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寇准?

近代如梦令


北宋景德三年(1006)的一天,早朝之后。寇准先行退班。

宋真宗赵恒面带笑容,一直目送着他。自一年多前宋辽澶渊之盟后,当时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寇准,成了全民心目中的英雄。

看到皇帝成为寇准的迷弟,一个叫王钦若的大臣当场对宋真宗说,陛下敬重寇准,莫非因为他对社稷有功吗?

是的,是的。宋真宗小鸡啄米般地点头。

王钦若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钱快输光了,赌徒就把全部钱一次押上,这叫孤注。陛下当时就是寇准的孤注啊。要是那一仗打败了,陛下还能保全性命吗?

宋真宗听完,脸都黑了:寇准啊,我卖你个面子,你却把我卖了。

他不得不承认,王钦若挑拨离间他与寇准的关系,用心险恶,但人家分析得确实很有道理。

接下来,寇准——一个英雄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寇准(961—1023),陕西渭南人

1

处在光环之中的寇准,并未意识到同事们嫉妒的目光。他是一个个性比能力还强的人。在澶渊之战以前,宋真宗的老爸宋太宗赵光义在位之时,他就以敢触逆鳞出名。

话说有一次,寇准给宋太宗提意见,可能用词比较激烈,宋太宗无法忍受,站起来想走。寇准也急了,一把揪住宋太宗的衣袖,让其坐下,听他说完。

虽然寇准没有掌握好批评的尺度,但宋太宗是个想青史留名的皇帝,他非但没有将寇准以蔑视国家领导人的名义治罪,反而趁势狠狠夸了寇准一把,说寇准这个人,直臣一个,我得到他,就跟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一样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领导借夸下属,来自我表彰。唐太宗在历史上是什么咖位,赵光义心里不是没点数。他唯一能蹭这个一线帝王光环的,恐怕就是两人得位的动静都闹得很大吧。现在,寇准想做魏徵,我成全他,自己跟李世民就有了另一个共同点不是?

寇准是幸运的。他一生侍奉两个老板,第二个老板最爱君等下再说,这第一个老板,至少符合他的预期。

所以他才敢把他的个性带到工作中来。

寇准少年成名,被称为“神童”。当时的社交圈,都以他为炒作对象,《寇准19岁考中进士: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的爆文,一次次撕扯和消费着读书人的焦虑。

寇准也被捧得晕晕乎乎,不仅把同龄人抛弃,还想把前辈们也抛弃。

有了宋太宗的加持,寇准在官场的跃升,跟坐上直升机没两样。用十年时间,就做到枢密副使,进入朝廷核心领导层,直接参预军国大事。

在这次关键的提拔前,寇准又以“魏徵”的身份,赌了赌宋太宗当唐太宗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当时,朝廷接连查处两起官员受贿案,案情性质类似,判处结果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个仗着朝中有人包庇,仅被杖责,很快又官复原职,另一个则被处以极刑。寇准借着天灾,把这件事向皇帝捅了出来,说天下大旱是因为刑罚不公引起的。

宋太宗估计早就知道并默许了这两起案件的处理结果,但他既然想做唐太宗,索性就给“魏徵”升了职。

▲宋太宗赵光义

2

任何时候,混官场、混职场都很考情商。混得不好,人家踩着你的背,蹭蹭就爬上去;混得好了,照样一堆人在等你摔下来,摔得越狠,掌声越大。

很多人认为寇准是个耿直boy,情商有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对同事,他确实情商很低,低到近乎自私。北宋政坛,圈子很重要,同年(同科考中进士)、同乡都是非常宝贵的政治资源。寇准不吃这一套,他眼里从来没有同龄人,也没有浓厚的乡党观念,除了爱黑南方人。

王旦是寇准的同年,却被寇准伤得最深。王旦做宰相时,处处袒护寇准,临死还一再向皇帝推荐寇准继任相位,但寇准一得势,就专揪王旦的毛病,向老板告发。搞得老板都看不下去了,说王旦你傻呀,你在朕面前专说寇准的好话,寇准在朕面前专拣你的坏话说,你快醒醒吧!

