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L6-05古隶:伊秉绶2

四 线条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上一课讲到,古代字体的改造,主要表现在线条和造型上。伊秉绶也是这样,我们来看看他的线条。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早年作品

线条是用笔的结果,首先跟执笔有关,其次跟运腕有关。他早年也是老老实实临帖练字,科举考试容不得你自由发挥。但采用刘墉龙睛法之后,执笔和运腕都变了。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一级课程用腕我讲到上下腕问题,五指执笔法写小字主要运用腕关节,这是下腕。写大字会用到肘关节和肩关节,统称上腕。

五指执笔法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我们采用的是五指执笔法,摇腕方向是左右,也就是横向来回。如果要写竖画,是向左摇腕,覆腕下行就可以。

当你采用龙睛回腕法,手腕回转过来,这时候手腕只能前后动,不能左右动了,以前的摇腕法也就撤底改变。要知道汉字横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笔最多,左右摇腕最适应这一情况,在龙睛法中你要写横画,那就要动上腕才可以。也就是要移动整个手腕,当然吃力多了。

民国时王潜刚《清人书评》这样评论伊秉绶用笔:

《清人书评》

■ 民国·王潜刚

·

包慎伯〔包世臣〕言伊墨卿〔伊秉绶〕学其师石庵相国〔刘墉〕 执笔,用龙眼不用凤眼。以墨卿之书测之,当是用臂用肘时多横平竖直,顾视不凡。

因为摇腕受到限制,所以他用臂、用肘来补充。

何绍基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用回腕法写字,伊秉授之后有何绍基,这两位都是清代碑派的大将,碑派我在九级课程还要讲,经刘墉的鼓吹,和他们两位的提倡,民间不乏人追随,至至今还有人在用。这种执笔运腕法能不能写呢?练习熟了当然也可以,何绍基这四屛条就是证明,写得很流畅。只是非常辛苦,尤其是初学者,会感到很不舒服。

其实何绍基是有点后悔的,我在五级课程第10课中引用过他的话:

《东洲草堂书轮炒》

清·何绍基

· 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

· 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

这里所谓「回腕高悬」,就是回腕之后整个手臂还要吊在半空。何绍基是聪明人,当然能体会到这姿势不自然,不方便,想想就明白,古人写字不会这样费劲。「天生自然」这才是真理,才是正确的。

日下部鸣鹤(1838-1922)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受了清代碑派的影响,日本也有不少人采用, 明治时代书法家日下部鸣鹤,也是一个。逭是日本名家,杨守敬的学生,和俞樾、吴昌硕、弘一法师均有交往,日本鸣鹤派出了很多书法家,是日本书坛重要流派。不过我仔细看他的执笔,不是用三指,是五指,外面包围并排的四指,里面是一个拇指相对,和伊秉绶有所不同。

龙睛回腕法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反对龙睛回腕法的人也不少,启功先生就是一个。启功在《书法概论》中这样说:「三个指尖捏笔管,拇指与食指中间形成一个圆洞,这叫龙睛法,像龙眼睛。……拿起笔来向懐里拳起来,转这么一个圈,然后对着胸口。这样一看就是猪蹄。在广东,猪的前蹄叫猪手,猪的后蹄叫猪脚。这完全就是猪手法。」「猪手法」他多次讲过,网上通有影片,启功毫不留情地批评这些「不切实际」的说法,包括悬腕。

启功也严厉批评过悬腕,他说:

《启功丛稿》

启功

· 自从有了高桌,才有了悬腕的说法。有了悬腕的说法,这个右臂完全僵涩,并没有真正发挥臂力自然地行使的力量。自从有悬腕说,这字就没有了自然的艺术效果。

启功这段话说了两次「自然」,执笔用笔自然是最高法则。 现在有没有人学书法还在练悬腕?多的是。悬腕、回腕、龙睛法、捻笔管……,经常看见。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这个龙睛回腕法,刘墉是假的,假装,只是外面表演用用,在家真正写是不用的。他的弟子陈玉方,学了以后不坚守其法,其实就是放弃。何绍基虽然用,但从刚才的话来看是怀疑派,他在家中写字究竟是不是坚持龙睛法,颇有疑问。真正坚定相信这方法的,似乎只有伊秉绶,但上一课说到包世臣破案,证明他是上当受骗。买了假药还坚持说有用,现在有没有这种情况?多了。

