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基于什么判断小混混刘邦可以出人头地的?是因为传说中刘邦身上有72颗痣和隼鼻的特征吗?

嘉瑞728


刘邦连自己的前途都无法把握,萧何又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呢!如果能够活下去,谁又愿意造反呢!秦二世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不管百姓生死,繁重的赋税徭役是激起天下民变的主要原因。

萧何原为沛县县吏,刘邦为泗水亭长,两个人私交甚密。刘邦虽然有点朝三暮四,但是为人仗义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因此声望也不错。

一次刘邦为秦始皇修筑骊山陵而押送一批囚徒,因为大家都知道有去无回,因此半路上就纷纷逃跑。刘邦也管不了,只好对剩下的人说,想跑就都跑吧。有几个人觉得刘邦人不错,深受感动,索性也不跑了,说愿意追随刘邦起事。于是刘邦带着十几个人就躲进了芒砀山,等待时机。


不久就暴发了著名的山东大泽乡起义,而且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百姓纷纷诛杀县令官吏响应。此时,萧何敏锐的感觉到暴秦天下人心尽失,天下大势风起苍岚。

于是,萧何与曹参一起找到县令,商量反秦事宜,起初县令也答应造反,所以萧何派樊哙去芒砀山叫刘邦回来。可是当刘邦率众人回来后,县令又反悔了,并且城门紧闭,不让众人进城。后来萧何与曹参想法进入县城,将县令杀死,开谋划造反事宜。

萧何和曹参都顾虑重重,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的命运如何,如果造反一旦失败,带头起事者必是重罪。如果就身份和地位来说,萧何和曹参都比刘邦有号召力和影响力,但是二人互相推诿,都不想这个领头,于是只能把刘邦架到了风口浪尖。


公元前209年,刘沛以“沛公”的名义率众造反。众人先是投奔景驹,失败后又转投项梁,项梁死后,怀王派刘邦入关,刘邦自立汉中王。项羽灭赵后,折返关中,改封刘邦为汉王,把刘邦困在蜀中不毛之地。

之后,刘邦趁项羽深陷齐国战乱之机,派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仅四个月还定三秦。然后韩信一路高歌猛进,灭魏、赵、韩、代,迫降燕国,最终占领齐国。

刘邦则与项羽大战彭城、鏖战荥阳、对峙广武,然后拉拢彭越、英布,联合韩信,合围项羽于垓下。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定陶称帝。

以上就是刘邦建汉的大致过程,其中萧何给刘邦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所以萧何也被列为建汉第一功臣。如果萧何知道今天的结果,可能也就不会把“沛公”推让给刘邦了。如果我们去仔细了解刘邦建汉的全部过程,就会发现刘邦之所以成功除了特殊历史环境的造就,也和他个人的运气有很大关系。


至于说刘邦身上的七二颗痣史书上也有记载,是长在大腿上,不过萧何也不见得知道。其实倒底有没有还存疑,就如他的隼鼻的特征,还有出生时的种种异像,也不过是司马迁给刘邦造势罢了。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古人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此来形容萧何是最恰当不过。什么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腿有72颗痣,常有龙盘游其上,都不过是鼓噪声势罢了,吓唬吓唬无知愚民还行,岂能糊弄的了人精一样的萧何。再说,一开始萧何也没曾想这个混混出身的刘老三真的能出人头地,建国创业啊~


一:政绩卓著的萧何深谙乱世求生之道

萧何,丰沛人,起义之前是秦政府的公务员,业务能力很强,“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后来,因为深受视察地方的中央领导器重,而被提拔为泗水郡卒史。之后在年终政绩考评中又名列第一,获得调任中央的机会,但却被萧坚定的拒绝了。

话说面对千载难逢的飞黄腾达的机会,萧何虽然动心,但久处基层的他更清楚此时全国各地暗流涌动,波涛汹涌~淮泗一带更是风云激荡,亡命云集。六国虽灭而严刑酷法依旧,原本就对秦国恨之入骨的六国遗民,忍受着频繁的徭役,辗转沟壑之间,死伤籍籍,若不是对雄强霸道的秦始皇心存恐惧。只怕熊熊烈火早已将大秦帝国化为一片焦土了。

