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可以不断繁殖,几十亿年下来,细菌不断累积,为什么地球还没有被细菌吞灭?

肖风嘉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生命周期的角度

其实在微生物圈里是不太用寿命这个词汇来表示的,而是用生命周期的,繁殖到一定的程度也会死亡的。

空间的角度

其次,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其实都有细菌,但并不是说他们可以无限繁殖。细菌和细菌之间如果挨得太近,他们会分泌化学物质,告诉周围的细菌,让他们不要再继续繁殖了。而已,其实在地球上的细菌是有一个数量上限的,是受制于空间的,并不是无限的。

能量角度

细菌要活下来说白了还是要汲取自然界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如果没有能量或者环境十分恶劣,它们有一些自己调整到能量最小状态,叫做芽孢,跟死了没啥区别。也就是说,能量也是限制细菌繁殖的一个因素。

最后再说一句,其实细菌是占领了地球,而且是绝对的主导,就拿人来说吧,细菌的数量占到人体所有活细胞的90%(人体本身的所有活细胞+生活在人体的所有微生物),所以,其实一个人=10%的人+90%的细菌。更不要说地球了,地球上的细菌的总质量远远大于人类。说白了,细菌其实是很聪明的物种,只是和人类的生存策略不同,我们不能拿人类的价值观来衡量它们。


钟铭聊科学


细菌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几十亿年,这几十亿年中被人类和其它生物毁灭和驱赶, 都没有灭绝。

别看细菌细小得肉眼不可见,如果把它们聚合铺满地面,能够覆盖地球3米之厚。


细菌大多生存在动植物身上、水以及土壤里。每个人体上细菌数量有100亿个,约1~3公斤之重;海洋里的细菌有两百万种,土壤里的细菌有四百万种。

这么多细菌为什么没有吞没地球?

细菌的繁殖力惊人,就算把所有细菌清除了,下一秒又会重新长出来。细菌就在这样的朝生暮死下延续了几十亿年,比人类存活得更久。

既然称为细菌,当然微小到肉眼不可见。跟地球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细菌需要氮、硫、磷、维生素、金属元素等提供营养,大多数细菌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可耐-190℃~-252℃),但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杀伤力,多数在100℃下就会立即死亡。而地球的地壳每加深1千米,温度就会升高30℃。而地壳平均厚度有17千米,最薄的海洋底下也有6千米,可想而知地壳平均温度达到了510℃,最低温度也有180℃。细菌在这种高温环境下怎么生存得下去呢?


因此小小细菌怎么都无法吞没地球的,它们也只能在地面上猖獗,维持生存。



弄潮科学


细菌不光会繁殖,也会死啊,还会成为别的生物的食物,也会因环境变化而灭绝,所以细菌不是简单地“不断累积”,不过现在的地球微生物数量十分庞大。

细菌的生殖方式很简单,就是分裂增殖,按数学来算的话,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细菌数量会迅速增加,要不了多久整个地球所有空间都会被塞满。由于个体微小,微生物在地球上的活动空间是十分巨大的,会随着空气、水飘动,钻得到处都是的,人体细胞大概在60万亿左右,而人体表面和体内的微生物数量还要超过人体细胞数量。还有些可以适应极端环境的细菌,比如耐盐耐热耐寒耐酸耐碱的细菌,种类是很多的,从距地面数公里的高空(依附在粉尘上随风飘荡),到地下几公里,都有细菌分布,数量确实非常庞大。

可是细菌并不是只有生没有灭,天敌的存在、环境的变化,都会使细菌死亡,有不少生物就是吃细菌为生的,它们“嘴巴”中有特殊的结构可以过滤水中的有机物、细菌等,也有些病毒比如噬菌体专门感染细菌,细菌上还会有更小的寄生细菌,放线菌生长过程中也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抗生素等物质)抑制某些菌种的生存,也会由于大量繁殖造成环境缺氧、缺养分而死亡,多种环境因素因素在控制着生物的数量。

所以生物的数量不是简单地增加,而是环境因素限制下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不过尽管细菌数量不能无限制地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确实是被各种微生物包围着的,幸亏人类肉眼看不到微生物,要不然得整天整天吃不下饭。


来看世界呀


细菌作为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微生物,作为有机体,也是有“生老病死”的,也是有“吃喝拉撒”的。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有一个细菌生长曲线,共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延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迟缓期

又称调整期,这一阶段的细菌,在适应新环境,这一时期,细菌细胞开始变大,代谢增强,为增殖、合成储备充足的各种酶类、能量、各种中间代谢产物,为细菌的繁殖准备充足的条件,这一时间细菌的活菌总量保持不变。

对数生长期

又称指数期,这一阶段的细菌开始以稳定的几何级数开始增长,活菌数量直线上升。这一阶段,是细菌利用培养基中的物质快速增长繁殖的阶段。

稳定期

这一阶段的细菌处于平坦的阶段,细菌群体的活力有所变化。由于细菌快速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消耗,细菌代谢产物不断积累,培养基的pH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繁殖速度开始下降,相对细菌死亡数开始增加,这个阶段细菌增殖量和细菌死亡量渐趋平衡。

衰亡期

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明显增多。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此期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辨认其形。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细菌活菌数量直线下降。

自然界中的细菌增殖也与实验室培养基实验情况相似,更为复杂的是,自然界的细菌在生长繁殖的各时期都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的影响的情况发生,还会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感染、竞争性的抑制生长、高温、低温、辐射、化学试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细菌不会无休止的增加其数量,不仅仅是细菌,其它的微生物、其它的生物也是一样的,不会无休止的增加其数量,也就是说,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会使其得到合理的发展。


