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火器,与西欧,西亚相比,差在哪里?

庭州行者


这个差距还真是不小,而且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落后。

先是重炮,在古代的中国,重炮压根就没有被自主发明出来,当然这也不能怪中国工人无能,实在是因为同时期的中国城墙要比大多数欧洲中世纪城堡的城墙要更加厚实,致使早期的火炮根本无法有效的对城墙进行打击,故而让重火炮在中国没有市场前景而提早夭折。


既然重炮是先天不足,那还有情可原,不过火枪和轻火炮的落后,就实在是大明自己不争气了。

早在洪武年间,由于刚刚结束了元末的群雄纷争,中国此时的火器水平基本是和世界处于同一水平的,而且因为当时东亚地区的甲胄要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甲胄更加厚重,所以对火枪的破甲要求格外高,洪武初期的火门枪是当时口径和长度最大的火门枪,其所造成的破坏也是当时单兵火枪中威力最强的,这点确实值得中国人骄傲,不过这份骄傲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明政府的种种骚操作,致使了中国火器发展的停滞。


明初的洪武朝廷,是个刚刚推翻元朝的封建集权制国家,火器的研制与使用统一由国家严格监控,所以明初的火药配方,火铳的制造技术与工艺规程,一概藏于密室,当时的其他人及时至今日的后人都全然不知。

此外明初的火器由国家统拨银制造,不计成本,没有竞争能力,私人也不得擅自制造,制品更新甚缓。再加上明朝的主要敌人蒙古和越南基本上没有什么防御的甲胄,使得重火枪成了浪费钱的笨家伙,慢慢的火枪的口径就被缩小了。

成祖篡位之后,在禁军中设立了神机营,这原本是想充分发挥火器作用的军事组织,但是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为了保证禁军实力的强大,朱棣比朱元璋更加严格的集中了火器的铸造权,同时也不忘对各地方驻军给出指导性批示。不仅对军中所应装备的火器数量做了一定限制,还要求地方上严格根据禁军的经验来重新制造。这种酷似后世标准化的政策,实际上是将各地自行发展火器的通道堵死。


此外明代继承了元代的匠人户籍制度,原本是想保证生产力,但是不想高度独裁的政府以及官员对于匠人的鄙夷态度给工匠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最后匠人逃籍者不胜其数,剩下的匠人也没有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是交工混日子。

有了这些限制,大明的火器到葡萄牙人和大明接触之前,一直都处于一个发展停滞的水平,在交趾战争中,宣宗时期的快枪,甚至不如越南人的快枪好使,可以说是非常丢人了。

而同时期的西欧和西亚,却在战争和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不断成长。

14世纪末期的西欧,到处邦国林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又值市民阶层同封建贵族开始进行夺权斗争的时期,火药与火器的研制与使用技术广为传播而没有严密的控制,故在互相间的竞争中发展也较快。


当明朝在15世纪初期还在用快枪和越南人一较高下时,西亚人和西欧人已经开始使用多管火门枪和肩抵火门枪作战了,当时的奥斯曼苏丹亲兵,已经开始批量装备肩抵火门枪,相比于传统的手持枪,肩抵火门枪的精准度更高,使用起来更方便,弹道更平稳。

此时的欧洲和西亚还迎来了巨炮时代,重量达到数吨的巨型青铜炮和铜体铁芯炮,足以摧毁当时世界上任何一道城墙。比方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时所使用的乌尔班大炮,只是一炮就解决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坚固的君士坦丁堡的内外城墙。



在轻火炮方面,明朝和西欧之间的差距也不尽人意。当时西欧人惯用的轻火炮有隼炮和蛇炮等,在野战时有炮车运载,射击时有卡尺来预设角度,而这些都是明嘉靖朝以前的火炮所不具备的。

再有就是当时的西欧正在文艺复兴初级阶段,人们对科学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视,有了大量数学和物理学的进步,就给火器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理论基础。反观同时期的中国,明代的科举相较于唐宋取消了算学这一项考试,在国子监中也没有在设立相应的理科教学,这导致文人愈发的不重视数学和物理学的进步,因此在明代,西方人到来之前,明代的数学进步缓慢,著作相较于前代也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关知识也不能提供到军武的开发中。

纵然后来西方的或其进入中国后,明代火炮和火枪仍然和西亚和西欧有一定差距。佛郎机和鸟铳的引入虽然强大了明朝的军事水平,但是此时明军的火炮火力和欧洲的正规军相比仍然是落后水平,而且明军在重炮领域仍然处于空白阶段。鸟铳虽然得到推广,但是其使用量仍然不及早就被白人淘汰的多管火门枪(三眼铳)。