而他不愿意到调任中央的原因也在于此,首先,萧氏家族在沛县颇有势力,自保不是问题,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嘛;此外,自己的好哥们刘邦,在当地一呼百诺,黑白通吃,而且为人义气,信守承诺。一旦有所异动,自己还能托庇于他。

二:明哲保身推荐刘邦做老大

前209年,压抑已久的农民起义终于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喷薄而出。同年,沛县子弟杀郡守而顺大势,萧何、曹参等人自持身份,不愿莫名污了清白,同时又出于对秦王朝秋后算账,累及家族的恐惧,在深思熟虑之后,果断推举刘邦做了义军首领,追随刘邦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潮之中。

话说就目前看来,萧何、曹参可谓用心叵测,极不厚道~秦法森严,一旦举事失败,他们固然可以隐姓埋名,浪迹天涯,但刘邦却不得不背上族灭的风险。所谓富贵险中求,浪荡子出身的刘邦生性胆大包天,面黑心细,虽然明知萧何等人的伎俩,但却丝毫不以为意,慨然应诺~

三: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刘邦

随着亡秦之战的顺利推进,贪酒好色的刘邦渐渐显露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他宽和大度,知人善任,有心计有城府,深藏不漏。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气概,原本只是出于自保才选择推荐刘邦的萧何、曹参也渐渐被刘邦的气度和魅力所折服,他们越来越相信刘邦能够带领他们成就一番事业。

前206年,刘邦突破关中,灭亡秦国,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以示仁义,之后还军灞上静待项羽~同年封汉王,都南郑。

前205年,刘邦命韩信等人率军出关,与霸王争天下,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供给粮草,遣送士卒,确保刘邦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经过三年决战,前202年,刘邦灭掉项羽,在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萧何封酂侯,世袭罔替,代代不绝~

四:当机会成本过高的时候

个人觉得,在起义之处,萧何、曹参等人之所以推荐刘邦,并非真心觉得刘邦能够成就大业,更主要的是在反秦这件事上,成功的概率太小而付出的代价太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精明如萧何在权衡风险和收益之后,自然甘心退居二线,一旦失败,还有转圜的余地。

现代商战中有个词语叫“机会成本和决策”即当为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另一样东西。机会成本越小而优势越大。在反秦这件事上,对萧何、曹参而言,这个成本实在太高昂了,但对刘邦而言却是反正一无所有,不如放手一搏。况且,能力出众的萧何自然也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而对刘邦的了解,又使他清楚的认识到刘邦的优点。两相对照,萧何自然半真半假,真心实意的推荐刘邦做首领,并且在之后的战斗中,刘邦作为领导者的气质越来越突出,本性踏实的他自然愿意为刘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最后,萧何选择刘邦,不是他能未卜先知,而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当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相融粹之后,他所作出的最佳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谢谢,我是以史为鉴。

在这个问题上面,许多人都在解释萧何看人极准,在刘邦贫贱之时,就能发觉其不同之处。

诚然,萧何看人极准这是非常利害的能力,包括后面,推荐了韩信,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大家都貌似忽略了刘邦本人。

在普通人的影响里,刘邦就是一个小混混,后来混成了小小的亭长,带着人往咸阳送过几次服劳役的人。有一次赶不上期限了,干脆让大家跑了算了,有人不愿意走,这才跟着刘邦在芒砀山打野玩。等到后面祖龙死,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刘邦这才跑出来在萧何的帮助下占据了沛县。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刘邦其实大不简单:隐藏的秘密1

刘邦出生时秦始皇才三岁,这时候还在赵国当人质。十三岁的时候才在吕不韦的运作下继位为秦王。

刘邦这时候还是魏国/楚国人(沛之前属于魏国,后来被楚国占据,根据下文刘邦去投奔信陵君来看,刘邦是魏国人的可能性较大),小时候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伙伴卢绾在当地学习文化,学业有成后,刘邦打算去投奔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去一展才华。

结果走到半道上,才发现信陵君已经去世了。于是刘邦听见信陵君的一个门客张耳打算继承信陵君的衣钵,于是就去投奔张耳。

据历史记载,张耳和刘邦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张耳在魏国也算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经常帮助魏国反抗秦国。刘邦没有记载在这期间做出了哪些贡献,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邦一直从事着反秦的工作。

