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鴻章,個人感覺他是個實幹家啊~?

用戶2213671591727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有人推薦過了,但可能很多人沒時間讀這本書,我用自己的話再講一遍,就算助人為樂了。

李鴻章24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結識並師從曾國藩,幾年後,太平天國起義,八旗綠營軍不堪一用。曾國藩奉旨設立團練,不久,清朝又與列強發生摩擦,期間,李鴻章一直跟在曾國藩身邊擔任幕僚,雖有些功勞,也得到一些沒有實權的官職,但他仍不過是個“有名小卒”,此時,他36歲。

太平天國中期,李鴻章組織淮軍進入江蘇,收復不少城市,同時也為曾國荃進攻南京剪清了外圍,太平天國被滅後,李鴻章以軍功晉升,不久,北方捻軍作亂,李鴻章再次率軍圍剿,立下功勞。

這兩件軍功是有相當分量的,尤其是後者,原因有二,一是捻軍近乎土匪流寇,打家劫舍又規模龐大,危害多個省份,消滅他們稱得上的為民除害,其二,消滅捻軍是李鴻章的的淮軍獨立承擔。

對於李鴻章的這些軍功,梁啟超的看法是,以同胞的血染自己的頂戴並不值得誇讚,但梁非腐儒,這評價相當中性,想來也還是略微肯定這些戰功所帶來的“苟且”和平。

李鴻章以軍功上位,在軍隊時期他就見識過外國人的武力,這才是他開啟洋務運動的動機,洋務運動可以說是他的另一個功績,核心在於商業和軍事,教育方面的改革只是為以上兩者服務,是從屬關係。

洋務運動歷史課本講的夠多了,在此不再贅述,梁啟超認為,洋務運動只是學到了外國的皮毛,李鴻章看到了外國的技術,便認為模仿這些技術就能強國,但卻從來不問,為什麼我們沒有這些技術,所以洋務運動這種小修小補是無濟於事的,但放眼當時的中國,保守派的數量大大超過了我們的想像,他們的眼光之狹隘,勢力之龐大,即使只是洋務運動,也讓李鴻章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所以,就當時而言,李鴻章的眼光手段已經是極大多數的高層官員所不及的。

李鴻章被罵最多的是甲午戰爭及其後的《馬關條約》,李鴻章的新式陸海軍基本歸零,全國一片沸騰,梁啟超認為李鴻章在這場戰爭中有十二處失誤,但他同樣指出,淮軍當時仍舊是中國戰鬥力最高,軍紀最好的軍隊,從戰爭過程中就能看出,部分將領還是頗有血性的。西方報紙也是這麼評價的:“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

至於馬關條約,局勢在此,換另一個人來,難道會更好嗎?馬關條約的罪過不是籤不籤的罪過,是戰敗的罪過,但如果沒有李鴻章和他淮軍,那麼還有人能去和日本人打嗎?放眼當時的中國,除了李鴻章,還有誰能打這一仗呢,所以李對戰爭失敗負有罪責,但這絕非使我們這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庸人可以去指責的。

至於李鴻章的外交部分,在此也不多說了,所謂弱國無外交,情勢如此,又沒有處於他的環境,個人認為還是略過的好。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有人推薦過了,但可能很多人沒時間讀這本書,我用自己的話再講一遍,就算助人為樂了。

李鴻章24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結識並師從曾國藩,幾年後,太平天國起義,八旗綠營軍不堪一用。曾國藩奉旨設立團練,不久,清朝又與列強發生摩擦,期間,李鴻章一直跟在曾國藩身邊擔任幕僚,雖有些功勞,也得到一些沒有實權的官職,但他仍不過是個“有名小卒”,此時,他36歲。

太平天國中期,李鴻章組織淮軍進入江蘇,收復不少城市,同時也為曾國荃進攻南京剪清了外圍,太平天國被滅後,李鴻章以軍功晉升,不久,北方捻軍作亂,李鴻章再次率軍圍剿,立下功勞。

這兩件軍功是有相當分量的,尤其是後者,原因有二,一是捻軍近乎土匪流寇,打家劫舍又規模龐大,危害多個省份,消滅他們稱得上的為民除害,其二,消滅捻軍是李鴻章的的淮軍獨立承擔。

