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庙?

fairyfaye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明成祖的牌位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扔的风险。嘉靖出自朱棣一系,他不可能把朱棣给挪出去,朱棣一系的帝位本来就饱受诟病,嘉靖不承认朱棣,那就等于不承认他自己。这可就危险了。



天子七庙,明时,朱元璋取九庙,至嘉靖帝在位,太庙中的神位是八个,也就是说,原本就有一个位置是空出来的。

太庙可入神位,但不能入兴王朱祐杬之位,朱祐杬只是个藩王,他没有做过皇帝,所以,大臣们觉得,兴献王朱祐杬不具备入太庙的资格。

既然如此,嘉靖就得想办法让自己的生父有资格。


正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杭州知府上奏,建议“复古礼,建明堂”,进行“堂祭”。

古时祭天分“郊祭”和“堂祭”,前者以始祖配祭,后者以有功之祖配祭。嘉靖之前,明代并无“堂祭”,这个说法一提出来,大臣们懵了,因为你无法去反驳“堂祭”的合理性。

“堂祭”在宫内,“有功之祖”是个比较模糊的定义,谁有功?

按理来说,有功者应该是明太宗朱棣,以他为“堂祭”主角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嘉靖折腾这么一大圈,可不是为了让朱棣去摘取胜利果实,他是为了自己的老爹。


不过朱棣是忽略不了的,不能否定,又不能让他成为“堂祭”主角,那么就只能把他拔高,使他高于“堂祭”规格。于是朱棣和朱元璋一样,成为了明之始祖,“明太宗”也就变为了“明成祖”。

这么一来,绕过了朱棣,再议有功之祖就方便多了。嘉靖说,我老爹生了我,这不是天大的功劳吗?

大臣们无法反驳。

于是兴献王朱祐杬就具备了“堂祭”的资格,当然,这个时候的兴献王,已经在大礼仪之争后被尊为了献皇帝。

献皇帝既然是有功之祖,上个庙号也应该,嘉靖帝决定,谥“睿宗”。到了这一步,入太庙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嘉靖一朝,太庙牌位的事情还并没有完。

前面说到,明时天子九庙,朱祐杬进去了,太庙位置也就正式告满。

那么嘉靖死后怎么办?这不用说,自然也是要进去的,那到时候要挪谁?

嘉靖脑子一转,那些个大臣们肯定第一个挪自己的老爹,那还得了,这么一来,自己大半生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

嘉靖想招,他要在活着的时候,把自己和老爹的位置都给定死。不等死后让大臣们挑,自己提前把这个活儿给干了。


但是嘉靖现在没办法占位置,毕竟他还活着,于是又想招,他的皇后已薨,嘉靖决定,先把皇后放入太庙。

皇后和皇帝是共享一个位置的,皇后进去了,自己当然就可以提前占位,这么一来,挪人的权利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嘉靖帝直接跳过老爹,把目光放在了太庙其他皇帝身上。按照“亲尽则祧”的规则,可挪与自己关系最远者。嘉靖觉得,与自己关系最远的,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那就是朱高炽了。

两祖是不能动的,于是拍板,挪明仁宗朱高炽。
就这样,皇后入庙,取代了朱高炽。至此,嘉靖帝可以高枕无忧了。


浮沉于史


要问明朝最出色的皇帝,很多人就会想到朱元璋好朱棣这俩人,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并成功问鼎宝座,还开启了世界航海之旅,把明朝的文化传播四方,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藩王,在死后却遭到了子孙的嫌弃,连牌位都差点被扔出太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发生在朱棣死后的一百多年的嘉靖事情,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朱厚照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因此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援引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原则,在武宗驾崩前以皇帝名义颁布诏令,令14岁的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其父兴献王朱佑杬病逝于两年前),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后,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明武宗堂弟---兴王朱厚熜为新任皇帝。


朱厚熜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他一个外地的藩王能够如此幸运地进京做皇帝,不说对太后唯命是从,起码也应该感恩戴德,但是朱厚熜刚进紫禁城就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宫廷斗争。

这场斗争的焦点就是朱厚熜想让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进入太庙,但是按照大明的规定,其父亲朱佑杬只不过是一个兴献王,没做过皇帝,根本不能进入太庙,而且当时朱厚熜是以明武宗朱厚照继承人的身份继位的,应该封朱厚照为先皇、皇考,但朱厚熜不同意,坚决要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

