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写错字的火车站,66年不改正,是哪个站?你怎么看?

陽中華


不出意外的话,全国最有争议的火车站应该就是兰州火车站了,如果兰州火车站的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感觉,兰州火车站的兰。上面第一横是最长的,剩下两个稍微短一些。怎么看怎么不像兰字。所以,很多游客都会感觉这个字是不是写错了。也会有人问出像题主这样的问题。

但是兰州火车站的兰真的写错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既然是书法家来写的字,就算是技术不行,这么简单的一个字也不会有人看不出来不对啊,更何况这是一个大家呢。所以,这个字自然有他这样写的意思,所谓的说这个字写错了,只是对艺术字不了解而已~

在书法界有这样的一句话:草书三分赖,意思就是草书的字体没有一个准确的写法,一千个人写草书,可能就有一千个形态。所以,张邦彦先生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肯定也加入了自己的习惯,才写出了这样的一个兰字。并不是错,只是形态不同而已。

所以,题主所说这样的一个错了66年的字为什么不改,还有人嘲笑?我只想说如果改了那才会被人嘲笑,毕竟这不是一个错字啊。


TMT视界


这个字念兰,别管怎么写,字体如何,那短那长,我就知道它念兰就够了。噱头,哪行哪门都爱搞,这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记忆加强,就像我邻居,经常见面打招呼,偶尔还打牌打球,可突然有一天开业主联欢会,我主持他有节目,到了他时我猛然发现我忘了他的名字,只能自己嘀咕,这人住我对门,老婆身材挺好,孩子胖的跟球一样,打牌输了不爱给钱,打球上次给了我一肘子,对,他姓朱,朱肘子,不对,朱州山,对对!这货叫朱州山。

这就是一种记忆加强,如果那个兰字写的四平八稳,肯定不会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亳州的华佗庵,这华佗,佗字是单人旁吧!结果写成了挂耳旁,写错了没,写错了。可它是郭沫若写的啊!那就没错了,后面导游还会着重介绍,这个字是为了纪念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而麻沸散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这个佗写成陀,就是为了颂扬华佗的功劳,你们信吗?



半途说书170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实现飞速发展,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说到中国铁路的发展,自然离不开铁路沿线的火车站。


一、写错字的火车站是兰州站


随着高铁线路的不断发展,各个城市的火车站也在不断升级改造,越来越有特色。


当然,不论车站建筑怎么让人惊艳,最大的特色一般都会在建筑顶端凸显自己的地名,这样做一举两得:一是标明自己的地域特色;二是能让途径的旅人一眼知道自己究竟身处何处。



在这些火车站中,有一处是特别让人惊讶的。它地处我国西南交通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星。没错,它就是兰州。


让人惊讶的是,兰州火车站的“兰州”两字皆是错字:“兰”字的第一横最长,下面两横较短;“州”字的最后一竖带了个钩,让人看着非常别扭。


更让人困惑的是,这两个错字居然高挂66年没有改过来,为什么?


二、兰州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兰州,我们都知道,是甘肃省省会,简称“兰”。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古时候这里就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之一。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



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向西延展,兰州的交通、经济、文化、教育和战略作用等更加凸显:


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 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科研教育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三、“兰州”错字闹了大笑话?非也!


那么,在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会出现火车站名出错的谬误?这两个字真的是错字吗?我们且来看兰州火车站“兰州”两字的由来:


1、从汉字演变上来说,“兰”字的演绎来自于“蘭”,指香艸也,从艸闌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始大力推行简化字,1964年发布《简化字总表》,一直到1986年重新发布时,还对其中个别字做出调整。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内,我国通行的简体字尚处于不断定型的过程中,“兰”字之哪横长哪横短,“州”字是否加个竖勾,在六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里还不作为最终的书写标准。


2、从汉字书写魅力上来说,这两个字出自甘肃天水籍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懂书法的人都知道,我国书法流派甚多,字体有别,且不同的书写者有着不同的魅力表达。


“兰州”这两个所谓的错字,就是张先生书写别具一格的地方,是书法中可以包容和认同的魅力。


3、从历史文化背景上来说,兰州是一座历史文明古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穿城而过。


为了凸显黄河的重要性和这个城市不一般的气势,书写者在写“兰州”两字时,特意拉长“兰”字的第一横,并给“州”字带上勾,将这两字立在楼顶,气势立即就出来了。



作为兰州来说,有以农耕文明为核心内涵的黄河文化,有以多民族共融而共生的民俗文化,有以丝绸之路为发端而摧生的以佛教为主体的丝绸之路文化。


如今的兰州,依靠古老的文化底蕴,催生了更加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张力。这种张力也表现在对兰州站“错字”多年的坚持和包容性上。


另外,从生活习惯上来说,不论这两个字是否出错,其出现的背景怎样,它巍然立在那里66年,已经成为城市地标,成为兰州一大特色,很多人也早就看习惯了,真要换掉,恐怕还不习惯吧?


