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治水的领导是尧,禹只是带人治水的工头,后人为什么称其为“大禹治水”而不是“尧治水”?

也无风雨也无晴9014


上古时,为躲避、治理洪水之患而忙碌一生的不止帝尧,实际上,关于治水名人、治水精神、治水涉及的民族问题等,可以上溯到帝尧的祖父一一颛顼以及那一代共工(百工之长)。

颛顼为帝时,共工氏部落因“平九土,而伯九有。”然而,随着当时(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后)气候波动年份的到来,共工“堕高堙庳”的办法已不能奏效,尤其是,共工不顾颛顼反对“振荡洪水,以薄空桑”的意见,只顾本氏族(古炎族)区域防川,在决开邙山以西堤壩,向空桑引洪时,竟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恶果,给后世留下了“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种天塌地陷的模糊记忆。

帝喾继位后,为了化解与共工氏的民族矛盾,让共工之子后土为土正,“旁聚布功,伯而不王”,并迁都于亳的丘陵之上,并在两侧平原继续兴修水利工程,以使天下免于洪涝之患及改善民生。

帝尧时,又一次发生“怀山襄陵”大洪水。灌兜推荐那时的一代共工氏,但被帝尧否决,四岳便又推荐了崇伯鲧,虽得到了帝尧首肯,但激起了共工极大不满和质疑,并指责帝尧:“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

鲧受命治理水患期间,虞舜在朝辅政,巡视天下发现,崇伯鲧为了堵截洪水,竟然一再违抗帝尧关于开挖田土湮水的禁令,而且一点成绩也未取得,九年来,治水功业毫无进展。于是,舜在检讨祟伯鲧失败原因同时,并向帝尧和四岳举荐大禹……或许这就是“昔尧德衰,为舜所囚”的来历。

夏禹接受任务后,从“百官”中选拔 熟悉西北的后稷、东北的佐契、东南的伯益等人为助手……古籍记载:大禹治水,汲取共工、崇伯鲧疏堵成败之教训,劳身焦思,创新技艺,一手执准绳,一手执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兴工傅土,行山表木,开凿岷山,导河于积石,导淮自桐柏,引全国大江大河入海,救民于倒悬,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而且始终与黎民百姓同甘共苦,公而忘私,在外奔波十三年,居然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世人盛赞为‘神禹’,成为当时天下人颂扬的功高德劭的完人……。

我国的太多地方都有关于大禹和他治水的遗迹,如陕西韩城县的禹门;山西河津县的禹门口、夏县的禹王城;河南开封市郊的禹王台、卢氏县的神禹导洛处;安徽怀远县的禹墟和禹王殿;湖南长沙岳麓山的禹王碑;湖北武汉龟山的禹功矶;四川南江县的禹王宫等


来取笑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治水九年未能治理好水患,相反愈演愈烈。

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禹吸取鲧的教训,改堵为疏。

首先考察地形:测量考察主要山脉、河流。

其次,寻找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之处。

最后,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可见,虽然是尧命鲧、舜命禹治水,但是实际治理水患的为鲧禹,所以有大禹治水,或鲧禹治水的传说。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英雄事迹、神话传说的命名依然是以实际执行者命名的,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李冰修建都江堰、岳飞抗金等,也有一些统治者命令的防御工事或大型建筑以统治者或统治时代为背景命名,如中国各时期的长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等等劳民伤财的项目便很少提及实际管理执行者。





水一白


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秦国秦孝公时期,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称为“商鞅变法”。

王安石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称为“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在明万历年间,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称为“张居正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在清光绪年,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称为“康梁变法”。

所以,在尧时期,安排禹治理黄河水患并且功效斐然,称为“大禹治水”。

所以说,没毛病。就应该叫做“大禹治水”。

回答完毕!