而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名正言顺,只有父亲进了太庙,朱厚熜才是正儿八经的皇帝,后来他下诏,要给自己的父亲上册表,祭告天地、社稷,这就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200多大臣在宫门前垂足大哭,拼死抵抗,嘉靖帝也很震怒很多人都遭到了鞭刑,甚至还打死了几十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之争”。


就这样,嘉靖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硬是给自己的父亲在太庙的东边建了一座祭祀的庙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嘉靖二十年的时候,太庙遭遇了一场大火,大批建筑遭到了焚毁,只有一座庙宇没有受到波及,那就是嘉靖当年为父亲建造的那座,到了嘉靖二十二年的时候,在原址是重建太庙,也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那个太庙。

新的太庙建成后,在嘉靖皇帝的高压下,大臣们没有办法只得妥协,同意将嘉靖帝的父亲朱佑杬的牌位放入太庙。


但是问题来了,按照规定,明朝的太庙正殿只能摆设9位皇帝牌位,其他皇帝牌位摆在殿后,但是到了嘉靖帝时,太庙牌位已经摆满了,嘉靖帝想让父亲的牌位进太庙,就必须移除一位皇帝的牌位到后殿去,那到底该移除谁呢?

中国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是“亲尽则祧”,就是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中单独供奉。

那么谁和嘉靖帝的关系最远就移除谁的牌位,这样看,应该移除朱元璋或朱棣的牌位了,但朱元璋是开国皇帝,老祖宗的牌位那是钉子户,雷打不动的。

接下来的就是朱棣的牌位了,可朱棣也是牛逼哄哄的,英明神武,为明朝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去了朱棣的牌位就等于丢了大明的江山,满朝的大臣更是不同意,他们为了保护朱棣的牌位,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升格为“成祖”,这样朱棣也成了一个钉子户,因此朱棣的牌位有惊无险地被保留了下来。


那么既然朱棣的牌位不能动,那就只能动下一位了,下一位就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这位皇帝做太子时不受待见,在位一年就死了,是个十分可怜的皇帝,这个时候也是柿子捡软的捏,朱高炽的牌位就被仍出太庙,放在了后殿的角落里。

朱高炽也太冤了,太庙里本来就有他的专属位置,却被后世的无知小辈们挤了出来,没办法谁叫自己活得太窝囊了被后人瞧不起。

嘉靖帝顺利地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为明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假皇帝鸠占鹊巢霸占了真皇帝的尊位。


明成祖朱棣虽然躲过了被移除太庙的命运,可他的儿子就没有办法跟他一样幸运,惨被嘉靖皇帝的父亲所取代,实在令人唏嘘,嘉靖帝也够奇葩的,公然枉顾祖上训规,自然会遭到后人的唾弃,到了万历朝的时候,又将嘉靖帝的父亲的牌位移出了太庙,放到他该去的地方。






遗产君


扔是不可能扔的,毕竟太宗文皇帝威名赫赫,嘉靖扔谁也是不能也不敢扔他的。

嘉靖和朱棣两人的出身其实很像,两人都属于皇室旁支,以小宗继承大宗。不同的是,朱棣通过靖难造反得了皇位,嘉靖是运气太好,皇帝堂哥过早驾崩,又没能留下子嗣。五服以内,嘉靖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就这样,嘉靖从一个乡下藩王变成了九五之尊。

作为一个在京城毫无根基的外地藩王,虽有幸坐了皇位,但初登大宝,最好的生存方式应该是“装孙子”,做几年实习皇帝,慢慢掌握权柄后再君临天下。

但嘉靖不同,他没有选择蛰伏,从他进入紫禁城的那刻起,这位少年天子就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去斗。

嘉靖刚登基时,其与群臣之间的矛盾便爆发了。嘉靖本是明孝宗亲侄,但朝臣们按例汉宋旧制,希望嘉靖以孝宗皇帝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但嘉靖坚持继统不继嗣,只称孝宗为“皇伯考”。这场大礼议之争前后共持续了三年多。最终的结果是首辅杨廷和辞官致仕,嘉靖追封其父为兴献皇帝。

