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何选择秦制,没有模仿周朝封分制?

hj6840


汉承秦制这是史学上对于汉朝制度的渊源的一个说法,那为什么汉朝要选择秦制而不选择周朝分封制度呢?

前车之鉴-项羽就是推崇分封

在刘邦夺取汉室天下之前,项羽起先取得了当时天下的话语权。因为他破釜沉船一举灭了秦朝主力,从而奠定了后期各路诸侯反秦高潮。秦朝灭亡后,项羽就自然而然被推为当时霸主。而项羽由于他反对秦朝的暴政,继而对秦朝制度也很反感,而推崇周朝的分封。因此就有了各路分封的事情,刘邦被封为汉王,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塞王,董翼封为翟王等等共封了十九个诸侯王,他封自己为西楚霸王,统领其他各路诸侯王。而此后分封的弊端就出现了,由于当时分封的时候并没有让某些诸侯王满意,造成分封不久后像齐王田荣就起兵反项羽,而刘邦也出兵汉中开始夺权中原。一听到有人反项羽就带兵去打,这边打边到那边,像个救火队长一样,疲于奔命,两头不能兼顾。最终还是刘邦夺取了天下

因此,这就可以看出来分封制会导致权力分散,一旦其他诸侯王要起来造反很容易造成局势动荡,政权更替。

郦食其曾向刘邦建议过分封的事情,被张良给阻止了

当初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和项羽打,几乎每次都打败仗,有一次又打了败仗,正苦于无计可施的时候,谋士郦食其向刘邦建议,分封各国贵族,让各国贵族起兵一起对抗项羽,这样项羽就不会老是针对刘邦一个,这样刘邦也能喘口气,有时间整顿军队继续和项羽打。刘邦听了郦食其的建议觉得很好,就吩咐下去按郦食其的建议执行,这事被张良知道了,就赶紧向刘邦建议,千万不要这么做,这么做和项羽分封有什么区别。到时候你打败了项羽,天下就不是你一个人,不利于中央集权式管理,到时候权力就分散了。刘邦一听坏了赶紧让人把已经出发到各国的使者召回来,还把郦食其骂了一顿。

汉朝建立后,其实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和分封制并行

汉朝建立后,基本是延续了秦朝制度,但对于当时几个功劳大的功臣也进行了分封,比如英布、彭越、韩信就进行了分封,还有刘姓也进行了封王,只是后来异姓王后被铲除了,只剩下刘姓王,当时刘姓王在地方权力也很大,有铸钱、开矿、收税等等特权,还拥有军队,不过在七国之乱后,对刘姓王封地和权力进行了限制,后面的封王的封地就越来越小,基本就不构成威胁了。


山中茅店


这个问题,往大了说叫大势所趋,往小了说叫试过,但是没成功,还险些搞得国家完蛋。

什么叫“大势所趋”呢?就是中华帝国从秦朝开始,其大的趋势就是三个:统一、集权和专制。

具体地说,就是国家作为一个最高的暴力机构,只能存在一个,不能允许那些内部有着种种特权的诸侯国出现。所以我们看到,隋唐以后,那些诸侯王很少能掀起什么风浪,而且一旦搞事就是大事(靖难之役)。

而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中央,越来越需要权力,也越来越倾向于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作为中央乃至全国的最高元首,皇帝也越来越倾向于把权力集中在手里,越来越喜欢品尝“乾纲独断”的滋味。

而分封制则是与这种大势背道而驰的,一个王朝出现几十个小诸侯国,各自还享有无数特权,皇帝和中央手里反倒没啥权力了,这是帝国政治不能容许的。

而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是汉朝吃过亏,才搞的他们不能也不敢选择分封制的。

刘邦能从项羽手里把天下夺过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搞的是分封制,把天下分给了诸侯,导致自己势单力孤,被刘邦击败的。因此刘邦活着的时候就处心积虑的要收拾那些诸侯王,其中就包括韩信、英布和彭越。当刘邦去世的时候,还下了一道严令,异性不能封王。

等到刘邦的孙子景帝当皇帝的时候,就连那些本家兄弟都不听招呼了。这些诸侯国不但税能自己收,还能有自己的军队,因此越来越不拿皇帝放眼里。结果。七个王爷一起造了景帝的反,要不是周亚夫能干,险些就要把国家搞完蛋。