明末,中国的士大夫在和意大利和德国传教士的密切接触中俨然开启了一场西学东渐之风,代表人物徐光启和利玛窦合力翻译了《几何原本》等数学著作,同时明政府还斥巨资引进葡萄牙火炮手来对明军的炮手进行培训,学习新的火炮铸造技术,天启末年崇祯初年在登州当巡抚的孙元化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除了直接学习以外,明政府还引进了欧洲中等体积的舰载加农炮和土耳其的重火枪来强化自己的军事实力,并在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中用这些新技术充分的在后金八旗军面前秀了一波。不过遗憾的是这种优势并没有保持很久,当登州发生兵变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大明已经失去了自己最后的进步机会,所有的努力都被后金占了便宜。而财政吃紧的明政府已经无力再重新搞这么一波了,好不容易和西方缩小的差距,在崇祯后期再一次显露出来。


火器工坊


明朝的火器比西方相比,刚开始是领先的,但中后期差了,还一天比一天差距加大,主要差在材料上面,不管是铁才还是火药,都存在材料不稳定!

明朝武器并不对西方国家的武器科技占有领先地位。只能说在一些创意上比西方国家更有闪光点,技术不能设计凑。


而且火器手铳,在明初的时候,其实用处也不是很大。

必须躲在障碍物后面,发射。若遇到骑兵强力冲过来,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只能配合的骑兵和步兵一在使用。

明初的时候,之所以起了点作用的原因是,草原骑兵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后来见惯了,也找到应用方法了,威力大减。

但马克沁机枪出世,骑兵立马完玩了!

明代的单兵火器多是单眼铳、三眼铳、甚至五眼铳,它虽然威力很大,但装填极为麻烦,且射程比弓弩还近。

嘉靖以后东南沿海的守军在葡人和倭人手里得到了西式火绳枪,当时称为鸟嘴铳、鸟铳、鸟枪。

而且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明朝轻型火器一直没有普及。

是因为明朝官府认为其威力大、噪声大,担心其在地方军队和民间泛滥而威胁朝廷安全,对火器进行严格限制,比如不准地方私采私运硫磺硝石。

还有当时火绳枪的安全问题,容易炸腔,没杀伤对方,却把自己给伤了。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谈到自己军队使用的鸟铳,由于产地不同口径不同导致弹丸炸裂铳筒,这一情况直到万历年间,朝鲜壬辰倭乱以后,才开始有些好转。

而火绳枪相较于弓,成本高,装填慢,只能取代弩,但熟练的弓手几秒钟就可以弯弓搭箭,就连弩都不能完全取代它。

所以,直到萨尔浒战役以后,明军开始大批装备火绳枪。


看一下西方的火器!

1471年,法国查理公爵的火器部队,技术完全超过了大明朝的神机营。

在大炮方面,他们已经有了一千斤的重炮,这个在大明朝是绝对没有的,而且他们的炮架已经可以升降,角度更加的多。

例如,郑成功用两万人攻打一个九百荷兰人驻守的城池,强攻愣是没成功,最后还是采取围城断粮的方式使其投降,强攻没有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双方的火器不在一个等级上。

总的来说,明朝的火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明朝初期之后,就在不停的走下坡路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啊?

主要是明朝的科研体系并不完整,没系统化。

一个火铳的枪管怎么造出来的,C要保持多少才是最佳的,怎么才能把制造成本降到最低。

而明朝的工匠只靠,习惯,熟悉程度来控制。他不知道C在Fe里的含量能怎样影响铁的柔软度和耐高温度。

他只能靠习惯了,就造成了质量不稳定,没有突破,这就是科学技术跟熟练技术上的差异。


还有火药,他能掌握火药用什么来配,他不知道硝酸甘油是什么。

这就造成了,很多东西在自然科学产生后就落后于西方。

这就是自然科学中,物理学跟化学。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制造的大炮那么容易炸膛而佛郎机却基本上没有这个毛病,其实就是科技设计上有亮点但是技术储备不成体系。


姐的总结一下:

这就是自然科学的威力了!总有人跟我吵。说明朝会自动进入工业化。我每次都说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自然科学的普及,是不可能进入工业化革命的,八股文章不是自然科学。


蓉儿是妹纸


差距不是一点点,西方火器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出现的,中国什么时候提出工业化的?

就算火药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烈度呢?黑色火药和黄色炸药就是天壤之别。所以,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的虎门炮台完全不堪一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