嘉靖在这场争斗中大获全胜,但其并不满足,他还想将他皇考兴献王的牌位抬进太庙。



周礼规定天子七庙,即只供奉七个牌位。这七庙里,开国皇帝因为有功于社稷、宗族,为万世不祧之君,其余六个按宗亲血缘关系供奉。

明朝又有点不同,太庙供奉九个牌位,但皇位传到嘉靖这里,太庙里也是座无虚席。

如果嘉靖将其父的牌位抬进太庙,那么按照亲缘关系,太祖朱元璋没法祧,太宗朱棣就得离开太庙,搬去后殿。但太宗文皇帝的威名即便是过了百年也是不弱于当年,嘉靖也不敢扔他的牌位,只能下诏拔高朱棣的地位,将太宗的庙号改为成祖,和太祖朱元璋一样享有同样的待遇。



顺位而下,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就被搬出了太庙。同时,嘉靖又正式追封其父为明睿宗,牌位享于太庙,位在武宗之上。

其实,嘉靖和明朝大臣之间的争斗并不仅仅是意气之争、皇考之争。而是皇权与相权(首辅),新旧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嘉靖通过大礼议夺回了部分属于皇帝的权力,大量武宗朝旧臣被贬斥、打压,嘉靖的皇位也得到了稳固。


历史就在那里


就是嘉靖皇帝差点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才让朱棣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明朝中期,明武宗二十多就驾崩了,他在大明王朝12个皇帝中是最能折腾,也是口碑最差的一个了,皇帝没有怎么当好,全顾着玩了,玩得连儿子都还没来得及生就死了,明武宗这一死倒没啥,关键是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了。

此时的湖北安陆的兴献王捡了个大便宜,当朝首辅杨廷和选来选去,选上了他,朱厚煾继承大明皇帝位,时年14岁。史称嘉靖皇帝。

嘉靖登基了,他虽然年纪很小,但智商高,而且特别有孝心,想着自己当了皇帝了,可是亲生父亲虽然死了,但还是个藩王的头衔,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何况嘉靖从小都非常的孝顺,于是怎么的都想着给自己死去的爹弄个皇帝称谓,此时他妈还活着,顺便也让他妈过过皇太后的瘾。

嘉靖很年轻,有想法是好的,但要实现起来却很难,虽然智商高,但要玩起权谋诈术,他怎么能玩过杨廷和那帮人呢,嘉靖一提出要追封自己的老爹为皇帝后,满朝文武集体反对,嘉靖使用各种手段均没有达到效果。

这就是嘉靖朝有名的大礼仪事件,我就不过多阐述了,直接说结果,经过几年的争斗,甚至嘉靖廷杖百官,打死了十几个高级官员,终于为自己的亲生父亲争得了一个皇帝称谓名份,可以把生父的牌位放进太庙享受供奉了。

此时题主问的问题出现了,因为太庙里面供奉的牌位数量是有限的,这跟太庙大小没有关系,自古以来的规矩,只放七个牌位。此时太庙里面要放进嘉靖皇帝爹的牌位,那位置就不够了,

必须得移除一个来,移除谁?这是一个问题。

大明的开国之君,也是所有明朝皇帝的祖宗朱元璋肯定不能移吧,那其他牌位呢,这也有规矩的,按照现在天子的亲疏关系来移除,谁和现任天子的血缘关系越远就移除谁。嘉靖皇帝扳起指头一算,明太宗朱棣离他最远,就他了!

此时,大臣们不干了,朱棣开辟的永乐盛世,而且迁都北京都是不世的丰功伟绩,把他的牌位移除太庙,这太说不过去了,那么伟大的帝王最后连个牌位都没有,大明朝的颜面何在啊。嘉靖也觉得不妥,就把朱棣的牌位保留在太庙,把他儿子明仁宗的牌位移除了,主要因为明仁宗在位时间只有一年,也就委屈委屈他了。