對於李鴻章的這些軍功,梁啟超的看法是,以同胞的血染自己的頂戴並不值得誇讚,但梁非腐儒,這評價相當中性,想來也還是略微肯定這些戰功所帶來的“苟且”和平。

李鴻章以軍功上位,在軍隊時期他就見識過外國人的武力,這才是他開啟洋務運動的動機,洋務運動可以說是他的另一個功績,核心在於商業和軍事,教育方面的改革只是為以上兩者服務,是從屬關係。

洋務運動歷史課本講的夠多了,在此不再贅述,梁啟超認為,洋務運動只是學到了外國的皮毛,李鴻章看到了外國的技術,便認為模仿這些技術就能強國,但卻從來不問,為什麼我們沒有這些技術,所以洋務運動這種小修小補是無濟於事的,但放眼當時的中國,保守派的數量大大超過了我們的想像,他們的眼光之狹隘,勢力之龐大,即使只是洋務運動,也讓李鴻章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所以,就當時而言,李鴻章的眼光手段已經是極大多數的高層官員所不及的。

李鴻章被罵最多的是甲午戰爭及其後的《馬關條約》,李鴻章的新式陸海軍基本歸零,全國一片沸騰,梁啟超認為李鴻章在這場戰爭中有十二處失誤,但他同樣指出,淮軍當時仍舊是中國戰鬥力最高,軍紀最好的軍隊,從戰爭過程中就能看出,部分將領還是頗有血性的。西方報紙也是這麼評價的:“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

至於馬關條約,局勢在此,換另一個人來,難道會更好嗎?馬關條約的罪過不是籤不籤的罪過,是戰敗的罪過,但如果沒有李鴻章和他淮軍,那麼還有人能去和日本人打嗎?放眼當時的中國,除了李鴻章,還有誰能打這一仗呢,所以李對戰爭失敗負有罪責,但這絕非使我們這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庸人可以去指責的。

至於李鴻章的外交部分,在此也不多說了,所謂弱國無外交,情勢如此,又沒有處於他的環境,個人認為還是略過的好。

最後貼出結論:

總而言之,李鴻章是有才幹卻沒有學識的人,有閱歷卻沒有血性的人。他並非沒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但他後來僅僅是縫縫補補,偷安等死。他在沒死之前對待責任從來都不推卸,卻從來沒有為後人考慮過立百年大計的志向,就像諺語說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中國從上到下所有人的心理都是這個樣子,李鴻章只不過是他們的代表。不過,今天政府裡二品以上的高官、五十歲以上的大員沒有一個人能趕上李鴻章,這是我敢於斷言的。李鴻章的失敗現在已經屢見不鮮了。今後內憂外患的風潮將要比李鴻章時代還要嚴重數倍,今天想要再找一個像李鴻章這樣的人也幾乎不可能了。


不一樣的歷史趣事


李鴻章居國位而為個人和家族私利可不計國事敗壞於否、甚至只為私利可以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這樣的人渣請問實幹在何處?能因此為李鴻章只謀個人家族利而出賣全民族的利益而喝彩?還是因此認為李鴻章是實幹型人才啊?如果可以,那麼憑什麼批汪精衛是漢奸?憑什麼批秦檜是賣國賊?憑什麼說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與自由是正確的?

中法戰爭時,正是因為李鴻章一心求和,通過其女婿張佩倫嚴令福建水師在法國海軍包圍馬尾軍港的情況下亦不得備戰,才使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于于軍港之中!而當年中國唯一能夠自主造艦的馬尾造船廠也被法軍擊毀!在法國當時陸戰戰線都被清軍打到諒山一線、法軍司令都負傷在身,而且在法國國際上空前孤立(列強紛紛對法國封鎖中國沿海阻撓通商表示抗議、英國不僅警告法國而且拒絕法國海軍停靠香港補給休整)的情況下一力主張放棄中南半島利益給法國,力主和談,簽訂了《中法新約》。難怪左宗棠公評價李鴻章做到了十個法國將軍都做不到的事情!李鴻章有實幹之才?

李鴻章挪用北洋水師軍費400多萬兩在日本茶山煤礦投資、其子李經芳在日本有三個洋行與倭寇大做軍艦動力煤和大米貿易那怕甲午開戰都照做不誤;李鴻章外甥張士衍盜賣炮彈到日本獲利數十萬兩(最後因李鴻章勢力龐大隻是撤職了事、而且後來竟然起復);李鴻章另一外甥劉芬出賣情報給倭寇(被清庭處斬);而甲午開戰時,年經費800萬兩的北洋水師只能攜帶半個基數的彈藥(而且基本上是廉價的實心彈、鎮定二艦主炮炮彈一共只有三發標準開花彈)、因為動力煤不達標實際航速只有標準航速15節的一半。這種情況下,哪怕北洋水師浴血奮戰、哪怕命中率高於倭寇,也沒有擊沉倭寇一艘艦隻,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甲午海戰後,正是因為李鴻章後來嚴令北洋水師避戰不出 炮臺淮系守軍(連火炮配件竟然也有缺失,可見平時根本談不上有什麼訓練)又是一觸即潰,才使得北洋水師在陸海夾攻之下全軍覆沒于軍港之中。

