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它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醉墨客林世偉


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語出唐代杜甫的詩: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此詩有一種悲觀消沉的情調,有點人生無奈的感覺,似沒積極向上的鬥志,我不是很喜歡。人生不可太悲觀,應奮發有為,積極向上才是。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誰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事事如意?人生不如意,不順心就有憂愁,有憂愁就借酒消愁,酒真能消愁嗎?只可醉人一時,酒不解真愁,借酒消愁會愁更愁。多少人不明白這一點,一有不順心不如意事就煩惱就憂愁,就借酒麻醉自己,這不是真男人所為,卻有不少男人沉溺迷醉其中,所以為借酒解愁而欠下酒債的就成了平常事,處處都有了。話裡話外都有一種悲觀很無奈的情調。


過去人壽命多不長,能壽過七十的就很少,有人生苦短之意,言外之音,要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有愁明日憂吧,不必管那麼多。藥可治病,酒難解真愁,借酒解愁不是好辦法,酒多成癮而又傷身,奉勸有愁者莫以酒解愁,改變心態思想,去掉悲觀消沉情結,堅定意志,培養自信,積極向上才是。


樹德漢碩


唐代杜甫有詩云;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人在不得志時的一種無奈,借酒消愁。“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欠酒錢是平常不過的事,到處都有;人能活到七十自古都很少有,是很稀少的。

這是一種悲觀情緒,既然都七十了還不得志,不如得過且過,時日不多了,還不如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如此,何不陽光一些,把憂愁拋開。俗語還說,“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旭日飛絮


‘七十歲了古來稀喝酒到處欠著債是尋常的事情嗎?’你認為這樣理解道理行不通,對嗎?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沒錯,在唐朝那時雖然已經非常繁華,但是醫療條件醫療設施是非常落後的,再加上經常會發生戰爭,平均壽命也就在40歲左右…所以能平安的活到七十歲數是很稀有的,要好好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杜甫因此感嘆:一個人要是能活到七十歲實為罕見,人生苦短呀!得失、錢財都應該看成身外之物了!還有什麼東西,看不開的?故曰:酒債尋常處處有!

就兩句詩詞而言,表達了杜甫,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再計較有才華而不得志了!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說的“酒債”真是表達杜甫的處境比較清屏!而“尋常”表達杜甫無奈之下,倚老賣老得過且過的悠哉心情!

只有把整個詩篇全部聯繫起來才能理解杜甫年賣,酒債行常!其真正想要表達的無奈心裡!如果單純從字面上理解為:七十歲的老人了,喝酒到處欠錢還是尋常的事情…這是比較膚淺的理解了!中國傳統的美德雖然是要求尊老愛幼,但,老人家也必須自尊、自愛才能得到晚輩的尊重!


香圃茶優質


“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不是“俗話”,它是杜甫七言律詩《曲江二首》第二首的“頷聯”。意思也很直露:咱把人混背了,阮囊羞澀還嗜酒,小館子裡到處欠著酒帳(“酒債”),早已稀鬆平常“司馬見慣”,乃“尋常事”了;自古人壽不永,能活到七十歲就稀罕、稀少了啊。杜甫逝世時58歲,距離七十尚差“一紀”。要深入瞭解你所提問題,要簡單瞭解一下杜甫的生平。杜甫家的《家譜》可能較完善(整),他的十三世祖是西晉名將杜預,其文治(精通《左傳》)武功恆為杜甫引以為榮,且是其終生的楷模,鼓舞激勵其發奮向上。東晉初年的魏興太守杜遜是其十世祖,直至其祖父杜審言(武則天時任“膳部員外郎”;著名詩人。杜甫因而很自豪,說“吾祖詩冠古”,“詩是吾家事”)、父親杜閒(曾任兗州刺史、奉天縣令),都非“等閒之輩”。杜甫自己總結他的“家世”傳統是:“奉儒守官,未墜素業。”家族傳統會給後代選擇職業、樹立志向施加很大暗示,他會有繼承發揚家族傳統的願望和衝動。但人會被社會現實制約和改造。有人把杜甫生平分為“讀書遊歷”、“困守長安”、“陷賊與為官”、“漂泊西南”四個“時期”。58年人生被截為四節。除了第一個“時期”,命運多舛的杜甫先生就一直在艱難困苦中生活著,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理想沒有實現的機會,他始終在經濟方面“不能翻身”,妻兒啼飢號寒是“常態”;即使做了一段時間“拾遺”,也因性子直不會察言觀色而弄得異常討嫌;他依附軍閥做幕僚,僅僅是迫不得已為了餬口,與實現政治抱負有“鳥”關係?杜甫的詩句如“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等等,都是無可奈何呼天搶地的血淚文字。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之令人愴然泣下感同身受。杜甫的詩歌,有人從“敘事抒情寫景狀物真實而細膩”、“反映現實的概括性”、“描寫事物的客觀性”、“豐富多彩的語言”等方面概括其“藝術形式”,從“反映現實的廣闊性”、“揭露社會現實的深刻性”、“真摯火熱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概括其“思想內容”。杜甫是為自己不幸吶喊的詩人,更是為比其更不幸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吶喊吐冤的詩人。他把自己與黎民百姓間的距離自覺縮盡了,已毫無封建士大夫(及封建知識分子)居高臨下鄙視黎民百姓的“愚蠢”,所以杜甫更偉大。其實,賒酒而飲,曹雪芹窮困潦倒時也常幹,每天“欠一屁股酒債”,令小酒館老闆蹙眉搖頭。曹的朋友敦誠、敦敏倆兄弟不時接濟他,才讓他少遭受點尷尬,以保全微薄的“面子”也。總之,杜甫“觸動靈魂”感悟到的、寫出來的,至少他不認為沒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