老板把话都挑明了,王旦还是不为所动。这下轮到寇准不好意思了,感慨一句,别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这个宰相肚里都能停航母了。

说完,继续黑王旦。该揪小辫子的时候,寇准还是揪得没心没肺。

王旦越光明,照见寇准就阴暗。

但是,对老板,寇准的情商可以直线飙升。

有一次,寇准与同事温仲舒一起外出,路上碰到一个疯汉,在二人马前扑通跪下,大喊“万岁”。

这个事可大可小。没人提,它就是个意外;有人要拿它做文章,它就可以是政治事件。

寇准的政敌张逊决定拿它做文章,怂恿别人把这事告到宋太宗那里,说寇准野心大大的呦。寇准很机智,辩解道,温仲舒当时也在,为什么只告我一个呢?言下之意,这是针对寇老西的阴谋和陷害。

于是,双方在朝堂上互相揭短,把宋太宗惹火了,寇准、张逊都被贬。

看,寇准智商有多高,通过骂架,将别人蓄意构陷的政治事件,顺利下调到贬官就能解决的扰乱朝堂秩序罪。

据说,宋太宗贬了寇准后,很想念他,经常问身边人,寇准在青州过得好不好呀?结果,手下回答他,寇老西呀,在青州日日欢歌燕饮,快乐得很,陛下总想着他,不知他是否想念陛下呢?

宋太宗这才默不作声。

后来,宋太宗还是把寇准召回京城。史书载,君臣相见,太宗就撩起裤脚,让寇准看他的病腿,说了一句话:“卿来何缓耶?”差点就要唱千年等一回了。

其实此时距离寇准“外放”,还不到一年。

寇准回答得相当高明:“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忠诚?委屈?都有,让太宗自行揣摩吧。

君臣迅速切入正题。太宗径直问,爱卿,你看朕诸子中,谁能继承大位?

这个问题,情商低的人很容易点出谁谁谁的名字,这样作答往往没有好下场。老板问这么私密的家族继承问题,可以理解为对你的信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野心试探和站队考验。

从这个角度看,寇准的回答堪称完美。他说,陛下为天下人择君,与妇人、宦官商量是不行的,与近臣商量也不行,只要陛下能选择符合天下人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

寇准一贯以刚直闻名,在老板面前却委婉得十分艺术。此前一年,大臣冯拯等五人上疏,请太宗早立太子,结果被“一步到位”贬到了岭南。如今看来,他们的说话艺术,确实比寇准差了不止一点两点。

▲澶渊之战

3

在北宋,每天有一万人假装在做官。官员大多按部就班,不思进取,而寇准是认真的,一直想建立大功业。

机会总会眷顾认真的人。宋真宗继位后,原本又被贬的寇准,一下子达到个人权位的高峰。此时,恰好辽国十万大军来犯,兵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

时势造英雄,自古而然。关于澶渊之战,知道的人很多,最爱君不赘述。

总之,寇准以一人之力,怒怼逃跑主义者,自己则成为一个豁出去的机会主义者:各种威逼、胁迫、忽悠宋真宗御驾亲征。后来,范仲淹评价,说寇准“左右天子”,操纵皇帝,相当霸气。

历史从来都是以结果论英雄。宋真宗亲征,打赢了,以三十万岁币的微小代价,换得宋辽百年的和平。宋人说,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分为南北矣。

寇准成功了,所以一切膜拜被当成理所当然。

只有他的政敌王钦若,在老板面前道尽了寇准的机会主义与赌徒心态,说寇准是拿皇帝的性命作孤注一掷。这项指控,戳到点子上了。连清代大学者王夫之也认为:“其言亦非无因之诬也。”

试想,宋真宗亲征若是败了,结果会怎样?其他的不用说,寇准首先就会被士大夫、官僚阶层树立为弄权的罪人,乱棍打死。

这并非没有对比:寇准逼着宋真宗亲征成为英雄,王振指使明英宗亲征却成为罪人。历史的势利,就表现在这里。

澶渊之战后,英雄寇准居功自傲,得意忘形,到了老板都难以忍受的地步。史书说他“颇自矜澶渊之功”,“一言堂”的作风甚于往日。连宋真宗都说,“寇准多许人官,以为己恩”。老板认为你到处承诺给人升官,还把升官的恩惠记到自己头上,这就很危险了。

