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恐龍是中生代的絕對主角。它們在地球上存活了1.65億年之久。(距今2.3億年到6550萬年)。

中文學名 恐龍

拉丁學名 Dinosauria

界 原生生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蜥形綱

亞綱 雙孔亞綱

次亞綱 主龍型次亞綱

總目 恐龍總目

目 分為鳥臀目和蜥臀目

生存時間 中晚三疊世至白堊紀末

拉丁文含義 恐怖的蜥蜴

詞源 日本古生物學家譯為恐龍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東方譯名這種語境裡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樑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

侏羅紀是恐龍和菊石類極度繁盛的時代。爬行動物第一次在陸地上,天空中佔據了統治地位。侏羅紀晚期恐龍家族中體形最大的蜥腳類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地球陸地上出現過最龐大的動物。中國著名的合川馬門溪龍就是一例。侏羅紀結束時,蜥腳類已大大衰落,直到侏羅紀末期,鳥類開始出現,翼龍類在天空中有了競爭者。同時,哺乳動物開始發展。優勢植物是裸子植物的松柏綱,隨著開花結果的被子植物的興起,地球從此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恐龍時代

恐龍的發現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 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麼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 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恐龍化石挖掘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鳥臀目。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

生長繁殖

築巢、產卵及照顧下一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內容之一。恐龍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後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交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洩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準它們的洩殖腔,然後公恐龍的陰莖進入母恐龍的洩殖腔進行交配。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陰莖,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一些鳥類一樣,通過噴出精液到母恐龍的洩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洩殖腔親吻”。

鎖鑰原理

生物交配很難通過化石的形式保存下來。已知的相關化石記錄包括一對4700萬年前的龜類和一對3.2億年前的鯊魚,它們都是在交配時被迅速掩埋而變成化石的。很不幸,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對死在浪漫擁抱時的恐龍化石。即使有些恐龍化石保存得極其完好,但生殖器官依舊無法識別。

為了搞清這些已滅絕動物的私密部位,科學家不得不從現存的與它們最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鳥類與鱷類入手。鳥類可以算是活的恐龍,它們於1.5億年前從恐龍的一個分支中演化而來,並頑強存活至今。鱷類,一個包含了短吻鱷、長吻鱷和寬吻鱷的群體,是現存與恐龍和現代鳥類關係最密切的生物類群。鳥類和鱷類的共同特徵也可能出現在恐龍身上。

其中一個在鳥類和鱷類的兩性中都存在的性狀是,它們都具有洩殖腔,這是軀體最末端的一個空腔,綜合了生殖、排尿和排便的功能,恐龍很可能也具有類似器官。因此,一隻迷惑龍的生殖器平常可能是看不見的,外觀上僅僅只是尾巴下方的一條縫。

大多數雄性鳥類的洩殖腔內沒有陰莖,它們通過“洩殖腔親吻”這種方式將精子擠進雌性洩殖腔口。但有一些雄性鳥類是有陰莖的,有趣的是,這部分鳥類在進化樹上的位置位於鳥類的主幹部分。根據耶魯大學的鳥類學家帕特里夏·布倫南及其團隊的理論,這一特徵說明,遠古時期的鳥類具有陰莖,而其他支系的鳥類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這一性狀。

就像水禽和其他古老的鳥類支系一樣,雄性鱷類也具有陰莖,它們使用相似的方式使雌性受精。因此,幾乎可以肯定雄性恐龍會擁有類似器官。如果鱷類和性特徵發達的鳥類的私密部位有什麼暗示,那就是恐龍的陰莖會是一種單個的、不成對的器官,並至少有一個長通道以便在交配時射出精子。儘管如此,人類已發現了1850多個屬種的恐龍,它們生存於2.45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之間,在漫長的演化中,它們的外生殖器官很可能出現很多變化。

按照骨盆的類型,恐龍可以分為蜥臀類和鳥臀類兩大類。蜥臀類其骨盆象蜥蜴,它又可分為食植性的蜥腳類和肉食性的獸腳類。

蜥腳類個體巨大,四處行走,脖子和尾巴很長,腦袋很小。我國發現的蜥腳類恐龍有四川盆地的馬門溪龍、天山龍、秀足龍和山東的盤足龍。蜥腳類的一些種類是地球上最龐大的陸生動物,如樑龍,其身體總長可達26米。產自非洲東部的腕龍體長可達22米,體高6米多,體重近40噸。產於美國的陣容體長可達42米,體重60到70噸。蜥腳類也有些個體較小的,它們用雙腳走路,如雲南發現的祿豐龍和雲南龍等,它們的脖子和尾巴均不長。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馬門溪龍

