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當時都吃什麼樣的美食?你吃過哪些?

123孫上上


一路走來,想想以前吃的和現在吃的大不一樣,和更早比起來當時覺得已經很美很幸福了。

小時候,也就是六十年代末吧,剛記事時,當時還叫生產隊。一到收秋,跟著家人去分紅薯,用小木獨輪車運回家中,洗淨就蒸,不等熟透就拿個先啃著,那好吃得很,特別是裡面有一種皮很黃,類似黃梨顏色的紅薯,當地人叫“老日紅薯”,不管是蒸或烤,過程中流出很多甜汁,吃起來又面又甜,和吃糖沒啥差別,印象很深,可惜早就斷種了。

七十年代最好吃的我認為是黃餅,用純玉米麵做的,比吃紅薯進了一步。把玉米麵做成類似現在的火燒,放到燒熱的平底鍋上烤熟,中間加上熟透的軟柿子,那好吃得沒法說,現在說起來光想流口水。

八十年代初,最好吃的叫“大蒸饃”,也就是現在的手工饅頭,現在人聽起來沒感覺,不就是饅頭嘛,但在當時一提起“大蒸饃”,那可不是平常就吃得起的。

當年的走親訪友,串親戚,大蒸饃可是主貴東西。你走親戚提著一籃子蒸饃,主人按規矩收下十幾個,剩下七八個讓客人捎回去,叫做“回”。

但你想走卻走不了,為啥?主人立即派家人趁這禮物走他的親戚,等你見到自己的籃子裡剩下幾個的蒸饃的時候,天己經不早了。

回到家中家人就會告訴你:今天你舅來咱家走親戚了(不一定是舅),拿的禮物就是你提的這藍,哈哈,聽著是不是很搞笑?其實在當時沒人笑,很平常的,我家也是經常這樣辦。你想當時蒸饃平常都吃不起當成禮物,親戚大都是三五里,轉起來很快的。

這段寫得有點多,想讓看到的給年輕人講講,年輕人都沒經歷過,權叫“憶苦思甜”吧。

八十年代後到九十年代,已經實行改革開放,農村已經包產到戶了,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強,到如今早已解決了吃的問題。

那吃的都有什麼美食?美食也有也沒有,你看現在的人大魚大肉吃膩了,山珍海味吃煩了,就又瞄上了樹葉野菜。一句話總結:

不管好賴,吃多了都不美。

不管好賴,吃不到流口水。





觀觀園1看海


我出生於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全國很多人還沒有解決溫飽,吃飽飯是最大的追求。我家在南方水稻產區,主糧是大米,由於糧食不夠吃,所以,經常吃稀飯。那時候,每頓能夠吃上米飯就是最高興的事,所以,米飯是我小時候最好吃的食物。我現在一日三餐還是吃米飯。

到了八十年代,全國實行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分田到戶制,我們一家人能夠吃飽肚子,但餘錢不多,沒有多餘的錢買葷菜吃。這個時候,雞鴨魚肉等葷菜就是最好吃的食物,家裡每個月能夠吃兩三次豬肉就不錯了。

對了,這裡要補充一句,在上個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肥肉也是最好的食物,家裡買到肥肉後,趕緊用來熬油,油渣更是香噴噴、酥酥脆的美食,好吃得不得了!

到了九十年代,最喜歡吃的美食是方便麵和餅乾,既好吃,又不容易壞,攜帶起來還方便。


食品技術信息


六十年代,半飢半飽,半菜半草,生活強熬。七十年代,形勢轉好,玉米高梁,細糧很少,春節包餃。八十年代,大米白麵,肉類雞蛋,年節一樣,不在期盼。九十年代,人狗平級,同等待遇,小孩挑食,零嘴不斷。二零年後,吃啥啥夠,不想魚肉,不再節省,吃完填溝。有些老人,精打細算,細水長流。


寒冬9300574292975


還是,1949一1978年好啊,吃的好,穿的時毛,什麼都不用拿錢買,全是國家供給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