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麼多的影視演員都是唱戲出身!

侯寶林的相聲《改行》講述了國喪期間,京劇演員因為不能唱戲而被迫改行做小買賣的故事,龔雲甫和金少山都無奈躺槍。

相聲的情節未必屬實,不過按當時的社會分工,戲曲演員改行後的出路確實不多:因為身份和文化水平限制,不能進而求仕;從小學戲又沒有其它硬手藝。而在現代,也許是因為影視產業的發展,有不少戲曲演員轉行後幹得風生水起。

戲曲演員轉行後,繼續以表演為業是極為自然的選擇,只不過表演的場所從舞臺轉移到熒屏,表演方式更為生活化。因為表演藝術之間有不少共通的成分,而且多年的戲曲訓練早培養了他們吃苦的能力,所以在這條路上走通的人不少,趙麗蓉和六小齡童可能是他們當中最為觀眾所熟知的名字。


原來這麼多的影視演員都是唱戲出身!


趙麗蓉(右)評劇劇照


趙麗蓉老師是評劇出身,後來改行演了小品和影視劇,是春晚常客,也是趙本山之前的“小品王”。影視表演作品雖然不多,卻也有所成就,她曾憑藉在電影《過年》中的角色獲得了東京電影節影后的桂冠。


原來這麼多的影視演員都是唱戲出身!


六小齡童飾孫悟空


而六小齡童可能是大部分6至60歲的人心中唯一的孫悟空。這一角色深入人心的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其成功與時間相關:他的角色出現在電視普及之後,電視節目迅速發展之前;而《西遊記》的題材又保證了年齡上的廣覆蓋。

六小齡童老師本名章金萊,出身紹興戲世家。他的父親六齡童人稱“南猴王”,與著名京劇武生李萬春並稱。他六歲登臺,為與父親區別,故名“六小齡童”。在一次講座中,六小齡童曾提到楊潔導演選他演孫悟空一角的原因:猴戲演法有南北之分,孫悟空是“神猴”,北派演法偏向“神”,更寫意;南派演法偏向猴”,更細緻。對於電視呈現來說,南派演法更為合適。果然,電視劇播出之後反響熱烈,六小齡童成為了那個一千人心中唯一的美猴王。

在上述二老之外,不少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演員也出身於戲曲界,比如鄧婕、徐帆、蔣勤勤、餘少群、袁泉等人;邢金沙這個名字可能不被人熟悉,但她用聲音飾演過的角色卻深入人心:電影《新龍門客棧》中的金鑲玉和電影《青蛇》中的白素貞,而在開始配音事業之前,她曾是浙江崑劇團的一名崑曲演員。


原來這麼多的影視演員都是唱戲出身!




原來這麼多的影視演員都是唱戲出身!


香港“七小福”部分合影


除了繼續當演員,轉行後的另一種選擇是做影視劇的武術指導,這在香港尤為興盛。電影中的武術招式向戲曲中取經的傳統由來已久。李翰祥、張徹、胡金銓三大香港導演都是京劇戲迷,他們執導的電影中的武打都有很濃的戲味兒。1960年,京劇武生出身的袁小田為電影《鐵臂金剛》指導武打場面,這可能是第一個戲曲出身的武術指導。此後,京劇武生於佔元的門生組成了七小福戲班(實有14人),這個戲班後來幾乎成了香港武行的代名詞,成龍、洪金寶、元彬、袁和平這些標杆級的武術指導都是當年“七小福”的成員。他們不但為國內功夫電影設計了精妙絕倫的武打場面,還漂洋過海為好萊塢動作片提供指導,並帶出一批徒弟,如今好萊塢動作片能有如此精彩的肉搏場面,我想少不了香港動作指導的功勞。


原來這麼多的影視演員都是唱戲出身!


袁和平擔任電影《黑客帝國》動作指導


進軍流行音樂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戲曲訓練出來的技術足以勝任大部分流行歌曲演唱。“甜歌皇后”李玲玉是越劇出身,而《青藏高原》的演唱者李娜也有過豫劇表演的經歷,胡文閣早年學習秦腔,在轉學京劇梅派藝術之前也有過一段流行歌手經歷。大陸地區流行歌曲開山級的人物李谷一老師是湖南花鼓戲出身,如果在再往上追溯,就要到山西梆子出身的郭蘭英老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