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郡的人文风貌是从哪里来的?

颍川郡的人文风貌是从哪里来的?

古贤高尚不争名,行止由来动杳冥。最近写了几篇三国人物的离场方式,其实大致内容在以前的文章已经提过不少,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本篇来试着聊一聊颍川郡。

先从颍川开始,案《后汉书·郡国志》颍川郡有“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其中有17个县:阳翟、襄城、昆阳、定陵、舞阳、郾县、临颍、颍阳、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轮氏、郏县。

在汉末,汝南、颍川、南阳都属于人口密度较大的郡,可以看到有众多俊彦出身于此。这与颍川地区的文化风貌是分不开的,案《汉书·地理志》,颍川、南阳本来都属于夏禹之国,起初还民风较为淳朴,但由于后来申不害、韩非等人的影响,渐渐变得重视法治,也有了时常争讼的风气,比如颍川郭氏从郭躬开始研习《小杜律》,而后数代人都学法。

“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汉书·地理志》

颍川郡的太守也功不可没,西汉时期韩延寿、黄霸两人一改之前赵广汉的做法,不再鼓动地方豪强相互攻讦,以此来分化颍川众多豪强,这样会引发更多的仇怨。而韩延寿、黄霸主张通过教化来影响百姓,任用当地有德行的长者,还亲自体察民情。后来的何并也是注重教化,在颍川的口碑颇佳。

到东汉时期,太守们沿袭了前辈们的做法,如寇恂兴修乡校,聘请能教授《左氏春秋》的人来教学。如任延设立校官,还要求掾吏们把他们的子嗣送来学习。秦彭亦是如此,讲究礼仪教化,还把遵行教化者任用为乡三老。在诸多太守的努力下,颍川郡的风气也渐渐改变,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安定。

颍川郡浓厚的学风也不仅仅是太守们的功劳,颍川士人们同样功不可没。汉代是开放了私学的,尤其是东汉时期,名士们为了传承或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兴办的学馆、精庐、精舍等私学数量越来越多,颍川郡作为名士云集的地方,不仅有着为数众多的私学,也有着不远千里来求学的士子。

颍川四长有钟皓、荀淑、韩韶、陈寔,这几位都是当世名士,钟皓所教授的门徒超过千人,荀淑这位“神君”有众多名士愿意尊他为师,陈寔光看他逝世时前来奔丧的3万人,就知道他所教授的人有多少了

“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后汉书·陈寔传》

他们所属的家族在汉末依然活跃,如钟氏的钟繇、钟会,荀氏的荀彧、荀攸,陈氏的陈群、陈泰,韩氏也许能算上韩馥。颍川郡还有李膺的这样名士,他所教授的人时常保持在千人,郭躬教授的学生多达数百人。

此外,还有些来自别处的士人客居颍川传授学问,士人们在此不仅能收获知识,也能结交众多名士,等他们分散各地,又扩大了影响范围。颍川郡的名门望族之间也相互走动,如陈寔去拜访荀氏,在朝廷中还能相互提携,联姻这种事更是时常发生,这同样促进着颍川的发展。

人杰地灵,颍川多才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