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骆宾王的《咏鹅》,第一句只有三个字?

早晨从下午开始


这是一首好诗。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有句话叫做不拘一格降人才。真正的诗人,也是不拘一格颂诗歌。


在文学作品中,诗词的风格、形式是最多的。三言、五言、七言、各种词牌等种类繁多。之所以有这些形式和韵律上的要求,主要是追求一种和谐。诗歌诗歌,诗是用来歌的。朗朗上口,才会被传唱。


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为传达作者思想服务的。一首好的诗,如果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一定的高度,那么很多形式上都可以突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诗歌,更加地自由自在了。


骆宾王七岁写了这首诗,被誉为神童。一个孩童,用他天真无邪的眼睛,对一只普普通通的鹅,颂出如此清新美好的画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那是一种对世界万物怎样的感知?我们要学习这样的一种观察力和情怀,而不要太过在意其表现的形式。


苏雷读书


骆宾王的《咏鹅》为什么第一句话是三个字?

在我印象中,骆宾王的《咏鹅》是一首很奇怪的唐诗。

它的奇怪就在于第一句是:鹅 鹅 鹅,

为什么不是:鹅鹅鹅鹅鹅呢?

不是这样才是标准的五言绝句吗?

其实不然,《咏鹅》不是五言绝句,它是属于五言古诗的范围。

而且五言绝句,讲究的是有仄起、平起二格。句数也是固定的,只有四句,每句必须五字,总共二十字。

五言古诗,就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了。

这是骆宾王在7岁的时候所作的一首古诗,开篇第一句用了三个“鹅”字,感觉好像是在召唤鹅一样,从远到近的来仔细观察鹅,也表达了自己对鹅的一种喜爱之情。

才有接下来的: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全诗通过对“鹅”的细节描写和动态描写,给我们一种图画感,好像读诗都能看到鹅在水中嬉戏玩耍时的情景。

而骆宾王能在7岁就能写出如此佳句,真不愧为初唐四杰之一。

确实是大才子也。


早晨从下午开始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得先了解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

咏鹅,这首诗是骆宾王7岁的时候写的一首诗,或许在当时都不能称之为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只能算是打油诗,但是为什么就被流传下来了呢?

这首诗写作时间是在初唐,在初唐,那时候还不特别重视格律平仄,所以对这首诗,也就不能拿诗词格律的要求去看待,再说,一个七岁的小孩,能把一件事,一个物象,透过精简的文字组合,表达描写的那么贴切生动,本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看看这首诗,一首儿话诗,在我们小时候都是拿来启蒙读物。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过来就是:东边游过来一群鹅,他们通体洁白,形体优雅,一个个高傲的挺着脖子,向天高歌。春天来了,春水泛绿,他那白色的羽毛浮在水面上,红色的脚掌轻柔的拨开水波,留下一道道涟漪。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番景致啊,和适,安详。

在我们小时候,还学过一首启蒙,也是特别的浅显直白,给小孩一讲,小孩也能懂,那就是诗佛王维的《画》:

画 作者:王维 (唐)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还有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所以,存在即合理。

这些趣意盎然的诗句,我倒觉得应该多一些,多给孩子们讲一些,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孩子们在欢乐中爱上他,生活中爱上他,而不是压一副重担给他们。

记得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所以,看问题,不能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待,时代在更替,眼光需丈量。

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工整,手法是独特,修辞造句,用典转折是挺好,但是能够欣赏的人真的很少,不是说不好,我们应该要有雅俗共赏的心态。


苏门侍读


骆宾王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只有《在狱咏蝉》,但《咏鹅》却也可算千古名篇,这首诗浅白易懂,尤其适合儿童启蒙朗读: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对于这首诗,习惯五言绝句的朋友可能心中存疑,为何首句只有三字,而不是五字?

其实这样的疑问是进入思维的误区了,唐诗并非只有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古体诗,这首《咏鹅》就存于古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源自南朝齐永明时新体诗,大约在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

初唐四杰包括骆宾王都早于沈宋二人,骆宾王在武则天自立之前就去世了,初唐四杰的五言律诗为沈宋二人的律诗奠定了基础,比如王勃的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以及骆宾王的《于西京守岁》等,在格律方面已经很成熟了,不过相对而言,王杨二人的五律相对见长,而骆卢二人则更擅长古体诗。

近体诗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五言绝句,就只能是四句诗、每句五字,《咏鹅》首句只有三字,当然不符合五绝的规定,但奇怪的是,这首《咏鹅》读起来却朗朗上口,非常动听,尤其是用潮州话朗诵,简直就是一首不用配乐的儿歌。

既然已经具备韵律美了,那么又何必一定要按格律要求来创作呢?我们知道,格律本源自音乐,由于音乐散佚,为了让诗歌更具韵味,才总结出指导诗歌写作的共同规律,不单初唐的骆宾王,唐代中后期的很多大诗人都创作了很多韵味十足的古体诗,李白、杜甫、王维、李贺等人皆有古体诗传世佳作。

骆宾王是个天才,他写《咏鹅》时才七岁,那时唐朝刚建立不久,仔细推算,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或许还没出生吧,但就是这位七岁孩子却用神笔勾勒出一幅妙趣横生的动态画卷,实在令人惊叹。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骆賓王的《咏鹅》美妙之处就在开头三个鹅字,古人作诗讲究五言,七言,音律,仄平,而"咏鹅"开始三字,它包括很多鹅,有大鹅,小鹅,公鹅,母鹅,代表一群鹅,才显示鹅的美妙之处。正是作者故弄玄虛,才特出诗的动人一面。

正如好,好,好,或爱,爱,爱,有很多想象力,好,更好,太好。或爱,爱你,非常爱你。骆賓王的"咏鹅",开头三鹅字让人浮想聯翩,诗的美妙之处就在三鹅字,才特出下文,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咏鹅"流传至今,它虽写了三鹅,而不是两鹅或一鹅,也不是五鹅,这就是更深层次发挥想象力,这就是"咏鹅"的悬念之处。是一群鹅,很多鹅,也可能就是几只鹅。网图。





有缘人153832681


为什么骆宾王的《咏鹅》,第一句只有三个字?