那为什么伊秉绶写出了很好的古隶作品呢?原因很简单,这古隶本来就是直来直去的,直线多,弧线少,没有使转,横平竖直。而钟张二王,那是处处一波三折,讲究灵巧生动,所以对用腕要求很高,但这套功夫对古隶没用。写古隶动手腕很少,甚至不动,这样写出来的线条,那种古拙的味道就出来了。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汉隶是要你摇腕的,古隶本来不需要你摇腕,在这时候,龙睛回腕法的缺点变成了巨大的优势。伊秉绶学了刘墉的方法,他选择了古隶而不是汉隶,这就是他最聪明的地方,成功的秘诀就在此。

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评何绍基这样说:

《中国书法简论》

潘伯鹰

· 他苦心孤诣去摸索执笔的方法。他自己为了强迫自己必须悬起腕来,发明了一个回腕执笔的方法,这方法是不合于人体生理的,因此,他每写一次字就要出一身汗,但他意志坚定地决然长久用这方法写下去。并且他用的是羊毫,他竟然人定胜天,从一个错误的方法中,获得了神奇的结果。这是由于勤学苦练,虽走了弯路而仍能成功的好例证。

这里潘先生说错了一点,回腕法不是何绍基的发明,但潘先生说对了一点,这是「一个错误的方法」。历史上有时候错有错着,歪打正中,何绍基、伊秉授都是这样。

我在一级课程第一课就给大家讲了郭绍虞先生提出的三种体,字体的创造,从甲骨文、金文,到大小二篆,最后演还为隶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字,从殷周到秦始皇时为止。秦汉时期又发展出书体,就是文字书写产生了不同体式,如秦书八体,新莽六书,此外还有草书、行书、八分等等,书体的创造,大致到曹魏时钟繇真书问世为止。晋唐后书法家之体蓬勃发展,欧体、褚体、颜体、柳体 ,书风有俊朗的,秀丽的,雄壮的,瘦硬的……但一千多年下来,能表现的基本上都有了,后来者有点不好办。清代书法家竞相去改造古文字字体,以古为新,于是有人写甲骨文,有人写石鼓文,有人写金文,等等,伊秉绶找了没有人写的古隶,成功地把它改造了。

嘉庆十七年伊秉绶作品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伊秉绶加粗加厚了古隶线条,但还是直线多、曲线少,如「月」字第一笔是撇,但他写起来跟竖没有多少差别,只是到收笔处稍稍弯了一下,表示这是撇。「庭」字这一撇同样如此,尽量利用直线。「水」字左右有两条弧线,也不过是裹和努,我们在二级课程中讲过,裹和努是竖〔纵)的化势。

伊秉绶书

但古隶线条太平直到底不大好看,那怎么办?可以在平直中加一点波动,也就是屋漏痕式行笔。比如伊秉绶这个「言」字,从上到下有六横,如果全是平直的肯定不好看,带有波动,线条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就比较活了。这也是他后来悟到的,先前写的不少是平拖。请再注意一下他横笔的收尾,这是大字挫笔收比较多。还有一个问题,伊秉绶是怎样起笔的?

虞仲翔碑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在《虞仲翔碑》中可以看到,起笔处是露锋重重一点,然后扶起笔心,向右行笔,没有多余动作。这跟我们写真书两面换起笔差不多,写隶属很少见,所以康有为说他是用真书的笔法写隶书。

起笔和收笔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有时候我们看见,他下笔处是平的,这是方笔吗?不是,只是笔锋有点扁平就写了。下笔后扭了一下,然后铺锋前进,这个扭的动作是把扁平的笔锋拢一拢,应该属于按锋。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嘉庆十九年