亲爱的朋友,你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有书课堂


全国唯一兰州火车站的“兰”字备受争议,很多人质疑这个字的正确与否,甚至心底暗暗嘲笑,堂堂兰州火车站,竟然会把“错别字”放在这么明显的地方。但“兰”真的是个错别字吗,外地人也许不知道,但咱们甘肃人大部分人都知道,“兰州站”这几个字是当时请的书法家张邦彦先生写的,他是甘肃天水籍的著名书法家,至今兰州站,进站口,出站口都是他的书作,他被称为是“简牍之父”。

兰州的“兰”写成上长下短其实主要的原因是解放后,很多字体被规范为简体字,包括兰州的 “兰”,书法作品里面习惯用未规范之前的字体,横竖长短,甚至笔画顺序等等都与现在的简体字甚至繁体字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个"兰"字写成这样是另外一种书写方式,兰州车站写成这样,更能体现书法家的一种个人风格。

在书法界,对文字的形态要求并不严格,俗话说:草书三分赖,书法家张邦彦先生把“兰”字写成这样并不是写错,而是故意用他自己的风格写成如此书法体,我认为“兰”字写成这样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他只不过是一个书法家个人书写风格的体现,也并不是错别字,一个字在书法界有很多种写法,一个人和一个人的风格不同罢了,“兰”字写成这样,归结为张邦彦书法家的个人写法就对了。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开您的疑问,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草根赵小武


这是一个伪问题!

“兰州”二字是甘肃书法艺术家的作品,哪有什么“兰”字第五画短就错了;“州”最后一画带钩也是错的。按照这个逻辑,那西安碑林的“碑”、尚德门的“德”还少笔画呢!相信提问题的人没有书法基础知识,也没有读过多少书法碑帖。那就不妨读一下刊载于《中国书法》杂志,陆明君先生的文章《书法创作中异体别字的应用与择取》,也许就会欣然了。(插图就是一张异体别体字对照表)

《咬文嚼字》也曾有过类似的话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书法作品作为招牌还是书法作品,他是汉字文化,不再是单纯的汉字,当我们到了兰州,没有谁会不认得那两个字是“兰州”的,它并没有错,也不必改。

以上看法仅是一管之见,还望方家指正🙏



经开刘孟德


兰州火车站由书法家题写,要说错字太勉强,引经据典去论证更没有意义,谈点有趣的事或个人看法,为生活添些乐趣。

  • 兰州火车站的“兰”字最上面一横最长,下面二横较短,按日常书写应该是二长一短,这二短一长怎么组合都感觉”怪怪的”。


  • 自然书法家没错,是否是安装错误呢?将最长一横装在最下面,好像更稳当一些!
  • 曾多次画兰州铁路干线通道,常常错觉兰州的”兰”字就体现了影响巨大的几大干线通道。
  • “兰”字上面而点,分别代表“河西走廊”兰新通道及”沿黄河谷”京兰通道。



  • 第一横是核心、是重点,必须超强体现。黄河之都兰州命脉,横穿兰州的母亲河--黄河。
  • 因此,兰州第一横必须最长、最强大!




  • 第二横为重要通道,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兰州--西宁--库尔勒--喀什横向大通道。
  • 第三横同样为重要通道,连云港--徐州--郑州--西安--兰州--西宁--拉萨横向大通道。



  • 兰州的”州”体现纵向干线通道。
  • 第一纵,喀什--库尔勒--西宁--兰州--西安--武汉--南昌--福州。
  • 第二纵,乌鲁木齐--兰州--重庆--贵阳--南宁--广州(海口)。



  • 第三纵,北京--呼市--银川--兰州--成都--昆明。



  • ”州”是”川”加三点,代表黄河上游城市群三大核心城市西宁、兰州、银川相互依存。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门户,同时,独具特色的火车站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每个火车站,都有站名。站名的书写,往往不一而足,各具特色。


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火车站,1952年10月投入使用的兰州火车站站名,总让人误以为是个错别字,其实内有深意。


兰州站的“兰”字是上面的那一横最长,下面两横很短,看起来就像是简体字的“兰”字倒着写,感觉像是“写错了。”