因为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一般来说,押韵就可以了,可以是齐言诗,也可以不是齐言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为什么是古体诗

第二句是中仄仄平平,第四句也是中仄仄平平,第三句是中平平仄仄。可以看出这首诗后边三句都是标准的律句。

但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第一句不是五言诗句,所以这首诗是具有格律化的古体诗。

二、其他有名的半古半律诗

类似于这首半古半律的诗其实在初盛唐有不少,最著名的有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前四句是古体诗,后四句是律体诗;又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和骆宾王的《咏鹅》一样,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关于失黏以及半古半律的说明,可以看看《老街诗词诗词闲话81-藏在《唐诗三百首》里的12种奇怪的律诗》

三、格律的演变

格律出现在齐梁时期,沈约等人发现了四声和平仄,他们的诗被称为永明体,对仗押韵平仄基本已经成型,并且在无意识间有了完全标准的格律诗。

1、唐朝初期在一代代诗人的不断完善下,在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时期,格律诗基本已经成熟,但是这是的诗作还有不少不完全合乎标准的现象,例如上面举例的两首,例如还有通篇不对仗的五律,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2、骆宾王失黏的五绝

在骆宾王的绝句里,有一首诗体和《咏鹅》非常相似的绝句,《送别》

<strong>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第二句是中仄仄平平,第四句也是中仄仄平平,第三句是中平平仄仄。三四五的句式和咏鹅完全一样,失黏的问题也完全相同;这种失黏的绝句,在初唐时多被当作律绝句看待,如同李白失黏的七律和韦应物失黏的七绝一样。

3、骆宾王另一种失律的五绝

《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一三句是对的,第二句应该平平仄仄平,但是“壮士发冲冠”用了“仄仄仄平平”的句式。也不是完美的律绝句。

4、骆宾王完全合律的五绝

《挑灯杖》骆宾王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在军登城楼(唐·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两首五言绝句第二句和第三句黏连无误,是没有瑕疵的律绝句(第一首第三句三仄尾在唐朝当作正格)。

从《咏鹅》到《送别》到《挑灯杖》和《在军登城楼》,可以看出格律化的演变。

四、杂言诗与齐言诗

格律诗一定是齐言诗,所以杂言诗一定不是格律诗。所以说这首《咏鹅》是古体诗。

一般来说入唐以后的杂言诗多是较长的篇幅,如《蜀道难》《饮中八仙歌》等。 像咏鹅只有四句的绝句却是杂言诗,并不多见。

结语

这首诗明显有格律化的特点,一首绝句里三句是律句,这应该是作者小时候的初学格律诗的习作。至于古籍记载“尝嬉戏池上,客指鹅群令赋焉 ”,骆宾王能够应声而出,一定是平时有了一些格律的学习基础,或者已有词作,随口吟出。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和律诗相比较在字数和平仄方面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

《咏鹅》头一句尽管只有三个字,如果加上标点同样占了五个字的位置。吟诵时也会用到五个字的时长。人们在朗读时拉长了声调的三个′′鹅″字反而更显得韵味十足,层次感更强烈。如果头一句不是三个“鹅"字而换成五个字的其它句子,这首诗就不会显得如此的明快和灵动。

浅见!🙏




俺是徐老三


这不是近体诗呀,除了近体诗,也就是常说的格律诗分五言,七言,还有罕见的六言外,不一定要每句都是那么多字,这个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比如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车辚辚,马潇潇。

一句六个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联五言,一联七言。


文沐


这是骆冰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很多人会觉得纳闷,为什么读着跟词一样呢?为什么不把鹅鹅鹅,改为鹅鹅鹅鹅鹅鹅鹅,七个字呢?

我们知道一般不拘一格的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何况是七岁的孩子,那时候他只有七岁,就已经被称为神童,他写的这首诗动静结合,虚实相交。

鹅鹅鹅,如果改成七个字,首先读起来就不好听,其次三个字很形象地表明了鹅的叫声,爽朗真实,仿佛身临其境,与实际非常贴切。

这首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背会的,当时姐姐教我,我也可喜欢背诵它,她告诉我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一个七岁的孩子,竟写出如此超赞的诗,我们是不是很惭愧呢?这首诗的评价相当之高,我只是阐述了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的孩子长大我也要第一个教会他背诵这首诗。


依旧1012


五言绝句是汉族诗歌体裁的一种,属于绝句。指五言四句,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近体诗。有仄起、平起二格。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字。咏鹅属于五言古诗不属于绝句。

骆宾王作此诗时只有七岁,当时是即兴的吟诗。一般即兴吟诗有个特点,开始的是大白话,结尾点睛或托底。这三个鹅很可能是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吟出来的。



类似的即兴诗有还有郑板桥的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曹植的七步诗当属即兴吟诗的巅峰之作。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两句就是大白话,第三句承接,第四句才联系到兄弟情做了点题。这是有个具象到抽象的思考过程的。

很显然只有七岁的骆宾王,虽然观察力已经超常不群,但并没有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这个升华的过程。所以这首诗也只是儿童的启蒙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