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寫不出古人那種感人肺腑的離別詩了?

孟郊的兩首傷離別之詩,一寫親情,一寫愛情,都最是感人。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怨別

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

含情兩相向,欲語氣先咽。

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

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題記

這一段時間給孩子們上了很多送別詩,昨天才驀然想起跟他們講講古人為何在“離別”這一事上用情如此之深,說開了,其實也就一句話,“相見時難別亦難”,那時外出各方面條件都很艱難,危險,一次告別有時候很有可能就意味著很久甚至是一生都不能再見,於是那一刻的送別在送別人眼裡,心裡,就相當於生離死別那種,正因為下一秒在哪裡沒有底,歸期是哪一天也不可測,一切才顯得那麼真摯,珍貴。

如今,在人們心裡能引起波瀾的送別恐怕只有生命徹底滅絕前的那個送別了,至於平常的小別,連儀式都沒有了,大抵他們心裡很清楚,沒有講完的話,電話裡可以再講,視頻裡也可以再續,實在要再見一面真人,頂多也不過是一張車票機票的事,這樣一個優裕的環境下,說還會對這一文不值的“離別”看重呢?

這世上很多至美的事物其實大多都是處於想象中,一旦你真的把那些自覺美好的事物都實打實地觸摸得到了,那些東西也就那樣子,也就不再美了。就像寫信和電話,寫信是用心,用想象在說,電話呢,心不是第一位,嘴是第一位的,因為別人就在那頭等著你,容不得你走過多的心,就更別說什麼想象了。美需要距離,需要空間,就像中國畫裡的留白一樣,那種看不到實物的東西才是整個作品中能給人意韻深長,三日不絕的最重要的美感來源所在。

現在人少有傷春的,因為春天可以花錢買得到;現在人不屑於傷離別,因為他們總覺得“只要命還在,見面總是容易的”;自然,現在人也不覺得愛有什麼,因為說一句“我愛你”太簡單太廉價了,說的人很隨便,聽的人也早聽膩,聽麻木了,一切都是那樣的無所謂,那樣的見慣不怪,那樣的可有可無。

木心有一首詩叫《從前慢》,裡面有這樣兩句,也是在感嘆環境和人心之變帶給這世間的蒼涼: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為什麼現代人寫不出古人那種感人肺腑的離別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