起笔也有藏锋,往往用一圈,形成一个很圆的头。在这作品中,竖笔都是回锋起的。我们知道,顺时针两圈等于反时针一圈,顺时针两圈是蚕头,一圈起笔等于蚕头的简化。他有时也可能用驭锋起笔,根本不转圈,如果毛笔大并且笔锋厚,用驭锋起笔是最简单的。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我常在计算机中对高清照片做一些处理,用这方法来研究一个人的用笔习惯和用墨情况。伊秉绶用墨非常浓,几乎没有涨墨,右点稍微有一些,这是笔锋来回几次,这地方墨水多而造成的。这字是写在册页上,那是厚纸,吸墨稳定。笔画交叉或笔锋停留多的地方,颜色会白一些,颜色最白是这一点,可能是册页底纸上有坑、纸丁或漏浆造成的,要看原件才能确定,跟书写动作无关。他用羊毫软笔书写,铺毫而行,所以没有中线,行笔如屋漏痕,速度稳定,墨色基本均匀。竖笔都是顿笔收,宝盖头的右竖,回锋的距离较长,所以这一段墨色较深,一来一回两次。三条竖线,左边这一条最凝炼,相比之下中间这条比较松,墨色左边深右边淡,说明笔锋不在中间,所以质地和左右两竖不同。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看多一张「存」字。横笔露锋起在这里扭动笔心所以有墨积聚。写到尾巴顿笔收。一撇收锋痕迹非常显著,是反时针向9-6收的,到6号位铺开的笔锋已经缩小。下面大弧线收锋相当长,起笔成鲜明的对比,起笔往往在原地,动作很小,收笔则动作大,来回宽。市面上有很多伊秉绶赝品,描描涂涂,看起来很像,我用这方法可以鉴定出真假。不过他们听过这堂课之后,作假水平会不会提高,我心中有点打颤。

五 造型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造型」这个词以前我没有用过,只讲过「体势」,如《石鼓文》本来是近于方形的,吴昌硕改造成长形。这是体势改变了。

陆维钊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陆维钊先生反过来,他把篆书写成扁形,以往只有汉隶是扁的,现在他移用到篆书上,照老话来说,是体势改成扁形了。

伊秉绶作品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但在伊秉绶这里,「体势」这词不大好用。你看这一张作品,四个字,他究竟把体势拉长了还是压扁了?这张纸分成四份,边这一份落款,其余三份写字。「爱」和「庐」都占一份,中间「日吟」两个字占一份。上次说过,伊秉绶的作品是事先设计过的,改变的不仅仅是古隶的体势,而且每个字都有安排。他跟刻印一样,字排入印面,首先加以设计。「造型」有设计的意思,我觉得用于伊秉绶比较贴切。

吴昌硕:甲申十月园丁再生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举例来说,吴昌硕这方印,「甲申十月园丁再生」八个字。他分三行,第一行两个字「甲申」,第二行四个字「十月园丁」,第三行再两个字「再生」。这是设计,刻意的安排,在印章中是必要的,但书法没有这种技巧。伊秉绶本人是会刻印的,是否因此移入书法。

伊秉绶:退一步斋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伊秉绶作品,特别是横匾,每个字放在什么地方,留多少空白,都有安排的痕迹。现在有些人学这方法,靠画面设计来创作书法作品,说什么这是章法安排,我是不赞成的。总体上说,伊秉绶穷一生之力改造古隶,为书法艺术添了一个新品种,他不是表现巧丽,而是古拙,这一点做得很好。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最后说说作业,五级课程我们写了篆书四屏条,六级隶书课程可以写出更多的作品,难度不大。一开始先临摹古隶,体会一下这新的书体,写过就知道适合不适合你,以确定你今后发展的方向。光说不练,光看不练,永远也不会。

虞仲翔作品

虽然说伊秉绶的字越大越好,但我们要的是屏条,将来可以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成为新的一组,所以字不用太大。我推荐《虞仲翔碑》,拓本很清晰,字形方正,用笔又近于真书,容易上手。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黄简临伊秉绶《虞仲翔碑》

本节要点

· 龙睛法的用腕。

· 伊秉缓线条分析。

· 伊秉绶作品中的造型设计。

黄简讲书法:古隶:伊秉绶2

复习思考

· 你看这两张作品,哪一张可确定是假的?为什么?

黃簡講書法 L6-05 古隸:伊秉綬 2 視頻同步文本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