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要是一开始就立胤禛而不是胤礽为太子,会发生九子夺嫡的情形吗?

青灯问史


如果册立胤禛为皇太子,那么皇子们对于皇位争夺的激烈程度只会是更加的激烈。

太子胤礽之所以能够在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康熙册立为皇太子,完完全全是因为“子以母贵”,凭借是的他的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高贵的身份以及其身后的整个赫舍里家族卓越的贡献和强大的家族势力。

可是即便是这样,在索额图还没有被康熙处死之前,已然出现了有明珠集团支持的皇长子胤禔与太子的嫡位之争。而在索额图死后,太子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政治靠山,这才有了诸多皇子参与的“九子夺嫡”事件的爆发。

而胤禛的出身相较于太子,可谓是天差地别。

太子胤礽出生的时候,母亲赫舍里氏就已经是皇后了,并且,胤礽背靠着的是整个赫舍里家族,且不说已经过世的索尼,胤礽的外公噶布喇、和叔姥爷索额图,都是康熙朝时期的重臣,整个赫舍里家族更是康熙前中期最显赫的三大家族之首。出身背景是非常的显赫。

而胤禛出生的时候,其生母乌雅氏什么级别和封号都没有,而他的外公也仅仅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护军参领,实力完全不能和赫舍里家族相比,其最初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比八阿哥胤禩那辛者库出身的母家好一些。

乌雅氏是在后来不断的为康熙诞育皇嗣,地位才得到了逐步的提升,在康熙“惠宜德荣”四妃中,排名第三,地位是要低于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和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略高于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不过在他们上面,还有十阿哥胤䄉的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所以,从出身地位上来说,胤禛是完全不具备任何优势,更不具备“有嫡立嫡”的法理性依据,因而立胤禛为太子,非但不能避免九子夺嫡,反而会让夺嫡的争斗更加的激烈而又惨烈。


形成“九子夺嫡”的局面,并不是单纯的册立太子的问题,而是与康熙、太子、皇子、朝臣们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就是太子胤礽自己的问题。

太子胤礽本来握有一手非常好的牌,有着高贵的身份、康熙的宠爱以及朝中不少亲贵权臣的支持。但是太着急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经历让其按奈不住,再加上其叔姥爷索额图的不断挑唆和引导,太子胤礽变得愈发的贪婪和骄纵,不仅让他的兄弟对其非常的不满,就连康熙皇帝都深感气愤。

而太子自始至终不知道反省和改变,反而是在康熙处死索额图之后愈演愈烈,自己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坏,最终让康熙两度将其废黜,而“太子失德”,也就成为了康熙皇子们正相反对太子,进而夺取嫡位的重要原因和导火索。

其次,便是康熙自己的问题。

在对待太子和皇子们的问题上,康熙确实有点太过于想当然了。

他对于所有皇子都有着非常悉心的教导,全面培养他们的能力,并且让皇子们充分的参与到了朝务、政务、旗务等工作中,这使得皇子们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养的同时,也开始与朝臣有了接触与联合,进而发展成为有着一定能力和势力的政治集团,这才有了与太子对抗的基础,而康熙在这个时候也疏于了引导和教育,反而对于皇太子的一再打压让皇子们看到了机会,这才有了皇子们纷纷参与嫡位的争夺。

所以,康熙对于皇子们的教育以及培养的方式上,也成为了造成“九子夺嫡”的重要原因。

再次,就是皇子们和朝臣的问题了。

尽管康熙一直希望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满清政权终究是个少数民族政权,依然有着少数民族“择贤者而立”的传统和固有思维,这也就使得在“太子失德”,皇子和大臣们纷纷不服,进而才有了为了皇位而开始的拼争争夺,这其中有着皇子和朝臣们的野心,也有着整个满清大的环境因素背景的影响。


所以,“九子夺嫡”并不是简简单单立谁做太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当康熙意识到这一点后,只能选择通过默默的将继位候选人记在心里,用一边考察一边保护的方式,使得其最终才能够顺利继位,而这个康熙心中的继位人便是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而康熙硬生生的等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将其公布,为的就是不希望其重蹈废太子胤礽的覆辙,进而能够顺利继位。


