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第十章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经典中医启蒙》转载27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再举个例子。2012 年,我的好朋友的女儿,3 岁,一个礼拜不能好好睡觉。孩子平时住在国内,这次去欧洲旅行,先是住在法国一个古老的修道院改建的宾馆。那几天就睡得不太好,然后去乡村散步的时候,还被大狗吓到一次,之后就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好好睡,晚上经常会惊醒。

西方的教堂、修道院附近常有墓地,这种地方在中医看来,都是阴气很重的地方。

我曾在英国伦敦一家修道院改建的宾馆里住过几天,那里很有名。墙上挂着伊丽莎白女王和查尔斯王子的参观照,窗明几净,阳光很好。院子里有几棵老树,藤蔓植物粗壮的枝干布满了院墙,一直爬到屋顶,角落里也有一片修士的墓地。

早餐很好,午茶很好,坐在围廊白色椅子上看花,很美,一切都好,就是晚上睡不好。很多奇怪的梦,显然不是自己的经验,哪里来的?这个环境里所存有的信息。

最奇怪的是,连着两个早晨起床后,心里很严厉,吹毛求疵。我和太太就开始互相挑剔起来,挑剔的方式和内心状态也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连续两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我们给自己涂了些朱砂,这些问题就消失了。

回到那个睡不好的小女孩,她妈妈给我打长途电话求救,我让妈妈给孩子抹一点朱砂,在头顶百会、膻中、手心、脚心都抹一下,当晚小女孩的睡眠就好了很多。这个药对神气敏感、容易受外界干扰的孩子非常好用。同时用了另一个小茶方:生龙骨一小块,五味子六粒泡水喝,几天后她就完全恢复了。

生龙骨是什么?是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化石。我们先看看《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说的: 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

在目前大学《中药学》教材里是这么描述的: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应用】

1. 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

2. 用于肝阳眩晕...... 3. 用于滑脱诸证。本品味涩,凡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多种正虚滑脱之证......

这两个的差别是不是挺大的?不光是表述用的语系变成了现代人熟悉的脏腑辩证语系,一系列独立的症状群看起来更加逻辑化,有利于现代人的阅读理解,但是,这里面丢掉了什么?

首先是“神”的部分,生龙骨所有的功效,都是建立在“调神”的基础上。然后是“收敛精气”,这个收敛的作用,与五味子、乌梅肉、五倍子的作用,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龙骨是在精神与信息层面,后者是在能量与气血层面。

离开了这个立体理解的基础来学习和教授传统中医,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年轻的医生会因为缺乏对肉体—能量—精神三个层次的清晰认识,在临证处方时就按照教材所列的症状群或症候群,以脏腑的逻辑排列来选用药物。

这个过程中,五味子、乌梅肉、五倍子、龙骨都被划入了具有收敛作用的类别里,每个药物各自在哪个层面发生作用就被模糊了,包括它在所作用层面的方向性,升降与浮沉,在气还是在血,动与静的细微差别,厚与薄的补泻流通程度都不清楚了。

第十章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经典中医启蒙》转载27

这么一来,传统中医学对药物完整的认识框架,与精微的使用指导就被平面化、简单化了。缺失了对人与自然、生命的内外交感流通的全方位认识的大背景,缺失了建立在精气形神、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开阖动静的理解与表述框架。

生龙骨“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在我们的教材解释为“龙骨质重,有很好的镇惊安神之效”,难怪有反对中医的人说,秤砣也很重,会有效果吗?为什么猪骨、牛骨不能当龙骨用?不都是“钙”吗?

如果只是从古人的经验来回答,很难令人信服,其实这些疑问,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有。如果老师无法清晰地解答,只是照本宣科,很多同学就可能对中医将信将疑。

这里提到的“鬼注”“精物老魅”“杀精物”,都是精神和信息层面的致病因素,当然我们可以一概否认,以“幻觉”和“古人愚昧”来一带而过。几十年来,我们的思维习惯已经牢牢地建立在“有效成分”“取效剂量”“血药浓度”“代谢过程”这些物质层面的考量标准。

各位有兴趣,可以去查相关资料,自己找答案,会发现一些规律。前面的朱砂提到“杀精魅邪恶鬼”,再有一个线索是雄黄“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就像小孩子胆小,晚上特别害怕,她说她看到了鬼,她怕啊,爸爸、妈妈往往说不要乱讲,哪有鬼呀!