獸腳類的前肢變小,後肢強壯有力,牙齒鋒利,是兇猛的食肉動物。晚白堊世的霸王龍可以說是獸腳類恐龍,最著名的代表,他們的體長達17米,牙齒尖利,堪稱肉食性恐龍中的王者。這種恐龍在我國新疆和山東等地均有發現。此外,我國的獸腳類恐龍還有產自四川盆地的四川龍和峨眉龍,但有些是草食的,如最近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屬於獸腳類的切齒龍以植物為食。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幼年暴龍

鳥臀類其骨盆與鳥類相似,包括鳥腳龍、劍龍、甲龍和角龍四大類。幾乎與蜥臀類同時出現,但在晚侏羅世、白堊紀最為繁盛。鳥腳類中有鸚鵡嘴龍和鴨嘴龍;劍龍和甲龍都身披骨板構成的重甲,用於防禦捕獵者的襲擊,劍龍最早出現在晚侏羅世,於早白堊世滅絕,它們的生態位被甲龍所取代,後者一直延續到晚白堊世;角龍自白堊紀後期開始發現,一直繁盛到白堊紀末,是滅絕最晚的一類恐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鴨嘴龍

恐龍的輻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距今2.16億年前晚三疊世中期,首先出現了食草類蜥腳目的擴張,然後是在早、中侏羅世,距今1.9億年到1.61年,大型獸腳類和鳥臀類的擴張。這兩次擴張都是伴隨著滅絕事件發生的。

最早的恐龍 最早的恐龍,是產自阿根廷的始盜龍。它是體長僅一米左右的小型動物,它的前肢不到後肢的一半長,說明它是兩足行走的,其三指抓握的手和其它特徵將它們與獸腳亞目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始盜龍的發現,表明恐龍是從一共同祖先快速分異產生的。這個祖先體型小,可以是肉食和食草的,出現在距今2.28億年,前晚三疊世早期。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三疊紀·左起始盜龍·迅猛鱷·皮薩諾龍·艾雷拉龍

與始盜龍同時的,還有同樣產自阿根廷伊斯巨拉斯托組的黑瑞龍,以及南十字龍、皮薩諾龍和產自北美的腔骨龍,它們的體型比始盜龍更加龐大。我國最早的恐龍是發現於雲南晚三疊世的祿豐龍、雲南龍等。早期的這些恐龍都屬於蜥臀目,它包括獸腳亞目和蜥腳亞目兩個亞目。

植食性恐龍

恐龍種類很多,根據外形大致可以判斷出哪些是食草恐龍,這類恐龍大多體型龐大,其原因有,一是食物來源豐富,二是可抗擊肉食恐龍對它的攻擊,所以它們大多用四足行走,以承擔龐大的身軀。如樑龍、雷龍和震龍等。但也有雙腳走路的,它們多數個體較小,行動較敏捷,靠奔跑來躲避食肉恐龍的攻擊,如祿豐龍和鴨嘴龍等。為便於更好地吃樹上的葉子,這裡草食恐龍脖子很長,頭很小,尾巴很長,如馬門溪龍等,但有些脖子和尾巴並不長,如雲南龍,但他們頭都比較小。因他們不靠大嘴和利牙來打鬥和獵食。此外,身上長有硬甲的甲龍頭上長有角的角龍,身上長有骨架和尾巴上有刺的劍龍,以及頭堅硬可抗敵的厚頭龍等,也都四足行走。由於行走緩慢,所以只好靠身體上的硬甲、角和刺來禦敵。總之,這類恐龍大多是屬於蜥臀類中的蜥腳類和鳥臀類中的鳥腳類,以及角龍類、甲龍類和劍龍類。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迷惑龍

