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地區的“下火海”

粵西地區的“下火海”

每年過年,湛江市各地區過年都有遊神的習俗,而遊神中有一種叫“下火海”。“下火海” 也稱“過火場”,是雷州地區的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它起源於先民對火的敬畏,是原始宗教的一種祈福儀式,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該項目經新城街道水店村申請,2009年被湛江市列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西地區的“下火海”

“下火海”民俗文化活動主要流佈於城區、附城、白沙、南興、北和等鎮,其中猶以白沙鎮國實村、新城街道水店村、附城鎮賓合村等處的較有特色。白沙鎮國實村的,每年都是在元宵之夜於村廟前廣場上舉行。“下火海”是用木柴壘成中空的錐形柴堆,當篝火燃燒七八個小時燒成一堆發紅的火炭後,表演村民輪番踩著滾燙的火炭快速通過,火炭被踢得火花四濺,接受“火”的洗禮,祈求一年平安。

粵西地區的“下火海”

參加活動的年青人圍在火旁激烈地敲鑼,不時振臂吶喊。在最為重要的“下火海”環節前,火場被攏成尖堆狀,接著由兩名村民赤腳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來回快速踩過火場,緊接著其他自願參加的村民紛紛赤腳快速通過火場,直至將火堆踩平、踩散。令人驚歎的是,竟無一人燙傷……全程表演火花四濺、驚心動魄,場面極具視覺震撼力。

粵西地區的“下火海”

“下火海”民俗活動,是雷州人敢鬥天地的大無畏精神的直接體現,不僅反映了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征服自然的願望,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怕困難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偉大精神。該民俗對研究雷州半島先民發展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此,雷州市文化館館長、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主任楊贊這樣介紹。

粵西地區的“下火海”

此外,雷州市還為該民俗提交省級非遺的申請。為推動“下火海”這一民俗,當地還邀請文史、民俗專家,走訪當地民間藝人,對“下火海”的深厚底蘊進行挖掘整理,嘗試進行安全、交替等多種形式的新型“下火海”表演。相信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下火海”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