咱们不要争论有没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以试着调查一下,国内外这方面的资料不少。当你周围有合适的案例,可以用朱砂试一试。顺便提一下,秤砣也有效用,但和龙骨不一样,有兴趣请参看《本草纲目》“生铁落”条目。

超出医学范围的“邪病”

有一个案例,以前也讲过,一个浙江小女孩,9 岁,常常忽然就“扑通”摔倒在地上。父母在半年里花了几万块钱带她到处检查,诊断好几种,有说癫痫的、癔症的,但查不到原因,也治不了。

我把脉、看舌苔、问完病史后,就再问父母,小孩子有没有看过恐怖片或者其他特别的情况。她父母说,发病前就是跟另外两个小女孩一起看恐怖片,那两个小女孩没事。这个小孩就开始白天看到鬼,晚上不能睡觉,常常突然就摔倒在地上,几个月下来又黑又瘦。

现代医学的治疗,一般就会给她用各种精神心理类的药物。其实现在成年人被诊断为抑郁症和精神病的,它们有一部分是心理病,有的是精神病,这些属于医学范畴;有的其实是鬼魅精气致病,是不同层次的原因。

另外又问到孩子家里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他们家喜欢收集古董,这也是一个因素。不少古董都是坟墓里的陪葬品,阴气会重一些,古董会带有过去的信息。

我原来有个朋友也是收古董的,曾经送给我一支玉簪,我拿回去当晚发生了一些特别的现象,第二天就把它送回去了。这些有不少是古人至爱,每天把玩摩挲,精神气血都贯注其中,自然会有过去的“味道” 和“气息”。

举这些例子,不是说所有古董都有问题,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中药的原理,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成分、化学作用,还要留意和体会“神气”层面的力量。

一切有形的物质,也都同时是有气息的,前两天说的百衲衣,也是这个原理。过去农村身体不好的小孩子,要找一个身体好的、良善之家的人做干爹,其实就是接通无形层面,借点正面的“神气”,这个道理很简单。

这有什么迷信的呢?不然,大家祝生日快乐,健康长寿,这些不就都成了迷信?这些其实是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已经贯穿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想中了,不光是东方,西方也一样。西方的和疗医学(注一)、花精疗法都是同样的原理。尤其是和疗医学,是把治疗物质多次稀释和震荡,最后口服的溶剂中甚至检测不到该物质的有效成分。

第十章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经典中医启蒙》转载27

.......................................

【注一】作为一种有效的个体化诊疗体系,西方和疗医学(顺势疗法)也是从精神信息和能量层面入手,来调整人体的“无形层面”,进而改善和治疗肉体“有形层面”的病患,如同传统中医学以调整“神”与“气”为中心。

也就是说,我们使用的某种药物,除了物质化的成分作用于肉体组织,更有能量和信息层面的力量,影响生命体的能量和精神(信息)系统。这也是和疗药物的制备过程中比较有趣的部分。为了尽量减少药物在物质层面的作用,更大发挥该药物在能量和信息层面的力量,和疗药物的制备的基本程序是,用水反复的稀释和强烈的震荡。

常见的稀释次数为6 倍、12 倍、30 倍和200 倍,最后得到的药剂甚至几乎检测不到原始物质的分子,却获得了该药物的信息与能量,或者说某种“势能”。稀释的倍数越大,可以发挥治疗作用的势能就越大。药剂的稀释次数越少(称为低势能),功效越小,作用持续时间越短。

但是,仅站在物质层次做研究的现代人,往往会质疑和疗药物里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检测到的成分,因而怀疑它的有效性。近几十年,西方做过大量关于和疗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可为佐证。

尽管和疗药物的治疗机理和中医有很大不同,但关于对和疗医学的药物信息有效性的理解,不妨以中医的角度来思考,如参考《本草纲目》的“水部、土部、金石部、人部”等篇章。】

.......................................

我就跟孩子的父母老实说,这个小女孩的情况已经不是医疗范围能处理的,我可以给你开一些药,调理她的脾胃,保护正气,也加了一点点朱砂拌茯苓(朱茯苓)。然后我接着问,你们家有宗教信仰吗?他们说信佛。我说那就试试去找寺庙的出家人,请他们做法事消除违缘。

他们正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小女孩又发作了,完全没有任何征兆,“砰”一下,像块木板倒在地上开始抽。

大概一个月之后,他们回来了,当时小女孩的情况已经好转很多,他们已经做过法事。我也很清楚,这个好转不全是中药的作用。朱砂虽然有作用于精神—信息层面的力量,但是对这个孩子来说,力量还不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信息方面的措施,直接作用在相应的层面。

西方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会建议他们去找神父。在西方也有这个传统,有的神父是在教堂布道,服务于大众和社会生活的,还有的在修道院修炼,叫修士。据说还有很少量的修士有这方面的能力,俗话就是“降妖伏魔”的能力。按照道家的观点,修到这个能力的前提是“必清必静”,这也是《黄帝内经》的说法。

第十章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经典中医启蒙》转载27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现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顾问,法国蓝之树学会顾问。

著有: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

《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

..............................................................

第十章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经典中医启蒙》转载27

《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于2018年5月在立品图书出版。当当、京东、亚马逊等网店有售。

当当购书 京东购书

........................................................

第十章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经典中医启蒙》转载27

当当购书 京东购书

.......................................................

阅读2017年11月之前的文章

请移步腾讯QQ空间“李辛的空间”

更多精彩内容

还有问题吗?

欢迎随时与我们团队取得联系。

周老师:微信号18121386088

陈老师:微信号18121386073

学堂邮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转自:李辛的空间

视觉:右序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