等到秦始皇灭亡了魏国,张耳及其门客顿时成为通缉犯。大家看到事不可为,于是张耳解散团队,让大家都隐藏起来。刘邦这才回到沛地,悄悄潜伏。


刘邦其实大不简单:隐藏的秘密2

在沛地,刘邦干的事情很明显,还是同信陵君、张耳一脉相承的养士。只不过信陵君和张耳有钱,可以养大量的门客,而刘邦没钱,只能靠着嫂子养几个混混吃喝,但就算这样,刘家也没多少粮食养闲人,这才导致刘邦嫂子敲锅赶人,结果让刘邦记恨了许多年的故事。

其实联系之前的故事,我们可以大胆想象,秦始皇虽然灭亡了六国,但是还有大量的六国遗族组成秘密的反秦联盟。刘邦就是魏国张耳这个秘密联盟中的一员。

同时经过历史证明的还存在着张良为首的韩国反秦势力;项梁为首的楚国反秦势力等等。

而且可以猜测,这些六国秘密联盟势力其实都互相认识,互相掩护。以史为鉴举三个例子:

1、从历史记载的多次刺杀秦始皇的行动上看,有一次秦始皇秘密带着四名武士夜间出行,结果被人围攻,秦始皇差点死于这次刺杀。

而事后秦始皇调动大秦帝国的力量竟然没有找到这次刺杀的主谋和余党。其组织机密可见一斑。

2、另外张良策划的博浪沙椎秦王误中副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事后秦始皇也是杀了好多附近的老百姓,而真凶张良一直逍遥法外。

3、项梁和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竟然一直活的很好。天下大乱时,振臂一呼竟然有八千江东子弟云集。可见其早有准备。


而刘邦作为沛县人,和沛县的主要官吏萧何,曹参都非常熟悉。据历史记载,刘邦犯事之后,萧何还多次替刘邦打掩护。

那么刘邦都会犯哪些事儿呢?以史为鉴猜测极大概率是从事和反秦有关的活动。

既然萧何在这种事情上给刘邦打掩护,说明萧何最起码知道刘邦所从事的秘密职业是:反秦!


所以综上所述

萧何之所以会看中刘邦,除了萧何眼光毒辣;还有一个可能是,他对刘邦十分了解,十分清楚刘邦背后的六国残余势力有多强大。

更进一步猜测,萧何是不是在六国联盟当中的一员呢?

另外一个证据是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之中,张良,张耳都曾是刘邦的重要助手和合作伙伴。

上面这些分析只是以史为鉴根据现有史实,按照逻辑关系归纳的一点解释。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欢迎指出。要是有其他记载也请不吝分享。谢谢大家。

我是文史作者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萧何与刘邦两个人的特别关系源远流长,起在刘邦沛公起义之前的青壮年时代。这不仅因为二人同为沛县老乡,更主要的是萧何对刘邦情有独钟。

当时,刘邦只是一个小混混,人到中年才熬上了个泗水亭长,而萧何则是沛县精通法律的“主吏掾”,是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论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他们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但是萧何对刘邦从来不低看,反而超乎寻常的另眼相待,其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很多刘邦的奇异之处,比如出生奇异。他母亲在大泽岸边休息,梦中与神校核,当时雷鸣点闪,太公正好去看她,见到有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其母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比如相貌奇异,擅长看相的吕公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便“奇其貌”,二话不说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而这幅相貌就是题主所言的“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72颗黑子”,以及之后起义时所谓的“斩白蛇起义”,期间种种奇特之处,都使得刘邦这个形象其实并不佳的乡野小民笼罩着某种神秘色彩。

如果这些传奇色彩,不是后来刘邦成为皇帝后添加的,而是在其发迹之前就存在的,那么对于当时的社会,特别是乡间的百姓而言,这种充满了迷信色彩的传闻,是相当具有市场的。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

而对于小知识分子萧何而言,他即便才智再高,也跳不出时代的局限,当时的社会就这样。想来刘邦身上的种种奇特之处,必定是给萧何留下极深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即对刘邦深深的敬畏。