同事们也不会真心拥戴一个牛逼哄哄、不懂低调的英雄。有人说他拥兵自重,有人说他把皇帝当傀儡,流言与石头齐飞,宋真宗终于把这个大英雄从宰相的位子上撸下来。

寇准很愤怒,无处表达他的失意,终日游宴饮酒,还作诗说“痛饮能令百恨开”。自始至终,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宋真宗赵恒

4

有一点必须承认,寇准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别人政治失意可以真心寄情山水,守住良心和底线,但寇准做不到这一点。

为了重回权力中心,寇准一再突破救时英雄的底线,把底裤都露了出来。

宋真宗跟他爸一样,都想在史书上重重写一笔。两者的不同在于,宋太宗的做法是效仿唐太宗,优待谏臣,宋真宗则想走捷径,制造“天瑞”,营造盛世假象,迷惑史学家。

前面提到的王钦若,怂恿真宗学历史上有大作为的帝王封禅泰山,以此“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但封禅,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的,需要有祥瑞之兆降临,需要上天或明或暗的指示。

大家都很识做,一点就通。于是,各种“天书”“祥瑞”隔三差五在帝国境内诞生,举国君臣如颠如狂。

寇准当然知道这是政敌王钦若等“五鬼”导演的盛世大骗局,无奈老板深信这一套,还乐此不疲地封禅泰山,敬谒孔庙,崇祀道祖。

寇准看得心里痒痒的,遂主动上表请求跟着老板去封禅泰山。老板同意了。一回来,他就得以重新升官,本来被贬陕州知州,现在升户部尚书。

尝到了跟着老板走的甜头,寇准更加不要脸了。当时闹蝗灾,真宗伤透了心,老天是在跟他营造的盛世景象作对呀。寇准瞅准老板的心理,上书说,在他的辖区内,蝗虫有感于皇帝的精诚,都不与庄稼作对,通通“抱草而死”。

蝗虫集体大面积自杀?什么叫吹牛不打草稿,恶心没有下限?这就是。

这期间,寇准一度重回中枢,不过很快又被降为河南(今河南洛阳)知府兼两京留守,然后又被贬到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寇准认为是自己奉承老板还不到位,还不完美,需要进一步表现才行。

永兴军巡检朱能勾结内侍周怀政,伪造“天书”,藏在长安西南的乾祐山。寇准明知这是把天下人当傻冒,仍然以地方官身份上奏朝廷,说辖区内发现“天书”了,祥瑞啊。

凭借这次进呈“天书”,寇准重新赢得宋真宗的欢心,再次出任宰相。

现在想想,任何一个权力欲旺盛的英雄,其实都有两面性——正直与无耻。

在太宗朝,寇准以“当朝魏徵”的形象出现,正直勇敢,不惧强权,或许仅仅是他摸准了赵光义的脾性,知道他想当唐太宗,就一定会重用“魏徵”的。

在真宗朝,寇准先是鼓动赵恒亲征,达成澶渊之盟,自己也成为于谦式的救时英雄,权倾一时;后遭赵恒疏远,于是再次摸准皇帝的脾性,投其所好,从封泰山,进呈“天书”,一步步成为真宗朝盛世大骗局的背书者,以及受益者。

寇准前后判若两人,与其说是真实的他,影响了两任老板;不如说,是两任老板塑造了一个互相抵牾的寇准。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寇准。

寇准没有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卑微。在皇权体制下,权力欲可以把人变成英雄,也可以把人打成狗熊。

历史上评价寇准,往往只抓住他高能闪光的一面,而轻轻饶过了他暗黑无耻的另一面。只能说,历史水很深,人性水更深。

最后交代一下寇准的结局。天禧三年(1019),再次坐上宰相位子的寇准,很快因为真宗的继承人问题,在与丁谓的争权中落败,被贬到雷州半岛。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寇准死于流放地,在远离朝廷的烟瘴之地,走完曲折的人生路,享年63岁。

英雄落幕,逝者无言,一生对错,任人褒贬。


最爱历史


寇准是北宋第一名相,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远播的一代千古名臣。他为官一生历经三位皇帝,我用三个词来评价他这三朝:可赞,可恨,可惜!

