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等: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逆轉腸化、幾乎可消除胃腺癌風險



本期導讀:眾所周知,幽門螺桿菌(HP)是導致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相關淋巴瘤、胃腺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一直以來,對於無症狀是否根除hp,國內都有鷹派和鴿派兩種對立意見,本文薈萃了2018年4項研究成果,闡明瞭根除HP的近遠期獲益:可逆轉萎縮性胃炎、腸化;能有效預防胃癌的發生;早期胃癌患者及時根除也能降低異時性胃癌的發生率。

1.《Gut》:根除HP可大幅降低西方人胃腺癌的發病率

《Gut》等: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逆轉腸化、幾乎可消除胃腺癌風險


2018年12月,發表在《Gut》的一項研究,在西方人群中調查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後胃腺癌和非賁門胃腺癌風險是否降低。

胃癌(95%腺癌)是世界範圍內第五位最常見的癌症(發病率為16.1/10萬人),並且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死亡率為13.8/10萬人)。亞洲人群發病率最高,西方人群發病率最低。在瑞典(西方人口),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分別為每10萬人10.4和6.4。

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與非賁門胃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而賁門胃腺癌的風險並未增加。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一半的人口感染幽門螺桿菌,亞洲和中南美洲的感染比率較高,西方國家較低。 瑞典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為15%,相對較低。在感染者中,估計發生胃腺癌的終身風險率約為3%。

相關薈萃分析發現,在早期潰瘍發作後用於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預防複發性消化性潰瘍的幽門螺桿菌根除,已被證實可預防胃癌,可降低50%的發生風險。

然而,這些薈萃分析幾乎完全包含的是亞洲人群的研究。因此,需要在西方人群的大規模研究中通過對非賁門腺癌風險的特定分析來估計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在預防胃癌中的作用。

所以,本研究旨在評估在瑞典全國範圍內的隊列研究中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後胃腺癌和非賁門胃腺癌的發生風險。

本研究從瑞典處方藥物註冊庫中獲取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數據,從瑞典癌症註冊中獲取新發胃腺癌數據。對接受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患者與年齡、性別和時間分佈相當的背景人群的胃腺癌和非賁門胃腺癌風險進行比較,計算標準化發病率(SIR)及95%可信區間。

95176名接受根除治療的患者,在隨訪期(351018人年高風險)內有75人(0.1%)發生胃腺癌,69人(0.1%)發生非賁門胃腺癌。

根除治療後,胃腺癌風險隨著時間而降低,其水平甚至低於相應的背景人群。根除治療後1~3年的SIR為8.65,3~5年為2.02,5~7.5年為0.31。當限制於非賁門胃腺癌時,相應的SIR分別為10.74、2.67和0.43。

因此,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似乎可對抗西方人群胃腺癌和非賁門胃腺癌的發生。

本研究表明,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胃腺癌和非賁門胃腺癌的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並且在根除治療後5年內低於背景人群。

這一研究結果無疑可令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後,仍舊日夜懸心的人放下思想包袱。這一在西方人群中進行的隊列研究結果與主要來自亞洲人群的薈萃分析結果相一致。

原文:Doorakkers E, Lagergren J, Engstrand L, 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treatment and the risk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in a Western population. Gut. 2018




2.季加孚教授團隊:根除HP可降低39%的胃癌罹患率

2018年1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季加孚教授團隊的“胃癌綜合防治體系關鍵技術的創建及其應用”成果,獲得了國家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這是在國際上首次也是目前唯一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干預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有效預防胃癌,可使胃癌發病率降低39%,並首次明確了其對重度癌前病變人群和老年人群也具有預防胃癌的作用。

季加孚教授說: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細菌(HP)感染。

相對於其他因素而言,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之間的相關性更強。

已根除幽門螺桿菌和未根除的人群相比,前者癌前病變和胃癌發生率都大幅降低。

這組前瞻性隨機對照干預的研究,證明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有效預防胃癌,可使干預人群胃癌發病率降低39%,並明確了其對重度癌前病變人群和老年人群也具有預防胃癌的作用。


《Gut》等: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逆轉腸化、幾乎可消除胃腺癌風險



3.:《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早期胃癌患者根除HP能顯著降低異時性胃癌發生率

這是由韓國國家癌症中心專家進行的一項研究。

侷限於胃黏膜或黏膜下層的早期胃癌患者通常會存在黏膜腺體組織病變(腺體萎縮),並且存在較高的繼發性(異時性)新胃癌風險。

目前幽門螺桿菌根除對組織學改善和異時性胃癌預防的長期作用仍不清楚。

本項前瞻性、雙盲、安慰劑-對照的隨機試驗共納入47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早期胃癌或高級別腺瘤行內鏡下切除後接受了抗生素或安慰劑的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

結果表明,中位隨訪期5.9年內,抗生素治療組患者罹患異時性胃癌的比例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亞組分析中,治療組胃底腺體萎縮程度分級改善的比例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結論:與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異時性胃癌發生率較低,胃體萎縮分級相對於基線改善較多。

原文: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IF 79.258 ) Pub Date : 2018-03-22 , DOI: 10.1056/NEJMoa1708423

《Gut》等: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逆轉腸化、幾乎可消除胃腺癌風險


4.《Aliment Pharmacol Ther.》:根除HP可以逆轉萎縮性胃炎和腸化

2018年3月,一項發表在Aliment Pharmacol Ther.的研究旨在通過長期隨訪評估幽門螺桿菌根除後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的可逆性。

研究者前瞻性納入598例受試者,並對他們隨訪了10年。這些受試者被分類為3組,分別為:幽門螺桿菌陰性組(n=65),幽門螺桿菌未根除組(n=91),幽門螺桿菌根除組(n=442)。研究者在悉尼分類法的基礎上對受試者的胃竇和胃底進行組織學評估。

組織學隨訪分別為1年,2年,3-4年,≥5年;平均隨訪分別為1.07±0.21年,2.29±0.83年,3.93±1.02年,6.45±1.28年。

研究結果顯示:

幽門螺桿菌根除組胃竇和胃體萎縮性胃炎改善顯著。幽門螺桿菌根除和幽門螺桿菌陰性組之間萎縮性胃炎的顯著差異在1年的隨訪中消失。

類似地,幽門螺桿菌組的胃竇和胃體中的腸化生顯著改善,幽門螺桿菌根除和幽門螺旋桿菌陰性組之間胃竇和胃體的腸上皮化生的顯著差異分別在隨訪5年後以及隨訪3年後消失。

結論:

通過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後的可逆性可以得出,根除幽門螺桿菌可能是腸型胃癌的預防策略。

Hwang YJ.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8 Feb;47(3):380-390. doi: 10.1111/apt.14424.Reversibility of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afte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 a prospective study for up to 10 years.


編譯:胃腸病 部分資料及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號文章大部分轉載,如果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觀點,內容讀者僅供參考,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讀者有問題請諮詢專家,歡迎關注、點贊、轉發、收藏支持我們,也歡迎評論區吐槽鞭策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