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娘:告訴你婚姻中最可愛的女人是什麼樣子

芸娘:告訴你婚姻中最可愛的女人是什麼樣子

忘記了是什麼時候,在哪一本書上看到過關於《浮生六記》隻言片語的介紹。後來在一次逛書店時,偶然瞥見《浮生六記》幾個字,覺得眼熟,彷彿是舊相識,就從架子上取下來,翻了翻,裡面有林語堂先生的《浮生六記》英譯本自序,開頭一句話是: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因為這句話,有了想看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子的願望,於是買了下來。

《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的小人物,在中國正統的文學史中幾乎沒有看到過他的介紹。但他卻用最樸實優美的文筆寫下了被俞平伯先生贊為“儼然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的自敘傳。

書中女主人陳芸是沈復的妻子,他們是兩表兄妹,打小相識,青梅竹馬。陳芸自幼聰慧過人,在學語的時候,家裡人給她念《琵琶行》,很快便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不幸的是,四歲時候,她父親就去世。自此,家境日漸困窘,上有老母需要侍奉,下有小弟需要鞠養。在陳芸懂事起,憑藉自己一手好針線活,就開始掙錢養家,供弟弟上學,陳芸也因此失去了讀書的機會。日後,偶然在家裡的書箱裡翻到一本《琵琶行》的舊書,憑著幼年時候的背誦記憶,挨字而認,才算識字,後來通過自學,竟然能夠讀書吟詩。

芸娘:告訴你婚姻中最可愛的女人是什麼樣子

十三歲那年,沈復隨母親回孃家,見到陳芸,看到她寫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詩句, 情竇初開的沈復心生喜悅,情意暗生。回家後,告訴母親說,非淑姊(陳芸字淑貞,又長沈復十個月,故是呼)不娶。這一年的冬天,沈復因為堂姐出嫁,又隨母親回了次孃家。滿屋子的客人,花紅柳綠,爭鮮奪豔,只有陳芸是一身素淡的著裝,沈復滿心喜歡這樣樸素淡雅的陳芸。晚上,沈復城外送嫁回來,肚子餓了,想吃東西,又全都是油膩甜重的東西,沒有胃口吃。陳芸暗暗把他拉到自己房間裡,把早早藏好的暖粥小菜端出來,沈復一片欣喜,為陳芸的用心感動。兩人結婚那天,沈復見陳芸不沾葷腥,問她是何原因,回答說是齋期。原來,陳芸在沈復出痘(我們老家又叫做天花)那年,為了祈願沈復平平安安度過,所以開始吃齋。在古代,醫療水平有限,沒有接種疫苗,出痘的時候是很危險的,常常有人因此死亡或留下隱疾。可見陳芸在沈復身上已是多麼用心。

結婚後,兩人的感情並沒有在平淡的日子裡消磨變淡,反而日久彌深,越是生動。沈復是一個多情,爽直不羈,淡薄名利的人,這樣的人註定在權利場中是個失敗者,正因為這一點,他沒有走上通常的科舉之路,而是四處習幕為生,在生計所迫時,也開過書畫鋪子和經過商。這樣的生計,兩人的平常生活自然是清苦的,但他們兩個知足自適,一心享受眼前簡樸生活的意味,在日常裡發現點滴詩意的美。閒暇時候兩人“課書論古,品月評花”,樂在其中。

芸娘:告訴你婚姻中最可愛的女人是什麼樣子

陳芸是個俗世的雅女子,帶有人間煙火的家常味道。她愛美,喜歡在鬢邊插戴濃郁香味的茉莉花,卻因為討厭奢華的性格,不喜歡珍貴華麗的珠花。在沈復弟弟娶媳婦的時候,婆婆缺送給新媳婦的珠花,陳芸慷慨地把以前婆婆給自己的拿出來,讓送給弟媳婦。陳芸喜食臭豆腐和蝦滷瓜。沈復故意取笑她不知臭穢。陳芸反駁說:腐取其價廉而可粥可飯,入咽當知其美,此猶如無鹽(齊宣王王后)貌醜而德美也。在陳芸的影響下,後來沈復也喜食臭豆腐了。陳芸不好華服珠飾,不好膏粱厚味,但卻極珍惜字畫,那怕見到破爛的書籍,殘缺的畫幅,也猶如得到珍寶,把它們一一粘補好,然後門別類,匯釘成冊,在做針線的空當,兩人一起閱讀。

陳芸還是個可愛率性的女子,聽說離家不遠的一個大廟,每年廟會時候,花光燈影,寶鼎香浮,觀者如蟻,熱鬧非常,很想去一睹盛況。但在古代,一個婦女人家行動是要受到約束的,更不要說去那些汙濁的熱鬧場所了。但陳芸還是很想去,最後沈復給她出了主意,讓她穿上自己的衣服,來個假扮男裝。陳芸對沈復的建議大加讚賞,高興壞了。打扮完畢,儼然就是一個美男子了,攬鏡自照,自己也不免狂笑不已。終於見識到了以前只是聽來的盛大廟會。