宋太宗,可赞

寇准属于书香世家子弟,14岁便已诗文满天下。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中举进士,开始入朝为官。做官九年,从最初的知县一路飙升至枢密直学士,这个官可不得了,相当于皇帝的陪读了。寇准30岁不到,便成为了宋太宗的近臣。

宋太宗这样评价寇准:“我得寇凖,如唐太宗得到魏徵。”无疑,年轻时期的寇准遇到的是一位明君,并且寇准之才,可以说是胜过魏徵。因为有唐太宗,所以才成就了魏徵一番君臣佳话。同样,没有宋太宗的识才之志,寇准的才华也得不到曝光。

昔者魏徵直谏,唾沫星子直接溅到唐太宗的脸上;今有寇准强谏,扯着宋太宗的衣角耍赖皮,能做到这种地步,不得不说寇准胆子大。但促使寇准胆大,是因为他做事情认真理,宋太宗也是被弄得好没面子,但仍然不要面子当着百官夸赞寇准。

除了胆大,寇准为官亦是刚正。寇准30岁那年,朝廷纠察了两处贪污案,但贪污少的人被杀头,贪污多的人居然安然无恙,还官复原职。此事正逢大旱,宋太宗便召集臣子们讨论这是否是他治政有失所致。寇准立马把这件事说了出去,他也不在乎得罪了谁。

宋太宗与寇准的关系就像鱼离不开水。寇准的刚正在朝中可以说是把人都得罪光了,这些人都等着抓寇准的把柄,无奈寇准为官清正,净是没让人找上茬。但百密总有一疏,寇准和友人外出,路上碰一傻子对着他喊万岁,这可是犯了大忌。于是,那些人终于找到了寇准的“把柄”,将他告倒了。宋太宗无奈将他贬出京。但一旦有两天没见到寇准,宋太宗就十分难受,于是几个月后又将寇准调回京。

寇准与宋太宗相处了9年,因为宋太宗的铺垫,而后他方能入相位极人臣。正所谓,一代明君,一代名臣。

宋真宗,可恨

宋真宗赵恒,能当上皇帝离不开寇准的帮助。当年宋太宗立太子时,就是征求寇准的建议。宋太宗问寇准:立襄王(赵恒)如何?寇准说:知子莫若父。没有寇准的这句肯定,赵恒的太子位也是悬。后来,宋太宗和太子出行时,百姓大喊少年天子,气得宋太宗要废了赵恒,寇准赶忙劝谏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宋太宗恍然大悟。可以说在赵恒能成为宋真宗这件事上,寇准是他的恩人。

因为寇准帮助了宋真宗,因此他便提拔寇准为宰相,但这个宰相没做多久,又被他给摘了。这时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澶渊之盟。

寇准一做宰相,就遇到了辽圣宗的20万大军,并且在短短数日就拿下了整个河北。开封城内人心惶惶,几乎全部都在唆使宋真宗南迁或者入蜀,宋真宗本人也是怕得要命。结果这个时候,只有寇准站出来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

宋真宗最后在寇准的强谏之下无奈妥协了,亲征河北,但是到达黄河边上时,他又胆怯了。这个时候不得不佩服寇准的大胆,他直接命令士兵强行赶着马车过桥。宋真宗到达河北的城池后,龙旗随风振翅飘扬,士兵和百姓看到后,直呼大宋必胜,全军士气高涨。胆怯的宋真宗像走过场一样,亮了次相后赶紧又回到了黄河另一边。寇准指挥全军,宋军连连告捷,并射杀了辽国元帅萧挞览。辽圣宗和萧太后在这般境地下,战场拿不到好处便提出议和,宋真宗巴不得,于是两军鸣金,帐下议和。

宋真宗对前去议和的使者说,万一辽国要100万银娟,那也答应他。寇准悄悄拦住使者说:最多只能30万,不然回来我定杀你的头。最后促成了这次议和,宋辽双方订立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寇准属于主战派,在打败辽军后,他主张乘胜追击,收复燕云失地,无奈宋真宗倾心议和,只得作罢。但史书上所说“澶渊之盟”都是宋真宗亲征的战果,谁又知没有寇准何来宋辽百年兴邦呢?