叶少蕴YeClarke


亲,细菌也是要死的呢。细菌死后的实体也是要腐烂的。地球上大大小小的生命的轮回使得我们的环境不断被更新,于是生命才有了生生不息的机会和空间。即便是地球上的石头,也会在板块俯冲的地带被送入地幔的大熔炉再造。更不用说那些分分秒秒被微生物分解和吞噬同化的过程了。

上图:海沙如果放在显微镜下看,实际上大部分是海生生物骨骼的尸体。生物的力量确实强悍,但生物也不过是自然循环体系的一部分,也会被大自然回收。

细菌死后会因化学作用,尤其是通过氧化作用而分解成原始的基本有机物质,甚至分解成无机物质,因为细菌也是“肉”体嘛,也是由蛋白质、脂类、糖类还有水等构成的,怎么会存在细菌不断累积的情况。即便是累积也不过是细菌尸体的化石罢了。

上图:任何有机物都是会腐朽的,只是腐朽有一个过程,细菌自身也逃不过这个过程。

例如,蓝藻在35亿年前就出现了,这些蓝藻在地球的原始海洋当中巨量繁殖,死去后再海底层层堆积,导致地球上至今仍然能够看到大量的层叠石。

上图: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层叠石,是生物产生的遗迹。


即便是这些化石,也会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风蚀水侵慢慢摧毁,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现,若没有生命的维持,物体的有序度都会瓦解均衡到最大熵态。

上图:熵増表现为更加无序的解体状态

再则,若这些即便没有风化碎裂成沙尘,那么随着地球的地壳板块运动,在大洋的边缘,海底地壳会俯冲到大陆地壳的下方,导致海底的岩石和沉积物被推入地球的地幔,彻底融化成为最原始的熔岩物质,重新组合进入地球地底熔岩的再循环过程,最后不知道哪一天从那一座火山喷发出来。再强悍的细菌或者生物乃至岩石都逃不过这样的轮回。


小宇堂


首先 细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其生存的条件、环境,极其繁殖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细菌在100摄氏度的水中 仍然可以存活科学家甚至在高辐射的反应堆废水中发现细菌......强悍的细菌在低温下同样活跃 在南极 -40度的气温下 仍然可以发现细菌,所以细菌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而且因为单细胞的关系,其分裂繁殖能力是无性二分裂方式,即裂殖,速度是以2的次幂进行增长的!


不同的细菌种类分裂一次的时间从半小时到十几小时甚至几年几十年,因为环境的因素,如极低温、极高温、高辐射等状态下,有些进入休眠状态的细菌陷入繁殖停止后,但在环境恢复到适宜后,会恢复繁殖!

那么生命力这么强大,繁殖力这么变态的细菌为什么不能称霸地球,把地球吞灭?

这个我想说的是,其实细菌早就称霸地球了,因为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无处不存在细菌,这个时候要说下,细菌在生态链中起的作用!

大家一提到细菌,想到的可能就是感染、危害,大家可能把细菌和病毒搞混了,因为病毒多数是有害的。其实大多数的细菌是分解者,是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生物,还有少数一部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分解者细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落下的树叶,慢慢地腐烂再化成泥土的肥料就是分解细菌起的作用。还有一些益生菌,可以促进消化,你平常觉得很好喝的那个就是!

生产者细菌,最常见的而且肉眼可见的就是那些可使用的蘑菇,蘑菇也是细菌的一种,人家的学名叫做大型真菌,是不是觉得细菌也很美味啊#…#

根瘤菌则是消费者,它们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它会消耗豆科植物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但是它产生的物质对豆科植物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肥料。


当然了,大多数的细菌还是分解者细菌,如果没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世界将是尸体的海洋,到时候地球将被尸体吞没!


缺一门牙


我说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吧。

单细胞生物为什么要进化成多细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人类已经知道了,因为单细胞生物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吃喝拉撒都需要自己于环境交互,这有两个巨大的缺陷,第一资源利用率低,吃的多,获得和储存的能量小,更大个的生物轻松把它吃了。

第二,每个生物都在和邻居抢食物,都在把排泄废物堆在别人身边,限制了整个群落的生存空间。一堆单细胞生物生活的世界,必然是只有外边的能吃饱,里面的都被同伴的屎尿淹死。

所以,在资源有限的环境,单细胞生物繁衍不了太多,但多细胞生物就有更多能量去拓展自己的生存环境,比如跑远一点找食。


m大朋友


细菌也如人体细胞一样,分为白细胞、红细胞,相互制约!达到生态平衡!


沧天笑


第一,细菌在环境恶劣时会死亡。如高温,我们平常的蒸煮煎炒都会杀死细菌,巴氏消毒法用的温度不超过70℃也能杀死绝大多数细菌。再如我们日常使用的肥皂也能杀死细菌。

第二,细菌也有很多天敌。如很多单细胞动物会以细菌为食,很多噬茵体会消灭细菌。

所以细菌不会无限繁殖。


还是要努力818


地球是不會被細菌吞滅的,地球是一個美麗的所有生命的家園,是陽光、空氣、水,給生命的生存創造了條件,而生命本身是一個有機體和無機體的組合,細菌是一個龐大的有機體,和人類一樣,是地球上生命的組成一部分,所有生命互相互承,協調的存在,所有的消滅和吞噬都會影響到我們地球的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