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為何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用戶4474649658


三國時期是個智謀百出的時代,而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鬥智更是巔峰妙絕。

其實兩位高手的對決都是建立在大量收集情報的基礎上,然後對情報進行分析,結構其中的奧妙。雙方為此都派出大量的斥候從事情報收集。應該說各有特點,諸葛亮喜歡收集農業信息,司馬懿看穿人性,喜歡收集有關諸葛亮事無鉅細的信息,然後將諸葛亮研究得透透的。

今天的以色列摩薩德是從九十年代開始,摩薩德開始創建了一套情報收集方法,收集巴勒斯坦的菜價、物價、房價、政治笑話等等,通過收集經濟信息可以研判大量的情報,知道真實的民情,民意。因為人在經濟活動中就會暴露出大量的信息,真實而且隱藏不了。而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已經通過農業收割、農業產量等進行軍事判斷。

司馬懿如何發問

司馬懿問使者:“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可見司馬懿在問使者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大量工作,通過問使者,證實了他的懷疑。也堅定了他熬死諸葛亮的決心。臥龍遇到冢虎,也是他的不幸。

喜歡聊三國,喜歡聊經濟,我是“天下會會天下”,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古話說“能吃是福”,可見一個人吃多吃少,是可以直接或間接判斷出這個人的身體狀況的。

吃得多的人身體比較好,吃得少則可能會有身體隱患。


諸葛亮吃得少,幹得多,入不敷出

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急於決戰,而司馬懿則想把諸葛亮拖死,堅守不戰。求戰不得的諸葛亮只好在渭南屯田,準備與魏軍做持久戰,而魏軍這邊除了司馬懿之外,眾人都急於決戰,不斷勸說司馬懿出戰,連在長安的三弟司馬孚都來信問候戰況。

就在這時諸葛亮的使節來到了魏營,司馬懿好生款待了使臣之後,開始試探性地詢問諸葛亮一天的膳食如何?結果這個使臣或許是太老實了,也或許是為了維護諸葛亮盡忠職守的形象,居然把丞相的飲食全部都說了。

司馬懿先問飲食:“‘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再問政事:“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就是說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多的飯,超過二十軍棍的刑罰都要親自批閱。行軍不比在家裡,一天的消耗是很大的,普通成年人一天只勞作的話都需要兩斤多的飯,才能補充消耗的能量。更別說諸葛亮這時候才五十四歲,事必躬親又食量不多,這樣耗下去是個人就得垮。

對於深諳養生之道的司馬懿來說,就諸葛亮目前這種情況,就算不死也要損心折力,更不用說現在是在打戰了。所以司馬懿敢斷定諸葛亮離死不遠的原因之一就是諸葛亮的消耗和攝入不正比例,遲早會耗死他自己的。



同時司馬懿是為了給眾人一個交代

前面說過,諸葛亮一直逼迫司馬懿決戰,並不惜以破壞自己形象為代價,送了一件女裝去侮辱司馬懿。這讓魏軍將領個個義憤填膺,都想著出戰和蜀軍決一生死,可這樣不就中了諸葛亮的計謀了嗎?司馬懿看到了這一點,他知道現在不是決戰的時候,但對於眾人的求戰心切,他也不能置之不理。

其實司馬懿一早就在安慰眾人了,早在諸葛亮送女裝的時候,司馬懿就以“上表請戰不準”來應付軍隊中的怨氣。之後在和三弟司馬孚的書信中也有寫到:“諸葛亮雖然率軍十萬,也早就在我的謀劃之中了,破蜀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而接下來的詢問使臣一事,司馬懿聽到了“諸葛亮吃少幹多”的情況後,是“既而告人曰:‘孔明豈能久矣’”。把這些情況在軍中大肆宣傳,讓容易衝動的武將們再等等,諸葛亮已經快死啦!現在大傢伙就積攢怒氣,等時機一到再用吧!這一點就和戰國李牧大破匈奴的“雁門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啦!諸葛亮吃少幹多也是使臣說的,萬一他撒謊怎麼辦呢?所以司馬懿的斷言也有安慰眾將士,給予他們信心和力量的因素在裡面。反正決戰是早晚的事,只是現在不是時候而已,等時候一到,諸葛亮死不死都無所謂了。


狐史首丘


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司馬懿就判斷他陽壽已盡,這事來源於《三國志》中的這段記載: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事之繁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司馬懿為何這麼說呢?