但是,这一点并不构成萧何对刘邦誓死追随的主因。神话传说之类的东西,或许能够让人敬畏,但却并不足以让一个人聪明地人迷信到将全部身家压在这些虚无缥缈上。先秦时期的人敬鬼神,但却又远离之。这些东西能让他们敬畏,只是因为没有认知而已,但并不足以为他们靠近而信服。

刘邦真正能够让萧何从在乡间开始就帮助而又能让其在起事之后甘心辅佐,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刘邦虽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其表现出现的却是一个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的人,似乎天生就具备一种不同凡响的领袖气质,在当时的沛县,善于交际的刘邦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小兄弟以他为首,比如曹参、樊哙等。这一点,是萧何所不具备的能力。刘邦能让性格不一,能力不一的人都聚拢在身边形成一个小团体,并且很多事情都能心甘情愿以他的意见为主,就这一点便是很多创业团队领导所不具备的能力。

其二、萧何应该预见了强大的秦王朝在秦始皇死后必定分崩离析的局面,烈火烹油的秦王朝,其在各种暴政之下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全赖于秦始皇一人而已。但是秦始皇有死的一天,而他死之日,天下必定大乱。而对于萧何这样的草根,乱世之中,如何保全自己保全家人,这是一个问题。相对于选择其他不熟悉,关系不好,以及出身地位不同的豪杰们来说,刘邦这样的人,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大家是同乡,来自同一个阶级,平日里又相互关照,已经培养了革命友谊,这样的创业团队,才有发挥自己才干和保全家人的机会。

其三、萧何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他没有一个人拉起一直队伍,能够独自统军的军事才能,也没有极强的号召力和作为领袖的精神气质。他的才智,只能发挥在处理具体事务上,而对于在吸纳人才,使人尽其用,并断绝大事上面,他确实不如刘邦。刘邦并不具备那一方面的专才,打仗不行、治理地方不行,管钱也不行,但他有一样是刘邦集团中所有人都不具备的,那就是他特别会做领导。

综上这些才是萧何为什么愿意跟随刘邦,并深信以刘邦为首的这个创业团队能闯出一片天地的缘故。或许一开始萧何并不觉得自己们最终能够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但他一定相信,在乱世之中,想要保全自己和家人,只有成为一方势力,即便这种可能操作性不大,他也会想尽办法让其实现,而刘邦是他能够看到这种可能实现的唯一机会。毕竟他也只是一个小公务员而已,并不是如张良那般名动天下的人,走到哪里都能成为诸侯的座上宾。


朝代说


首先相貌

史书记载刘邦:隆准龙颜,美须髯。

额头饱满,鼻子坚挺,胡子漂亮。我努力去找了找,拿个老外来凑数吧,估计有点像。

虽然现在男人留胡子的少了,但是在刘邦那个年代,人们对胡子非常看重,剃掉胡子,算是一种刑罚。你就看看,一脸漂亮胡子能给刘邦加好多分的吧。

虽然审美标准不同,但是,人爱美的心那是千年不变。

所以说,从相貌上看刘邦是一表人才的。相貌是刘邦的加分项。

早年刘邦特立独行

刘邦少年时上过学,有点文化。而且史记记载,刘邦结交当地豪族王陵,虽然王陵有些看不上刘邦,但是,王陵的母亲对刘邦印象很好。事见楚汉相争时,王陵母亲被项羽软禁,要挟王陵投靠,结果王陵母亲以死亡来坚定王陵向汉的决心。可见当时,刘邦虽然是个农民出身,必定在当地能跟大家族说上话,有那么一号。

更难得的是,刘邦年轻时仰慕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他不但想想而已,他前去拜访。虽然去的时候,发现信陵君已去世,他也没有放弃,又去拜访了信陵君的门客--也是魏国名士的张耳。张耳款待了他几个月。

为人有大节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产业。成年以后,当官,做了村长,经常跟上级官员开玩笑,取笑他们,好酒及色。

我们仅凭刘邦不事家人生产,和好酒及色,又在身边围了一帮地位低的朋友就判定刘邦是混混有失偏颇。

可以说是,他既能结交底层朋友,又能跟豪杰套上交情,跟开领导的玩笑,领导还蛮高兴。这么个人,怎么说都是个人物。不事家人产业,长大后就谋求做官,只是说明他不安于现状。

