军需要骑兵!骑兵其实是在当时情况下对我军来说最好的装备了,这给了我军更多的战术组合。以前我军行军基本靠腿,作战距离太近,根本没法跨区域打击。有了骑兵之后,我军的机动速度被提升了好多。比如我们从李云龙干涉楚云飞跟钱伯钧事变的时候,恰恰就是因为李云龙的骑兵发挥作用了。

其次,当时我军不仅缺装备还缺后勤,如果缴获的东西是汽车什么的那玩意儿根本就没用,因为没汽油根本开不起来。但是骑兵用的马匹并没有占用我军后勤物资,马只吃草不喝汽油,而草在当时多得是。

第三点,有了马匹反而有利于独立团获得粮食。当时的我军实际上是采用建设兵团的方式养兵,部队也得自己搞生产,自己种粮种地,有马匹的骑兵可以用战马帮忙耕田犁地反而有利于提高当时我占区的粮食生产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