一:諸葛亮吃的真的少

使者說的“數升”雖然應該比題主所說的“一斤”還是要多一點(秦漢時期的一升約合現在的200ml),但是這個飯量水平在當時來說依然是很低的(那時候一個成年男性平均一天都能吃兩三斤飯)。

俗話說得好“能吃才能幹”嘛,食量在古代是反應一個人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農村裡現在老年人還以能吃為榮,證明自己身體好)。

舉例:

趙王想要再度啟用晚年的廉頗,但是又擔心他年紀大了力不從心,於是派人來考察。廉頗就依靠自己的飯量來展示自己雄風依舊。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諸葛亮乾的事多

司馬懿從來使的口中偵知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這樣一來難免操勞過度,和雍正的“朝乾夕惕”是一個道理,必致早亡!

綜合前兩點來說,諸葛亮是“乾的比牛多,吃的比誰都少”,這樣一來身體難免入不敷出,難以久持。

三:散佈謠言,蠱惑君心

別忘了諸葛亮和司馬懿此時分統兩軍,敵軍的將帥自然是自己水火不容的死敵,用上心理戰也在所難免。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派人送來女人的衣裳來羞辱司馬懿,想要激怒他,讓他率軍出戰。

而司馬懿此舉很有可能是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散佈諸葛亮命不久矣的謠言,動搖蜀軍軍心,讓諸葛亮知道自己也不是好惹的!

不管司馬懿是如何做出這個判斷的,諸葛亮確實在不久後在五丈原病危了,他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對他的最好寫照!

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


曉史才能明事


這個故事,《三國志》中沒有記載,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引述了《魏氏春秋》的有關記載。

魏氏春秋曰:

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駐兵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河對峙。諸葛亮的使者到了司馬懿的大營。司馬懿向使者問詢諸葛亮吃飯睡覺的情況,以及工作是否繁忙。不問戰事。

使者回答到,諸葛公夙興夜寐,很小的事情都要親自過問。每天吃的很少,不到數升(米)。

司馬懿聽了以後說,諸葛亮快要死了。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

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也是蜀軍的靈魂人物。他的身體情況、包括飲食、醫療、精神狀態,都是蜀漢的最高機mi。蜀漢的使者應該非常機警成熟,怎麼可能將這樣重要的情況和盤托出?

而且,冒著生命危險出使魏軍的使者,絕不可能是蜀軍的上層,平時沒多少機會接觸諸葛亮,他怎麼可能瞭解諸葛亮的飲食細節?甚至知道具體飯量不超過數升,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判斷,《魏氏春秋》裡的這個故事,只不過是作者為了吹捧司馬懿的智謀而故意編造。

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就很不合理。

使者說諸葛亮事必躬親,很忙很累,又說諸葛亮每天吃飯不到數升。

司馬懿就判斷諸葛亮快掛了。他的理由是,諸葛亮工作量太大太勞累,吃的又很少,必然不能長久。

有道理嗎?沒道理!

諸葛亮工作量大,這一點不假。但他吃的並不少。

使者說,諸葛亮每天吃飯不到數升。聽起來吃的好像不多,其實一點不少。

我們假設諸葛亮吃的大米,一升的米有多少呢?大概是一斤半!數升,我們不多算,就算三升吧,那就是四斤半的大米!

這還是生米。煮熟以後會更重。

按照成年人的營養需求,每天吃半斤到一斤的米飯就足夠了!

筆者20多歲上學的時候,每頓飯只吃二兩米飯,多了也就是三兩。一天就是六七兩,都不到一斤。

如果按照使者所說,諸葛亮一天吃數升(最少兩三斤)米飯。那麼,我可以負責人的說,他老人家吃的可一點不少。

吃嘛嘛香,身體倍棒,司馬懿憑什麼說人家諸葛亮身體不行!