后来大臣们一算,嘉靖要死了,牌位入太庙,还得移除明太宗朱棣的牌位,而朱棣对大明来说的确是伟大之君,为了避免被移除太庙,所以上奏改明太宗为明成祖,世代安享太庙。


沉墨9527


这是个经典的谣言,即“太庙只有九个位置满了,而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能让自己亲爹兴献王进太庙,而又不把朱棣的牌子(他们这一支的实际始祖)拿出太庙,就将其升为成祖,这样就可以保证朱棣永远不被拿出去了”。实际上,这是绝对错误的说法,是对明史的不理解而产生的凭空想象,因为早在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就已经将德祖朱百六的神位迁出太庙了,此时太庙中有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一共才八位,本来就空一个位置,就算兴献王进了太庙,也不用再将任何皇帝的牌位拿出去了。事实上,嘉靖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升为“明成祖”,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其父兴献王能够称宗入太庙,这里面还涉及到了关于祭天的礼仪问题。

明世宗嘉靖皇帝

在详细解释以上两点之前,要先了解几个名词。首先是“祔”(读音fu,四声)。祔是指古代帝王死后神位被抬进太庙祭祀,因此又称“祔庙”。其次是“祧”(tiao,一声),指的是将隔了几代的祖先牌位迁入远祖的庙。帝王家有太庙,但是牌位是有定数的。“周制,天子七庙。太祖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亲尽而迁”,意思是说,一世为太祖,牌位在最中间供奉,永远不会被迁出太庙。二世、四世、六世的牌位在太祖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为“穆”。而到了第八世驾崩后,二世就会被迁出,被迁出的也就是被“祧”出去的牌位就会放在另外一个大殿内供奉,这个殿就是“祧庙”。明朝将“七庙”改为“九庙”,也就是说,太庙中可以同时供奉九位皇帝的牌位,如果第十位驾崩了,那么二世皇帝就会被“祧庙”。

一.为了让兴献王“称宗祔庙”,“太宗”变“成祖”

前面说了,嘉靖九年后,太庙中的神位只有八个,就算嘉靖将其生父祔庙,也不存在将任何前代皇帝祧庙的问题。那么,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将“太宗”朱棣升格为“成祖”呢?其实这是因为,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根本没资格入太庙。大臣们迫于嘉靖帝权势,在“大礼议”中一再妥协,尊兴献王为献皇帝,但是由于兴献王毕竟生前没有做过皇帝,所以不得入太庙,单独立了个不伦不类的世庙祭祀。但是嘉靖皇帝不死心,一定要将其父祔庙。不久,扬州知府奏请复古礼,建明堂,进行所谓的“堂祭”。这给了嘉靖帝极大的操作空间。

这里就涉及到了古代祭天的礼仪。古代祭天有“郊祀”,也就是在郊外进行祭祀上天的大典,需以始祖神位配祭。与之对应的,“堂祭”,是指在宫殿里祭祀上天,须以有功德的祖先神位配祭。宫里的宫殿就是“明堂”。周代的郊祀,配的是周人始祖后稷的神位。而堂祭,则是周文王的神位配祭。明朝初年,只有郊祀,而无堂祭。嘉靖年间恢复古制,那么按照周制,应该是太祖朱元璋配郊祀,太宗朱棣配堂祭。

但是,堂祭,是有功之祖就可以配祭,嘉靖帝认为自己的生父生了自己,这就是最大的功德,因此应该以自己的生父“献皇帝”配祭。我父亲都配祭明堂了,这样怎么着都得有庙号了吧?这不就是将我父亲祔太庙的最好时机吗?所以,“建明堂”复古礼一事,完全是嘉靖皇帝自导自演的闹剧,其真实目的只有一个:给生父上庙号,让生父进太庙。

嘉靖生父献皇帝画像
于是嘉靖皇帝让礼部定谁来配祭明堂。当时的礼部尚书就是未来的首辅奸相严嵩。严嵩知道嘉靖皇帝的意思,但是老奸巨猾的严嵩此时打起了太极,他是这么说的:“宋代钱公辅、司马光、程颐、朱熹这些大力学家都曾经说过堂祭要配功德之祖,我朝太宗再造家邦,若配功德之祖,必是太宗皇帝。然而万物成形于上帝(昊天上帝,就是天),如同人成形于父亲。因此,明堂祭祀上帝,以父配享,此即皇考之功德,也是可以的。另外,堂祭献皇帝,是否需要上庙号,那臣等不敢妄议。”

