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北京|一條700多歲老胡同的風雨歷程

趣说北京|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

點擊上方“首都之窗” 可以訂閱哦!

北京“大衚衕三千六,小衚衕如牛毛”,算起來怎麼也有上萬條衚衕了。哪個衚衕才是最老的衚衕呢?

我們今天來說一說一條有著700多年曆史的衚衕——磚塔衚衕。

趣说北京|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

磚塔衚衕

說起北京的衚衕,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腳下能踩到的多是明清時有的,元代的衚衕少之又少。雖說拆遷的消息頻頻傳出,但這個始存於元代的“老”衚衕卻是遭到破壞較少,風貌保存較好的衚衕之一了。

磚塔衚衕的來歷

磚塔衚衕位於北京的西城區,在西四牌樓附近。之所以叫磚塔衚衕,是因為衚衕裡高高地聳立著一座青磚古塔。

趣说北京|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

萬松老人塔

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師,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萬松老人法名行秀,俗姓蔡,河南洛陽人。萬松行秀禪師自小聰慧,在河北邢臺的一座淨土寺裡,用了十年時間讀遍寺內所有經書,在外遊歷後在河北磁縣的大明寺定居,專攻禪學一門,後來成為了禪宗的大禪師。晚年他又回到了邢臺淨土寺,自號“萬松野老”,外面的人尊稱他為“萬松老人”。金代時萬松老人就收到了金章宗的極力讚賞,元世祖忽必烈、名臣耶律楚材等紛紛投身於這位大禪師的名下,當時萬松老人的地位相當於元朝的“護國法師”。

趣说北京|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

萬松老人

幾年後,大禪師溘然圓寂。為了紀念恩師,在元世祖的授意下,耶律楚材為萬松老人築造了一座樸素別緻的青磚葬骨塔。緊鄰磚塔北面原來是一排民居,對面則是空地。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有人在對面依塔建屋,越來越多,後來還有人開起了酒肆飯店,逐漸熱鬧了起來,於是一條衚衕就這樣形成了,這條衚衕被人稱為“磚塔衚衕”。

關於磚塔衚衕的古老,可以從元人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海》中找到佐證。在劇的第一折中張生與龍女定情後,家童湊趣,與龍女的侍女梅香調情。家童雲:“梅香姐,你與我些兒什麼信物!”侍女雲:“我與你把破蒲扇,拿去家裡扇煤火去!”家童雲:“我到哪裡尋你?”侍女雲:“你去那羊市角頭磚塔衚衕總鋪門前來尋我。”足證元大都城裡,已有磚塔衚衕。

700多年的風雨歷程

有點可笑的是,這座磚塔還成為了衚衕裡那些酒肆夥計磨刀的地方,只要菜刀鈍了,他們就在磚牆上“磨刀霍霍”。

到了明代,有位雲遊僧名叫樂庵,從江南一路來到京城。當他走到這條衚衕,遇見磚塔,頓時幡然醒悟。通過募捐他買下了這座磚塔,並進行了一番裝修。此後,他便長居塔內,守護了大半生。等到這位和尚去了西方極樂世界後,磚塔也就沒有了主人,漸漸荒廢破舊不堪。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因乾隆皇帝的惻隱之心得以重修。1927年有人在塔的北側設了一道小門,並在門簷上書寫了“元萬松老人”五個字,人們才大致清楚這座塔的來歷。

趣说北京|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

這條衚衕也跟磚塔經歷了同樣的歲月,但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生活軌跡。據說,元明清三朝磚塔衚衕一直都是京城娛樂中心之一。除了酒肆飯店外,每天還有熱鬧的戲曲雜劇。當時的酒肆裡通常都會設有這種娛樂節目,用來吸引顧客。

元代流行雜劇,明代流行傳奇劇,到了清代就是京劇了。這條衚衕裡,那些戲院與酒肆連在一起,人們喝酒聽戲好不樂哉。

磚塔衚衕的影響力帶動了附近的幾條衚衕:口袋衚衕、錢串衚衕、玉帶衚衕等,也搞起了自己的戲班。以磚塔衚衕為中心,周圍幾條衚衕內擁有的戲院不下30家,每天鑼鼓喧天曲藝連連。明代時,官府機構專門在東城設立了教坊司,撥專款大搞戲曲音樂建設。在官方競爭下,磚塔衚衕一帶慢慢喪失了往日的熱鬧。到了清代,磚塔衚衕的功能又變了,被軍事機構機營佔據,成了右翼漢軍排槍隊的駐紮營地。因為軍營的文娛需要,磚塔衚衕一帶的歌舞曲藝再度興起。

到了1900年,義和團進攻對面的教堂時,將這裡作為了陣地。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衚衕裡的戲班樂戶紛紛外逃,從此之後,這條衚衕成為了一條安靜的居民區。

衚衕內住過的名人

趣说北京|一条700多岁老胡同的风雨历程

現在塔院內開設了正陽書局

1923年魯迅在與周作人反目後從八道灣搬來磚塔衚衕61號(現84號),並在這裡寫出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國小說史略》等作品。

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曾居住在磚塔衚衕43號(今95號)並在這裡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1927年劉少奇隨北方局由天津遷到北平,暫住在磚塔衚衕四眼井10號的同事家裡。

磚塔衚衕做過宗教中心、娛樂中心、軍營重地;見識過酒肆勾欄的喧鬧,也承載過日常生活的平靜;經歷過普通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見證名人大家的歷程。像是一面鏡子,照耀世人的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