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逆转和完全消退吗?

杨渊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以后,应注意是否有不稳定斑块形成,是否合并动脉狭窄,若有,应及时治疗,不仅需要治疗原发病因,还应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经过治疗以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逆转或完全消退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可以逆转或完全消退

动脉粥样硬化是在高血压、高血脂、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吸烟等因素的作用下,损害了动脉内膜,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内膜下提供机会。若病变持续发展,内膜损害将持续加重,发生动脉硬化,甚至斑块形成。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后,经过积极治疗,往往可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但所谓逆转是将动脉斑块缩小,增加它的稳定性,减少破裂的机会,要想真正实现斑块的完全消退,非常困难,可能在斑块形成的早期,斑块较小时,经过治疗以后,可实现对斑块的无限缩小,几近正常。

随着年龄的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会逐年增高,不少中老年人行颈动脉彩超时都会发现颈动脉的斑块,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以后,受先应自己排除一下有无高位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如果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多因素引起;如果没有,可能是年龄因素引起。在治疗上:

  • 如果没有不稳定的动脉斑块,动脉狭窄程度低于50%,既往无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可以先通过非药物治疗,如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等;


  • 如果有不稳定动脉斑块、动脉明显狭窄、发生过脑卒中、冠心病等,应给予药物治疗,首选他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其中,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若狭窄程度达到70-75%,伴随明显缺血症状,应安装动脉支架,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

综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可实现逆转,但完全消退的几率较小。治疗上:无不稳定的动脉斑块,无动脉狭窄,无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时,可先通过非药物治疗;若存在不稳定的动脉斑块,明显的动脉狭窄,发生过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时,应据病情决定是药物治疗还是安装动脉支架。

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医学莘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部分逆转,但是不能完全消退。可以通过药物,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带来的疾病风险降至最低。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是血管内皮受损

动脉粥样硬化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导致患者心梗、脑卒中等疾病的首要原因。其在发病的最初期的始动因素,是动脉血管内皮受损与功能改变。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血糖以及吸烟等。其中高血压的危害最大,动脉粥样硬化也最易发生在血管的分支、弯曲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血流冲击力最大,容易受损。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与脂质物(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通过受损处进入到血管内皮之中。进入血管内皮的单核细胞会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有很强的氧化能力,会把进入血管内皮的LDL-C中的脂蛋白氧化,从而激活了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使巨噬细胞对LDL-C进行吞噬。

通过清道夫受体进行的吞噬不受细胞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使得脂质物质在巨噬细胞内大量蓄积,巨噬细胞逐渐变成富含胆固醇的泡沫细胞。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表面也有这种清道夫受体,也会介导这些细胞摄取LDL-C,转化为泡沫细胞。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纹,血管内皮发生隆起及变形,也就是形成了硬化斑块。

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3个关键点,1、血管内皮的受损;2、巨噬细胞与LDL-C大量聚集在内皮受损处;3、氧化的LDL-C激活了细胞的清道夫受体,吞噬胆固醇后转化为泡沫细胞。所以想清除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要从这3个关键点入手。

二、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后怎么办

当巨噬细胞与平滑肌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之后,就难以清除了。这是因为细胞内的脂质物想移除,需要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通过细胞内的溶酶体解离成游离的胆固醇才可以。但氧化后的LDL-C激活的清道夫受体,不受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的负反馈调节,所以胆固醇会大量蓄积,难以移除。

所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就是阻止血管内皮的受损,降低血中LDL-C的浓度,减少LDL-C的氧化。阻止血管内皮的受损,主要就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及戒烟,从根源上杜绝LDL-C进入血管内皮的机会。

使用降脂药物可以降低LDL-C的浓度,尤其是他汀类降脂药物,还可以抗LDL-C的氧化,减少巨噬细胞对LDL-C的吞噬。研究证实,当血液中的LDL-C降至2.0mmol/L的时候,LDL-C就停止向内皮中转移;当LDL-C降至1.8mmol/L的时候,LDL-C就会从血管内皮中转移回血液。这种转移是指游离的胆固醇,已经在泡沫细胞中的胆固醇没有办法移除,所以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没有办法完全移除。

他汀类降脂药物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稳定血管内膜,把不稳定的斑块转化为稳定斑块。因为心梗、脑梗这些急性事件发生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关系不大,而与不稳定斑块的破溃和脱落相关。当不稳定斑块转化为稳定斑块后,可以极大的降低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风险。所以说,很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当血脂降至正常了,医生也要求继续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就是这个原因。

综上所述,祛除损伤血管内皮的风险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完全消除。但是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用药时,需要医生的指导之下。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药师华子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这是一个很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有人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是不可逆转的,但也听到过有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治疗,斑块缩小甚至消失了,那么斑块究竟能不能逆转和消失呢?


先来了解一下动脉斑块是如何发生的?

所谓斑块是一种形态学上的描述,实质上它是血管壁中脂质化物质形成的团块,这些团块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肪类物质比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还有机体用于清除血管异物的吞噬细胞等等,由它们混杂在一起而形成,

在斑块形成的早期,大量甘油三酯等脂肪通过低密度脂蛋白被运送进血管内皮细胞中,起过一定的限量时,机体就会调动吞噬细胞来吞噬过多的脂肪,以达到清除的目的。但随着脂肪数量的增多,一来吞噬细胞的数量越来越不够用,吞噬了大量脂肪的吞噬细胞因过量吞噬发生了死亡,就会像皮肤“化脓感染”一样形成“粥”一样的坏死物质,这样的物质形成了便积存在了血管壁中而无法得到清除,越积越多就形成了斑块。

由此可见,在血管内皮中积存的脂肪较多、吞噬细胞尚能发挥吞噬作用而未发生坏死、还没有大量形成“粥”状物质的这个阶段,如果能采取大量减少脂肪进入血管内皮,同时增强并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将血管内皮中的脂肪慢慢清除掉,就可以阻止斑块的进一步形成并清除掉脂肪堆积形成的团块。而一旦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有了“粥”状物质的形成,特别是这些“粥”状物发生钙化、纤维化成为了血管壁的一部分时,便不可能再被清除,成为了不可逆转的病变。

因此,能够得以逆转并清除的斑块是指早期形成的斑块,这一阶段在控制血压、血糖、戒除烟酒等避免血管内皮受损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血脂特别是降低运送脂肪进入血管内皮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将有机会逆转与清除掉早期斑块(早期软斑)。

国内外研究证实:将低密度脂蛋白至少控制在2.1mmol/L以下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特别是能降低至1.8mmol/L以下获得的机会会更大;低密度脂蛋白得到这样的控制,即便是对已经形成的不可逆斑块,也可以起到缩小与稳定的作用。

如果你是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的高危险人群,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的人,你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了多少呢?特别是发现有早期动脉斑块的人,积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逆转与消除斑块还是有可能的,千万不要错过这样的时机。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天天听健康


以酸性食物保持清淡饮食多见阳光不会出现粥样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