寇准在澶渊之盟归来后,便受到了求和派人士的排挤和打压,而求和派为首的正是宋真宗,他听信奸佞之言,攻击寇凖拥兵自重,使得宋真宗开始猜忌他,将他罢相贬官流放。

寇准在被贬后,再次通过对所属地方的治理,一次次升官而再度入相,寇准在做宰相期间,唯才是用,大量重用了贫民中进士的官员。但宋真宗并不是仁君,在位期间,重用奸佞,谋害忠良。晚年又让刘皇后把持朝政,使得刘氏外戚过分专权,再一次谋害寇准,并让寇准客死雷州。

宋仁宗,可惜

寇准去世之时,宋仁宗还是一个刚登基的10岁小孩,所有朝中大事都是刘皇后与丁谓在操控,寇准就这样被冤死。寇准去世的第10年后,宋仁宗一掌权就为寇准洗刷了冤屈,并敕令寇准复莱国公位,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忠愍之臣就是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挽救国运之臣。对宋仁宗来说,失去寇准这样的名臣,实乃可惜!悠悠帝王,千古名臣,寇准的死是北宋亡国的前兆。


读文学史诗


  

  寇准忠贞正直,这一点世所公认。不过,寇准屡屡被贬,一半原因也是自身毛病太多!

  寇准很能喝酒,为官以来从来没有遇上对手。寇准大才,三十出头就官拜副相。可是因为锋芒太露,得罪了宋太宗,被罢黜到永兴军任职。作为地方一把手的寇准依然不改专制霸道的脾性。官员聚会时,寇准要求每位官员不分年龄职位,全部都要陪他喝酒。寇准一杯,下属一杯。有个官员实在喝不下,寇准还要逼着人家喝,搞得那个下属当场就胃出血。可就算如此,寇准还是不让走。那个下属的妻子听说丈夫吐血了,连忙跑来,流泪磕头哀求寇准。众位同僚齐齐劝说,寇准才同意那个下属先回家,还交待等病养好了再把拖欠的酒补上。以后,一提到聚会,永兴的官员就头大。

  后来有一个道士来找寇准,说自己能喝一点酒。寇准大喜,召集下属,两人公开大战。道士提出,用酒杯喝酒太费事,不如大家对瓮吹。寇准心中一咯噔,知道遇上高手了。结果,随从搬来两个足足二十斤的酒瓮。道士抄起一个酒瓮,咕咚咕咚没几分钟就全部喝光了,把在场的官员全部看傻了。许久,才爆发雷鸣般的掌声。道士笑笑,说:“轮到寇大人了!”寇准能喝,可再怎么能喝也不能一口气喝下一酒瓮啊。寇准很尴尬,但只能挑明,自己认输,喝不了。道士嘲讽逼迫寇准,一如当初寇准嘲笑逼迫其他人。寇准只能拿起酒瓮,喝了大半,脸色发白,腿脚打颤,再喝就要出人命了。道士提出:“寇大人可以不喝完,但是必须答应我,以后再也不准逼人喝酒了。”寇准无奈,只能答应。

  寇准一生大起大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放纵自己,喝酒、劝酒只是其中之一。  


叶之秋


寇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字号平仲,华州下邦人也就是如今的今陕西渭南。太平兴国年的时候中了进士。宋真宗时期他担任宰相职位。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的军队大举进攻北宋,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请皇上御驾亲征,以慰士气。终于使宋辽在澶渊城订立了和平盟约。此后不久,那些曾经主张逃跑的大臣们不断排挤寇准,使他被皇帝罢免了。到老了被贬逐到了雷州,并且在那里病死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他献计废太子的故事。

