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在華州的遺蹟

注:此文摘選自《郭永廉家譜》一書(有刪節),為郭子儀後裔郭振武先生所著,臺灣華光雜誌社1994年發行。郭振武先生為華縣高崖村人,後常住臺灣。

郭子儀在華州的遺蹟

子儀公系華州鄭縣人(今改為華縣,隸陝西省治),有人認為華縣東關(距縣城三華里),即官道(公路)側,有根石柱,其上刻有“唐、汾陽王故里”,其旁石門上,亦刊有“宋寇萊公故里”等字樣。據去過華縣之外省人士說,此處就是郭令公及寇萊公之故里。這種說法,的確有商榷的必要。因為刊石柱及石門之目的,在提醒旅客注意郭令公及寇萊公均系華縣人,而不是向旅客聲明此“石柱”及“石門”處,就是郭令公及寇萊公之故里。

郭子儀在華州的遺蹟

明嘉靖38年刻的“唐汾陽王故里”碑

據華州鄉土志所載,郭汾陽王故里,在州東15裡之將相里,道旁有蓮花寺,寇萊公故里在州北之褒聖裡。

記得抗戰期間,政府為了褒揚歷代民族英雄,而將城東15裡汾陽王故里,改為令公鄉;寇萊公故里(老火車站北),改為萊公鄉;鄭桓公封地(以西關鄭桓公墓為中心),改為桓公鄉,用資紀念。

子儀公雖封為汾陽王,但汾陽並非子儀公故里。自唐至清,歷代雖以華陰隸屬於華州,但亦不能因此而謂子儀公就是華陰人。

鄭縣因在華州境內,至元併入華州。明時隸西安府,而領華陰、渭南、蒲城、洛南四縣。民國肇興,改華州為華縣,而華陰等縣,亦相繼獨立,而與華縣分別屬陝西省治。

子儀公故里,雖據名史學家藍教授文徵先生說:系在今華縣西7裡,可是據華州鄉土志所載,郭汾陽王故里在州東15裡,道旁有蓮花寺。抗戰期間,政府為了紀念歷代民族英雄,而將城東15裡—汾陽王故里,改為令公鄉;寇準故里(華縣火車站以北),改為萊公鄉;鄭桓公封地(以西關西郊鄭桓公墓為中心),改為桓公鄉。同時華縣縣政府奉令,又將城裡三里(即東關東郊),汾陽王祠,及其牌樓,分別加以整修,而作紀念。

郭子儀在華州的遺蹟

民國時期的華縣東關郭子儀牌樓

子儀公牌樓,建立於華州東關東郊街頭官路中央(即郭子儀祠旁)。抗戰中期,雖曾整修,然該牌樓系古時所建。一面寫的是肅宗曾向子儀說過的“再造唐室”,一面寫的是代宗曾向子儀說過的“功蓋天下”。相傳清以前歷代大官,騎馬或坐轎者必在牌樓前下馬或下轎,以示敬意。

在汾陽王故里(蓮花寺)西北不遠,尚有南馬村、北馬村、西馬等村莊。所謂馬村,據老年人說,就是當年的三個駙馬府。相傳西馬村系子儀公第六子暖公與昇平公主所居;南馬村系暖公第三子郭鏦與漢陽公主所居;北馬村系暖公第四子郭鎔與西河公主所居。據說郭家祠堂,尚有漢陽公主以儉法天下之鐵簪及布裙之遺物。這種傳說,餘雖未親眼所見,然有兩點事實值得一述:(1)南馬村南,蓮花寺西,尚有餘之老祖墳,小時曾跟父親上過墳。(2)漢陽公主儉樸之美德,既載於華州鄉土志列女欄中,顯見漢陽公主隨夫鏦居住於華州,逝世後,子孫將其鐵簪布裙,存於祠堂,以為法式,或可徵信。

據傳郭曖貞元十五年,至華州城西南五龍山養痾,於貞元十六年不幸病故山中。昇平公主聞噩,哀痛逾恆。遂由州東十二里之駙馬府(即今之西馬村)動身,前往五龍山奔喪。到了山下,因天色已晚,無法登山,只好暫宿山下村莊裡。該村人民,為了懷念公主光臨之恩,於是將該村改名為宮裡(即今之啟聖宮)。

翌晨公主舍轎,而向五龍山步行,可是羊腸小道,崎嶇難行,兼之路旁荊棘又多,不時鉤住公主衣裙,掙脫不易,迫不得已,只好在山腰下,覓六尺見方大一塊平地,向郭暖燒化冥紙。人民為了紀念公主哀慟之情,所以又將該處取名為弔紙坪,以迄於今。

圖文來源:作者供稿《郭子儀與陝西華縣》 主編 喬宏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