文史不假


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帝尧在位的时候,帝舜和帝禹都已经降生在人世,并且都在忙碌各自的工作。帝舜在教化世间众生,帝禹在治理山川河流。

两人奔忙于天下,一个悉心立德,一个全意立功。就在帝禹奔忙着治水的时候,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帝舜;可怜的帝禹啊,在半道儿捡了个狐狸精当老婆。


帝尧的政治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两个女儿都嫁给帝舜,说明他已经是内定的接班人。此时不管帝禹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济于事了。

果不其然,帝尧在把闺女嫁给帝舜;此时的帝舜和帝禹皆已成材,帝尧最终选择了“立德”的帝舜继承自己的帝位。

帝尧在位的时候,继承人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帝舜,一个是帝禹。这两个人在民间都有极高的威望。按照如今的话就是,他们俩一个人可以让我们安心,一个人可以让我们舒心。

帝禹在外平治祸乱,是给人以安心的;帝舜在内教化众生,是给人以舒心的。帝尧将帝位传给帝舜,自然会引起帝禹的不满。然而,此时帝尧仍然健在,帝舜威望亦高,帝禹又岂敢出来找茬?

奈何帝尧实在能苟,在讲帝位传给帝舜之后,又活了28年才飘散而去。此时的帝舜在民间威望已固,帝禹的功劳也成了传说。眼瞅着自己快被遗忘,帝禹能不焦急?

最后,帝禹制定了一个阴谋,请求帝舜南巡。并在南巡途中下手,将帝舜害死在苍梧之野,埋在九嶷山。帝舜死后,帝禹将他的两个老婆发配到九嶷山守墓,永不得复出。

帝舜身死,帝禹自然控制了一干大臣,里应外合、威逼利诱之下,大家一致宣布大禹为新的天帝。

帝禹继位之后,当然要消除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并给自己的继位寻找合理借口。彼时的大禹除了治水有功,并没有合适的理由啊!可治水已然是几十年前的事情,谁还记得?

当然了,功劳这种事情,谁是老大谁说了算。大禹控制了元老团,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要把前功扒出来为自己添彩,那以前治水的功劳就可以拿出来说事。

于是,治水有功的大禹,就成了人们新的老大。自然而然,大禹治水也就成了他的功德。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更是加上了这一宣传;更可恶的是,大禹的后代世袭罔替、赖在帝位上不走了,如此就坐死了“大禹治水”的说法。


祗树


这个问题本身有些无厘头,或者说表达不清晰。

洪水是大禹治的,说大禹治水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远古神话时代人们喜欢把所有的成就都推给一个人,然后神话他,题主估计是想问,为什么治水的功绩没有被尧霸占。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大禹是下一代的领袖,而他当上领袖最重要的功劳就是治水,如果治水的功劳给了尧,大禹又凭什么接受禅让。

另外,大禹本身也未必会亲力亲为的去治水,是他的团体努力的结果,但是功劳要让大禹享受。


纸小仙丶


因为禹的父亲治水失败了。当年他也是尧选任的


林中水骆驼


人类在那个时候是初级价段,(三皇,五帝指名为尧顺禹汤夏,你说谁是大领导咱磆不知道,只从书中中看到,也不是什么史记,关余大禹冶水之事,确有此事据了解禹这个人,很充明他们家连年受水灾,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由他去冶理据讲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看过妻儿老小这个官员现在都以不存在了,那个时候平安年代,只有柴米油盐,不存在什么分岐而到后来成了人整人,人吃人连他妈骨头都咽了,可总的来讲禹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这是谁法更改的,


用振江


尧和禹不在同一个时代,辈分不一样,尧治水的时候是禹的父亲或爷爷,那个时候治水是没有成功的,所以尧治水就谈不上了,不骂他劳米伤财就万幸了,怎么还敢居功。而事实上禹治水时间已经到了舜帝时代和禹自己的时代。因此称大禹治水是名正言顺的。历史是有时间序的。不能前事和今事相提并论。


明地释天



104795901406云在青天


禹之父鲧奉尧王之命治水失败,被诛,禹继父任,治水成功。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美谈。尧为最高领导人,禹为具体负责人。作为王者(或称天子),不可能事必恭亲。所以说是大禹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