正是因為李鴻章、李經芳父子在日本有重大經濟利益,也因為李鴻章父子的所做所為,日本方面才指名要李鴻章來負責談判。果然這一對賣國父子違背光緒帝不許割讓領土的旨意,《馬關條約》讓李鴻章李經芳父子談得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並賠款兩億兩白銀(後三國干涉還遼中國方面又另出三千萬兩贖島費),談得比《辛丑條約》損失還要巨大。李鴻章有實幹之才?

李鴻章主動出賣中國東北利益勾引沙俄簽訂《中俄密約》並撈三百億盧布回扣,李鴻章還真是為撈錢而無所不為的實幹啊!

在沙俄趁新疆內亂之機佔領中國新疆伊犁地區,還堅決反對左宗棠公出兵新疆,說什麼海防重於陸防。要知道左宗棠公於1866年就提出並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海防項目馬尾造船廠和馬尾船政學堂。如果強軍可以放棄新疆國土,那麼強軍加強海防就放棄新疆能說得通麼?東南沿海是國土,那麼西北新疆就不是國土了?更何況在左宗棠打贏新疆戰爭的同時仍然主張放棄新疆權益與沙俄!李鴻章實幹的才能難道是因為其無視國土能證明的?

庚子事變在列強入侵時仍然認為清庭宣戰是亂命拒不接受抗敵任命反與侵略者列強達成諒解成立漢奸性質的“東南互保”致使四大總督區和山東袁世凱部置身於國戰之外。如此賣國的漢奸行徑也是李鴻章實幹人才的表現?

而國事被李鴻章敗壞到無以加復的情況下,其個人給其家族後人留下高達4000多萬兩的白銀的遺產(這是評估均數),能證明李鴻章實幹在哪些方面?

這一系列漢奸行為也是被迫無奈?也是裱糊和背鍋?能不能要些臉?!謊言重複千次萬次也變不成真理!為這種貪腐的漢奸賣國賊翻案,真夠無恥的!李鴻章究竟於國於民實幹在何處?


史可見證


李鴻章淮軍是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太平天國末期,郜永寬有十萬太平軍駐紮在蘇州,李鴻章奉命收復蘇州,郜永寬準備投降,李鴻章安排了一場鴻門宴將郜永寬殺死。首領已死,李鴻章命令手下進城屠殺手無寸鐵的太平軍降兵,一下子殺了二萬人。這事引起了英國人戈登的憤怒,他要與李鴻章決鬥,因為英國人從來沒有殺投降士兵的習慣。這事也有後果,清末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李鴻章想見孫中山,孫中山的船隻已經到達了廣州灣時。有人提醒孫中山,李鴻章誘殺郜永寬一事,孫中山扭過頭就跑。據說,李鴻章準備在碼頭迎接孫中山,看見了孫中山的船隻扭頭開走了,從此兩人再也沒有機會見過面了。


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時,辦理了江南機器製造局;在南京時,辦理了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任直隸總督,辦理了天津機器局。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創辦了三個,應該說是一個實幹家。

(圖為江南機器製造局,江南造船廠前身。)


張律明


李鴻章名為給國家辦事,實為中飽私囊,是國家的蛀蟲!當初洋務運動發起的原因就是清朝為了“救亡圖存”,苟延殘喘!“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他們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富國強兵,最後的結果是以甲午戰爭的慘敗而告終!但卻因此培養出像李鴻章這樣的許多貪官鉅富。國沒有富,兵也沒有強,反而給中國人民帶來“馬關條約”的巨大災難!不要以“身不由己”來為李鴻章辯護,做擋箭牌,那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就如同二戰期間的日本,不少人認為日本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但事實並非如此。日本人民在政府的戰前動員時期表現的極其踴躍和支持,全民狂熱,他們怎麼能說是受害者?應該說是咎由自取才對,絕非受害者!李鴻章帶上賣國、貪官的帽子就是實至名歸,絕非冤枉他。