雍亲王府


首先要明白的是,胤禛虽然最后争得了皇位,并不等于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就是个错误,也不等于立胤禛就不会重蹈覆辙。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大清的历史说起。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有其时代背景,也有其机运。胤礽是大清第一个皇太子,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皇太子。纵观清朝十二帝,为什么不像唐宋明等朝代以立太子保国本,顺利继承接位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创始人们,从努尔哈赤开始,就没有创立太子的政治传统和习惯。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推举汗王的制度,即后来在《雍正王朝》被老八用来逼宫乱政的理论基础,带有封建贵族民主的意思,皇太极就是在这种制度下产生的汗王,最后建立大清国。皇太极上台后,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在范文程等的帮助下,可谓全盘吸纳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但是,由于女真传统思想的影响甚深,这种政治制度要真正根植在大清朝贵族思想之中,并非一日两日就行,所以,皇太极死后,并没有指定的继承人。

仓促之间,皇太极驾崩,清朝尚未入主中原,在女真贵族势力的权衡平衡下,立了小孩子福临为皇帝,这已经完全抛却了努尔哈赤八旗推举制度,但是又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汉化的太子制度。所以,福临的继位充满了凶险,甚至关乎到大清朝的存亡,当时的历史证明,君权要是没有集中,一旦出现大的政治或者军事事件,国家很可能因为这种制度上的问题走向灭亡。

福临亲政后,进一步改进了清朝的政治制度。顺治十八年,在他打算立福全为太子的情况下,因为得了天花,还没有对立太子制度进行完善的情况下,就死了。这回,在孝庄太后的争取下,玄烨继承了皇位。因为继承人交接的问题一直困扰了大清两代皇帝,清史上从皇太极到福临,因为皇权交接的问题产生过诸多的分歧和矛盾,要不是因为女真族部分位高权重的人心有大局,只怕也会因此一盘散沙,难以推翻强大的明朝。

到康熙手中,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康熙因为深受满族政治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影响,寄希望于完美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困扰了他的思想。

康熙完全没有领悟到汉族朝代立太子所需要的条件和基础。那就是皇权与储君的权力需要制衡或者说需要约束。封建帝王的权力是无上的,就是家天下的政治,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当皇帝立了太子之后,太子可以帮着皇帝处理政务,但是皇帝需要授权,需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分配,哪些是储君之权,哪些是皇权,必须要分的一清二楚,方才没有矛盾,才不会出现储君争夺皇帝权力的问题。这样,储君太子与皇帝就会安然相处,不会发生矛盾。这是其一。

其二,皇子们不得涉政。皇子们一旦涉政,就会争夺皇权或者储君之权,就会形成势力或朋党,形成了朋党,就会为争夺皇权产生斗争,首先是和太子储君进行斗争,以夺取储君的位置,然后与皇权斗争,夺取皇权。

很可惜的是,康熙没有做到上述两点中的任何一点,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女真族起家的时候,让皇子们参政对于促进女真族的统一和建国起过巨大的作用,在康熙看来,这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部分,不应当抛弃。可就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九子夺嫡的严重局面。

当然,汉族帝王们也有马失前蹄的例子,比如说隋文帝杨坚废杨勇,立杨广为太子,就是典型的被杨广蒙蔽了眼睛的结果。在康熙前四十年,尚能够驾驭这种事情的发生,可是后来却因此恼火不已,其症结,就在于此。

也许,立胤禛为太子,胤禛会耍两面派,会取得康熙的喜欢和信任,会按照康熙既定的方针走下去,但是,来自于已经涉政的若干兄弟的争夺却不会停止,稍有不是,就会如同胤礽一般被打击抛弃。胤禛是否招架得住,还真是难说。要是康熙始终不能解决储君与皇权分配的问题,不解决皇子涉政的问题,那么九子夺嫡的局面就永远不会解决。胤禛能维持多久,能否如胤礽挺立四十年,还真的不好说。


青灯问史



这个假设比较怎么说呢,扯淡。

雍正王朝虽然是电视剧,但他脱离不了大历史的范围,太过天马行空,脱离了历史基础的假设,有点没法说下去了。

先说说康熙为什么要立胤礽为太子,因为胤礽是嫡长子,他上面的大阿哥只是庶长子而已。依据是什么呢,是嫡长子制,这可以视为清朝入关以后汉化的标志之一。

也可以说是清朝汉化的一次尝试,再看看清朝之前的继承人制度,那叫一个糟糕,压根没有制度可言,都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选择,而不是提前的选择。

太宗皇太极是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死后,留下包括皇太极在内四贝勒当国,经过一年的政治斗争,皇太极才继承了汗位。世祖顺治帝身为皇太极第九子,能继承皇位,是多尔衮跟豪格政治斗争妥协之下的结果。康熙身为世祖第三子,则是因为出过天花,免疫天花才继承的皇位。

康熙之前的三位皇帝压根没有立储的习惯,也就是努尔哈赤明确的立过长子褚英为继承人。

所以说清朝的立储制度,到了康熙时期,一直是混乱的,也是敏感的。康熙以嫡长子制度第一次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其实是一次巨大尝试,当然此汉化之举,肯定会获得汉臣及其那些深受汉化的满族大臣支持的,所以才可以服众。

如果康熙一开始立老四胤禛,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为老四既不是嫡长子,更不是嫡四子。这样一来既不是按嫡长子制度走,获得不了汉臣及其那些深受汉化的满族大臣支持,又没有前例可循。

试想一下,立胤礽有嫡长子制度为依据,都发生了九子夺嫡。立老四什么依据都没有,九子夺嫡肯定还是会发生的!