骨头硬

有一次,刘邦因为开玩笑而误伤了夏侯婴,被别人告发到官府。当时刘邦身为亭长,伤了人要从严判刑,刘邦申诉本来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也证明自己没有被伤害。后来证词又被推翻 ,刘邦被关押一年多、受鞭笞刑数百下,终归还是凭借(夏侯婴的证言)帮刘邦免除更严重的罪责。

萧何善识人,喜欢能人

萧何当时作为县里的二把手,参考现在的常务副县长吧,而且萧何本身很能干,曾经收到升调至朝廷的任命,被他拒绝了。可以说是见过的人和事非常多,本身也很优秀。我们都知道,领导如果能做到很好,首先就是识人用人。所以萧何在识人用人方面当时已经很强了。再看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的识人用人的能力可以从正面验证。

说萧何认定刘邦会出人头地,这些原因就足够了。至于后来,随刘邦起事,崔让刘邦做老大,那是另外的问题。


夜航船水手


萧何判断刘邦会出人头地,当然不全是刘邦的相貌!我为什么说不全是,是因为面相在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份量!通过一个人的面相,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未来,当然它的准确率并不高!

通过看相预测一个人的命运似乎没有道理,其实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一个人高大威猛,孔武有力,雄姿英发,五官端正,至少具备了领导人的素质!那么将来能不能成为领导人?关键还有各种因素造成的,如个人的运气,自身的努力程度都是息息相关的!

至于说刘邦左腿的七十二颗痣以及高鼻梁,可以看到他的未来,那是不科学的!这都为了营造他的传奇色彩,与他未来事业的成就关系不大!有一点要指出的,高鼻梁比较显眼,看上去非常帅气!可见刘邦当年的风采,肯定是个帅哥!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只要漂亮,就会占得先机!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集都是从外貌开始的,好的相貌就是给人好的印象,那么就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虽然说外貌美,比不上心灵美,但人往往会先注重人的外表,之后才会看重人的才学与品德!


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萧何基于什么判断刘邦有出息,愿意追随他?那是刘邦的胆量与气量!起初萧何在县城为官,刘邦是泗水亭长,职位比萧何低,两人有很多交集的地方!接触多了,萧何发现刘邦这个人气量很大,能够宽容别人,不吝啬,是可以交朋友的!

时间一久,萧何发现刘邦的胆量特别大!刘邦的丈人吕公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因为躲避仇家,就搬到沛县居住!因为是县令的好友,所以好多人前去祝贺!到人家做客少不了送钱!吕公规定送一千钱以上才能坐上正堂的位置,不满一千钱的人只能坐在堂下!刘邦是个穷困潦倒之徒,那有什么钱去送礼,于是他灵机一动,虚报一万钱,欺骗收礼的门吏!门吏就让他进正堂了!不一会门吏发现不对,就进入正堂,揭穿刘邦的谎言!吕公大吃一惊!这时萧何也在场,忙起身为刘邦说情“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是一个比较低劣的评价,并不是萧何看不起刘邦,而是萧何在保护刘邦!萧何知道刘邦没有钱,不可能进入正堂,但没有揭穿他,等到有人揭穿时,萧何为了保护刘邦,就对吕公说“刘邦这个人爱说大话,成不了什么事!你别跟他计较!”没想到,吕公看到刘邦一表人才,反而计较了,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后来,刘邦果然分文不花娶到吕后。



从这件事上,萧何看到刘邦胆量过人,成大事者前怕狼后怕虎,畏畏缩缩,是不可能脱颖而出,取得成功的!因为胆量气量大,萧何认为刘邦可能会成就一番伟业,所以死心踏地辅佐他!


