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並通過專家評審,為廣泛徵求社會各界和市民的意見和建議,確保規劃編制更加科學合理,現按程序進行公示。

1、公示時間:30天(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1月12日)。

2、公示地點:海口市規劃委員會網站(http://ghw.haikou.gov.cn)。

3、公示意見反饋方式:

(1)電子郵件請發送至[email protected],並電話告知;

(2)書面意見請郵寄至海口市規劃局規劃編制審查辦公室,地址:海口市長濱路市政府第二行政辦公區15號樓南樓3058房,郵編:570311;

(3)意見和建議應在公示期限內提出,逾期未反饋,將視為無意見。同時我委僅受理通過上述兩種渠道(電子郵件和書面)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其他方式均不受理。

(4)諮詢電話:68700162,聯繫人:謝宇

海口市規劃委員會

2018年12月14日


《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公示說明

第一條 規劃編制目的

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府城歷史街區)作為海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的兩個歷史街區之一,是海口名城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的保護府城歷史街區的文化遺產、街巷特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便於有效控制和引導府城歷史街區的建設活動,特編制了《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第二條 規劃範圍

規劃範圍劃分為兩片,即主街區及丘浚片區;

主街區範圍為:北至紅城湖路(含五公祠),南至高登街路,西至朱雲路(含海瑞故居),東至興丹路。用地面積為167.76公頃。

丘浚片區範圍為:北至新城西路,南至大路街,西至丘浚西路(規劃),東至丘浚東路(規劃)形成的保護丘浚故居及吳氏民居而劃定的範圍。用地面積約7.37公頃。

第三條 保護範圍

根據《海口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6—2020)》(以下簡稱名城保護規劃),海口府城歷史街區的保護範圍劃分為核心保護範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兩個區域。

1、核心保護範圍

核心保護範圍:以忠介路、文莊路、東門路為東西軸線,以中山北路為南北軸線,組成“十”字型古代主要街道,以及北勝街、繡衣坊、達士巷、馬鞍街、馬鞍橫街、草雅巷、縣后街、城牆街、關帝巷、尚書直街、鼓樓街等傳統街巷及其周邊劃入保護的範圍。用地面積為31.07公頃。

2、建設控制地帶

建設控制地帶:北至紅城湖路(含五公祠),南至高登街路,西至朱雲路(含海瑞故居),東至興丹路。用地面積為110.80公頃。

第四條 保護內容

府城歷史街區的保護內容含人工環境、人文環境要素,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的要素主要包括:

1、文物保護單位;

2、歷史建築;

3、傳統街巷及空間格局;

4、歷史環境要素—指文除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之外,構成歷史風貌的圍牆、鋪地、水井、古木等景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即無形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府城街區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文化,重點保護府城元宵換花節、海南八音、海南公仔戲、瓊劇、老爸茶、挽面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五條 保護框架的空間格局

根據府城歷史街區的規劃,歷史街區的規劃結構為“一環兩帶兩軸多點”的府城街區空間結構。

“一環”是指沿府城古城牆舊址形成的環狀線性空間。

“兩帶”是指大英山片區南北中軸線向南延伸的西城牆街商業聯繫帶和美舍河水系綠帶。

“兩軸”是指縱向的中山路與橫向的忠介路、文莊路形成的府城“十字軸”。

“多點”是指由五公祠、瓊臺書院、府城鼓樓、古城牆、丘浚故居等歷史文保單位,形成的多點歷史空間及環境要素。

第六條 街區定位

保護和延續府城街區內的歷史文化遺存、傳統民居、傳統街巷、古城格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府城悠久歷史和街巷特色,發展以傳統商業、歷史文化遺蹟旅遊及服務為一體的海口歷史文化街區。

第七條 功能分區

對府城歷史街區仍然以居住、商業為主要功能,延續原有的古城建築格局和文脈特徵,營造傳統歷史特色商業街區。

傳統歷史商業街區:主要以馬鞍街、繡衣坊東側,草芽巷、宗伯裡西側,以及忠介路、北勝街兩側的傳統商業街區,主要以傳統文化展示、傳統特色商業、民間藝術表演、手工藝製作、特色餐飲、老爸茶館、特色會館、特色書店、私人博物館、精品店等,展現府城傳統商業及民俗文化的核心區域。

傳統歷史居住街區:主要以達士巷、馬鞍街、草芽巷、小雅巷、繡衣坊、宗伯裡周邊居民區,以及仁和巷、打鐵巷、尚書直街、鼓樓街周邊居民區。以保留傳統建築格局,恢復和修復傳統民居,保留府城古城韻味。