重阳节快要到了,宋太宗下令遍宴请各位王侯将相,并且大摆宴席。楚王元佐不巧刚刚生了病,太宗于是就没请这位长子参加宴会。然而,元佐得知父皇宴请王侯将相,却偏偏没有请自己,竟把宫中侍女,妃嫔们统统关到一个房间,想一把大火烧死他们。一时间,太子东宫内外,都痛哭流涕,惨叫声如雷鸣。大火烧了整整3天3夜才熄灭。

皇帝听到太监传报,生气暴怒:这太子自从得了疯病之后,竟如此残忍,简直连畜生都不如。左右侍从稍稍有一点错的地方,他就用箭生生射死。已经警告他很多次了,但是就是不见悔改,也没有一丝悔改之心。想到这儿,皇帝气不打一处来,猛地一拍桌子愤怒的说道:"废了他,废了他!我另外立一个新的太子!

此时,寇准刚刚放任郓州通判,被皇帝召来觐见。太宗屏退了左右的侍卫,小声的说到道:"爱卿可否帮我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寇准笑笑说道:"皇上您尽管说出来。"太宗忙说:"东宫太子发疯,是以败坏王法,早晚会像纣王那样昏庸,我想废了他。但是废太子应当有个充足的理由,而且东宫的兵力又不少,万一一个不小心,会引起宫中大乱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些。"

寇准献上一计:三天以后在上午的时候,请陛下下令让太子去祖庙祭祖,并且以保护他为由,让他带左右侍从一同前去祖庙。我们用个调虎离山之计,然后派一个太监去东宫,如此这般..."说着寇准微微一笑:"废除太子,只需太监一人即可,一定事半功倍会很成功"

三天之后,元佐心花怒放,带着很多侍卫,耀威杨武地奔向祖庙。东宫内一片安静,空无一人,太宗派一名太监带人来到东宫,经过一番细细搜查,查出很多凶残的刑具,如割肉、挑筋、摘舌等物。元佐乘兴而归,太宗派来的太监和侍卫早在门口迎接他。面对一大堆被搜出的违法罪证,元佐只好低头认罪。

当晚太宗降下圣旨,废了元佐的太子之位。朝野一片欢腾。


傲娇的小农人


寇准是千古名臣,这不用多说。有才的人总有些这样那样的毛病,叫文人不拘小节。

好吧,却实是不构小节,太宗皇帝因为听他奏事,可能有点“忠言逆耳”就离开龙椅要转回内宫,寇准上前扯住宋太宗的衣角让太宗坐回龙椅听他把话说完。这也太不拘小节了,宋太宗事后评价寇准“我得寇准如唐太宗得魏征”

景德元年辽国发兵二十万直指东京,朝廷

大部份高层主张迁都,只有寇准和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经过多方面准备和劝说宋真宗终于决定亲征。当时黄河把檀城一分为二,宋辽交战在北城外,寇准要真宗到北城督战,真宗犹豫不决,后来几经劝说真宗来到北城,果然宋军士气高涨,又运气爆棚地弄死了辽先锋大将。后宋辽双方签定合约,史称《檀渊之盟》。纵观历史有几个大臣把皇帝弄到前线去的?所以说寇准胆大包天也不为过。

乾兴元年寇准被丁谓陷害遭贬
,卒于雷州。


云淼100666656


看到司空问答上,有位先生在谈到宋朝宰相寇准时这样说:“寇准政治上忠君爱国,敢作敢当,政绩卓著,且不向恶旧势力低头,这些成就了他宋初名相的历史地位。寇准在生活上较奢靡,这可能是当时社会风气使然。象寇准先生这样的好官古今并不多见,赞!”