嘉靖皇帝对于严嵩的态度,非常不高兴,让礼部再议。结果户部侍郎唐胄站了出来,再次驳了嘉靖皇帝的面子。唐胄说:“周公指定祭天礼法,让文王配祭明堂,是因为文王有功德,而恰巧文王是周公的父亲,而不是说天下的父亲都有功德。周成王登基后,也没用武王配祭明堂啊。以此对照,我朝当用太宗配祭。当初皇帝“大礼议”之时,将献皇帝立在世庙,百世不迁,为何此时要上庙号进太庙呢?”嘉靖皇帝被驳的哑口无言,然后就将唐胄关进了锦衣卫。天子一怒,浮尸千里啊。

见到群臣不给力,于是嘉靖帝亲自上阵,草拟了《明堂或问》:规定堂祭配生父,必须立庙号,祔庙。但是,太宗皇帝朱棣毕竟是嘉靖帝他们这一支的实际始祖啊,现在剥夺了朱棣祭天的机会,于情于理说不过去。嘉靖也怕众臣反对过于激烈,再来一次“大礼议”,于是他想出了奇招:

以生父献皇帝为睿宗,祔庙,配享堂祭。将朱棣庙号由“太宗”升格为“成祖”,使朱棣也成为了祖。然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二祖”一起配享郊祀。这样,既满足了嘉靖皇帝让生父称宗祔庙的要求,又补偿了太宗朱棣。一举两得。

这才是嘉靖帝给朱棣上升庙号的原因:弥补朱棣不能祭天的遗憾。至于朱棣升格为祖之后,百世不移出太庙,这只是此次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开头我说的谣言,是将因果倒置了。

明成祖 朱棣

二.太庙位置不够的谣言是怎么诞生的?

那么,回过头来,为什么有人会产生“太庙位置不够,嘉靖为避免将朱棣迁出才将其升格为祖”的谣言呢?

其实,嘉靖晚年确实发生了“因太庙位置不够”将仁宗朱高炽迁出太庙的事件。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嘉靖死后,按照礼制,自己的神位入太庙,必然是将仁宗朱高炽神位迁出太庙(朱棣升格为祖,百世不迁)。但是嘉靖皇帝知道群臣对“大礼议”以及兴献王称宗祔庙一事耿耿于怀,自己死后,毕竟会有大臣提议将“名不正言不顺”的献皇帝睿宗迁出太庙。万一后世之君没抗住,答应了,那自己大半生岂不是白折腾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此时嘉靖的皇后“孝烈皇后”薨,于是嘉靖就按照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做法,将“孝烈皇后”提前祔入太庙。

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后和大行皇帝将来在太庙中是共占一个位置的。“孝烈皇后”被提前祔庙,相当于为嘉靖皇帝占了一个太庙位置。太庙已满,自然需要祧出一位皇帝牌位。此时嘉靖帝还在世,大臣就不敢将献皇帝祧出,而只会按照顺序,将与嘉靖血缘最远的仁宗祧出。所以,嘉靖相当于在生前就确保了其父不会被祧出太庙。这就是嘉靖皇帝的小心思。


杜少说历史


明朝嘉靖差点把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庙,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嘉靖除非大脑发热,为了降温,又灌了好多水进去,才会把成祖朱棣在太庙正殿的牌位移至太庙后面的偏殿(即祧庙)供奉。只要嘉靖头脑清醒,是一定不会这么做,因为付出的代价太高。

这件事情,要从嘉靖继位之后,持续了20多年的“大礼仪之争”说起。

明武宗朱厚照30岁时去世,可是朱厚照没有留下子嗣。武宗的母亲张皇太后就命内阁讨论皇位继承问题。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声称应该遵循“兄终弟及的祖训”。

正是这个“兄终弟及”,惹出了很多的麻烦。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原本应该按照这一原则优先立储,结果没有,惹出了“靖难之役”。朱棣起兵,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摇身一变成了“明太宗”,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太庙。

现在武宗去世了,没有子嗣。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应该是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的儿子们之中,再挑选一位继承皇位。这时候,新任皇帝和武宗是同父亲兄弟,皇考相同,也就不会引发“大礼仪之争”了。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武宗的父亲孝宗也没有在世的儿子。杨廷和就只能从孝宗的父亲宪宗的孙子辈中,挑选了一位武宗的堂兄弟来继承皇位了。他就是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帝。