而且届时九子夺嫡恐怕会更早的来临,老四胤禛就是再会权谋之术,可其他几个兄弟也不是吃素的,康熙又在位那么长时间,经过数十年的政治斗争,这群兄弟目标一致的对老四这个储君,老四最后恐怕也是难逃被废的命运。


宋安之


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假设!胤禛根本不符合立太子的条件!如果,康熙强行册立胤禛为太子,胤禛会比胤礽混的还惨!

首先,胤禛不符合立太子的条件。

满清入主中原269年,只册立过一位太子:胤礽。在胤礽之前,满清是没有太子这一说的。而胤礽之所以被册立为太子,主要是因为康熙对皇后赫舍里氏的感情。胤礽被册立时,才刚满周岁。康熙选的日子也很有意思,是胤礽同母亲哥哥承祜的生日。承祜是赫舍里氏的第一个儿子,两岁时就染病幼殇。

而赫舍里氏在生胤礽以后,就难产而死。可见,胤礽的册立,其实主要是因为康熙对赫舍里氏的感情!

除了感情外,胤礽能够册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族大臣的支持。历代汉族王朝,都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简单说,就是正妻的长子,继承皇位。满清入主中原以后,汉族大臣一直想按照汉族文化传统影响满清。他们支持胤礽,就是为了让满清走上“嫡长子继承制”的道路,这样,国本会稳固!

而胤禛是不满足以上几个条件的。

首先,胤禛的母亲不是皇后,当时她的身份低微,并不受宠,也没有显赫的娘家!

其次,胤禛上面除了二哥太子外,还有大阿哥,三阿哥。论年龄,也轮不上他!

其次,如果胤禛真的当了太子,会死的很惨。

一是因为,满清就没有立太子的习惯,而胤禛的个太子实在是不够格。

二是因为,满清皇子都在京城,都可“开府建牙”!

明朝的皇子,成年以后都被分封到各地当王爷了。没有朝廷旨意,这些王爷不能走出封地,不能进京!所以,只有太子自己在京城守着皇帝,肯定地位稳固。

而清朝不一样,所有宗室皇子都在京城!清朝还允许皇子们到六部任职办差!皇上每天被这么多儿子围着转,肯定会在心里有个比较,到底是太子好还是其他皇子好。而且,其他皇子也会全力在皇帝面前表现、争宠!有众多兄弟们挖墙脚,谁当太子都不好过啊!

争宠的事,胤禛自己也干过。在《雍正王朝》第一集,胤禛擅自查户部,一是在打老八的脸,二是在挖太子的墙角!他要是真想扶持太子,就该对康熙说是太子让他查国库的账,把功劳给太子!

(太子和索额图)

胤礽能撑这么多年,离不开权臣索额图(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一党的支持。而胤禛却没有这么实力强大的“娘家人”支持,肯定会比太子“死”的早!

胤禛当太子以后,都不用“九子夺嫡”,大阿哥和明珠就把他搞倒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立胤礽为太子不是导致九子夺嫡的主要原因。

清代进入康熙朝,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整个国家已经没有较大的战争,但是满汉的民族矛盾依旧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虽然顺治皇帝在亲政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但进行了很不彻底,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依旧存在。还有很多汉人依旧寄希望于这个小朝廷可以恢复汉人的统治。

在清朝内部,反对汉化的辅政大臣鳌拜逐渐掌权,遂与康熙的皇权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尽管康熙以温和手段解决了鳌拜集团,但朝廷内部关于汉化改革与否的争论依旧甚嚣尘上。连康熙皇帝本人也是左右摇摆不定。加之,三藩实力的不断膨胀,让民族矛盾绑架到了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身上。吴三桂利用康熙急于削藩的心理和行动,以满汉民族矛盾为主要旗帜掀起了一场三藩之乱。