上將噯福斯


😂😂😂😂😂😂😂

諸位真的缺乏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嗎?

糧食,尤其是軍糧,三國時期是指稻穀或麥子小米,不是今天我們認為的大米白麵。

要知道,南北朝水車大面積推廣應用之前,我們老祖宗吃的主食,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庶民黔首,都是水煮穀粒。

有肉謂羹,無肉謂粥也。

南北朝之後,大米白麵才成為社會主流。因為手工脫粒既耗費人工與缺乏的牲畜,也不利於長期保存與運輸。

證據是,當時糧食稱謂是,稻穀多少石,粟麥多少斛。顯然,作為軍糧,更不可能在軍營中專門找人來手工脫粒。

而中國關於麵條的第一個文獻記載,就出於南北朝的《齊民要術》,水引餅。

同樣,我們也應該知道,水煮穀粒,哪怕添加一些肉類也很難吸收營養。諸葛亮一天吃一升穀粒,當然遠不能彌補身體需求。


四川達州


諸葛亮是一個做事非常謹慎的人,因此,在蜀國主政期間,包括每次出征北伐曹魏,幾乎是事必躬親,事無鉅細的親自處理,再者長期的戰爭以及多年的熬夜加班工作,使得諸葛亮的身體很早跨了。

因為諸葛亮是一名書生,不是武將所以平時吃飯不可能像武將一樣一頓飯就能吃一斤多的米飯,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會吃這麼多的米飯呢?

正是因為上期的熬夜加班、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使得他很早就累垮身體了,得了一身的病。按照現在的醫學診斷的話,諸葛亮應該是得了肺結核之類的病,能量消耗非常的大,再加上每天高強度的工作,使得諸葛亮為了支撐身體的運轉,就必須的吃大量的食物補充體能。況且,在那個年代,也難以醫治這樣的病。所以當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的時候,派出使者去跟魏軍司馬懿談判的時候,僅僅是三言兩語,司馬懿就能猜測到諸葛亮身體應該是垮掉了。

諸葛亮那時候已經有五十多了,他不是武將,不用每天操持練武,所以不可能吃這麼多的食物。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了。那就是諸葛亮可能病了,病的還不輕呢!所以他在斷定諸葛亮快完了,蜀軍也快退兵了。果不其然,沒過多久,諸葛亮就去世了。


陳年舊史


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因為後方軍需物資運輸線太長,想速戰速決。曹魏統帥司馬懿據守城池,不出兵迎戰。

諸葛亮聽從姜維計,送一些女人衣物給司馬懿,意在激怒對方。司馬懿非但沒有生氣還款待蜀軍來使,並親自作陪。宴席間,套出來使話:我們家丞相胃口很好,每日可食米三四升(摺合現今一斤米),二十仗以上的責罰事必躬親。

在漢代時期,各種蔬菜副食品還很匱乏,米飯幾乎是唯一的能量來源。而古人一般飯量很大,因為體力消耗也大。因此諸葛亮每天一斤米無法滿足每天的體力消耗,又因為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帶這麼的軍隊,軍務繁雜。

由此,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吉祥流年


中醫這門藝術,講究天人合一,人的五臟六腑與大自然和諧統一與萬事萬物都有聯繫。其中,和情志的聯繫特別的有趣。神鵰俠侶裡面的歐陽鋒,以為自己九陰真經大成,結果哈哈哈哈笑著瘋了。還比如范進中舉,久試不中,眼看都沒有希望了,突然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中舉了,結果太高興了,瘋了。在中醫裡面講,心主神明,過喜則傷心。怒傷肝,經常生氣的人,老得快,皺紋長得深,而且人在生氣的時候特別容易喝醉,因為發怒讓肝收到了損傷,因為肝是排毒的臟器,所以容易喝醉。恐傷腎,想想人在特別恐懼的時候,會嚇尿了。憂傷肺。林黛玉就是個典型。