食肉性恐龍 食肉恐龍種類繁多,個體差異較大,但它們有共同的特點,一是雙腳走路,因對爬行動物而言,雙腳走路要比四腳走路快的多,沒有速度是捕捉不到獵物的,所以他們後肢必須強壯有力,善於奔跑。相反,前肢變小,因它不需要承擔走路任務而只是負擔用它來捕捉獵物或用它來幫助進食而已。此外,有些恐龍頭大嘴巴也大,而且牙齒粗大鋒利,它們就靠頭、嘴、牙來打鬥或殺死獵物。所以這類恐龍不需要披甲,也不需要角以及身上各種裝飾來保護自己。另外,這裡恐龍體型不會很大,否則跑不快不靈活,不利於格鬥。這類恐龍大都屬於蜥臀類中的獸腳類以及鳥臀類中一些鳥腳類,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霸王龍、暴龍和雙脊龍等。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猶他盜龍攻擊馬龍

根據目前所發現的化石,恐龍大約有800多種

十大著名恐龍

霸王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霸王龍

存活到最後的非鳥類恐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

易碎雙腔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易碎雙腔龍

已知的最大恐龍

易碎雙腔龍是化石收藏家Oramel Lucas於1877年所挖掘的。Lucas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卡農城北方的花園公園發現這個部分脊椎(神經弓及神經棘),接近發現圓頂龍的礦場。毫無疑問,易碎雙腔龍是歷史上最長最重的恐龍,甚至最大體重比藍鯨還要大。它長達35米,和樑龍有近緣關係。

背甲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背甲龍

帶有裝甲的恐龍

背甲龍體長可達10米,體寬、頸短;四肢粗短、強壯;腳短而寬,前腳有5指,後腳有4趾,指(趾)末端有蹄狀的爪子,適於陸地活動。背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始祖。它的特徵就是全身帶甲殼的身體和巨大的椎尾。

三角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遠處的三角龍

大滅絕前最後的恐龍

三角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裡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中華鳥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中華鳥龍

最色彩繽紛的恐龍

中華龍鳥生存於距今年內1.4億年的早白堊世。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它的化石。開始以為是一種原始鳥類,定名為“中華龍鳥”,後經科學家證實為一種小型食肉恐龍。中華鳥類是第一種被發現化石中帶有羽毛的非鳥類恐龍,也是第一種被確定羽毛顏色的非鳥類恐龍。

始祖鳥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始祖鳥

始祖鳥,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小型恐龍,隸屬於恐爪龍下目,代表了一種恐爪龍類的原始類型。名字是古希臘文中的“古代羽毛”或“古代翅膀”的意思。也許是已知的最早能夠飛翔的獸腳類食肉恐龍。始祖鳥與歐洲喜鵲大小形狀相似,它可以長到一米長。儘管體型很小,它具有寬大的翅膀,所以推測它應該具有飛翔的能力。

滑齒龍滑齒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h

肉食性海生恐龍

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裡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7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它像划槳一樣的強健四肢說明它是個游泳高手。它的衝擊速度很快,是一種很強的潛伏性捕食者。

劍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劍龍

帶刺的恐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由於它奇特的尾刺和骨板,劍龍是最好認的恐龍之一,是一種食草動物。

速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速龍

快速靈敏的猛禽

速龍意為“快速的蜥蜴”,是種角鼻龍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阿根廷。速龍身長可能約4尺。目前僅發現後腿骨頭,從後腿與腳掌顯示它們適合奔跑,因此取名為速龍。速龍也許是大家最熟悉的恐龍之一,它大約生活在七千五百萬年到七千一百萬年以前。

秀頜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秀頜龍

已知的最小恐龍

秀頜龍的成年個體全長75釐米,軀幹部只有一隻母雞那麼大,無疑是恐龍家族中個體最小的成員。儘管發現時並沒有認出它屬於什麼物種,但是秀頜龍是最早從較完整的骨架開始被人們所認識,也是最小的,與早期鳥類始祖鳥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因此,這種恐龍在古生物界以外也很有名。

不是恐龍的“龍”們

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異齒龍與基龍)都不是恐龍。

翼龍 距今2.15億年左右的晚三疊世,爬行動物中與恐龍關係很密切的一個家族也開始展翼翱翔在藍天之上,稱為翼龍。但是,實際上它們並非恐龍,翼龍的出現比恐龍稍晚,目前化石僅見於侏羅紀至白堊紀,但它與恐龍一樣,也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環繞在翼龍身上最耀眼的光環,便是它們為第一類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和脊椎動物。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喙嘴翼龍

