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0-12岁的孩子,应该如何和他谈论生死?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去祭奠逝去的亲人。但是对于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向他们介绍这个节日?如何与他们谈论生死呢?

面对0-12岁的孩子,应该如何和他谈论生死?

了解死亡,就是了解生命

在中国“死亡”一直是一件很忌讳去谈论的话题。

古代,死亡一般被形容成“正寝”、“甍”、“云终”,又或者“圆寂”、“仙逝”、“返真”,很少有人会直接提到“死”字。甚至于,在现代,电梯楼层里4楼也不能叫4楼,要叫“M层/3A层”,因为“4”的谐音是“死”。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然而作为妈妈,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教育”太重要。正视死亡其实就是在尊重生命,我们谈论“死”正是为了珍视“生”。

当孩子对“死亡”认知有所缺失,既可能对生活缺乏安全感,也可能造成对生命缺乏尊重和珍惜,引发一系列悲剧。

之前轰动世界的“蓝鲸”游戏,参与者大多是10~14岁的孩子,他们进入游戏后接受各种“洗脑”挑战,自伤自残,最后自杀,在全世界引发几百名青少年“争相”自杀。

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也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中,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过“自杀闪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计划,其中实施而未遂者达到1.71%。 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

美国的儿童生活专家AshleighSchopen说:你应该在死亡真的到来之前让孩子了解死亡,以免被打个措手不及。让死亡成为我们与孩子正常谈话中的一部分,这对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有好处。

✦ 0-3岁:用比喻解释死亡

对于刚学会吃喝拉撒的他们来说,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这个阶段,家长不必告诉他们死亡的意义,以免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如果孩子问起,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修复了,就是死亡了,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 3-6岁: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险认知的能力

3-6岁的孩子已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基本的是非。此时的他们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还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

这时父母首先要告诉他们,死亡很危险,生命是第一重要的且只有唯一的一次,一旦失去就不可能重新再来,并努力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比如告诉孩子,家里窗户等高处很危险,掉下去非常非常痛,而且可能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会“死去”,让他们看到这类地方就有敬畏,不敢随意靠近。

✦ 6-12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死亡

此时的孩子已经逐渐开始拥有成熟的死亡观,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表现。孩子会思考什么是死亡?死亡意味着什么?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应该直面孩子提出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引导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或科技馆,了解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样,孩子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解释死亡的具体方法

没有人可以永远不死,愿孩子们都了解死亡,却依然相信世界的美好。下面几种和孩子一起认识、讨论死亡的方法,远比让孩子自己去猜测、去怀疑有意义的多。

✿ 方法一:拿宠物当媒介


面对0-12岁的孩子,应该如何和他谈论生死?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为逝去的宠物举办一场小小的葬礼,将猫猫埋葬在小树下,在庄严又充满回忆的仪式上,让孩子尽情宣泄自己的悲伤。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再也见不到猫猫,但它却可以化作肥料滋养小树的成长。”

✿ 方法二: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将要诞生了”。

✿ 方法三:与孩子一起读关于死亡的绘本

翻开图画书,读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其实是和孩子谈论起死亡的最自然方式之一。一些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绘本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獾的礼物》《爸爸的围巾》《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

面对0-12岁的孩子,应该如何和他谈论生死?

✿ 方法四:说个家族故事

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老照片,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让孩子明白,即使不在人世,也仍然有人会记得他们,缅怀他们。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影视资源为孩子带来生命教育,比如前年感动过无数网友的《寻梦环游记》,就生死话题带给孩子全新的认识:死亡,结束的是生命,而不是我们与亲人之间的爱。只要我们住在彼此的心底,死亡就不能将我们分离。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在祭奠先辈、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明白生命的价值,懂得用“爱”温暖身边的事物,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寸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