昼锦还乡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说有才的人终归是有才,即使生逢乱世,也能建功立业,并保全自身,萧何就是这样的人。


萧何究竟有何才能而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呢,我试着分析一下。

萧何有见识,政治敏感度高。在做秦朝县吏的时候他就隐约感到了秦朝的暴力统治不能长久,因此广结善缘,用现在的话就是黑白通知,这个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江,结交了刘邦,樊哙,曹参,等人,以备来日方长。在进入秦朝的皇宫后,萧何没有拿什么宝贝,而是把皇宫的藏书保存了起来,这是何等的见识。在戚姬携赵王如意争储的时候,萧何毅然的站在了吕后这边,这是何等的政治敏感度。



萧何善于识人,在做县吏的时候就经常的帮助和接济刘邦,知道他日后必有大作为。在军中识得韩信是大将之才,月下追韩信,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不负所望。在刘邦数次败于项羽的时候,萧何也没有动摇去转投项羽门下,因为他知道项羽此人不是帅才。在萧何临终的时候,建议汉惠帝启用曹参当丞相。这些萧何看上的人,一个都没看走眼,可见萧何识人的本领真的很高。


萧何广结善缘,并善于保身。在做县吏的时候结交刘邦,曹参和樊哙。在起义后,退居二线不做领头人,这样失败了起码还可以保住性命。在以后辅佐刘邦的时候,刘邦曾数次猜忌萧何,可是每次都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度过危机,替他说话,比如鲍生,关内侯鄂君,召平,王卫尉等人,萧何也善于听取意见,不惜自污来消除刘邦的猜忌,从中可见萧何平时应该是善于得人的。

正是萧何的远见卓识以及超高的识人术让他在和刘邦的接触中断定刘邦能成大事,至于刘邦的面相和七十二个黑痣,以及刘邦藏身之处常有云等事情,以萧何的才智能不知道刘邦这是在给自己造势嘛。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


雄观历史


汉高帝刘邦于沛县举事时,萧何已经是沛县的主吏椽了。

按照秦制,一县的主吏椽是除县令外最大的官吏了,是该县的二把手。可以说,刘邦举事时,萧何的官已经坐得很大了。

更进一步,萧何不仅仅是做到了主吏椽的位置,萧何更在秦中央政府派来的督查组考核中名列第一,得到了到首都咸阳做官的机会,但不知萧何出于怎样一种考虑,放弃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升迁机会,继续留在沛县做他的主吏椽。

但是,萧何这样一个能臣干吏,竟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浪潮席卷丰沛时选择做刘邦的小弟,并把全部身家性命都压在刘邦身上,甘愿做刘邦忠心不二的臣属,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刘邦隆准而龙颜吗?是因为刘邦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子吗?还是因为刘邦身上有什么不易被察觉的独到之处呢?

可以肯定的是,龙准而龙颜、左腿有七十二黑子、斩白蛇起义等等宣传语言,萧何这个层次的人是不会信的,没准这些宣传语言都是萧何命人编造,拿出去蛊惑人民群众的。

其实,按照《史记》相关篇章的记述,萧何之所以死心塌地地成为刘邦的小弟,既有主观因素在,也有客观因素在。

从主观上讲,萧何和刘邦既是工作上的好搭档,也是人世间的好兄弟。

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椽,刘邦是沛县泗水亭的亭长,二人虽然官差好几级,但在工作中却多有接触,长时间的工作接触和搭档工作,使二人对对方的脾气、秉性、志趣、能力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刘邦了解萧何,萧何也了解刘邦。

待到陈胜、吴广的起义浪潮席卷丰沛时,萧何自然会在头脑中盘点每一个熟识的旧人,判断他们中谁是堪当大任者,盘点来盘点去,好兄弟刘邦是最佳人选,所以萧何才向县令建议,召回流亡在外的刘邦,借助刘邦的武力,震慑不服者。

这里补一句,为什么说萧何是刘邦的好兄弟。

你们想一下,如果你们穷到月光,但必须要给一个人上礼,你们会给谁上?肯定是你们最好的那位兄弟吧?如果你结婚了,接到很多红包,最大的那个红包会是谁你们的?肯定是你们最好的兄弟吧?

刘邦当年去咸阳送徭役,大家都给刘邦送红包,其他人给三个钱,唯独萧何给五个,基本上是别人的二倍,萧何和刘邦的情谊,很厚实吧?