我觉得这位先生对寇准的评价精准、中肯,不过,还有一点,寇准是个胆识过人的宰相,但也讲排场,斗奢华,有点公子哥儿性格。

一、说说寇准忠君爱国的一面。

寇准出身进士,是个书生,表面文弱,但打起仗来,却毫无惧色,而且胆识过人。

1004年,辽国耶律隆绪率二十万大军南侵,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朝廷上下不知所措。皇帝宋真宗召集朝会,商议对策,副宰相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国防部长(签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都成都,寇准愤怒地说:“谁出如此下策,罪不容诛!”他分析说: “陛下英明,内有臣,外有帅,若能御驾亲征,定能反败为胜。如果迁都逃跑,天下就是辽人的了。”在寇准的大力劝说下,宋真宗亲征。

在抗击辽军的最前线,为了鼓舞士气,为了让宋真宗安心,寇准一面紧锣密鼓布置抗战,一面还在城楼上饮酒、唱歌、玩牌、跳舞,心惊胆战的宋真宗多次派人暗中观察寇准,侍从报告说:“相公饮酒矣,唱曲子矣,掷骰子矣,鼾睡矣。”宋真宗放心了,惊叹道:“准如此,吾复何忧!”此战宋辽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以缔结“澶渊之盟”、签订停战协定告终,宋辽开始了多年的和平友好。

后来,副宰相王钦若为了当上宰相,开始排挤寇准,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请求皇帝亲征,是把皇帝孤注一掷。王钦若动机不良,当然,也是实话实说,不孤注一掷,哪会有澶州之战的胜利,哪会有宋辽的和平?

二、寇准的奢华。那么,从史料上来看,寇准生活奢华,但他又是如何将忠君爱国和生活奢华上做到统一,而又不违背廉洁底线的呢?

寇准本是个官二代,也爱飞鹰走狗,有“公子哥儿”性格。后来虽然当上了宰相,出过很多政绩,但“公子哥儿”性格却没改变,公款吃喝,唱歌跳舞,豪华排场,奢靡享受。

当时流行“柘枝舞”,他常邀请朋友们在家里开舞会,如痴如醉,人送外号“柘枝癫”。

寇准喜欢吃吃喝喝。在邓州任知州时,他组织同僚宴饮,经常通宵达旦。

他爱酒爱到疯狂。他在永兴军任职时,他总是拉着同事喝酒,有个副职,寇准天天拉着他陪酒,后来甚至喝病了,寇准还没有停杯的意思,副职的老婆实在忍不住,最后为此还向衙门告状,才终于没让自己的丈夫陪寇准喝死。

每当生日,寇准早早搭起彩棚,大摆宴席,酒醉后,他还穿着黄道服,头上插花,胯下跑马,与朋友们玩乐,肆无忌惮。然而,黄道服只有皇帝才能穿,吃喝玩乐的标准又接近于皇帝的奢侈,宋真宗为此曾大发脾气,要治他的罪,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才作罢。这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寇准爱玩真是没了边。

不过,寇准虽然奢华,但私心不重,不营私产,光明磊落。寇准一生,当官当了三十年,高居宰相,但他没置过房产,处士魏野曾赠诗:“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寇准便得了个“无地起楼台相公”的雅号。


帝国的脸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很多人都怕老,总是想把自己捣饰得更年轻一些。

古人涂脂抹粉,现代人染发整容,数以千年,人类忙得不亦乐乎,老太婆弄得花里胡哨,老头子一头贼亮的黑发让人看上去很不舒服。

其实,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才好。有时候,老年人满头白发往往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

比方说当官的是个毛头小子,愣头愣脑,你相信他能办成啥大事吗?这并非俺一家之言,宋朝的皇帝也这么认为。

宋太宗上台伊始,打算力革前朝弊政,提拔一些有才能的官员,寇准就是其中之一。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十九岁的寇准中了进士,很多朝臣羡慕他的同时又心存忧虑,担心他年轻不会被皇帝录用,于是奉劝寇准虚报年龄,也就是说让他多报几岁。

寇准一辈子正直,他不想刚踏上仕途,就欺骗皇帝,给人一种虚伪的印象,于是拒绝了虚报年龄的建议。

宋太宗虽然知道寇准才华横溢,但还是认为他太年轻,感觉托付重任给他有些不放心,于是决定让他到地方历练几年。

寇准被授官大理评事,随即派往巴东担任知县,后辗转到成安任知县。

由于他政绩卓著,数年之间,先后被提拔为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职。

寇准进入朝堂任奏事殿中的时候,敢于大胆进谏,直言不讳。

所谓忠言逆耳,哪个皇帝也不喜欢臣子整天数落自己,宋太宗有一次听了寇准的唠叨很恼火,甩袖子要走人。

寇准不仅敢说,还敢动手动脚,上前扯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一定要把话听完整,弄得宋太宗哭笑不得,只好耐着性子,回到龙椅上听寇老西儿把话说完。

宋太宗心情好的时候,常常夸赞寇准说:“朕有寇爱卿,如同唐太宗有魏征啊,呵呵!”

