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西安記憶 文

抗戰時期的西安記憶  文/謝軼歐

光明巷的日本飛機轟炸西安遺址 爾雅 攝

“七七事變”前後,我家住在南四府街45號院,即冰窖巷東口南側第二個院子的後院,現今陝西省審計廳北樓是其舊址。那時,我們姐弟倆都在位於報恩寺街的陝西省立第一實驗小學(現今報恩寺小學的前身)讀書。

抗戰時期,西安被稱為“前方的後方,後方的前方”,是抗日救亡運動最活躍的地方之一,也是侵華日寇罪惡空襲的重要目標。

南四府街的抗戰軍服廠

在南四府街現今西安日報社家屬院的位置,當年有一座公寓大院,是西安著名大古董富商閻甘園先生的房產。公寓有前後兩院,抗戰時期後院成為生產軍需品的被服廠,主要任務是為抗日軍隊生產軍服。

公寓院門比西安傳統民居院門稍大,進門後前院是一個正方形的大天井,圍繞天井四周,建有呈“回”字形的兩層木結構的舊式樓房。上層屋外有迴廊,迴廊外側建有防護欄,人們可以憑欄瞭望。兩處木質樓梯分別建在進院門後的左右兩側,有護欄扶手。前院樓房,是公寓客房。

正對院門樓下一層正中,是前院通往後院的大過廳。

進入後院,便是軍服廠了。後院南北兩側,建有相向的兩排平房,裁剪、縫紉、質檢、整理、打包等車間,以及原料、材料、成品等庫房、辦公室等,分設在這兩排平房中。西南角的兩間平房,是軍服廠的伙房。

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全民抗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氛圍中,我的母親和軍服廠周邊的一些家庭婦女,到軍服廠“出力”,參加縫製軍衣,主要工活是“鎖釦眼”和釘衣釦。姐姐和我課餘也去那裡,幫母親釘衣釦、“領活”“交活”。每次“交活”後,有一種為抗戰“出了力”的愉悅感。

軍服廠晝夜兩班生產,沒有節假日。廠區縫紉機的歡鳴聲,不絕於耳,一片繁忙景象。

小學生抗戰歌詠大會

那時,抗戰歌曲是西安各學校音樂課的主旋律。1938年4月30日,“陝西各界抗敵後援會”在北大街公共體育場,即現今北大街人民劇院所在地,舉辦了一場“西安市小學生抗戰歌詠大會”,全市20多所小學7000多名學生參加,我和姐姐所在的陝西省立第一實驗小學也參加了,觀眾達幾萬人,活動激發了西安各界和全市人民的抗日熱情,抗戰歌曲普及傳唱,響徹城鄉。特別是西安二中音樂教師、著名音樂家張寒暉創作的《松花江上》,在全國民眾中廣為流傳,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

在五味什字路南“健本學校”對面,有一處大院,抗戰時期駐著陝西省國防工事關中野戰工事處等軍隊單位,每週六在大禮堂舉辦週末文藝晚會。我每週六下午放學回家後,有一位青年軍官接我到那裡,先到五味什字東段路北一家小飯館,給我買一碗炸醬或西紅柿炒雞蛋山西刀削麵,飯後到禮堂參加晚會,安排我獨唱一支抗戰歌曲,並觀看他們組織編排的其他節目。晚會結束,送我回家。我在這裡先後唱過的歌曲有《松花江上》《長城謠》《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我們在太行山上》等。

“萬事莫如防空急”

抗戰時期,侵華日寇飛機頻繁對西安盤旋偵察,狂轟濫炸。當時傳唱的《防空歌》是:

日空襲,夜空襲,時時刻刻遭空襲。

自從鬼子入關後,我們從此不安逸。

為了生存起抗戰,萬事莫如防空急。

防空工作做不好,家財性命都難保。

說防空,道防空,快快起來辦防空。

政府為我做計劃,節約獻金來推動。

多買飛機高射炮,打得敵機不敢兇。

情報防護都做好,防空工作全成功。

“七七事變”前,西安有少量公有和私有防空地道、地下室和半地下室。我家曾租住的西木頭市西段路北的王家油漆鋪院內,在北上房與東西廈門之間的天井處,修築了一處防空地道。天井西頭,有一個垂直幾米深的洞口,固定了一個直梯到洞底,供上下地道之用。地道呈東西走向,東端通至天井東頭的水井腰壁,水井既是通風通氣口,又是地道內用水的方便水源。在炎熱的夏季,防空地道又成為乘涼的好地方。我和房東家的幾個孩子,多次進入防空地道玩耍,為了我們的安全,房東在地道口蓋上加了鎖。

