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那些照亮了時代的永恆星辰——讀陳思和《星光》

读书|那些照亮了时代的永恒星辰——读陈思和《星光》

《星光》

陳思和 著

東方出版中心

◎劉 敬

《星光》是一部厚重的人物專題作品集,也是一本懷人紀事的散文集。作者陳思和,系復旦大學文科資深特聘教授,當代富有人文情懷和探索激情的學者之一。書中所寫人物,諸如巴金、賈植芳、章培恆等等,皆是在人生前行之路上,曾給予作者深刻影響的文壇學界前輩,以及交往較多的同代作家學者。是以,沉澱在此書中的,不僅是百年來知識分子濃厚的生命信息,還有時代的風塵和歲月的潮音,足以喚起我們無限的懷思。

毋庸諱言,網絡新媒體時代多低頭族,哪怕是忽然間的風吹草動,朋友圈裡亦是曬圖者忙,點贊者多。沒錯,時代不同了。可是,若任這類現象漫延成了時代的主流,那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眼界思維,我們的信念追求……又如何禁得住時光的打磨,歲月的淘洗?——淺薄,逼仄,萎靡,黯淡……那些長久以來,砥礪國人品質,振奮國人精神,潤澤國人身心的仁義素養、道德良知、理想之光等必會朝著這個方向疾速墮落,無可阻抑。所以,我們得把“根”留住,像陳思和先生一樣,時時感念,回首,書寫,從一顆顆星辰般燦爛、閃耀著無盡的生命光芒的前輩、師友、同仁身上汲取寶貴營養,納蓄精神財富,板凳坐得十年冷,將人生之路與學術之路均不折不扣地落在實處,並以自己的心靈成長曆程,影響更多的讀者……

書中作品分作六輯。作者以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文字,為我們刻繪了20世紀眾多耳熟能詳的知識分子群像,通過他們的成長、浮沉、福禍與生死等,尤其是他們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掙扎與抗爭、彷徨與堅定、無畏與無愧等精神變遷史,反映了百年風雨中,幾代知識分子人生的悲歡離合和命運的波譎雲詭。誠如作者所言,“我不是散文家,也不以寫散文為志業……只是因為心裡積累了太多的感情,才會有必須傾訴出來的慾望。”像賈植芳先生、巴金先生、畢修勺先生、吳朗西先生等等,都曾“用自己的熱烈的心,為我照亮了前面的路程”。作者寫他們的事蹟,不誇大,也不刻薄,屬於白描,更像自語,點點滴滴都滲透著內心的感動,情感真摯得讓人讀之動容,間或唏噓不已。沒錯,這些知識分子身上,皆葆有一種高貴的品質,並且這種品質是任何苦難、折磨、誤解甚至疾病和死神,都遮蔽不了的,就像夜空中熠熠閃亮的星。譬如範伯群先生,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對老師竭誠以待,情同父子;對學生誨之不倦,愛護慈祥。但在是非原則問題上,則又愛憎分明,毫不苟且。再如章培恆先生,能自始至終在工作中貫穿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之光,能心定志堅地全力抵制社會上流行的市儈風氣,為復旦中文學科打下了發展的基石……

荀子有言,君子隆師而親友。統觀全書,不難看出,作者對老師賈植芳先生的情感是最深摯的,對先生的教誨也是最難忘的——首輯作品中,除兩篇寫巴老的文字,作者不惜筆墨,分別以《我心中的賈植芳先生》《殊途同致終有別》《感天動地夫妻情》《五年來的思念》為題,用近70頁溫潤從容的文字,用心描摹、刻畫了自己與賈植芳先生的師徒情、賈芝與賈植芳先生的兄弟情,以及賈植芳先生與任敏師母的夫妻情……作者直贊賈植芳先生給他的學生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儘管他從十七歲開始,就命運多舛,多災多難,“由監獄到監獄,由民族戰爭到政治運動,由‘危害民國’的囚犯到‘反革命集團’的骨幹分子,20世紀中華民族的每一次浩劫他都沒有躲過”,但他依然坦坦蕩蕩,坦言“生而為人,又是個知書識禮的知識分子,畢生的責任和追求,就是努力把人這個字寫得端正些。”而這,在作者看來,卻“比做個清清白白的人,更加堅強和不容易。因為清清白白,可以從消極的立場上去拒絕和抵制這個社會上的汙濁;而坦坦蕩蕩的人是無所畏懼的,就是一腳踏進了汙泥濁水,他還是能夠坦坦蕩蕩,哪怕他坐在監獄裡,受千百人的唾罵、侮辱、迫害,他仍然是個仰俯無愧的人。”故爾先生去逝後,作者在撰寫的輓聯上聯裡,有意把關心社會的悲智、堅持正義的良知、不畏權勢的傲骨與生死不渝的俠膽,視為先生品質中最重要的四大特徵……

掩卷,抬頭,夜色溫柔,星光點點——巴金先生、賈植芳先生、陳映真先生……在天空,在腦海,在心間,光芒耀目,輝映成一片。他們,是永恆的星辰,永不會暗淡;他們,照亮了這個時代,也必將照亮下一個時代,再下一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