元墨香135355669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這句話真的很文藝吖~這是李鴻章和翁同酥兩個人的經典對罵,雙面諷刺,並不是說李鴻章貪汙。


晚清四大重臣,絕不是一個唯利是圖只知道貪汙腐敗的人。

洋務運動的具體執行者,他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開辦輪船招商局影響至今。軍事上開辦北洋水師,失敗並不是他的錯。爆發北洋海戰的時候,朝廷下令不準出戰,貽誤戰機,慈禧太后用北洋海軍的銀子過了大壽!所以北洋海軍失敗罪不在李鴻章,而在慈禧。

晚清政局腐敗,列強咄咄逼人。

李鴻章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當朝大臣愛惜羽毛,無人yu外國談判,李鴻章為了國家和民族只能出面談判。

在晚清對外談判中,李鴻章可謂是獨樹一幟。有人罵李鴻章是賣國賊,為了自身出賣國家利益。可是連慈禧太后都說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受盡儒家思想的李鴻章,還能怎麼辦?

我認為李鴻章是個實幹家,誰還沒幾個廢物親戚敗壞名聲。種種傳說,可能是來自政敵和慈禧太后為了轉移國內輿論壓力而轉接給李鴻章的。

李鴻章對中國有功!


歷史答疑官


階級侷限,不得已而為

李鴻章之所以爭議性很大,關鍵是在於他的漢奸之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但這些條約他是奉命行事,他不是皇帝不是最終決策者。他不籤也有人籤。李鴻章最大的悲哀在於,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他懼怕,他惶恐。但更多的是無助。作為滿清朝臣裡面少有的開明派,他對西方的認知也是有限的,讓他對滿清進行革命式的改造是不可能的,但晚年的李鴻章對革命黨極為優容,曾經庇護不少革命黨維新人士外逃,也曾經接見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然而對富國強兵付出了巨大心血的李鴻章並不能接受革命黨人的空想和空談。



經濟實幹,推動現代化

在經濟現代化方面,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弟一批先生留美等等。這些實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洋務運動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改革開放。

近代外交第一人

在外交現代化方面,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化外交就是從李鴻章開始,歷史上的中國外交都是進貢關係,真正與世界列國平等外交應該是從李鴻章開始,李鴻章應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晚年有周遊列國,與各國症要交往,各國對李鴻章的評價都相當高。雖然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上都有它的簽名,但是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它曾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以筆者看來,是比較傾向於褒獎李鴻章的,當然也許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我在高中時代學完中國近代史和讀完《1901》這本書曾經寫過一篇幾百字的小文章。當時是心血來潮,想把李鴻章評論一番《李鴻章:帝國的殉道者,民國的奠基人》。現在加以摘錄,回答問題。

李鴻章,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有人說他是中興名臣國之棟樑。也有人說他是中飽私囊的大貪官,賣國求榮的大漢奸。然而我們仔細的分析,他的一生會發現。其實,李鴻章是在接受中國傳統教育之下的一個儒家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康乾盛世的盛世糖衣,已經完全被殖民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打破。但當時大部分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仍在保守著忠於君主,忠於朝廷的理想信念。他們所追求的人臣的理想標杆便是姜太公周公這類的忠於君主,忠於朝廷的治世能臣。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李鴻章不免要受到深重的影響。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曉,為什麼李鴻章熱衷於仕途,熱衷於保護封建腐朽的政治制度。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從小耳濡目染便是儒家的那一套思想,從小聽到的便是如何忠君,如何忠於朝廷,如何達到聖賢的境界。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個傳統士大夫,忠於君主,忠於朝廷,不正是教育的成功嗎?

然而面臨江河日下的朝廷,面對日益昏庸的君主,他作為一個傳統的士大夫,他能怎麼辦?他既不能像洪秀全一樣發動農民暴動。也不能像孫中山一樣起來革命。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面對殖民主義國家的瘋狂剝削。他就不能提議造反,也不能革命推翻。

所以他只能妥協,對朝廷統治者妥協,對外國侵略者妥協,在他們的夾縫中,尋找一個自強求富的道路。儘管這個道路並不十分正確,而且不是一般的艱難。但他毅然決然的走了下去,為什麼他要挽救朝廷,他要拯救天下?他以一個儒家士大夫的使命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挽救封建統治的最後一場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從這一點,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優秀的封建士大夫。