“七七事變”後,西安加速修築郊外防空壕、市區防空壕、主要大街防空洞、私人地下防空室、避難室和城牆防空洞。我家附近沿南城牆一線的街巷民居後院,大都挖了城牆防空洞。洞口在後院城牆內側設置木門,通風口在城牆外側。洞高約1.5米,寬約3米。通風口較大,10歲上下的孩子可以爬出爬進,我就爬著進出過。南城牆防空洞,修建得最好,當屬舊軍隊將領馮欽哉在書院門路南公館內的防空洞(西安解放後,這座公館曾作過陝西省人民政府第二招待所,後又長期作過中共西安市碑林區委、區政府的辦公院)。我父親的好友渭南人李先生,曾在馮欽哉公館做事,父親帶我去看李先生時,參觀過公館後花園的城牆防空洞。其兩扇油漆木大門,拱形洞頂和洞壁用青磚砌,地面也鋪著青磚。洞內寬敞,容量大,洞內擺放著坐凳,還有一些防空應急物品。

我表舅父任先生居住的城內西北一隅,有從河南省來的難民,他們在北城牆挖洞,棲身又防空。

1939年4月,為防空需要,開通了小南門,成為向城郊緊急疏散居民防空的便捷大通道。

日常生活中的“跑警報”

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防空,就是“跑警報”。當時流傳很廣的《空襲警報歌》是:

空襲警報鳴鳴叫,不要慌張不要鬧!

在家趕快把火熄,曬的衣服都收掉!

主要物件隨身帶,關好門窗往外跑!

疏散還得守秩序,防護人員會指導!

紅白衣服穿不得,快快躲進防空壕!

無壕就找隱蔽地,山洞地溝都很好!

勸君平日要注意,免得臨時沒處跑!

侵華日寇飛機從山西運城機場起飛,進入陝西境內,防空部門拉響預備警報(三長聲,三短聲),說明敵機已進入陝西境內,很快就到西安了,市民應很快進入防空狀態。這時,街上立即形成向城牆或城外奔跑的人流。同時,有防空洞的院落,敞開院門,讓“跑警報”的人進入躲藏。緊急警報(急促的短聲),說明敵機已經飛到渭南、臨潼,很快就到西安了,市民應立即進入防空設施。這時全城戒嚴,沒有進入防空設施的人,不再跑動,就近躲在屋簷下。解除警報(持續的長聲)說明敵機已離去。

我和姐姐每天上學,母親給我們每人帶一塊鍋盔饃和一小瓶開水,以備防空時充飢。我的班主任李秀峰老師,家住報恩寺街東段路南一民居的東廈房,後院有城牆防空洞。我們在校時“跑警報”,就到她家後院的城牆防空洞躲藏。不在校時,就跑出小南門,在護城壕南側林帶中或田野地坑中隱藏。

“跑警報”也有虛驚的現象。一部分被俗稱為“洋車”的黃包車,安裝有汽喇叭,奔跑中讓前方的人或車避讓時,按壓喇叭氣囊,發出嗚嗚的聲響,有行人誤聽為防空警報聲,立即邊跑邊喊“警報,警報!快跑,快跑!”,兩旁的人也跟著跑起來。跑了一段路,再沒聽見警報聲,見眼前也沒有“跑警報”的景象,原來是一場虛驚。

陪母親看病時遇轟炸

1938年11月23日,當天正是穆斯林同胞的“開齋日”,人們正在清真寺舉行開齋典禮,突然警報聲驟響,20多架日寇飛機向市中心和大、小皮院回民聚居區投彈、掃射,4座清真寺被炸,160多名平民死傷,150間民房被毀。在這次轟炸中,我父親的至交好友蔡先生在西倉東巷的宅院上房被炸,我家寄放在其後院的傢俱全被炸燬,所幸蔡家無人傷亡。

