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燒麥、稍麥……二字調研彙總

燒賣、燒麥、稍麥……二字調研彙總

燒賣、燒麥、稍麥……二字調研彙總

一、 查閱資料

1.《漢語大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綏遠通誌稿》

3.《土默特沿革》

4.《歸綏縣誌》

5.《呼和浩特市史料》

6.《玉泉區誌》

7.《玉泉區文史》

8.《青城譚故》

9.《儒林外史》

10.《清平山堂話》

燒賣、燒麥、稍麥……二字調研彙總

二、拜訪專家及有關人員:

趙繼性(作家);邢野(作家);梁國柱(玉泉區誌主編);賈勳(作家);胡燕青(中國麵點大師);王文亮(中國烹飪大師);張景植(呼市廣播電視臺記者);馬雲(玉泉區小召辦事處主任)。

燒賣、燒麥、稍麥……二字調研彙總

三、理論依據

燒賣:

1.《儒林外史》《金瓶梅詞話》《調鼎集》記錄名稱

2.前清北京煤市街處懸掛招牌:“歸化城燒賣”

3.漢語大詞典第七卷253頁【燒賣】:“用不發酵的麵粉製成很薄的皮包餡,頂上捏成折,然後蒸熟”。

4.中國飯店協會命名名稱。

燒麥:

1.《歸綏縣誌》記錄名稱。

2.內蒙古非遺德興源使用名稱。

稍麥

1.元代高麗國漢語教科書《樸事通》記錄名稱。

2.內蒙古非遺麥香村使用名稱

捎賣

1.《綏遠通誌稿》記錄名稱;

2.捎賣故事、傳說使用名稱。

燒賣、燒麥、稍麥……二字調研彙總

四、燒賣、燒麥、稍麥、捎賣……二字認定要素:

1.符合國家文字規範標準,有利於對外交流;

2.有歷史文化依據;

3.有本土文化基礎;

4.市場培育度高,群眾認同。

燒賣、燒麥、稍麥……二字調研彙總

五、燒賣的典故

呼和浩特燒賣最晚起源於元代初期、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的商途茶館。到清代已經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捎賣”。歸化城 (今呼和浩特市)出現後,“歸化城燒賣”為京津地區吸引食客的招牌。

早年呼和浩特地區的燒賣都在茶館出售,茶客餓了總要補充點吃的。但茶館是清雅之所,不像飯店不怕稠油濃煙,只能備點清蒸麵餅,小菜由茶客自帶,最多隻能幫著把茶客帶來的肉菜,卷在餅中熱一下,用了幾張麵皮,收幾張麵皮的錢。時間久了,連餅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麵餅的分量計價,“捎賣”就這樣誕生了。因此,正宗燒賣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在呼和浩特“二兩燒賣憋死漢”,千萬不要按餃子的量去點。

乾隆皇帝有句詩提到了燒賣:“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乾隆皇帝吃燒賣必然要把這東西的來龍去脈問個清楚,因此“捎賣”作為名稱的正宗源頭是沒有問題的。這裡的“捎賣”就是現在的“燒賣”。

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燒麥,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

相關典故燒賣一詞的來歷,另有有多種說法。另有一種說法是針對羊肉大蔥燒賣的。據說燒賣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綏遠,也就是現在內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時,在呼和浩特舊城大召,有哥倆兒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為增加收入今後娶媳婦,弟弟在包子上爐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賣的錢積攢起來,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後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賣了。現在呼市舊城人稱它為燒賣。吃它也很講究,吃前要吃一些當地的點心,作鋪墊,吃後要喝磚茶,其他茶都不如磚茶去膩。

還有一種說法是: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裡村王氏,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賣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賣館吃燒賣。這裡的燒賣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 乾隆食後讚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賣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但這,已經與名稱來歷關係不大了。

燒賣、燒麥、稍麥……二字調研彙總

正宗的燒賣餡還是羊肉生薑大蔥的,現在呼市人的早點習慣都是以燒賣為主,館子一般都是清真的,味道也較純正,和其他地方的燒賣味道是完全不同的.。一兩是八個,比餃子可是多多了,如果你能吃下半斤,那真算你厲害了。

燒賣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是由於茶客所帶的小菜品種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蔔青菜豆腐乾……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後,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駕自選。”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另有一說是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 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 (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鬥《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列了“各樣燒賣,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賣、芝麻燒賣、梅花燒賣、蓮蓬燒賣”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裡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

內蒙古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2019年1月1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