更新改造居住街區:維持低(多)層低密度的居住片區,協調傳統居住區建築風貌。

現代商業街區:主要以中山北路西側與縣后街東側,北及紅城湖路,南至高登西街。以金融商貿、休閒、商業、餐飲等業態為主。

現代居住街區:以較高容量居住區為主導功能,構建宜興宜居社區,為府城街區保護人口疏解提供安置。

服務配套街區:為府城街區提供教育科研、文物觀光等綜合用地,貫徹多樣化以及功能混雜的用地佈局形式,注重整體規劃區域配套設施的平衡佈局。

第八條 街區發展目標

為規劃應體現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即在嚴格保護文物古蹟和傳統街巷格局特色的基礎上,完善步行系統的建設,形成府城商業文化中心,將府城歷史街區打造成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人居環境良好的生活、休閒、購物街區。

1、保留府城傳統建築街巷格局,歷史文物古蹟的原址原樣保護,充分挖掘府城街區歷史文化價值,保留及恢復傳統風貌較好的傳統街區,重新激發街區商業活動,同時保留街區傳統民俗風情和生活方式。

2、改善或增加物質空間載體(博物館、茶館、老字號、廣場、戲臺等),通過恢復節慶習俗、民間藝術活動、現場手工作坊、傳統生活場景等活動形式,演繹和展現府城(瓊北)傳統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魅力。

3、通過改善交通,適當疏散街區人口,營造宜居環境,依託歷史街區風貌和文脈(七井八巷十三街——千年古城格局、古城牆文脈),發展府城旅遊服務業,使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促進傳統和現代街區的共同發展。

第九條 街區風貌管控

傳統街區外部空間環境是感知城市傳統風貌的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人們內心對城市發展的體驗。對傳統風貌環境的控制正是為了激起人們對傳統風貌的記憶、懷念以及認同感、歸屬感,恢復和再現特定的文化和傳統形象,完善提升歷史街區的傳統文化特色。根據歷史街區內的文物古蹟和傳統街巷的重要性和分佈情況,府城歷史街區風貌控制採取節點風貌控制和軸線風貌控制兩個部分。

第十條 建築分類和保護

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內的建築物、構築物分成五類,分別為: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以及其他建築,分別採取修繕、改善、整治、更新等措施。

第十一條 用地調整

根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的原則,通過對現狀土地使用的合理調整,以達到科學合理地使用土地,從而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同時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發展文化及旅遊事業,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規劃將瓊臺師範學院府城校區全部搬遷至桂林洋大學校區,將原有校址規劃為傳統文化中心;將海南省新康監獄搬遷,將原監獄用地作為創意產業用地;將瓊山一小東校區置換合併至瓊州大道以西的瓊山一小西校區。

第十二條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對原來建築外部空間功能進行梳理打通,構成多級網狀的外部交往空間,形成主要道路—巷道內部—小廣場—私人院落的公共空間結構。

規劃新增一所小學、一處小型創意產業園、一處非遺文化演藝展示廳。同時加強垃圾箱、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的統一管理和標準化設置。

東西向的忠介路及南北向的繡衣坊和馬鞍街作為主要旅遊服務性質的商業街道,同時要保持一定的為居民日常生活服務的商業設施。

第十三條 交通體系與組織模式

區域層面構建兩級交通保護環,劃定交通保護區、緩衝區、暢達區,通過保護環及交通緩衝區域,分離過境交通,優化出入通道,緩衝、疏解進入歷史街區的車流。

歷史街區內採用“供需雙控”發展策略,通過交通設施的合理供給控制和引導交通需求的發展,形成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採用以多元化公交為主導,倡導慢行交通,控制低效交通出行的交通發展模式。

結構上,以大運量快速公交和快速交通組成的雙快交通系統引導城市長距離出行,在聯繫歷史街區與城市其他地區的放射軸線上,主要提供公交幹線服務引導跨區出行。

交通運行上,通過外圍兩層環路及配套的換乘設施截流進入歷史街區的可替代性機動化交通需求,換乘公共交通或採用慢行方式進入。內部組織層級合理的道路交通網絡實施網絡化分流,降低人車、機非的干擾衝突。

第十四條 道路交通系統設計

對原有規劃路網進行優化,引入單向二分路,加密支路、添加慢行道,將歷史街區道路系統從常規尺度的道路網轉化為人本尺度的高密度路網。

道路網絡按照(外圍)主幹路、(外圍)次幹路、內部次幹路、一級支路、二級支路和街巷道路共六個層級設計,而街巷道路中又分為五類:集散性街巷、到發行街巷、慢行專用街巷、河堤步道、城牆遺址文道。

第十五條 立面整治

東西向的忠介路、文莊路,南北向的中山北路、北勝街、西城牆街作為歷史街區內地主要街道,其立面的風貌質量直接影響到府城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和空間景觀。規劃針對忠介路、西城牆街的沿街建築現狀,進行適當的整治,保護和恢復原有的歷史風貌。

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海口府城傳統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