胤礽就是出生于三藩叛乱,两军焦灼之际,整个清王朝都处于统一全国以来最严酷的环境之中。这个时候册立他为皇太子,不仅是为了以防叛乱不能平定,皇帝本人有意外,帝国要有个继承人,更要紧的因素是康熙借此向全国宣布清朝和明朝一样,不再是之前的皇位继承由贵族内部开会产生的原始状态。

这是胤礽一岁就被立为皇太子的根本原因。

至于说为了纪念赫舍里皇后,怎么怎么喜欢胤礽这个儿子,怎么怎么培养这个儿子,那都只是一个方面 不是主要原因。

其次,九子夺嫡是满清王朝汉化改革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

康熙皇帝虽然立了皇太子,但依旧延续了满人所有兄弟儿子都参与政事军事的习俗。你看康熙的几次亲征,尽管让皇太子胤礽监国,但还是带着皇长子胤褆出征,让其建功立业,每次出去木兰秋狝,也都带着各位皇子。康熙嘴上说是为了防止向各位皇子像明朝的皇子一样变成废物,但实际上是康熙对满清皇室贵族内部的一种妥协。

这样也就造成了一种局面,不仅皇太子参与政事军事,各个皇子也都颇有建树和能力。那么,胤礽就必须不断保持上升的态势,以便形成对其他皇子不断提升的能力和人脉的优势,自己不能上升的时候,就只能打压其他皇子。那么,拉帮结派,相互倾轧,就变成了必然发生的事情。那么雍正之后秘密建储,再也没有普通皇子对皇帝位置产生威胁。(包括能力突出的恭亲王奕訢)

再次,康熙皇帝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从康熙皇帝两立两废胤礽可以看出,皇太子胤礽并不算一个能力很差的人。康熙对他还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的,就连铁面著称的雍正继位以后也对这个曾经的帝国继承者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加上,晚年的康熙,同样也是沉醉于自己创造的康熙盛世之中,无论谁要去揭盖子,打破这表面繁荣下的平静,康熙都不会容忍,更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权力有任何的觊觎之心。当他发现皇太子暗地里偷窥,当皇长子胤褆提出要杀胤礽,当皇三子胤祉告发胤褆巫蛊,当皇八子胤禩到他面前表白自己,康熙都显得十分的激动,生气和忌惮。再他看来,你们不仅是我的儿子,还是我的臣子,怎么就这么的不听话呢?都说他仁慈,但是他圈禁胤褆胤礽胤祥,打骂胤禩阴险。他不是真的仁慈,而是老了,既没有年轻时候的杀伐果断,也没有精力和智力来摆平这些皇子的矛盾,既想掌控处置这些不听话的儿子们,又不忍心下不去手。假如再立一个皇太子,那么再出现相互争斗倾轧的局面,那么是处理一个皇太子,还是处理其他一众儿子?他没有了主意。于是就这么拖着,拖到了他死亡,雍正继位就成了千古之谜。

因此,这是当时历史环境和康熙本人选择所决定的,不是说换胤禛当皇太子就可以避免的问题。如果康熙坚决的执行明朝的政策,不让其他皇子染指政治军事,那么即使胤礽当皇太子也不太可能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但是如果这样做康熙能不能摆平满蒙上层贵族的不满,会不会产生其他的什么矛盾,就真的不好说了。


阿楠说话


会。康熙面临的问题是他的几个儿子太优秀了,都有一身的本事。二皇子被废黜很大原因是因为大家一起整他,这么多有本事的人一起上,很难立得住。四皇子在办理江南筹款成功后立刻就成为新的靶标,八皇子推荐四哥办理国库欠款,四爷回来在码头上欢迎的音乐、旗帜超标,以及大阿哥和十阿哥等的语言,基本上能确定这两大势力已经下手整他,太子在康熙面前对四皇子江南筹款的看法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吓得老四赶紧办砸了国库欠款一事,向诸位大佬表明自己能力有限,水平一般,来个急流勇退,否则老十四伪造文书的目标就会是四爷。康熙治国是个能手,教育儿子也非常厉害,这几个儿子随便挑一个放明朝就是中兴之主。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四爷是深知其理的。


傻客气


立长立嫡都轮不上老四,不存在一开始就立老四的可能。被立为太子就像被捕猎的鹿,人人都想吃鹿肉羹,早早被立为太子就是成为众矢之的,夺嫡依旧会激烈。只有登上大位,名分已定,再公开夺嫡就是篡逆,是大逆不道的悖行,这才能终结夺嫡。当时唐太平与李隆基争权,李上位后,一旨诏书胜过多年争斗,只能说老二命不好,被老四捡了个现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