原本,杨廷和是想要朱厚熜入嗣明孝宗,尊孝宗朱佑樘为父,尊武宗为亲兄长,而称他已经去世的父亲兴献王为叔父。如果朱厚熜同意了,同样也不会发生后来的“大礼仪之争”了。

但是,朱厚熜以武宗遗诏中写的是“嗣皇帝位”,而非“嗣皇子位”为由,拒不按照皇太子的礼仪入宫继承大统,而是按照宗室继承“宗祧”的礼仪继位。同时,在议定嘉靖生父的主祀与封号时,嘉靖坚决不同意尊其生父为“皇叔考兴献大王”,其母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的提议。同时,也不同意在他祭祀生父、生母时自称“侄皇帝”的提议。

以杨廷和为主的大臣,只能让步,同意了嘉靖所谓“继统不继嗣”的要求,即皇位收了,但是爹还是只认以前的亲爹。嘉靖还以迎接皇太后的礼仪迎接他的生母入宫。

到了嘉靖三年,朱厚熜又提出要尊其父为“皇考兴献帝”,并借机让杨廷和辞官归乡,解除了杨廷和的官职。这次争端,嘉靖与反对的大臣互相妥协,尊嘉靖生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

嘉靖的生父、生母在嘉靖的争取下,已经从一个普通藩王、王妃,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皇太后”了。但是,嘉靖并未就此收手,下一步就是要去掉“本生”二字了。这才引发了“左顺门事件”。

嘉靖要去掉“本生”二字,反对的大臣不同意,他们就仿照宪宗时礼仪之争的故事,在左顺门跪拜哭请。但是嘉靖不是宪宗,嘉靖将哭请的两百多位朝臣中五品以下的134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的86人停职待罪。之后又廷仗五品以下官员,致16人因廷仗而亡。朱厚熜成功的尊其母为“章圣慈仁皇太后”。

反对的大臣们,见嘉靖下了杀手,纷纷缄口。嘉靖就趁机又将孝宗尊为了“皇伯考”,将张皇太后去掉了“皇太后”的称呼,而尊为了“皇伯母”,他的生父成为了“皇考”。

嘉靖四年,嘉靖在皇城内建成了一座祢庙(即父庙、考庙),并亲自命名为世庙,用来祭祀他的父亲。但是,嘉靖不会就此收手,下一步就是让他的生父入太庙。

古代的礼法,多遵循周礼。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即太庙正殿仅供奉七位皇帝,除了始祖之外,另外供奉三对父子,“昭为父,穆为子”。除了始祖为“万世不祧”之外,如果有新的皇帝要入庙,则在“三昭三穆”中选世系最远的那位“亲尽则祧”,移到祧殿供奉。

只是,在新朝建立之时,由于世系遥远,五代以外的祖先很难追溯,所以,通常不足七庙。明初,朱元璋就仅设了四庙,以德祖为始祖。到了洪武九年,新太庙建成,朱元璋取了大数九,共立九庙。除了供奉已经确立的四位先祖之外,其他五庙虚位以待。

建文帝继位后,将太祖朱元璋的神位放了进去,他的生父太子朱标也被追封皇帝,神位也放进了太庙。此时,庙中已有六座神主牌位。

到了朱棣时期,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朱标的神位被迁出,朱允炆的神位也不允许入太庙。到了英宗时期,代宗的神位也被英宗排除在了太庙之外。

到宪宗时,太庙中九庙的位置已经满了,即已有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太祖、太宗、(兴宗朱标、惠宗朱允炆被排除)仁宗、宣宗、(代宗被排除)英宗。

孝宗继位,在将宪宗神位入太庙时,制定了一个规矩“自德祖以上莫推其世次,则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即德祖万世不祧)……懿、僖、仁三祖以次当祧,太祖、太宗视周文、武世室百世不迁(即太祖、太宗也是万世不祧)”。于是,宪宗入庙时,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将懿祖放入了祧庙。之后入太庙的孝宗和武宗,又分别祧了熙祖和仁祖。

