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前幾天,有一位讀者在我的文章下方留言,說她的兒子在商場偷東西,回家後,被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頓,但是沒用,孩子出去了還是偷,改不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看到這樣的留言,總是讓人感到痛心的,有許多父母在遇到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總是習慣使用暴力,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接受懲罰,以後不再犯相同的錯誤,但是,這樣做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會加劇孩子不良行為的再次發生。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偷東西的現象呢?

(一) “都是我的。”(6歲之前)

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還沒有明晰的物權概念,是非、道德觀念也很模糊,他們會認為自己想要的、喜歡的東西就應該是自己的,在他們的大腦裡還沒有“偷”這個概念。實際上,他們拿某樣東西,是“內在佔有慾”的一種表現。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培養孩子的物權概念。父母與孩子在日常相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區分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同時,對待孩子的東西也要做到尊重,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不能隨意拿取、使用,讓孩子逐步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的。

(2)直接帶著孩子歸還物品。不需要長篇大論地給孩子講道理,強化一些孩子也許根本無法理解的概念。孩子出現這種行為並不是有意的,也根本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的錯誤性,只是單純地因為想要、好玩才如此行事的。

父母只要牽著孩子的手及時地把物品送回去,並且向物品所有人誠懇地道歉。然後,看著孩子的眼睛對他說:“孩子,你想要什麼,跟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會考慮給你買!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讓孩子目睹父母的言行,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可以從中學會,什麼才是得到自己喜歡東西的正確方式。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二)“我想要!”(6-10歲)

6—10歲的孩子,雖然隱約知道拿別人的東西、錢物不好,但是,對別人的東西依然沒有足夠清晰的概念,也沒有足夠的自制力抑制自己對某樣東西的渴望,所以,可能會懷著僥倖心理,把某樣東西帶回了家,或者偷偷拿父母的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地信任孩子。

不能因為孩子出現了偷東西的行為,就隨意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標籤具有毀滅性的作用,它所產生的心理暗示,也許會讓孩子真的如你所“願”。

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或者把這件事情講給親戚朋友聽,這樣做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成為孩子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父母應該信任自己孩子的品行,耐心地對孩子講:“爸爸媽媽知道,你一定特別喜歡那件東西,但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是不對的。別人丟失了自己心愛的東西,也會很難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只要以後不再犯相同的錯誤,你就是個好孩子。我們永遠愛你!你永遠是那個讓我們驕傲的孩子!”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2)給孩子適量的零花錢。

有的父母怕孩子亂花錢,很少給孩子零花錢,當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在父母那裡又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可能就會禁不住誘惑,偷偷拿父母的錢去買,或者去商店偷偷拿東西。

父母可以適當地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孩子自由支配,也可以把孩子的壓歲錢留出一部分讓孩子自己管理,讓孩子可以自己去滿足一些小小的願望。

如果某樣東西的價格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也可以引導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賺取零用錢,讓孩子明白只有通過辛苦的勞動得來的錢才是正當的、有價值的。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可以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也可以讓孩子學會管理金錢、使用金錢,以及如何獲取金錢。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3)不要過度限制孩子。

有的父母可能過分強調自己賺錢如何如何不容易,孩子花的錢都是自己辛苦賺的,錢該怎麼花都應該由父母做主。

父母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感到壓抑,感到被控制,而激發了孩子的反抗心理,孩子會為了證明自己的自主能力,而偷偷地拿父母的錢去花,來滿足自己的權利慾。

父母應該有承擔生活重擔的能力,不應該把這種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過度限制孩子,這樣做非但不會讓孩子學會珍惜,只會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做出一些過激行為來。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4)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

有的父母可能由於生存壓力大,日常工作比較忙,而對孩子缺少陪伴與關愛,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也沒有好臉色,孩子就會比較缺乏安全感,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處於非常飢渴的一種狀態。

孩子可能就會特別希望有所歸屬,期待擁有某樣能夠給他帶來溫暖的東西,比如柔軟的毛絨玩具或者可愛的布娃娃等等,當孩子看到這些東西,而家裡又沒有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忍不住伸手去拿。

正如我們成年人,明明知道抽菸對身體的危害很大,卻總是戒不掉;明明知道吃安眠藥對身體不好,卻為了能安眠而吞服藥片,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有的時候出現不良行為,是有一些深層原因在裡面的,很可能是因為缺乏父母的愛與關心,或者存在一些不被滿足的願望與需求,父母一定要學會體察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三)“我不是小偷!”(青春期)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已經非常明確地知道偷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是,有的孩子還是有可能經不住誘惑而伸手去拿。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非常敏感,極易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出現了偷拿東西的現象,父母一定要謹慎對待,處理不當,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後果,甚至有可能會引發悲劇。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有的父母在得知孩子偷拿東西之後,往往控制不住激動的情緒,會當眾教訓、羞辱孩子。

這樣做只會讓事態進一步惡化,搞得滿城風雨、人盡皆知,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給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造成很大的障礙,也會讓周圍的人都用有色眼鏡看待孩子,不願意與孩子交朋友,嚴重影響孩子人際關係的發展。

處於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有的可能迫於心理壓力,而走向歧途,結識一些不三不四、有偷竊行為的社會朋友,以尋求保護與安全感。

有的則可能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做出過激的行為。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則消息,有一個12歲的小女孩,由於偷拿了超市的幾塊巧克力,被工作人員發現。

小女孩的母親趕到現場後,當眾拉扯著小女孩狠狠地打罵。小女孩因為無法忍受母親的羞辱,趁母親和超市工作人員交涉期間,偷偷地爬上了某建築物的17層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所以,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偷東西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首先保護孩子的安全,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然後,需要反思自己十幾年來對孩子的教育是否到位,看一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從利於孩子成長的角度考慮下一步如何正確引導、管教孩子。

發現孩子“偷”東西,父母第一時間怎麼做很關鍵,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是如此地弱小,他們未來的命運如何緊緊地攥在父母手裡,我們需要教給孩子美好的品德、正確的三觀,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

但是,當孩子一不小心走了彎路的時候,請父母一定三思而後行,因為你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請父母握好手中的方向盤,也給迷路的孩子一個方向,善待你的孩子,帶領孩子走向一個美好陽光的未來!

您好!我是百合媽媽,80後職場寶媽,熱愛讀書、碼字,喜歡運動、旅行。我的生活理念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智慧寶媽”。每日與您分享我在育兒路上收穫的感動與成長!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分享!您有什麼育兒的心得與體會,也歡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