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文学作品,初读时不知所云,再读时深有体会?

江湖刘行者


七十年代初,我上中学时,有一次在同学家里看到了一本厚厚的书,封面掉了,代替封面的是第二页作者介绍,这页是一张黑白画像。画像里一个中年男子,印象五十岁上下,着一件白色长衫,圆脸,胖胖的; 画像下面印了三个小字——曹雪芹。同学告诉我,这本书的名字叫《红楼梦》,或者叫《石头记》,记不太清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红楼梦这本书。我好奇地拿过来粗略翻了一下,看到几页里面的插画,感觉内容就是讲一大堆古代才子佳人的事情,家长里短,婆婆妈妈,根本提不起兴趣!那时的我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响马传》《三侠五义》这类打打杀杀的书籍感兴趣,从连环画到大部头著作,只要能找到,就会没日没夜的钻进去看。因此,第一次遇见《红楼梦》就这样轻易的放过了。

两年后,我舅舅带回来一整套《红楼梦》,他不仅自己读,也建议我读一读。于是,我第二次拿起来这套古典名著,但实际上是第一次认认真真的阅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始终感觉有些地方稀里糊涂,不能透彻弄明白。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荣国府和宁国府里面的众人物关系。

据说《红楼梦》里面涉及到的人物有400多。主要是要理清荣国府的人和宁国府人物关系。把这个关系网搞清楚了,读起来就轻松了。但刚开始,里面人物关系有些是晕晕乎乎的搞不清爽。

二,金陵十二钗的判词

金陵十二钗判词,主要是暗示黛玉、宝钗等十二个人物的一生命运。实际上是谶语。但,书不读到最后,这些谶语,读者也是理解不了的;或者说,对判词的疑惑,暂时得不到印证。

据说,毛主席有言: 红楼梦要读四遍才能读懂。无处考证他老人家的原话,所以未加引号。大概是这个意思。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第三遍读《红楼梦》的时候,当然就体会的更深了。





秋水并刀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说到初读时不知所云,再都时深有体会的文学作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我记得第一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因为课本上有很多鲁迅的文章,教材中也有很多关于鲁迅的介绍,所以很早就知道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篇白话小说。但是当时课外书非常少,再加上网络也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所以对于这篇小说一直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文。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同学的课桌里面发现了一本《鲁迅全集》,才第一次见到了《狂人日记》的庐山真面目。惊喜之下,马上借了过来,在数学课上偷偷地阅读。但是读完之后,简直不知所云,从头到尾都是“吃人”,不是哥哥要吃我,就说我吃了妹妹。以我当时的理解能力,无论如何都看不出这篇小说有什么伟大之处。再加上《狂人日记》也没有选入语文教材,我从那次之后再也没有看过这篇小说。

很多年之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中国封建社会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封建大家族的弊端也看得更为清楚。突然有一次,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篇介绍《狂人日记》的文章,其中引用鲁迅的话说,这篇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的弊端”。我看了之后,才又找到《狂人日记》,重新读了一遍。这次读完之后,才发现那种震撼人心的感觉,当时惊讶得说不出一句话。

熟悉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都知道,中国旧式家庭都是一家人聚族而居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伯伯,婶婶,嫂嫂等人全部住在一个家庭里。但是,人跟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不同人之间的利益也是不一样的,不同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各不相同的。让这样一群人住在一个家庭里,发生矛盾是必然的。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就免不了勾心斗角,党同伐异。人类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亲情统统作废,只会暴露出自私自利,互相伤害。


这种情况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很多人知道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把它说出来。鲁迅通过一个身害“迫害狂”的疯子的视角,把这一血淋淋的现实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我们现在还可以想象,《狂人日记》的发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多大的冲击。隐藏在“仁义道德”下面的吃人本质,终于大白于天下。

所以,《狂人日记》是一篇让我初读之时不知所云,再读之时觉得十分震撼的小说。我此后又读过很多小说,但是再也没有遇到这种震撼的感觉。


史海水手


我说说我自己的作品吧。

我的体会是,如果不照顾读者,将没有读者,将被认为不知所云。

过去我写诗,别说编辑,连朋友们都觉得不知所云。

特别是那种“意像诗歌”,什么“精美的刀叉,人心再度流浪”之类。后来写一首估计朋友们想看的,叫《爱情》。一开头“花还未诞生,它白皙羞红,开在白色鋪花的卧处”,朋友们就拍案惊奇了。等读到“拥被而眠,听天空中箫笛齐鸣”,朋友们大呼“不得了”。又读到“在布满稀汤的洼地里来采来采”时,就有人全部抄下来并急吼吼拿到乐山找编辑去,回来后告诉我诗歌“被编辑扣下不还”!

还记得朦胧诗流行的时候我写一首,拿去给一个朋友说是在《新华文摘》抄的,北岛的作品。那人惊叫道:“啊呀,北岛能写得这么好了呀!”