因此吃过亏的汉朝,再也不可能模仿周朝搞什么分封制,因为只有郡县制,才是最符合帝国的统治手段。


青言论史


“汉承秦制”可以说是了解汉朝(尤其是西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制度的关键。西汉初,以高帝刘邦爲核心的统治集团之所以选择大体承袭秦制,关键原因有二:一是秦制是春秋战国以来不断改进完善,行之有效的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体制;二是刘邦集团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的限制。刘邦集团被清代史学家赵翼称为“布衣将相”,是很贴切的,除了张良等少数人外,绝大多数出身于社会的下层,如西汉初秉政的萧何、曹参等,都是县吏。樊哙、周勃等则是屠狗吹奏之徒,如何统治庞大的帝国,他们是力有不逮的。

完善的秦制,自然成为娴熟秦制的刘邦、萧何等人的首选。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政治体制,加之刘邦、萧何、曹参大力推行“无为而治”,改变了秦政的暴虐,充分发挥了秦制的优越性,促进了西汉的稳定和繁荣发展。

以往的回答,包括提问者,大都认为项羽、刘邦实行的分封制是周制的延续。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这种说法只是注意到周代分封制与项羽、刘邦分封制的形式上的相同,而忽略了二者本质上的差异。周代分封者,除了少数是周天子对周朝势力不逮的地方势力(如楚国)进行的妥协外,大部分受封者是周天子姬姓宗族成员、先朝功臣圣贤后裔,他们对周天子具有较为强烈的依附性(尤其自西周统一至中期以前)。随着西周后期周天子势力的衰落,尤其是周幽王时西周的覆灭,一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才开始逐渐摆脱周朝的控制,成为地方割据独立势力,进而酿成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年的分裂割据混战。

项羽的分封,表面上看,似乎是周代分封制的延续,实际上二者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项羽与受封者之间,无论是血缘,还是利益隶属关系,都是非常微弱的。

这就使得项羽与众多受封者之间,基本上只是基于势力强弱在勉强维持。一旦主封者项羽的力量衰弱,或被严重牵制,则受封者们往往会背叛或独立。

刘邦的分封,应该根据受封主体的不同,分为二个阶段:

一是刘邦分封韩信、彭越、英布等手握重兵,俨然已经成为独立势力的军阀们为异姓诸侯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西汉统一至高帝末年逐渐铲除上述诸异姓诸侯王,这一时期刘邦的分封,基本上是被迫分封的。以分封异姓将领为诸侯王的方式,换取他们对刘邦汉集团的支持和拥护。

刘邦称帝后,对异姓王们的分裂潜力予以高度重视,并各个击破,逐一铲除异姓王。对刘邦而言,他此时有能力废除分封制,恢复秦朝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那么,刘邦又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原因何在?那就是刘邦狭隘的小农意识和思维在作祟了。天下为刘家一家私有的“家天下”模式,对刘邦而言,具有致命的诱惑,因而又大量分封同姓诸侯王。

不过,在现实权力诱惑面前,无论是周天子,还是刘邦顶层设计的“同姓同宗相互维系”的格局,屡屡被野心勃勃、欲壑难填的野心家们突破。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再次将刘邦的憧憬美梦击碎,促成了景帝、武帝,尤其是武帝时期的严厉削藩政策。


青年史学家


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得失经验,建立了一个以郡县制为主体,以分封制为补充的二元制度。

这种制度,与周制、秦制有什么不同呢?

周代的分封制,诸侯国太多了,中央是比较弱势,这是当时的情况决定的。在周朝开国时,整个社会的经济生产力还是比较低下的,中央政府要管理一个庞大的国家,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分割为许多诸侯。中央管辖诸侯,诸侯国下面还有附庸国,比如秦国最早就不是诸侯国,而是附庸国。通过一层层的分封,达到管理整个大国家的目的。那么这种统治是比较松散的,地方诸侯的权力是很大的,有兵权、财政权。

分封制的最大问题,是一旦中央控制不住诸侯,天下就乱了。东周就是这样,诸侯混战了五百年,直到最后一赢家大小通吃。这个赢家就是秦国。

秦国一统天下后,就觉得周代的分封制不好,诸侯的存在是动乱纷争的原因,所以改为郡县制。国家建立三级管理:中央-郡-县,这个制度能得到建立,是因为秦代的经济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全国性的道路系统,开凿运河以沟通几大水系的能力,使得垂直型管理成为可能。

然而,每种新设计出来的制度,都包含巨大的风险。因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谁也不能预知会出现什么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国就是毁在这种新制度之上。

