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之樂

“俗人”之樂

最近我說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世俗性的話題,結果有朋友就對我說,你就是個俗人!我非常坦率地回答,我就是一個俗人,沒錯!其實,不只是我,就連我們的聖人孔孟,也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以宗教的眼光來看孔孟,他們都是俗人。比如孔子有過失敗的婚姻,孟子試圖休妻而未果。連我們的聖人都是俗人,我又何嘗能夠免俗呢?

既然是俗人,我們就來說說俗人的世俗生活。就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高度肯定了世俗生活,所以中國人認為世俗生活是快樂的,而人生在世也應當以追求快樂為主。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論語》中第一章裡就講到了快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俗人”之樂

不僅在第一章裡,在其他很多地方,孔子也都講到了快樂,而且孔子本人就是一個快樂的人。有一次別人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子路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後來孔子聽說了,就對子路說,你怎麼不這麼回答呢?就說你的老師是一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呢?我們可以看到,這裡孔子沒有談論自己的才學,也沒有誇耀自己的品行,只是說了自己的人生態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快樂的孔子,每天都是在歌聲中度過的,只有當他參加了別人的喪禮或者其他什麼活動落淚了,他才會停止歌唱:“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俗人”之樂

顏回畫像

生活的快樂,也不一定非要跟錢財有多少的關係。孔子主張“貧而樂”,縱然我們很貧窮,但是也不能剝奪我們生活的快樂!孔子的弟子顏回是個出了名的窮光蛋,莊子曾經形容顏回的窮為“捉襟見肘”,意思是說衣襟短了,往前拽了一下,結果胳膊肘卻露出來了。但是,即便如此貧窮,顏回依然很快樂。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都窮成那樣了,他還快樂個什麼勁呢?後世的儒生也都在琢磨他們到底在樂什麼,所謂的“孔顏樂處”是什麼?其實呢,簡單的世俗生活之中,自有生活的真味在。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虞我如浮雲。”

“俗人”之樂

不僅孔子是個快樂的人,孟子也是個快樂的人。孟子認為,一個君子有三種快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第一點是說,自己家庭很幸福。第二點是說自己做人有自信。第三點是有快樂的事業。孟子認為這三種快樂要超過了當天子的快樂。

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他們所說的“樂”,都不脫世俗之外。什麼上天堂,下地獄,都不如好好活著的快樂來的實在。難怪李澤厚先生要將中國文化定性為樂感文化。

這種樂感文化,在中國文化之中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比如,中國人不能接受悲劇,傳統戲曲最悲的悲劇《竇娥冤》,最終也是以竇娥的沉冤昭雪為結束。如果一齣戲,最後沒有一個完美的大結局,觀眾們肯定是不幹的!

就連中國人的宗教生活也是快樂的。大家看到其他宗教過過宗教生活的時候,都是莊嚴肅穆的,比如基督教的禮拜,從序樂開始,然後經過入堂式、宣召、唱詩、禱告等等程序,最後在歌聲之中結束。伊斯蘭教的禮拜也有很嚴格的要求,必須身淨、衣淨、處所淨。

可是,我們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又是如何過宗教生活的呢?道教的宗教生活表現出高度娛樂化的色彩,無論是齋醮儀式,還是求雨中的舞龍舞獅,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娛神,希望能讓神也快樂起來,神一高興,什麼事情就都好辦了。當然,神高興不高興我們不知道,只是知道,這些活動使得人高興起來了。所以,各地的廟會,一般而言都是當地非常隆重的節日。

“俗人”之樂

印度佛教本來是認為人生在世苦不堪言,人們只有脫離輪迴才能解脫。但是,到了中國以後,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佛教悲苦的色彩也有所改變。中國的佛教不僅反對苦修,而且禪宗更是認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狂禪甚至發展到了呵佛罵祖的程度。就連佛像也是如此,古印度的佛像都是瘦弱的。但是,中國人認為,身體肥胖是生活富裕的表現,所以中國的佛像都是大圓臉。最能體現中國佛像特色的就是彌勒佛,一副大腹便便的樣子,露出憨態可掬的笑容。看著他,就讓人感覺到快樂。

“俗人”之樂

作為一個俗人,我所追求的就是俗人的快樂。比如,我也愛錢,也喜歡看美女,也想大房子,也幻想豪車……但是,即便沒有這些,我依然快樂。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帶家人出去玩玩,和朋友喝頓小酒,就已經讓我感覺快樂勝神仙了!

我有時候也在想,假如真的有天堂,我們中國人去了以後,肯定會把聖潔的天堂改造成熱鬧的街市!或許你會說,你們這群世俗的中國人,根本不具備去天堂的資格,就不用幻想著改造天堂了。那好吧,去不了天堂,不還有地域嗎?即便是地獄,相信中國人去了以後,肯定會把地獄改造得使你後悔自己去了天堂,甚至連上帝本人也會跟中國人商量,要麼請中國人去幫他改造天堂,要麼會乾脆提出他也想到充滿了中國人的地獄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