淳化二年(991年)春,宋太宗任用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后改任同知院事,开始进入内阁,直接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决断。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宋真宗即位,提拔三十六岁的寇准为尚书工部侍郎,当时很想重用寇准为宰相,但是真宗皇帝也感觉这人太年轻又过于耿直,怕他难以独自担当重任。

宋代名相王旦的孙子王巩在《闻见近录》中记载:“寇准为执政,尚少”,宋真宗认为“寇准好宰相,但太少耳。”——寇准是个当宰相的好苗子,只可惜太年轻了。

寇准知道此事后很郁闷,难道年轻是罪过吗?

思来想去,他决心采取措施,让自己快速变老。

不知道谁给寇准出的馊主意,“乃服何首乌而食三白,须发遂变。”就是拼命吃何首乌和“三白饭”——白萝卜、白米饭、白色的食盐。

《本草衍义》称:“何首乌,兼黑髭鬓,与萝卜相恶,令人髭鬓早白。”

何首乌原本是治疗白头发的药物,却与萝卜相克,配在一起食用反而会造成须发过早变白。

整天吃没啥营养的三白饭,寇准自然日渐憔悴起来,加上药物的作用“未几髭须皓白”,没多久就须发皓白如老翁,皇帝一看挺高兴,这才是真正的宰相范儿,“于是拜相。”


汉周读书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常识。知巴东县。宋真宗时﹐曾

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

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


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

于雷州。谥号忠愍。 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

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类﹐情思凄婉﹐很有贾岛诗的风味。与寇准同时的范雍为他的诗集作

序﹐说他“平昔酷爱”王维与韦应物的诗。他的一些诗确实也受了他们的影响。他的七言绝句意新语工﹐最有韵味﹐如“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

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夏日》)等﹐情景交融﹐清

丽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词家﹐但偶有所作﹐也颇可读。《全宋词》共辑其词4首。

现存《寇莱公集》 7卷﹐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寇忠愍公诗集》3卷﹐宋知河阳军范雍初刻﹑有

序﹐清朝有圣香楼刊本及辨义堂刊本。


香草豆子


一代名相寇准,最大的政绩是力促真宗亲赴前线,以此激励将士,抵御辽军入侵。在两国谈判时,真宗许诺岁币百万,他坚持岁币三十万,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减轻了朝廷负担。以寇准的本意,是要与辽国抗战到底,但其时投降派惧敌惑众,真宗也没有心思去一雪前耻。但是盟约签订后,让两国长久得到和平,边境贸易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寇准可以说是立功殊巨,为国柢柱。真宗以准功大,特加礼遇,拜为右仆射。投降派王钦若却大加嫉恨,屡加谗毁,寇准终被罢相外任。后来寇准入朝复相,又被丁谓诬陷排挤,以太子太傅、莱国公罢相,紧接着一连被贬,在雷州病逝。寇准正直磊落,不怀私心,居官不置私产,有胆有识,善断大事,是北宋名相。在个人生活上,他作风奢靡,讲排场,喜戏酒,但是这些不能遮饰他的杰出功勋,也不能抹杀他的政治智慧,他与包拯一样被后世广为流传,演绎出许多故事、传奇、小说、评书、戏剧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超越45322277


寇准先生政治上忠君爱国,敢作敢当,政绩卓著,且不向恶旧势力低头,这些成就了他宋初名相的历史地位。寇准先生在生活上较奢靡(当然他不是贪官),这可能是当时社会风气使然。象寇准先生这样的好官古今并不多见,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