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我們與祖先、與自己未來的宿命進行對話的行為藝術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譯:如果有人在辦理喪事,孔子在旁邊吃飯,都是寥寥草草吃一頓,不會吃飽。孔子如果當天去弔喪哭過,則這一天不會在唱歌娛樂自己。

梁冬| 祭祖,是我們與祖先、與自己未來的宿命進行對話的行為藝術

01

我們為什麼需要祭祖?

《梁注論語》很快就進入尾聲了,恰逢清明期間,你會回家鄉祭祖嗎?

對小梁來說,這些年每年都會去廣東的某個市、某個縣、某個鄉、某個村的村頭,順著蜿蜒的小路開始爬山,爬回四十年前我第一次爬上的那座小山。

我今年四十五歲了,記得五歲的時候,我跟著爺爺去祭拜他的父親,現在我的爺爺已經躺在那裡了。我為什麼會突然講起這句話呢?因為跟《論語》中的一句話有關——“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在喪失親屬的人旁邊吃飯,儘量不吃飽。如果這一天他去參加過一場葬禮,回來了就不再唱歌了。

平常,孔子是一個喜歡唱歌的人,沒事的時候就彈一彈古琴,振動一下味蕾,振不到盆腔,起碼振到胃、肝……根據五音“宮、商、角、徵、羽”,用自己的手指接觸琴絃的振動,再配合這些頻率,讓自己的五行、五臟(心肝脾肺腎)都能根據不同的音樂、音律去振動,這也是身體內在的頻率型的“廣播體操”。但如果這一天孔子去弔唁過某個人,他就不再唱歌了。這段話引發了小梁對每年回鄉祭祖的一個感觸。

每次我回去的時候,看著爺爺奶奶的墓碑,想著大概三四十年前,我跟著那時才六十歲出頭的爺爺順著山路爬上去,有一年好像還下了大雨,發生了一些很奇怪的事——當時小梁坐在自行車的後座上,不小心把腳伸進了後軲轆裡,受傷了。大概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我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個一隻腳長,一隻腳短的殘疾人。

後來在廣州找了一位手藝很好的接骨師傅,沒有做任何手術,幫我接完骨之後,抹上他自制的膏藥,兩個月以後我就能站起來走路了。

我想講的是,當年我爺爺站在我的身邊,現在他躺在我的面前。每次祭祖,我拜完他以後,都會把身體轉過來,從墓碑的視角往前看,看山腳下的村莊,看嫋嫋的炊煙,看清澈見底的池塘……我在想,人為什麼需要祭祖?

想到我們自己,如果我們運氣好的話,老了以後還能有一塊地埋;如果運氣不好,可能未必能入土為安,充其量就是在網上有一個blog、微信號,子孫後代每年打開一下看看你的生平,以後緬懷祖先的方式可能就是這樣了。

梁冬| 祭祖,是我們與祖先、與自己未來的宿命進行對話的行為藝術

02

祭祖,是我們與祖先、與自己未來的宿命進行對話的行為藝術

當有一天不再有人惦記你時,你就真的消失了。這件事想起來很傷感對不對?是的。

孔子就常常提醒自己,要建立起對當下的同情心。如果鄰居正在辦喪事,你就不要一邊嚼著土豆,一邊涮著肥腸,還喝幾種不同版本的茅臺,吃得很飽……雖然沒人禁止你這樣做,但作為一個有廣泛同情心的人,你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種內在隱隱地對自己的規範,這是不仁,也是無禮。

還有,假如你今天參加完葬禮,就不應該唱歌,因為你仍然活在那樣的頻率裡,仍然覺得自己和沉浸在悲痛中的那家人應該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互尊重、陪伴和同情。

這幾件事混在一起,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你與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與在世、過世的朋友是否能心意相通,互相尊重。也許他存在,你跟他建立了某種聯繫,獲得了彼此之間某種默默的契合;也許他不存在,你僅僅是出於一個君子的發心,由別人的狀況推及到自己有一天也會這樣,然後對這一天的到來保持某種靜默。

回鄉祭祖,是清明節期間,我們與祖先、與自己未來的宿命進行對話的行為藝術。

每年回鄉祭祖,小梁都覺得它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忠告——那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珍惜現在的生命,珍惜現在的生活。

人生難得,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一個身體,有的人卻拿它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實在是太沒必要了。

梁冬| 祭祖,是我們與祖先、與自己未來的宿命進行對話的行為藝術

03

什麼於你而言是最最最重要的事?

