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國麵粉“坐火車”登上西安人餐桌


距離西安3000多公里的哈薩克斯坦小麥乘坐“中歐專列”來到西安,登上了廉輝家的餐桌,成為了家人都愛吃的油潑面。50歲的西安市民廉輝是家裡的“掌勺人”,至今從未離開過西安。作為家裡的“掌勺人”,給老公、兒子兒媳、小孫女做什麼飯、怎麼做才能吃得健康,成為了廉輝一天中想的最多的事兒。

陝西人不僅喜歡麵食,而且擅長做麵食,廉輝的家人也是如此,他們尤其愛吃廉輝做的油潑面。麵粉用的快,廉輝買麵粉的次數也就多了。可每次站在貨架前,“買什麼麵粉”仍會成為廉輝的一道選擇題。

這一次,廉輝決定買個新品——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麵粉,“之前老在新聞裡聽說哈薩克斯坦的麵粉好,可是沒見過,沒想到西安超市裡就有,買了嚐嚐。”

距離西安3000多公里的哈薩克斯坦,地處絲綢之路中心位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斯坦地廣人稀,種植的小麥品質享譽世界,是國際公認的優質小麥生產國之一。其製作的麵粉麵筋值高,營養豐富,不添加任何添加劑,被稱為“世界上最天然的麵粉”。

由於哈薩克斯坦大部分地區採取粗放的經營模式,廣種薄收,加上農業技術不夠先進,小麥畝產僅有80-100公斤。雖然是世界上小麥重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但是由於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較高,主要的出口對象國是獨聯體國家,出口到我國的小麥少之又少。


“鍋盔賽鍋蓋、麵條賽褲帶”。陝西八大怪中的兩項都與麵粉有關,而在素來熱愛饃和麵的西安,則是典型的糧食銷區,每年的糧食缺口大約有40億斤。

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當年11月28日,首趟西安-哈薩克斯坦國際貨運班列——中歐班列“長安號”開啟。隨後,西安老字號糧食企業愛菊集團搭乘“長安號”一路向西,在哈薩克斯坦北哈州投資建廠,設立愛菊農產品加工園區,與哈薩克斯坦的農場主簽訂“訂單農業”合作協議,讓小麥“買得到、運得回”。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西安進口的小麥主要來自加拿大、俄羅斯,貨物需要經俄羅斯的海參崴港口運到連雲港,再運回西安,大約需要2個月的時間,不僅運轉週期長,時間成本也大。通過中歐班列“長安號”,哈薩克斯坦的小麥運回西安僅需要半個月。


2015年12月,西安港進境糧食指定口岸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覆,成為我國內陸地區唯一進境糧食指定口岸,通過口岸與目的地一體化檢驗檢疫模式,大幅提升了通關效率。哈薩克斯坦的小麥通過中歐回程班列,運抵西安港進境糧食指定口岸,進入西安國際港務區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經過3-5天的加工,3000多公里外的哈薩克斯坦小麥變成麵粉送進了西安各大超市。

油潑面是陝西傳統的特色麵食之一。做了大半輩子的飯,這也是廉輝第一次使用國外的麵粉給家人做油潑面。揉麵、醒面、扯麵……讓廉輝沒有想到的是,這國外的麵粉不僅麵筋含量高,韌性大,扯出來的麵條竟也毫不遜色於以往用過的麵粉。

扯好的麵條在開水中煮熟後撈在碗裡,蔥花碎、花椒粉、鹽等配料和厚厚一層的辣椒麵平鋪於面上,再用滾燙的菜油一澆。“呲啦”一聲,在熱油和蔥花蒜末的映襯下,就成了廉輝家人平凡而獨特的美味。

5年前,發自西安的首列中歐班列“長安號”發車,伴隨汽笛長鳴和車輪駛過鐵軌的鏗鏘聲,滿載貨物的國際貨運班列“長安號”從古絲路起點西安向西疾馳,經過6天時間,到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伴隨“一帶一路”建設,五年多來中歐國際班列數量的大幅增加,也為西安本地企業發展帶來了福祉,糧油企業在農產品運輸上的運營成本大為減少,哈薩克斯坦麵粉登上了西安市民的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