首先,这种制度形成前所未有的专制。在周代,诸侯是制约王权的强大力量,而在秦代,这种制约力量不存在了。一旦国家权力落在邪恶者手中,那么危害程度,犹如火山喷发。不幸的是,秦朝恰恰如此。郡县制的缺陷,让阴谋家操纵国家成为可能,因为没有诸侯的力量来拱卫朝廷。所以,经阴谋家赵高一折腾,秦国就毁了。

其次,在秦末起义风起云涌之时,郡县制暴露另一大问题。由于郡县制是由朝廷垂直管理,在远离朝廷的东方,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朝廷根本是鞭长莫及。所以,起义军一来,许多郡县就闻风投降了。

西汉正是吸取了周、秦的历史经验,以秦的郡县制为主体,属中央直轄区。在距离朝廷较远的偏远地区,实行诸侯制。特别是刘邦消灭异姓诸侯后,改封同姓诸侯,一则是镇守地方,二则是拱卫中央。

不过,这种二元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后来的七国之乱,证明即便是同姓诸侯,也一样会内斗。到了汉武帝后,采用推恩令,把大诸侯瓦解为多个小诸侯,才解决这一隐患。然而,在诸侯的势力衰减后,拱卫中央的外在力量又不足,所以后来汉朝被王莽给篡权了。

因此,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要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


君山话史


这个问题问的不准确哦!汉朝建立的时候其实既没有全盘选择秦制,也没有完全选择周制,而是走了一个折衷的路线。

秦灭亡后国家道路的选择

大家知道秦朝统一中国后,只维持了14年就灭亡了。而秦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之间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争霸。楚汉争霸除了权力的争夺,还有一个争执焦点就是,到底应不应该维持秦始皇建立的统一国家。项羽是楚国的旧贵族,所以他的主张其实是维持战国时代的状态,使战国时的各国恢复独立,而自己只要在各国中拥有主导权就可以了。所以其实项羽的目的是推翻秦制,某种意义上是两种文明之争。

楚汉争霸其实就是两种制度之争,即秦制和周制

而刘邦则是要维持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个成果,只是自己要做皇帝,所以其实刘邦的目的只是改朝换代,取而代之。而最后的历史进程也很清楚。在当时统一已成为天下大势,所以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刘邦最终战胜了试图抗拒历史大势的项羽。创建了大一统的汉朝,使中原各地的民众最终整合成了汉族,也使统一在后世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流。

刘邦的折衷方案

刘邦虽然坚定地站在了维持统一国家的立地上,但却也吸取了秦朝过急的推行郡县制新政,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并没有全盘继承秦朝的制度。而是采取了折衷的方式,即分封加郡县制。击败项羽之后,刘邦首先将七个当时的实权将军和六国旧贵族分封为异姓王,而当时直属汉朝中央的郡只有15个。后来虽然刘邦通过各种方式,罗织各种罪名,把七个异姓王中的六个都给除掉了,但却也并没有把这些异姓王的封地收归中央,而是通过分封同姓王的方式,把这些封地基本又封给了自己的子孙,所以基本还是分封加郡县制。这也是汉初中央实力不强,需要藩王去各地直接治理,强化汉室江山的一种举措。

汉景帝的削藩举措引发了七国之乱

这种分封加郡县制一直持续到了汉景帝时期。经过文景时期的良政治理,汉朝中央实力渐增,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采取政策开始削藩。但却引发了七个同姓诸侯王的叛乱,即七国之乱。好在七国之乱仅仅三个月就被平息,汉朝中央取胜,还借机进一步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到汉武帝时代,汉朝中央的治理能力进入全盛期,所以立即推出了《推恩令》,强令各诸侯国每一代都把自己的封地平分给所有子嗣,这样使各诸侯国不断被细分,直到地尽。通过这种方式,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历经七代皇帝,才最终由分封制过渡到了完全的郡县制,也就是从周秦混合制变成了比较完全的秦制。

推恩令之后,诸侯国就被不断细分,直到无地可分,诸侯都变成了平民


桃花石杂谈


这个问题先要从周'秦两个朝代的制度说起,周朝主要实行分封制,秦朝主要实行郡县制。


武王罚纣以后,接替商朝统治的地区地区,加上征服不少小国,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大。如何牢固控制这些大片领地?他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就是分封制。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短期内保证了周王室的强大,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但到了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兼并小国,周天子也无能为力,甚至出现了亲王赢荡举鼎天下的事发生,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800多年的周逐渐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汉朝成为继秦朝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汉承秦制,因为秦朝建立的许多制度,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郡县制,统一集权制。尽管汉朝推翻了暴秦统治,但沿用秦朝创立的制度,在秦朝国家体制的上建立汉朝。