1939年3月7日下午,我陪母親到當時位於東大街大差市的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看病,正在醫生給母親診治時,防空警報聲起,我們來不及疏散,在醫院就地隱蔽。緊急警報剛一響過,日寇飛機的轟鳴聲、炸彈的爆炸聲、機槍的掃射聲響成一片。東大街從北柳巷口起,東止大差市,長達一里多,包括南柳巷、騾馬市、東木頭市,以及西大街、城隍廟、蓮湖公園、大麥市街、北橋梓口、我舅爺家居住的大油巷等處都被炸,死傷平民600多人,毀房1000餘棟。解除警報拉響,我們才鬆了一口氣。接著防空救護人員用擔架抬著傷員,陸續送到醫院,擺放在前院道路兩旁和過廳兩旁,直到後院。等待救治的傷員,有的人斷臂折足。我們回家沿途看到了血肉模糊的屍體,殘垣斷壁的房屋,慘不忍睹。

1940年我和姐姐“跑警報”到南郊,緊急警報拉響,我們蹲在一個土坑裡。日寇飛機掠過上空,一陣盤旋之後,飛機的轟鳴聲、機槍的掃射聲、炸彈落地的爆炸聲,使人撕心裂肺,大地都在震動,坑沿的鬆土簌簌下落,我們雙手掩耳抱頭,閉眼。從護城壕到城南黃雁村一帶,濃濃的硝煙和塵埃四起,像沙塵暴襲擊,爆裂的炸彈片橫飛。日寇飛機施暴後飛去,解除警報拉響。我們爬出土坑,發現坑沿邊上,靠近我身邊的地方,斜插著一片炸彈裂片。取出後,見其周邊全是鋒利的鐵齒。好險!要是它撞到我們姐弟身上,不死即傷!

我們帶回那塊彈片,讓家人和鄰居們看。鄰居們說:快扔掉!那上面有毒,不要傷著人。如今想來,應該把它交給有關單位保存,作為日寇的罪證。

南院門的抗戰獻金臺

1938年7月7日抗戰一週年,西安開展獻金活動,西安人民激情澎湃,積極響應。

獻金臺之一,設在人煙稠密、商鋪林立、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的南院門前。軍樂隊演奏抗戰歌曲,工作人員激動人心的宣講和熱情接待,激發了市民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激情,大家紛紛慷慨解囊,特別是勞苦大眾如人力車伕等,尤為踴躍。有專程來捐獻的,也有途經南院門捐獻的。從衣著舉止看,有各行各業人士,也有家庭婦女帶看孩子,讓孩子捐獻,藉以對孩子進行抗日救國教育。捐獻的錢幣有當時流通的紙幣、銀元、銅幣等。

抗日救亡的文藝宣傳

當時,抗日救亡團體文藝宣傳演出,活躍在廣場街頭。南院門和周邊的街巷,經常有高蹺、街頭劇的巡迴演出。南四府街北段湖廣會館廣場和對面馬路上,也常有演出。高蹺人物扮演著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全民抗戰的場景,街頭活報劇有《放下你的鞭子》等,有侵華日軍士兵向中國軍人舉槍跪降的場面,還有譴責奸商發國難財的短歌劇,眾人怒指奸商唱道:“你,你,你!你這個壞東西!/別人在抗戰哩,出錢又出力;/你卻在囤積居奇,抬高物價,投機倒把,破壞抗戰,大發國難財。/你這個壞東西,壞東西!”我們一群小觀眾,遇到這類演出,都要尾隨觀看,在日常遊戲中,模仿扮演。

上海的救亡演出隊、難民孩子劇團、西安的學生劇團、青年文藝工作者協會等,都在西安宣傳演出。書院門西安師範學校禮堂,常有抗戰劇演出,姐姐帶我去看。

1938年3月初,著名作家丁玲女士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一行,由山西前線來到西安,開展抗日宣傳演出活動,受到西安各界的關注和熱烈歡迎。得到消息後,母親帶著我,趕往服務團在蓮湖公園附近一所中學的住地,試圖請他們帶上我。但當我們趕到時,服務團已經離開西安北上。

西安關有日軍戰俘

在我沒有轉學到陝西省立第一實驗小學之前,曾在車家巷小學讀書。車家巷小學西邊,五嶽廟門街路南至南城牆根,有一塊空曠的場地,城牆窯洞中,住著一些侵華日軍戰俘。我上下學經過這裡,看到中國的管教人員,組織日俘在廣場學習或者進行體育活動,體現出中國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這時,也有路人駐足觀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3年美國空軍陳納德“飛虎隊”進駐西安。在一次空戰中,擊落一架日寇飛機,大快人心。日機飛行員自殺。日機殘骸在馬坊門“民眾教育館”展出,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