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真的无话可说吗?

音乐教师,真的无话可说吗? | 争鸣

文 |胡沈颖

不少教师,尤其从事音乐学科教育的,总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写东西,抑或是想起写文章就头痛,认为这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就连我自己,一有学生让我帮忙改论文就立马有脑袋冒烟感,说来惭愧。

那么,音乐教师,真是那么无话可说吗?其实不然。十几年前,我曾帮无锡一所职业学校做过一个音乐论坛,在那些个被称为“斑竹”的日子里,我每天发贴、选贴、回贴……三十出头的我每天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字。在这论坛中也遇见了不少同行,似乎他们的生活也比旁人要更丰富,话题多、感慨多。这么多年来,在现实中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教师能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呈现各种教学镜头,或感人或搞笑或新奇,有时甚至一句玩笑话都那么耐人寻味。当时的论坛,除了专题版的一些知识性文字,其余多为随笔。当时更多的是为把“你”“我”“他”的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似直叙,又似旁论。如今重展旧文,还是五味翻腾。

随笔,顾名思义:随性落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总之,随笔是一种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的文学样式。无论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还是说明性的,随笔都是一种让作者有写作欲望,读者有阅读兴趣的文体。

随笔不同于论文,在各种专业性强的比赛和评审中起不到作用,似乎没什么价值,写了也是白写。但我觉得,文字这东西,只要是自己想写的,愿意写的,有迫切写作愿望的,就是有价值的。论文,是科学家心血的系统总结与陈述,是思考的结晶。发现或发明某项成果的时候,他们往往迫切需要以论文的形式在学术界奠定成果。而随笔是作者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思维的闪光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随笔的写作从炼题、立意到起论、收尾,一招一式,闪转腾挪,都体现着作者的学识修养、艺术才情和人生境界。好的随笔不会摆出一副哲人和权贵的架势,睿智蕴涵在平易与朴素之中,似水一般温和儒雅,平易近人。写真实情感的文字,会培养出一种率真的性格;写细腻的文字,有助于培养注重细节的品质。随笔较论文来说,是教师易于落笔的文体,是一种自我情感的宣泄,也是与人分享交流的方式。随笔的魅力源于情感表露的真诚和亲切。所以,写好随笔,要积理练识。学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是必要条件。把握教学生活中的涓涓细流,哪怕清晨花瓣上的一颗小珠,夜间檐前滴下的一个细点,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犹如你我在琴上的旋指流音,都是随笔的主要文脉。

作为普通一线教师,工作十年二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看,论文,就像小时候拿的奖状,很有成就感,但基本没有什么再读的兴趣了。就算读,也只是感知当时的青涩与刻苦,毕竟教学论文不同于科学论著。而随笔,字字清晰,却像翻看往年的旧照片,事过境迁却品之五味。那是一种很奇特的味道,酸?甜?苦?辣?分不清楚,尝了才知道,那是回忆的味道吧,有点儿熟悉。随笔是最适合教师创作使用的一种形式。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之余,及时把心得记录下来,不仅对自己日后工作有促进作用,发表交流,对广大同仁也具有借鉴意义。如果说,影像资料记载了曾经美好的身姿,那么我们的随笔,就是那一帧帧旧照片,刻载的是你我教学生涯的心视界。

- THE END -

近期热门文章

《音乐周报》@你!快来说出你和《音乐周报》的故事…

北京合唱节5月开幕,音乐周报与北京音乐家协会邀全国合唱团晋京展演

师范音乐人才怎么培养?16所高校专家论道

教师减负,能惠及弱势的音乐老师吗?

张国勇:夕阳无限好,但愿这不是“交响乐王国”陨落的预兆

足不出户,跟世界排名前30音乐院校导师直接上课

订阅2019年《音乐周报》,戳这里!

快收藏!改革开放“40载·40歌”完整版来了

潮·涌 | 改革开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乐事件”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唱合唱,你的声音“炸”吗?

音乐教师,真的无话可说吗? | 争鸣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A:发这里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音乐教师,真的无话可说吗? | 争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