李鴻章最大的詬病就是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這就給他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我不否認,自從鴉片戰爭後的一系列大規模條約,基本上都是經李鴻章之手,馬關條約賠款2億3150萬輛。辛丑條約賠款4億5000萬兩,摺合利息分39年還清,高達10億兩。這些條約是李鴻章想籤就籤,想不籤就不簽了嗎?在那個條件下,他能對慈禧太后說我不籤。他能對帝國主義列強說我不籤?他不能,因為他是一個儒家士大夫,他代表的是朝廷,他要盡最大可能的維護朝廷的利益。他不會去反對慈禧,慈禧不會反對帝國主義列強,那麼他只有妥協。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一個歷史的細節。在李鴻章簽過的眾多不平等條約中,我們會發現他籤條約的署名是什麼呢?是自己的名字李鴻章嗎?不是肅毅伯。這是朝廷給他的封爵。也就是說,簽訂這些條約並不是他自願本院的,而是代表朝廷,代表滿清統治者。他為什麼這樣做?因為他是一個封建士大夫。一個飽受儒家傳統教育的時代。

晚清風雲70年。李鴻章在這波詭雲譎的風雲漩渦中掙扎了五六十年。他有缺點,他有很多缺點。但是我們要清楚,無論她有多少缺點,他都無愧於他那個時代。我們不能把4萬萬5000萬中國人的沉睡腐朽的命運全都歸罪於李鴻章一人身上,因為那時的中國已經腐朽到了根子裡,那時的中國人已經愚昧到了骨子裡。而李鴻章所能做的也只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這個腐朽的政權得以延續而已。為什麼?因為他是一個封建士大夫。他為帝國殉道之心,毅然決然。






舊事舊人歷史說


評價歷史和歷史中的名臣,更要慎之又慎。站在不同層面,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點我們國人心裡都應該知道,晚清後期李鴻章推起的洋務運動,的確讓已經跌倒,不能爬起的巨人,真的就扶扶搖搖的再一次的站在世界的面前,最後一次的向世界展現內心空虛的強大!病入膏肓的國家,豈是一人之力的猛藥,就能起死回生的?我們今天重提此事,真心的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嘴下留德!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神仙,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也不要用千分尺那樣精準的測量手段,來準確的測量他們。換位反思,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遇到那樣的事情,你,又能處理到啥樣效果?歷史就是歷史,任何事情也不會重複發生(真的發生,相信,悲劇不會重演!)。有很多事情,不是說幾句狠話、打打嘴炮就能解決的。國家,不是國家的國家,而是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國家!沒有凝聚力的民族和國家,是抵禦不了來自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狂風驟雨的!好了,不說了,這只是我一人只見,如有不同看法,願做學生,請您賜教!


我愛我家


李鴻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少年時李鴻章學習勤奮,且天資聰明。一次李父出一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李鴻章對以:日照龍鱗萬點金。工整而大氣。李鴻章25歲即中進士,點翰林。太平軍起義後,李投入曾國藩軍中為幕僚,深得曾器重,支持李鴻章組建淮軍。淮軍與湘軍成為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軍事力量。

李鴻章以文人身份統軍,但並無文人的優柔寡斷。蘇州太平軍投降後,李鴻章不守承諾,將投降的太平軍全數殺害。古人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李鴻章深諳其中道理,蘇州殺降為這句話作了血淋淋的註解。

李鴻章在主持對外交涉中,是主和派,主張妥協退讓,後人往往指責其投降賣國。不過在我看來,李鴻章能不顧個人榮辱,奉行務實外交,是真正負責任的大臣,晚清柱石。能戰方能言和,清廷與列強實力懸殊,戰端一開,必將陷國家於更大的災難中。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奉命赴日談判,日本要求賠償三億兩白銀,李鴻章苦苦哀求,要求減少五千萬兩,日方不允;又要求減少兩千萬兩,日方仍不允。在返回使館途中,李鴻章被日本浪人襲擊受傷,世界輿論大譁,日本被迫將賠款減至兩億兩。李鴻章以屈辱外交為清廷減少了損失。

總之,如果不抱偏見,李鴻章是一位老成謀國的元勳重臣。


山楂樹2094


李鴻章跟慈禧是惺惺相惜,洋務運動是清廷不得已而做出的舉動,是國家行為,不是李鴻章個人行為,其目的並不是西化改革而與西方一爭高下,而是繼續維護滿清權貴和少數漢族地主的利益。甲午一戰和庚子事變暴露其本質,戰敗之後跪地求饒的行為為人不恥,甚至將戰敗士兵視為不祥之人,為李和慈禧洗白的人明顯是中國人的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