有一天,蔡志忠老師在太安私塾的課堂上,說他會活到八十五歲,現在算起來大概還有幾千天可以活。

他說自己還有很多事沒有做,他還有博物館,還有很多畫作,每天都在構思,以至於當時有位同學問:“蔡老師,請問您怎麼治療失眠?”的時候,蔡老師說:“我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還有時間失眠?”當時全班鬨堂大笑。

我笑完之後很靜默。

我在想,蔡老師已經是六十幾歲的人了,每天還如此認真地規劃著每件有意義的事,是因為他知道每件事都是自己此生最後做的一件事。比如他今天畫的這幅達摩頭像,是最後一幅。也許明天又會畫一幅達摩的頭像,而且跟今天畫的一樣,但那已經不是那一幅的最後一幅了,他每時每刻都以活在當下的心去做最後這件事。

所以平常即使他抽菸、喝酒、聊天、開玩笑,但當他把筆拿起來的時候,瞬間就如此逼真、完整地進入了那個時空的隧道。

那天蔡老師本來是下午給我們上課的,結果他居然在早上五點到七點畫了五十幅畫,作為下午講課的備稿。就像做PPT一樣,他把這些畫完以後,都備好,一幅一幅地給我們講解裡面的道理。

這種念死而生、知道自己的未來、理解生死的節奏感,然後認真地活在當下的情形,和孔子藉由旁人的去世而想到自己的狀態是一樣的。

其實這不僅體現了孔子的仁義、同情,更重要的是,這些事隱隱地在提醒孔子生命與世間的寶貴。所以在那樣一個心智狀態下,他會靜默、肅然,因為他知道在宇宙中,這樣的生命,這樣的時刻,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既沒有意義,又意義非凡,而且極有意義。

如果你知道這個時刻於你的生命而言,在整個宇宙中就是這一秒,過去了就再也不會來,而且每個人未來的時間也不過是幾千天到幾萬天不等,也就是這樣的時刻,你難道不覺得自己應該很認真地思考,什麼於你而言是最最最重要的事嗎?這是每個人都必須誠實回答自己的問題,你可以騙別人,但最好不要騙自己。

你為什麼不去愛一個你愛的人?關鍵是你真的愛他嗎?如果你真的愛,會以怎樣的方式對他(不一定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件事、一種狀態)?為此你準備做什麼,為此你是否真的會用一生去做?

梁冬| 祭祖,是我們與祖先、與自己未來的宿命進行對話的行為藝術

04

什麼叫正確的決策?什麼叫正確的事?

雖然小梁號稱學醫多年,其實真正學習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我發自內心地覺得,《傷寒論》是一本很好看的書。

從《傷寒論》的經方體系發展出後來的時方體系(經方就是經典之方,時方就是當時之方),你會看到醫學的流變,突然感受到自己的身體與這一切的發展是在一個脈絡體系裡的。

然後你就會沉浸在裡面,思考這輩子不管中西醫發展到什麼程度,也許有一天西醫會取代中醫,或者西醫和中醫完全融合,變成了所謂幫助人們健康的一種法門,已經沒有中醫和西醫的區別了……哪怕這個時間到來了,但學習中醫作為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仍然是有意義的。

也許它不值得分享,也許它被證明有很多侷限性,但這些都不重要。即使你相信它有侷限性的地方,有妖鬼蛇神的地方,有忽悠人的地方,有不究竟的地方,你仍然想去鑽研它,這就像愛一個人一樣——你知道這個人有騙你的地方;有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地方;你知道這個人不堅定;你甚至知道這個人有遺傳糖尿病、高血壓,你還愛他嗎?

如果你還愛他,就好好地愛;如果你不愛他,一定要告訴自己。這就是小梁讀這段時的一個感觸。

藉由對曾經的生命的隕落,對自己未來生命隕落的觀察、聯想,發自內心地產生一種緊迫感,覺得生命時不我待、一期一會。在這樣的心情下,你怎麼還有哼著歌、吃著肥腸的輕鬆感呢?

你一定會想說:“好,讓我安靜地體會、尋找一下,到底什麼才是我特別想認真做的事?到底我相信什麼?到底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之前,我看了一段查理·芒格的討論,有句話講得特別好,他說:“你看見一個特別有錢、特別健康、特別受人尊重、特別有教養的老年人,一定要自問:‘這個人的狀態是我老年想成為的狀態嗎?如果我老的時候也想成為他這樣,那麼我現在應該做什麼?我應該從他的身上學到什麼?’”

在我見過的所有老頭兒裡,查理·芒格是我最喜歡的。我曾經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過他,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樣東西——

吃零食的時候好好看書,每天拿大部分時間看書和思考,只做很少的決策,但儘量做正確的決策。

什麼叫正確的決策?就是做完這個決策之後,你會做很少決策的決策;什麼叫正確的事?就是做完這件事以後,你可以不用做太多事情的事情。

有了這個觀念之後,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逼近自己生命的真相,還是那句話——當你看見祖先的墓碑,當你看見鄰居過世時,一定會產生一種不要再騙自己的感覺。


現在閉上眼睛,

在心底默默問問自己,

什麼才是我特別想認真做的事?

到底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然後來評論區寫下你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