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沈先生說《尚書》之堯典(一)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學沈先生說《尚書》之堯典(一)

注:1、“昔”:說文段注云:“乾肉也。周禮蠟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臘膴胖之事,鄭雲: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若今涼州烏翅矣。臘、小物全乾者。然官名臘人,則大物亦稱臘也,故許渾言之。昨之殘肉,今日晞之,故從日。鄭注臘人云:臘之言夕也;此可證周禮故作昔字。於義為短。昔肉必經一夕,故古叚昔為夕。穀梁經辛卯昔恆星不見、左傳為一昔之期、列子昔昔夢為君皆是。又引伸之則叚昔為昨,又引伸之則以今昔為今古矣。今古之義盛行而其本義遂廢。凡久謂之昔。周禮:昔酒。鄭雲。今之酋久白酒。周語。厚味實臘毒。韋雲。臘、亟也。讀若酋昔酒焉。味厚者其毒亟也。韋意久與亟義相成。積之久則發之亟。”顏師古云:言“昔在”者,鄭玄雲:“《書》以堯為始,獨雲“昔在”,使若無先之典然也。”《詩》雲:“自古在昔。”言“在昔”者,自下本上之辭。言“昔在”者,從上自下為稱,故曰“使若無先之”者.

2、“帝堯”:顏師古云:言“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於物我,言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於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禮運》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即帝也;人主可得稱帝,不可得稱天者,以天隨體而立名,人主不可同天之體也。無由稱天者,以天德立號,王者可以同其德焉,所以可稱於帝。故繼天則謂之“天子”,其號謂之“帝”,不得雲“帝子”也。言“堯”者,馬融雲:“諡也,翼善傳聖曰堯。”翼:幫助,輔佐;善:好的行為、品質;傳:讓位;聖:舊時稱所謂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

翼善傳聖曰堯“的意思就是:輔助善行並且禪位於品德最高尚的人的君主死後諡為”堯“。

3、“聰明”:言“聰明”者,據人近驗,則聽遠為聰,見微為明,若離婁之視明也,師曠之聽聰也;以耳目之聞見,喻聖人之智慧,兼知天下之事,故在於聞見而已,故以“聰明”言之。聰明即聞見明辯也,謂明察事理。

4、“文思”: 陸德明雲:“經天緯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智之所用,用於天地,經緯天地謂之“文”,故以聰明之用為文。須當其理,故又云“思”而會理也。

5、“光宅”:曾運乾 雲:“光,猶廣也。宅,宅而有之也。”意為廣有。

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注:6、“遜”:遁也;遁本作遯,退也,避也。言“以己年老,故遜之。”

7、“讓”:授也,禪讓也。

8、“堯典”:稱“典”者,以道可百代常行;言堯可為百代常行之道。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9、“曰若”:曰若即粵若、越若也。“曰”“粵”“越”三字聲同而義通,皆於訓也。“曰若”者,發語詞。“若”猶今也,“今”訓為若,故“若”可訓為今。

10、“稽”:考也。曰若稽古帝堯,謂於今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堯。

11、“勳”:勳,功。

12、“欽明文思”:鄭玄雲:“敬事節用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慮深通敏謂之思。”四者皆在身之德,故謂之“四德”。凡是臣人王者皆須安之,故廣言“安天下之當安者”。所安者則下文“九族、百姓、萬邦”是也。言堯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當安者。

13、 “允恭克讓”:孔傳:“允,信;克,能。”鄭玄雲:“不懈於位曰恭,推賢尚善曰讓。”恭讓是施行之名。上言堯德即“欽明文思安安”是也,此言堯行,故傳以文次言之。言堯既有敬明文思之四德,又信實、恭勤、善能、推讓,下人愛其恭讓,傳其德音,故其名遠聞,旁行則充溢四方,上下則至於天地。持身能恭,與人能讓,自己及物,故先恭後讓。恭言信,讓言克,交互其文耳。

14、“光被四表”: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雲:“光與廣通,皆充廓之義。”傳以“溢”解“被”,言其饒多盈溢,故被及之也。四表:指四方極遠之地,亦泛指天下。光被四表,形容盛德善行遠播四方。

15、“格於上下”:格,至也;先“四表”後“上下”者,人之聲名,宜先及於人,後被四表,是人先知之,故先言至人;後言至於上下,言至於天地,喻其聲聞遠耳。《禮運》稱聖人為政,能使“天降膏露,地出醴泉”,是名聞遠達,使天地效靈,是亦格於上下之事。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16、“克明”:孔 傳雲:“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克明,能明。後亦用作歇後語,謂任用賢能之士。

17、“俊德”:鄭玄雲:俊德,賢才兼人者。

18、“以親九族”:九族者,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凡九族。上至高祖,下及玄孫,是為九族。同出高曾,皆當親之,故言之“親”也。“九族”謂帝之九族也。

19、“既”:已也。

20、“平章百姓”:平的意思是辨別之義,平、便、辨三字互為通假,義為辨別;章通"彰",有彰明、顯著、鮮明的意思。百姓,百官也,謂百官族姓,隱八年《左傳》雲:“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謂建立有德以為公卿,因其所生之地而賜之以為其姓,令其收斂族親,自為宗主。明王者任賢不任親,故以“百姓”言之。《周官》篇雲:“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大禹謨》雲:“率百官若帝之初。”是唐、虞之世經文皆稱“百官”。

21、“昭明”:孔 傳雲:昭亦明也;《釋詁》以“昭”為光,光、明義同,經已有“明”,故云“昭亦明也”。

22、“協和萬邦”:《釋詁》以“協”為和,和、合義同,故訓“協”為合也;“萬邦”謂天下眾民,自內及外,從高至卑,以為遠近之次也。““萬邦”當實有其數,後來,“邦國”的聯繫日趨密切,相互合併,數量不斷減少;帝堯能夠“協和”廣大地域內的萬邦,說明其影響的範圍相當廣泛,這就是上文所說的“光於四表”之大義所在。

23、“黎民於變時雍”:《釋詁》雲:“黎,眾也”“時,是也”;《釋訓》雲:“雍,和也”。言天下眾民皆變化化上,是以風俗大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