其实以上这两首都是我自以为比较“通俗”的。

又如小说,我和我鲁迅文学院辅导老师都认为非常好的习作《玩具》,我甚至认为凭这一篇我就可以得诺奖,可朋友们认为一般,只有一个30年来几乎每天都念叨着这一篇,喜欢到嫉妒。

后来我写了小说《有福之人》,在刊物和凯迪网络都是头条推荐,凯迪网络还是新年三天连续头条推荐。小说《李五妹》转载到博客中国,网友一笔打赏就是199元。可这一切朋友们都不怎么感冒。我又发表了自以为很好的《享乐主义的机器世界》,可在朋友中也并无反响。直到我发表了自以为比较迎合朋友们的简明的《导演与公交车》,朋友们才拍案惊奇。一个担任领导职务的朋友甚至叫他的手下“当文件学习”,因为这篇小说反映了从那非常10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空谈和实干、“突出政治”和钻研技术两种人不同的命运和不同的社会气氛。

就是说,如西方谚语所言,“寻找的,就找到”。你如果真为文学献身,你就只管写,文学之外什么也不要想,只管“不知所云”;如果你希望得到读者理解和认可,那你心中就要有读者。文学就像书法一样,“要人喜欢易,要人不喜欢难”。

杜甫在世,只是个普通诗人,到中唐白居易和宋朝苏东坡以及后来的朝代直至今天,才不断发现他的先锋超前与伟大神圣,如珍惜士兵生命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与大自然契合的环境意识以及质朴文字下面的无穷文采。

真正的作家应该是先知,人类需要不断积累阅读能力。



大悔忆智冰


确实是有些书当时读感触不深,后来突然才感觉出深意和感动。我是读文学的,这样的例子太多,只举三个,《哈姆雷特》,《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鲁迅。

莎士比亚是读文学必读的,《哈姆雷特》很早就读了,那时候不懂为什么这部戏剧经典。后来进了大学才体会到哈姆雷特式的痛苦:“谁愿意忍受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以及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话已经无需多解释了,懂的人自然懂。在思考死亡的时候联想到哈姆雷特确实是一种深刻的体会。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直是我很看不上的一本书 ,我曾一度在经典文学分析中对其置若罔闻。后来本科实习时候去学校当实习老师,有天给学生上课时候我突然哭了,那堂课跟他们讲理想和现实。我哭的那一刻是突然理解了霍尔顿,老师,我今天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我突然哭了,我面对着这么一群单纯可爱的孩子,可是一想到他们走上社会会变,他们会碰到成人世界的圆滑,老练,虚伪,他们从孩子变成成人,会变得那样冷漠,圆滑和老练,变得那么陌生,为什么成长一定要让他们会丢掉自己的单纯和天真?我相信一点,“成熟”一定不等于“圆滑,老练,虚伪”,这些不是成熟,这些是糟粕。我伤心的是凭什么成人世界的这些糟粕要由我的学生来承担,凭什么我的学生以后走上社会要面临这些东西,我的学生根本没犯错啊?为什么成人世界这些错要由我的学生承担?很多时候根本不是孩子错了,是我们错了,是成人错了。我那一刻突然理解了霍尔顿,我突然也想变成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好想拉住他们的纯真和善良。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小学就开始读了,那时候也是不懂。也是等到大学不断读书开始慢慢懂的,例子很多,只说两个:《故乡》。我现在脑海里还记得初中老师上课时候跟我们讲的,批判“封建礼教”这些。但现在读的时候,听到闰土讲那一声“老爷”会潸然泪下,我才知道,原来这一声“老爷”里面远远不止封建礼教的压迫,将其说成封建礼教的迫害实在太轻了,还有很多的其他。就像《狂人日记》里面写的,有些东西是要从“字缝”里面看的。第二个也是初中学的,叫《孔乙己》,少年时觉得孔乙己像教辅上说的是迂腐的人,现在再读,却发现孔乙己是那个环境里唯一真正有灵魂,活着的人,真诚的人,即使他迂腐。真的要谢谢鲁迅先生创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最起码孔乙己的灵魂比人世间很多人更高贵。

林语堂讲,这个世界没有必读书,只有某时某刻经过某事以后的必读书,不是因为读书有什么用,而是读书真能理解人,理解生活,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却从来都没抬头看过星空。


sumr849


杂文论坛:古往今来,国情民俗始终继承与延续着清明时节祭奠亡灵,亲人扫墓的生息操守贯例。二0一九年四月三日,孤魂野老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后代也肩负己任,责无旁贷。于是乎,老朽赋词言志,及时抒发了家国情怀的无限感慨与追逐美好未来的神驰遐想。以此,告慰先辈列祖列宗,可爱的中国,养育我长大健康成长的伟大母亲!!愿中华民族江山永固,海峡两岸一统天下,再创事业辉煌!!《永遇乐》(清明祭文)祭祖高台,清明时节,天下夺冠。古往今来,承前启后,万语千声唤。躬身凭吊,心灵畅想,久远缅怀思念。忆先人,新年礼拜,几经风雨艰险?!飘泊四海,一生求索,傲立东方硬汉。赤子忠诚,家国励志,报效均如愿。统一两岸,血浓于水,社稷江山惊艳。凯旋乐,民族伟业,前程璀璨!!


江湖浪子风情豪客


对贾先生的作品,初看不知所云,再看一团迷雾,再看恍然大悟:还得修炼五百年,再来看“贾作”。


迎宾松6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东蓠采菊人


伟大的著作都不能止步于读一遍的。尤其是外国的经典。


话到沧桑句始工


《城堡》

赤脚走在干草上,扎得不痛不痒,只是不知不觉中麻木了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