翼龍是一類非常獨特的爬行動物,其獨特之處在於它們的骨骼構造與眾不同。翼龍的前肢非常特別,它們的第四指骨加長變粗,變成了飛行翼指,翼指由四節翼指骨組成,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前緣,支撐並連接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飛行用的翼膜。在功能上與鳥類的翅膀很相似。翼龍的腕部長著一個向肩部前伸特別的翅骨,對翼膜起著支撐作用。翼龍前肢的第一至第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在其它爬行動物中不存在這樣的構造方式,以至於早在1784年,意大利生物學家克里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根本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家居維葉通過比較解剖學的方法才確定了它們的歸屬,將之鑑定為翼手龍,隸屬於爬行動物家族。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以來,人們對這類古怪的脊椎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努力地揭示其廬山真面目。

翼龍比鳥類早了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大約在三疊紀晚期就開始適應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億年。為了適應飛翔的需要,翼龍具有許多類似鳥類骨骼的特徵,如頭骨多孔,骨骼中空輕巧,胸骨及其他龍骨突發達等。與後來出現的鳥類和蝙蝠類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不同,支撐翼龍飛行的是一種翼模結構,完全不同於前者的翅膀結構。鳥類的翅膀上有對飛行身體保暖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類的翼膜雖然沒有羽毛,但對振翼飛翔起了重要作用的三個指骨作支架。在翼龍的翼膜內,除了分佈著纖維外,沒有骨骼支撐,因此傳統的觀點認為,翼龍並不能像鳥類那樣自由的長距離的翱翔於藍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環境附近,如海邊、湖邊的岩石或樹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盤旋。不過最新的有關翼龍的大腦CT掃描以及肩帶等研究表明,翼龍並不僅僅能夠進行短距離的滑翔,很可能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並命名了超過120種翼龍化石。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伸展長約12米,寬度相當於F16戰鬥機。著名的風神翼龍,其體重可達250千克,翼展達到10米以上,身高相當於長勁鹿,能以幼小的霸王龍和兩棲動物為食。小者形如麻雀,如2008年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發現的森林翼龍,其體型較小,翼展僅25釐米。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在我國遼西的熱河生物群也發現了大量的翼龍化石,屬於喙嘴龍類的有熱河翼龍。屬於翼手龍類的有郝氏翼龍、朝陽翼龍和中國翼龍。熱河生物群得天獨厚的化石保存條件,讓以往極難保存的翼模和毛髮都清晰可辨,其中熱河翼龍是目前世界上保存翼膜和毛髮最好的標準之一。除了翼龍的成體外,2004年報道又發現了翼龍的蛋及蛋內的胚胎,從而解決了翼龍是否卵生,這個歷經數百年的爭論。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風神翼龍

翼龍常生活在湖泊、淺海的上空,一些翼龍具有腳蹼,可以遊在水中捕食,也可以從空中發現飛行的昆蟲以及水中游動的魚、蝦等,並且迅速出擊,準確的捕食它們。有少數翼龍發展出非常特化的攝食習性,例如南方翼龍,它的嘴裡有一口像梳子一樣的牙齒,能像今天的鬚鯨一樣,用這樣的濾網濾出很小的生物作為食物。由於翼龍的飛行能力強大,擴散很快,在海相和陸相環境分佈也很廣泛,是進行海相和陸相地層對比的橋樑。

魚龍 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魚龍

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佈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鰭龍目,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個體較大,且長頸,因以得名。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佈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蛇頸龍

滄龍 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是海陸兩棲動物。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蒼龍

它生活於白堊紀的馬斯特裡赫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分佈於世界各地。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的白堊岩層中被發現。曾經被歸類於鱷形超目的卡普林鱷,也是滄龍屬的一個次異名。

滄龍泛指滄龍科的一個屬。它們是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

盤龍類也不屬於恐龍。盤龍類是“似哺乳爬行動物”,也稱“獸形爬行動物”或“下孔類”。他是爬行動物進化為哺乳動物的中間類型,特別是後期的進步種類,已與早期的哺乳動物相差無幾。由於盤龍類的四肢與杯龍類相似,但較細長,早期的盤龍的頭骨與杯龍類中的大鼻龍的頭骨相似。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異齒龍

我們的地球——恐龍傳奇

基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