下面就說道正題了,思傷脾。俗語有云,飯前不訓子。吃飯的時候和孩子探討問題,他就要用腦子想,腦子想多了,飯就吃不上了,不是有那句詩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諸葛亮每天只吃一斤米,說明他的脾胃已經不好了,再加上事必躬親,這麼用腦子,脾臟是個惡性循環。中醫裡面講脾應四方,脾就好比財政部,無論哪個臟器有點小問題,只要票子充足,一般都會慢慢好起來。如果金庫都跑老鼠了,那麼各個臟器都會損傷。身體垮塌就是眼前的事了。


用戶2933524087821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對於古代來說吃得很少了,司馬懿從這方面也能判斷出諸葛亮時日不多,身體每況喻下!相反也凸出了司馬懿三國中長壽之人,熬死曹魏三代皇帝,當然曹操沒稱帝,有皇帝之實權,後來曹丕追封了皇帝,司馬懿忠於取得曹魏實權,兒子司馬炎建晉稱帝!歷史證明了人只要活著可能會有機會!另一方面主要展現司馬懿的軍事謀略,就是守著,堅守,遲久戰,託垮對方,等諸葛亮糧草盡了,自然會退兵!因為蜀漢國力小,糧草也少,加上蜀道難,糧草也跟不上!事實證明蜀國北伐常常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退兵!


戶外鄉野在山那一邊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是婦孺皆知的一部文學作品,裡面的歷史人物,一個個如雷貫耳,在作者高超筆法的描摹下,人物形象立體飽滿。而在這其中,諸葛亮無疑是裡面的一大主角之一,幾乎貫穿了這部小說的大半部分。

在中國民間的傳揚中,諸葛亮幾乎是一個聖人的存在,正如魯迅先生所評價的那樣:“諸葛亮的智慧,近乎於妖!”眼下之下,諸葛亮有著高超的智慧,算無遺策,是運籌帷幄歷史人物的典型代表。


但是觀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他在三國亂世之中,也曾遭遇了很多強勁的對手,並非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物,早年是周瑜,晚年是魏國權臣司馬懿。可以說,當時魏國的司馬氏,也就是以司馬懿為首的司馬家族,成為了諸葛亮晚年時期最為頭疼的對象,兩人曾多次交手,可謂棋逢對手,誰也佔不到更多的便宜,都各自拿對方無可奈何。

反過來,站在司馬懿的角度看,他也是對諸葛亮頭疼萬分,在他看來,整個蜀國也就是諸葛亮在苦苦支撐,如果一旦諸葛亮逝世的話,餘者都不足為慮,因此他對於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也是極為關心,巴不得後者早日歸天。


司馬懿的“小心思”,其實是有原因。在中國古代,古人的壽命一般都不長,而崛起的司馬懿,和諸葛亮棋逢對手的時候,諸葛亮早已是五十多歲的老人。同樣,司馬懿的年齡也是五十多歲,但是從兩人的身體狀況來看,諸葛亮的身體要差很多,司馬懿的身上卻有著長壽的基因,越活越年輕,精神抖擻。

諸葛亮的身體差,除了先天基因條件之外,後天的操勞也讓他心力憔悴。自從劉備、關羽、張飛等人去世後,他一個人苦苦支撐著弱小的蜀國,凡事都要親自過問,還時刻不忘北伐,不蒼老是不可能。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一百零二回裡面,有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當時的司馬懿,曾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在吃飯的時候,司馬懿故意詢問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原文記載很精彩。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 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懿顧謂諸將曰:“ 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


這段文言文不難理解,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日夜操勞不說,每天只吃幾升米,不由高興地對身邊人表示,諸葛亮看來活不了多長時間。

為什麼司馬懿會有這樣的理解呢?原來按照古代度量衡的標準,諸葛亮的數升米,不過只有一斤米的飯量而已,如此算下來,每頓他只吃三四兩米,同時還要日夜操勞,這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無疑是身體健康亮起了“紅燈”,一個連日常基本生活水準都保證不了的老人,又能活多久呢?所以司馬懿才有了以上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