从客观上讲,萧何选择做刘邦的小弟,也是迫不得已。

陈胜、吴广起义的浪潮席卷丰沛之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陈胜,但被萧何、曹参等人给拦住了。

萧何、曹参当时的说辞是,县令大人呀,您做了这么多年的大秦县令,您鱼肉了这么多年的百姓,百姓对你是敢怒而不敢言,为什么?因为你背后是大秦。一旦你背叛了大秦,你将失去靠山,你没了靠山,百姓还会听您的吗?

县令一想,萧何、曹参说得是呀。

萧何、曹参又给县令出主意,如果你真的想背叛大秦,一定要找到一个新的靠山才行,这个靠山是什么呢?这个靠山就是流亡在外的反大秦政府的人士,有了他们帮你撑腰,百姓还敢反您吗,还能不听您的话吗?

县令一想,萧何、曹参说的有道理呀。

于是,县令让樊哙出城寻找隐于芒砀山间的刘邦,那时候的刘邦已经有了百八十个死忠,都是豁出性命不要也要追随刘邦的勇士。

樊哙刚一出城,县令就反悔了,这万一刘邦来了后不听我的指挥,鸠占鹊巢了,该怎么办呢?不行,万万不能让刘邦进城,不但不能让刘邦进城,还得灭了萧何、曹参。

萧何、曹参提前得到讯息,逃出城来,和刘邦汇合了,之后又和刘邦一起拿下了沛县,拥立刘邦为沛公。

为什么萧何、曹参等人不自己做老大呢?这里边的道理和二人劝县令的道理是一样的,二人都是秦的官吏,一旦反秦,将失去靠山,失去号召力,昔日的荣光反而会成为他们的绊脚石,于是,二人拥立能力出众的刘邦为老大,并全力辅佐刘邦开疆拓土。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曹相国世家》


遥望燕园


萧何为什么跟随刘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相貌,说浅显一点就是第一印象好,这就跟我们交朋友一样,第一印象不好,跟你没有眼缘的人,你愿意跟他交往吗?说深刻一点,就是古人观人喜看相,即通过一个人的面相貌推断他以后的成就,史记中记载,刘邦的老丈人,可谓沛县首富,县长来提亲都不同意,居然把自己的千斤嫁给了穷小子刘邦,凭借的就是看刘邦的相,以后能成大事。第二,因为刘邦的性格,当时陈胜、吴广起义人心惶惶,沛县小吏萧何、曹参撺掇自己的上司沛县县令起义,结果他中途反悔,要杀萧何、曹参,这两个文人怕因造反罪被诛灭九族,进而投靠刘邦,而刘邦却有大决断,敢于追求天下一统的霸业。这只是刘邦诸多性格优点的一方面,即一个人的成败跟他的性格,品质有很大关系,即便在刘邦是白身时,这些优点就开始在无形之中感染他周边的人,让他的手下甘愿为他效力。性格决定命运并不是一句空话。





碧波壹线1


对于这个问题,要从历史角度考虑。不管是谁成功了,都会被后世所吹捧夸大,如果失败了最终还是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萧何能够死心塌地的辅佐刘邦,最主要的还是当时形势所逼。秦国的法律严明,一旦触犯法律不仅仅是个人要受到刑罚,家人族人都要牵连受刑。况且要注意到的是严酷的法律体系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抗爆秦的起义。没人愿意有太平日子不过,去选择去和刀尖上行走。萧何自己也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成不了大气候,但是辅佐他人却在行。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就只能找一个相对能有希望的人,这个时候看到了刘邦。是刘邦的幸运也是他自己的幸运。


再来看看刘邦的情况,乱世之下还有一帮出生入死的弟兄,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人多可以横着走。最主要的一点是刘邦为人处事,他可以把身边的草莽兄弟聚拢在一起,并且大家相处的相安无事。其个人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萧何眼里也算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小的团队有一个能够掌控全局的领导,就需要萧何这样的智囊。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邦本人能力不大,陋习也有很多,但是他对人心琢磨的非常透彻,至少身边人的习性了如指掌,这也是他多年在小混混圈子里摸爬滚打,见到形形色色的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从刘邦对吕雉遗言丞相安排上,和后世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非常圆滑的人,遇到事情不会以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为中心,(创业期间)这是值得大家所认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