兰州站的题字是由中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有“简牍之父”称谓的张邦彦所写。



张邦彦是甘肃天水人,家族自古就是著名的书艺传家,他写的字蕴含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个人特色。


兰州火车站的“兰”字给人一种写错了的错觉,故而,曾有人建议更正。


但自1952年兰州站开始使用至今已经过去66年了,期间还进行了多次火车站的改造工程。


到2014年才有了如今的规模,但这个所谓的“错别字”却从没有变过。



其实兰州站这个所谓的错别字,较真儿来说,应该算不上错字,而是包含了张邦彦的个人书法特点,和书法家对兰州这座城市的理解和期望。


在古人书法大家中,颜真卿的书法,很多字也不是正规的上短下长之类的,颜真卿书法更多的是上长中短下长,这都是书法家个人特色的体现。


“上长下短”貌似写错了的兰字,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即说张邦彦希望兰州的发展,与这个独特的字一样,别具特色,与众不同。


24帧半


题主说的这个火车站的确真实的存在,就是1952年投入使用的甘肃兰州火车站,他的火车站的题字是有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简牍之父”的张邦彦书写的。

他给兰州火车站的题字很有特点,我们正常的书写“兰州”的兰字一般最后一横是主笔,是最长的一笔,但是在张邦彦的题字中,他反着写,把兰字的第一横写的很长,最后一横反而写的最短,和我们现在学习和使用的标准汉字差别很大,所以很多人认为张邦彦先生写了一个错字,在网上的争议和很多。

一部分人认为这明显就是一个错字,可能是书法家写错了,还有可能是工人在安装的时候,把这三个横给装反了,然后就将错就错了。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安装的时候都会有图纸和书法作品的复印件,安装错误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种书法艺术的写法,这个写法应该是有出处的,不是随便写的。我在字典上查了一下,并没有兰子的这种写法,不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写法和他的写法很相似,也是第一横最长,张邦彦学习简牍书法,应该受简牍书法的影响比较大。


不知道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欢迎讨论。


不二斋


的确有一个这样的火车站,就是甘肃的兰州火车站,以前经过的时候并没有注意,今天一查的确如网友所说的那样,貌似“兰州”的兰字写错了,我们标准汉字正常的写法是兰字的三横最后一横最长,但是在兰州站的题词中,“兰”字的最后一横却写的最短,和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兰字并不一样,还是反着的。

其实我也觉得很奇怪,难道这个字不是最后一横长吗?从书法的结构来看,最后一横长,才能够托住这个字上面的部分,形成一个倒三角形的稳定性结构,从汉字的结构角度也应该是最后一横长比较好看,要不然就显得头重脚轻了,不知道当时的书法家运用了什么书写手法,有的网友还怀疑这个字使用了“倒装法”,就像文章里面的倒装句一样,或许是工人一不小心给安装反了。

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两个字还是以为著名的书法家写的,这位书法家叫张邦彦,当时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主攻汉代的简牍书法,我估计是受到了简牍

书法的影响,才写成这样的,还有可能是当时的标准汉字并没有规定最后一横必须最长,所以才写成了这样。

不管怎样,网友的讨论也让我获得了不少的知识,也重新认识了这个火车站。




书法初学


首先告诉你这个车站是兰州火车站,其次要告诉你的是这个字没有写错,没有写错,没有写错!重要的话说三遍……

看看兰州火车站的这张照片,这个兰字怎么看都不像兰。上面一横长,下面两横长短差不多。纵观我们国家的书法类型,找遍也找不出来有这样的写法。那这个字真的错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火车站是不会允许这种低级情况出现的。

那这个字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下这个字是谁写的,兰州火车站是甘肃著名书法家张邦彦书写的。这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有“简牍之父”的称谓,也就是说他是简牍字体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书写的兰州,肯定也收到了他写作习惯的影响。

因此,这两个字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加上了他个人的书写习惯而已。而且当时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相关人员想用简体来写。简体的兰字本身就很简单。如何写的出彩就是一个问题了,毕竟书法家是不会允许自己的字默默无闻的。所以,这样的一个兰字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当然,这样写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增加人的记忆,有一种增加字体嘘头的感觉。比如现在说到全国唯一写错字的火车站,基本上都是想到了兰州!这就是作用啊,而且因为这个字,很多人都会想到去看看实景,说不定还能增加客流量~

因此,这个字这么写是有他的原因的,并不是说随便找了个人,随心所欲的书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