到了嘉靖时,他想要将他的父亲献皇帝升祔太庙,就要先祧一个位置。

嘉靖祧的是谁?很多文章中都写错了,并非仁宗,而是德祖。嘉靖九年,嘉靖就开始独尊太祖,将德祖祧出了太庙。所以,嘉靖生父献皇帝的位置早就留出来了。

对于太祖,嘉靖自然不敢妄动,因为太祖是开国帝王,除非嘉靖想与所有宗室为敌。而太宗朱棣的神位,在孝宗时期已经类比周文、武王故事,确立了“万世不祧”的地位。更何况,祧了朱棣在太庙的神位,朱棣一脉的正统地位都有可能受到质疑,作为朱棣一脉的嘉靖,自然不会干这么愚蠢的事情。所以,嘉靖做了一件很明智的事情,进一步确立朱棣“万世不祧”的地位。

嘉靖十七年,嘉靖直接将朱棣“太宗”的庙号改为了“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从此,明成祖在太庙中的位置坚如磐石。

然后,他又尊他的父亲献皇帝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即明睿宗,并奉睿宗祔太庙。

此时的太庙,以太祖朱元璋为始祖,共有九庙。

那到底是谁祧了仁宗的位置呢?嘉靖为了巩固睿宗在太庙的位置,所以,提前给自己准备了一个位置。他将自己老婆孝烈皇后的牌位先放到了太庙里面,祧了仁宗的位置。按照太庙制度,每一庙都是一帝一后,嘉靖让自己老婆先占个位置,自己死后,牌位就可以直接和孝烈皇后放在一起了,睿宗的位置就安全了。

嘉靖这一辈子没干其他事情,天天就琢磨着怎么把他爹的牌位放到太庙,并巩固下来,然后就是自己怎么炼丹长寿了。

不过呢,嘉靖的儿子穆宗朱载垕(隆庆)继位后,认为他爹做的事情很荒唐,改革了很多嘉靖时期留下的弊政,并且将献皇帝睿宗的牌位移出了太庙,重新放回了世庙祭祀。

嘉靖辛辛苦苦折腾了二十余年的战斗成果,最后,被他儿子轻轻一弹,瞬间就灰飞烟灭了,不免得让人感慨呀。


奕天读历史


嘉靖帝能当皇帝完全是个意外,原本皇位是在明孝宗一脉永久相传,奈何明孝宗只有一个独子明武宗,然后明武宗不好好繁衍子嗣,只顾在豹房等地流连忘返,结果无子而终,大臣们经过商讨,皇位这才落到了嘉靖帝的头上。

按照传统礼仪,嘉靖帝当皇帝相当于小宗入继大宗,也就是说嘉靖帝要尊明孝宗为宗法上的父亲,历史上的汉哀帝当皇帝就尊汉成帝为皇父。原本顺理成章的事到了嘉靖帝这里,嘉靖帝不同意,他只尊明孝宗为皇伯父,自己的生父还是自己的父亲,于是一场关于谁是宗法上的父亲问题,明朝展开了一场大礼议之争,结果嘉靖帝胜出。



嘉靖帝胜出后还不满意,他除了下旨尊自己父亲为皇帝外,还想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太庙。

何为太庙?简言之就是供奉历代先祖的地方,不过位置是有限的,按照周礼记载天子七庙,也就是说太庙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不过朱元璋当皇帝后改了,太庙可以供奉九个皇帝,至于其他多出来的按照亲近远疏放到偏殿。

嘉靖帝大礼议胜利后想把生父献王放进太庙,这时问题来了多出来一个,按照亲近远疏明太宗朱棣最远,不过就算最远,嘉靖帝也不敢把朱棣移出太庙,不然之后皇帝的名分会受影响。



既然不能移朱棣,又考虑朱棣的贡献,嘉靖帝破天荒的给朱棣改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朱棣被称祖后就可以和朱元璋并列,这样变相的空出一个位置,就此献皇帝成功进入太庙,朱棣由宗变祖。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我不喜欢长篇大论,简而言之。嘉靖皇帝是大明少有的政治敏锐者,他发起的大礼仪之争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父亲加到祖庙里面。之前的太祖是朱元璋,太宗是朱棣,太庙必须让出一个位子给自己的父亲。然后就把太宗变成了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