因為兩人對樸實生活的熱愛,即使是在艱難的生活環境裡,他們依然也能享受到意外的詩意之景。沈復的弟弟結婚後,家裡房子不夠住。沈復和陳芸搬到了院窄牆高、一無可取的“倉米巷”(其實現在人何曾不是住在豪無生氣美感的水泥森林裡)。夫婦兩不能忍受那樣的 枯燥,想起家裡一個老僕人來,她家在鄉下,那裡“繞屋皆菜圃,編籬為門,門外有池約畝許,花光樹影,錯雜籬邊…”。夫婦倆毅然放棄枯燥都市一隅,回去跟老僕談好,租她兩間屋子,開始了簡樸的田園生活,被沈復描繪得如同絕跡的世外桃源:“時方七月,綠樹陰濃,水面風來,蟬鳴聒耳。鄰老又為制魚竿,與芸垂釣於柳陰深處。日落時登土山觀晚霞夕照,隨意聯吟,有“獸雲吞落日,弓月彈流星”之句。少焉,月印池中,蟲聲四起,設竹榻於籬下,老嫗報酒溫飯熟,遂就月光對酌,微醺而飯。浴罷則涼鞋蕉扇,或坐或臥,聽鄰老談因果報應事。三鼓歸臥,周體清涼,幾不知身居城市矣。”

春天,田裡菜花黃了,沈復與友人相約出遊賞花,卻苦於無酒無菜助興。陳芸為了不掃他們的雅興,大力為他們籌劃,最終想了個好辦法,自己找人挑了爐火擔子,這樣到田間就可以烹茶暖酒了。那天一夥人一邊品茶喝酒,一邊賞花吟誦,最後盡興而返。

陳芸不管對事對人,始終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一意地天真、善良、愛美,見不得別人的丁點悲痛,即使是看戲也是如此。一次,沈復的母親做壽請了戲班子來湊熱鬧,公公偏偏點了《慘別》一齣戲。陳芸不忍心看那種過度悲痛的場面,就賭氣走回自己房間不看了。問她為何不看,回答說:“觀劇原以陶情,今日之戲徒令人斷場耳。”大家聽完,都笑起來了,因為這樣的話只有小孩子才說得出來。從朋友那聽說有個名叫憨園的歌妓很美,後來一見傾心,視為舊識,結為姐妹,一心想把她納為沈復的小妾。在她眼裡,也許根本不存在什麼忌諱,只是覺得憨園很美,就想留在身邊做個知己。

因為天真,因為善良,心中只有無暇的美好,這樣的性格卻讓她受盡屈辱、誤解。先是因為好心遵公公的囑託,為婆婆代寫信,後來招致家裡人閒言碎語與暗詬,導致婆婆對她生了嫌隙,不讓她代筆了。公公那邊卻認為她不願代筆,最後又把公公得罪了。再是幫公公物色侍妾之事,失愛於婆婆。又是替沈復的弟弟借款作保,弟弟無錢還貸,去信給弟弟說借款的追上門來了。弟弟卻反說她多事。因為結識歌妓憨園,被公公罵為:不守閨訓,結盟娼妓;不思習上,濫伍小人……一連串的事,公公終於把夫婦倆掃地出門。兩人開始是寄宿在沈復的朋友家,後來又投奔陳芸早年結拜的一個姐姐,這一次因為路途遙遠,帶著兒女奔逃不便,只能生生地把還未成年的女兒託嫁出去,把小兒轉薦去學貿易。安頓好後,夫婦倆忍悲含淚瞞著兒女半夜離開了家,開始了悲慘的寄人籬下的漂泊生活。

陳芸經歷著這許多的磨難與煎熬,加上自幼體弱多病,又傳來弟弟在外突然失蹤,母親因悲痛過度,撒手人寰。接二連三的打擊,最後病倒在床。沈復寸步不離,守在床頭服侍,萬般慰藉,延醫治療。但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陳芸感到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阻止沈復不要浪費再請醫生了。臨別前,握著沈復的手,還沒說話,一時淚如雨下,幾次哽咽不能成語:……滿望努力做一好媳婦,而不能得。憶妾唱隨二十三年,蒙君錯愛,百凡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神仙幾世才能修到,我輩何人,敢望神仙耶?強而求之,致乾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擾。總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嚥氣時,陳芸眼裡大滴大滴的淚水湧出,口裡斷斷續續重複著“來世”二字,終於一靈縹緲,懷著:“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這個簡樸的願望,離開了她經歷的這個美好又苦難的人世。

後記:幾次提筆,想寫一點對陳芸喜歡的話,可恨於她那苦難的遭遇,讓我心痛含淚,提筆又作罷,可想到人生也不過如此——滿是苦難,也滿是溫暖。許多時候,讀《浮生六記》,從陳芸那裡我都會獲得無限的慰藉,給我以希冀,孤獨無依的靈魂有所依託。於是我還是決定寫一點關於她的拙語,希望更多的人能從她那裡感受到樸素生活之美的溫暖,以及愛情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