但汉朝统治并未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秦朝以暴政著名,秦朝建立不久,修筑长城'修建秦始皇陵,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下令'焚书坑儒',强化对民众思想的禁锢。同时,秦王朝以极为高压的政策统治着臣民,使得普通民众的处境越来越凄惨,所谓后人叫其“暴秦”

汉朝建立之后,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大力恢复经济生产,“文景之治”为汉朝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在思想领域,汉朝的“独尊儒术”举措,也较之于秦朝的“焚书坑儒”举措更加开明。汉朝在继承了秦制后,又对秦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发展。汉朝的许多制度,是秦朝所没有的。在监察制度上,汉朝创立了刺史制,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选官制度上,汉朝创立了察举制,从而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官僚来源。汉朝对秦制进行了诸多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巩固了国家大权。


云峰315


汉朝选择沿袭秦制,同时也有分封制。举个例子,"金缕玉衣"是西汉考古的重大发现,第一件"金缕玉衣”发现于河北的满城汉墓,系中山靖王刘胜的墓穴,此人的后代三国时的刘备想必大家都知道。还有长沙王(马王堆)等等。初封的王都有封地和军队,西汉皇帝的地盘只有陕西关中盆地和以西的地方。须知那时张骞还没通西域,甘肃兰州就在边境上。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使皇权受到很大威胁,周亚夫平乱之后的汉武帝只给封地,而且越封封地越小,同时不让拥有军队,并且让分封的王继续把其所属封地再分给王的后人,这样分封的王的权力就越来越小,对皇权不再造成威胁。


到了后来分封只有食邑和宅地,没有其它恩赐了。为了稳固皇权,又把许多王封在长安附近,以便于管理,东汉又承袭了西汉制度。


行云流水1437995


并没有说汉朝没有模仿周朝建立分封制,汉朝其实也建立了分封制,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以及汉文帝,汉武帝时期,诸王造反,都是属于诸侯造反的。


汉朝选择继承秦国的制度,因为秦国属于统一的国家。而汉朝是继承秦朝,所以说汉朝保留了很多秦朝的东西,郡县在秦朝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变成了郡国制。

就比如唐朝继承了很多隋朝的东西,但是又有所创新。汉朝就是。


我爱吃糖蒜




此题稍有歧义,汉初富沃之地悬而不封设郡县,以十亭为乡,设三公九卿与秦制相同,但和秦不一样的是,相对贫瘠之地还有分封制,如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一样,刘邦分封了8个异王9个同姓王,实际上刘邦到死都在和分封制战斗不息,起初又为何要封诸候王国呢?


秦朝,弃采邑,废分封,统一六国,先设36郡后为48郡,但太祖一死原各国贵族激烈呛声,历二世即被围殴至死,特别是作为大将,去南方开拓市场的赵侘,作为职业经理人竟作壁上观,等母公司一破产,便挟团队营私舞弊私吞财产,刘邦一想齿冷如冰,深怕孤立而亡因无封国,所以先用分封也可安抚功臣,但深知以后必尾大不掉,后期便对异姓王一一翦除,可9个同姓王,为景帝的七王之乱埋下伏笔。


陈可元一


汉朝并非没有模仿周朝的分封制。汉朝初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两种制度并存的状况呢?


(周时的分封诸侯国)

这就要从秦朝说起了。秦始皇结束了自周以来的分封,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郡县制大帝国。虽然从我们现在人的角度看,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在当时,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郡县制真的能使秦帝国长治久安吗?

(秦王朝郡县制地图)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秦二世而亡,这对在它废墟上建立的汉帝国来说是有深远的影响的。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平民到天子的人,而从平民到天子少不了一堆盟友们的帮助,刘邦坐上了帝位,就意味着他的盟友们也要分享他们一起打下的江山,这和当年周武王灭商后对功臣们的分封何其相似。



(陈道明版的刘邦)

刘邦虽然分封了诸侯王,但是分封制是有弱点的,东周时期的各国相互混战,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些都是分封制下产生的弊端。

刘邦这时肯定是纠结的,到底是选择明明知道有弊端的分封制,还是造成秦二世而亡的郡县制。难道就没有一种完美的制度吗?

同时,开国功臣韩信和一起攻灭项羽的盟友们的急不可待使得他必须做出选择,他清楚的知道,一旦不给他们分封,刚刚建立的汉帝国可能一瞬间就会陷入内乱,土崩瓦解。



(刘邦妥协的产物-郡国制)

最后,无奈的刘邦只能选择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政治制度。所以说,汉初的制度并不是刘邦想这么做的,而是他无奈妥协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